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为巴西农作物中最主要的产品,在巴西农业经济和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近40年巴西大豆单产、种植面积以及总产量资料入手,分析了巴西大豆产量变化趋势和气候条件等影响因素;依据年度气候条件评价和经济、技术等因素,估算了2010年巴西大豆单产和总产;并对未来5年巴西大豆的产量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印度小麦产量在世界小麦生产中占据重要份额,印度为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小麦主产国。随着近年来印度小麦产量不断提高及其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小麦在印度农业经济和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近10年印度小麦产量和种植面积变化分析发现,近10年印度小麦种植面积整体稳中有升并呈阶段性波动;印度小麦单产和总产量整体均呈明显上升趋势。近10年影响印度小麦单产进一步提高的最主要因素是水分条件,对小麦单产制约最大的农业气象灾害为农业干旱,其次为高温、强降水及大风、冰雹等灾害。据估计, 2021年印度小麦平均单产比2020年减少2.6%,比近5年平均值增加8.3%;总产量比2020年增加4.1%,为历史最高产年。2022—2026年印度小麦单产、种植面积预计仍将保持稳中有增趋势,总产量有望稳定在9 400万~12 100万t。未来,印度小麦总产量的继续增加势必对世界小麦产量、价格和小麦国际进出口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依据嘉兴市气象站1953—2017年的逐日气候资料,分析历年来小麦生长季(每年11月1日至翌年5月31日)的气候特点;采用同期嘉兴地区小麦单产资料,分析生长季气候条件对本地区小麦生产尤其是赤霉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嘉兴地区小麦生长季的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0.03℃/年),降水总量没有明显变化,日照时数和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多雨、潮湿、寡照的逆境条件并没有因气候趋暖而得到改善。气候条件年度之间变化对小麦气候产量影响较大,波动范围在-1 115.25—1 127.38 kg/hm~2,小麦平均单产较大幅度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栽培技术的提高和品种的改良更新。每年4月15日-5月15日降水量与小麦赤霉病发病程度之间呈正相关(r=0.459)。赤霉病发病程度与气候产量的负相关性(r=-0.53)高于与总产量的负相关性(r=-0.42)。建议在培育和引进抗赤霉病品种的同时,适度控制小麦在种植业结构中的规模。  相似文献   

4.
南疆棉区以节水灌溉为基础,实现了匀水匀肥,棉花单产大幅提升。2008年棉花单产达到历史最高,2009~2010年由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棉花产量有所下降,现就影响产量的因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2000年世界粮食生产及贸易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全球粮食产量下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谷物委员会(IGC)及美国农业部(USDA)的估计数据,从全世界范围来看,2000年粮食(小麦、水稻及其他粮食作物)产量低于1999年,其中水稻及饲料粮产量的下降幅度较大,小麦产量接近于1999年(表1)。中国及澳大利亚小麦产量的下降幅度较大,而欧盟、印度、巴基斯坦及俄罗斯小麦产量则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欧盟由于播种面积的大幅度增长及较高的单产水平,2000年小麦产量创历史记录。印度、巴基斯坦及俄罗斯小麦产量增长幅度较大的主要原因是气候适宜及降雨(灌水)充足。由于加拿…  相似文献   

6.
和静县小麦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是和静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8.8%,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一半左右,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小麦产量并未同步增长,年度间的小麦产量很不稳定,说明外界气候条件影响不可忽视,利用气象部门40年来的气候资料和农业部门对小麦丰、欠、平产年的统计资料,分析了影响和静县小麦生长发育的气候成因,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地区小麦产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项城市2011—2012年度麦播面积7.04万hm2,平均产量530.4kg/667m2,总产为55893.9万kg。小麦产量的形成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2011—2012年度项城市小麦全生育期(2011年10月1日—2012年5月31日)的气候特征为:降水比较适宜,日照偏少,积温偏高,气象因素利弊兼有。一、小麦生育期间气象条件概述(一)气温2011—2012年度小麦全生育期,平均气温为9.7℃,>0℃积温为2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河北省衡水市2009—2010年度的特殊气候条件,分析了其对小麦生长各个时期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成都市近30年小麦播种面积、产量、生产模式、生长气候条件等资料进行分析,明确小麦生产中的问题,探究全市小麦生产的发展方向。结果表明:成都市小麦面积和总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单产呈徘徊趋势。全市小麦主要分布于平坝区域,规模化生产面积占比超过67%。小麦产量逐年增加,原因主要在于小麦单位面积有效穗的增加。客观气候条件不利于小麦播种和出苗,后期雨水容易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种粮效益低下,导致小麦生产管理粗放。保护耕地资源,加强田地质量改进,以政策引导稳定种粮面积,保障小麦种植效益。转变生产管理模式适配规模化生产模式,提高小麦单产水平。  相似文献   

10.
姜延浩  金岩 《农技服务》2012,29(6):669+671
小麦是龙口主要农作物之一,2011~2012年龙口市小麦单产11 096.7 kg/hm2,1997年创造的国内平原区单产的最高记录是10 975.95 kg/hm2,该年度小麦产量再次创出历史新高。经过分析,小麦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气象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