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棕背Clethrionomysrufocanus的种群密度与在林鼠害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而棕背鼠种群数量的消长与种群的繁殖关系极为密切,本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棕背种群的繁殖能力主要在成年组,成年组个体的繁殖强度最高,在繁殖期间占主导地位。从繁殖特点可见一年内只有一个繁殖高峰期,且集中于春季,属前峰型;杭生育药剂对棕背雌雄两性害鼠的繁殖强度的影响是显著的,能够大幅度地降低害鼠的出生率,降低鼠害种群密度,控制林木鼠害的发生,是防治在林鼠害的一个治本措施。  相似文献   

2.
1975-1990年,在黑龙江省镜泊湖林区以夹日捕获率作为数量指标,调查了各类生及不同季节和年份棕背Ping Clethrionomys rufcanus的数量,并结合已有的报道探讨了长白山财林区棕背Ping种群数量分布及数量变动规律。结果表明,棕背Ping的数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布,在阔叶林带数量减少,为稀有种,在针阔混林带数量较多,为优势种,到针叶林带数量最多,并为绝对优势种。数量的季节性  相似文献   

3.
棕背Ping Clethrionomys rufocanus选择的最适生境是林型结构复杂,下草茂盛,郁闭度高,土壤湿度相对较大的针阔混交林。棕背Ping除采食植物的绿色部分(茎,叶),也吃根,花,果等,消化纤维的能力较强,此外还吃少量的小型动物和昆虫等。棕背Ping与大林姬鼠在林区利用食物资源上存在着明显的竞争现象,从而导致了生态位出现趋异现象。如大林姬鼠的食物多选择营养成份较高的种子,趋向于适应  相似文献   

4.
1975-1990年,在黑龙江省镜泊湖林区以夹日捕获率作为数量指标,调查了各类生境及不同季节和年份棕背鼠平Clethrionomysrufocanus的数量,并结合已有的报道探讨了长白山地林区棕背鼠平种群数量分布以及数量变动规律。结果表明,棕背鼠平的数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布,在阔叶林带数量很少,为稀有种,在针阔混交林带数量较多,为优势种,到针叶林带数量最多,并为绝对优势种。数量的季节性变化明显,春季数量最低,在原始针阔混交林中7月份达到全年数量高峰,在人工落叶松林中,9月份才达到数量高峰。年间数量变动很大,从1975年至1990年的16年间,曾出现过5次数量高峰年,表现出3年或4年出现一次数量高峰年的周期性变动规律  相似文献   

5.
棕背Clethrionomysrufocanus选择的最适生境是林型结构复杂,下草茂盛,郁闭度高,土壤湿度相对较大的针阔混交林。棕背除采食植物的绿色部分(茎、叶),也吃根、花、果等,消化纤维的能力较强,此外还吃少量的小型动物和昆虫等。棕背与大林姬鼠在林区利用食物资源上存在着明显的竞争现象,从而导致了生态位出现趋异现象。如大林姬鼠的食物多选择营养成份较高的种子,趋向于适应较干燥的环境发展。用胴体重划分棕背的年龄组,结果相对准确,方法简便。  相似文献   

6.
长白山林区鼠类的垂直分布,在针叶林带以红背Cethrionomysrutilus、棕背c.rufocanus为优势种;针阔混交林带以棕背、大林姬鼠Apodemuspeciosus为主;阔叶林带,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A.agrarius数量较多。森林鼠害的防治,重点应放在针阔混交林带,遇鼠类数量高峰年,阔叶林带也应有重点的采取防治措施,林间草甸造林及其相邻林缘应注意防治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在黑龙江省张广才岭海林林区,采用铗捕法逐月捕获棕背,根据胴体重和繁殖情况划分棕背的年龄(以月为单位),计算各月新生个体的生命表、各月种群平均年龄和平均寿命。共捕棕背682只,其中雌性351只,雄性331只,雌雄性比为0.515∶0.485。5,6,7月出生的个体最长寿命为5个月,雌性平均为2.37个月,雄性平均为2.18个月。8,9月出生的个体,最长寿命超过12个月,雌性平均为3.83个月,雄性平均为4.03个月。秋生个体比春生个体寿命长。各月种群平均寿命4月份最高,为10.52个月,7月份最低,为2.94个月。  相似文献   

8.
长白山林区鼠类垂直分布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白山林区鼠类的垂直分布,在针叶林带以红背鼠Cethrionomys rutilus,棕背鼠c.rufocanus为优势种;针阔混交林带以棕背鼠,大林姬鼠Apodemus peciosus为主;阔叶林带,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A.agrarius数量较多。森林鼠害的防治,重点应放在针阔混交林带,遇鼠类数量高峰年,阔叶林带也应有重点的采取防治措施,林间草甸造林及其相邻林缘应注意防治东方田鼠Microru  相似文献   

9.
在黑龙江省张广才岭海林林区,采用铗捕法逐月捕获棕背(鼠平),根据胴体重和繁殖情况划分棕背(鼠平)的年龄(以月为单位),计算各月新生个体的生命表、各月种群平均年龄和平均寿命.共捕棕背682只,其中雌性351只,雄性331只,雌雄性比为0.515: 0.485.5,6,7月出生的个体最长寿命为5个月,雌性平均为2.37个月,雄性平均为2.18个月.8,9月出生的个体,最长寿命超过12个月,雌性平均为3.83个月,雄性平均为4.03个月.秋生个体比春生个体寿命长.各月种群平均寿命4月份最高,为10.52个月,7月份最低,为2.94个月.  相似文献   

10.
次改林地鼢鼠种群年龄结构和繁殖特性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次改林地鼢鼠种群结构和繁殖参数的11 a研究发现,鼢鼠种群是一个稳定而略有增长的种群。其成年Ⅱ组和老年组个体数量少,亚成年组和成年Ⅰ组的数量较多。亚成体和成年Ⅰ组的组成比与雌雄比呈显著的正相关,成年Ⅱ组的组成比与雌雄比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老年组的组成比与雌雄性比呈显著的负相关。林地鼢鼠种群是通过雌雄鼠的数量关系来调节种群繁殖。在鼢鼠密度下降阶段,可以用前一年林地鼢鼠的成亚比预测下一年林地的鼢鼠种群数量。林地鼢鼠种群繁殖力在造林后第2—4年有一个增加的过程,第4年以后,繁殖力逐年降低。繁殖参数与成亚比呈负相关,与雌雄比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棕背平 (ClethrionmysrufocanusSundevan)主要在秋季以后危害树木。通过对方正林业局六块地的调查 ,结果表明 ,棕背平的秋季分布规律受坡度影响极大 ,同下草、下木的繁茂程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坡度的增大 ,棕背平的分布量就逐渐少 ,林内杂草、下木繁茂 ,棕背平的分布数量就多 ,反之就少。提出了对棕背平的重点防治、适当防治、高峰年防治与平年不需防治及任何时候都不需防治林地的条件 ,为棕背平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两种杉天牛的生态适应性及对其寄生蜂种群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四川杉木林区的粗鞘双条杉天牛(SemanotussinoausterGresit)和杉棕天牛(CalidiumvilosulumFairmaire)及它们的寄生蜂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asichuanensisXiao)和两色刺足茧蜂(ZombrusbicolorEnderlein)的生态学特性的研究,阐述了两种天牛共存对寄生蜂种群的意义。提出在林间适当保留杉棕天牛这种典型的次期性害虫以滋养寄生蜂,提高对粗鞘双条杉天牛的自然抑制能力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森林鼠害是破坏森林生态环境及生态平衡的大敌。文章选择EP-1作为新型不育剂,开展林木害鼠--棕背平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十万分之五不育颗粒剂药饵,饲喂棕背平5g/只,每年2次,抑制害鼠生育,阻碍害鼠繁殖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林木害鼠棕背平的综合防治,就是要根据林区现实环境条件,结合现代林业建设,恢复生态,改善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调控食物关系,恢复建立生态平衡制约机制所采取的营林、生态、调控害鼠种群数量配置,达到林木鼠害标本兼治的建设和谐现代林业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森林鼠害发生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黑龙江省森工系统森林鼠害发生频率较高的现象,研究了红背ClethrionomysrutilusPallas、棕背C.rufocanusSundevull、沼泽田鼠MicrotusfortisBuchner、莫氏田鼠M.maximowieziiSchrenk、东北鼢鼠MyospalaxpsilurusMilne-Ed-wards、大林姬鼠ApodemusspeciosusTemminck、黑线姬鼠A,agrariusPallas、松鼠Sciu-rusvulgarisLinneacus、花鼠EutamiassibiricusLaxmann等鼠类的分布、生理特点,分析了鼠害对不同树种、林龄的为害程度,揭示了鼠害的发生规律,提出了防治方法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MG复合不育剂对棕背Ping Clethrionomys rufocanus数量控制及对林木危害防治效果。4月上旬在林地投放MG复合不育剂药物饵料,秋季10月份棕背Ping数量与对照地相比较降低70%以上,第二年仍保持较低的数量水平;使林木被害率降至1%以下(对照地6%-10.5%),达到了理想的防治效果。MG复合不育剂药物饵料对棕背Ping有较好的适口性。  相似文献   

17.
张微微  张钰铭  王强  李枫 《林业研究》2010,21(3):361-366
采用线粒体控制区(807bp)序列分析对中国境内斑背大尾驾3个繁殖种群及1个越冬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遗传结构,结果表明:斑背大尾莺的单倍型歧义度(Hd)为0.759±0.056,核苷酸多样性较(π)为0.002。三个地理种群的FST值以及繁殖种群同越冬种群之间的ΦST值表明不同地理单元之间无显著遗传分化。对不同单倍型的聚类分析(UPGMA)结果以及网络图(Network picture)结果也支持不同种群之间无显著分化。分子变异分析 (AMOVA)显示斑背大尾莺汉口亚种不同地理种群间遗传差异不大,98.5%的差异源自种群内部,仅1.5%源自种群间。中性检验结果Fu’sFS值为负值,错配分布分析结果呈单峰,表明斑背大尾驾在我国的进化史经历了种群扩张。这一假设也得到Tajima’D检验和Fu’s检验结果的支持(D=-1.80,p=0.02;Fs=-22.11,p=0.001),该扩张大约发生在28,700年前。  相似文献   

18.
自1991年起结合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 Butler防治工作,在青岛市崂山区对天敌种群与松毛虫自然消长关系进行了调查,并对天敌做出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9.
采用重捕标志法研究了棕背巢区,巢区面积7月份平均为250.89 m2,9月份平均为284.21 m2,雌雄间和季节间差异显著。棕背有集群分布现象。结合巢区面积和活动距离对鼠害防治布点规格与防治灭鼠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自1991年起结合松毛虫DendrorolimusspectabirlisButler防治工作,在青岛市崂山区对天敌种群与松毛虫自然消长关系进行了调查,并对天敌做出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