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利用具有早世代稳定特性的水稻(早稳)和常规品种作为主体亲本,进行了早稳×早稳、早稳×常规品种、常规品种×常规品种等三种类型的杂交。结果显示,在早稳×早稳组合和早稳×常规品种的一些组合中分别以不同频率出现早世代稳定株系,常规品种之间的杂交组合后代没有出现早世代稳定株系。水稻早世代稳定特性是早世代稳定水稻亲本所特有的,早世代稳定株系出现频率与杂交组合双亲有密切关系;早世代稳定性状既不是质量性状也不是数量性状,既不是隐性基因控制也不是显性基因控制。水稻早世代稳定特性可以通过杂交传递到F1单株,并以F2群体中的株系为传递的基本单位。稳定株系的农艺性状与相应F1单株农艺性状一致。另一方面,同一杂交组合的F2群体中,既有农艺性状整齐一致的稳定株系,又有按孟德尔分离规律的分离株系存在。初步推断水稻早世代稳定亲本中存在特有的控制因子,在杂种合子细胞分裂启动时作用于有丝分裂的开关基因,关闭有丝分裂,启动了减数分裂,体细胞减数分裂导致染色体重排,并产生纯合胚,形成了农艺性状整齐一致的F2株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野生稻选育水稻恢复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利用野生稻优良基因选育强优势的水稻恢复系,从野生稻资源中筛选出抗性强、具有较好农艺性状且恢复能力强的野生稻,与传统优良恢复系远缘杂交,后代适当复交,采用“大群体、多世代”的系谱法处理杂交后代。经过17 a(1980—1997)的选育,获得了测25、测253、测258、测1012等4个优良恢复系。至2006年,用这些恢复系配组育成的14个杂交稻组合通过了省级以上品种审定,累计推广面积达693.3万hm^2。  相似文献   

3.
十年来有关水稻早世代稳定特性的研究虽有不少报道,但研究方法雷同,因而存在不少具有共性的问题。在该项研究中,多个研究者采用的材料类型单一,降低了杂交后代分离的总变异量;研究者对抽样误差的影响估计不足,所谓F2株系的小样本抽样,又进一步缩小了株系内变异程度,这就有可能出现假阳性的结果。建议在水稻早世代稳定特性的研究中,增加多个质量性状的研究内容,从而使研究结果更加接近真实。还对表型整齐度与遗传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以及早世代稳定对育种工作的影响等提出了与研究者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D优 65 1是南平市农科所用自育恢复系南恢65 1与不育系D62A配组育成的杂交晚稻新组合 ,2 0 0 1年参加南平市晚稻区试表现突出 ,2 0 0 2年续试 ,2 0 0 3年通过南平市审定。1 恢复系及组合选育1 996年晚季用明恢 63/IR661F6代的稳定中间材料作母本与CDR2 2杂交 ,同年冬季在海南加代 ,F1 代表现植株整齐 ,茎秆粗壮 ,穗大粒多 ,优势明显。后代经海南与本所育种基地往返种植筛选 ,1 998年冬在海南种植F5 代株系 1 1 0个 ,株系性状整齐 ,用珍汕 97A、D62A、D70 2A不育系测交 ,F1 代种子于 1 999年晚季在本所大田种植 ,其中株系编号R65 1…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创制兼抗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水稻恢复系,【方法】分别以抗褐飞虱材料B5(携带褐飞虱抗性基因Bph14和Bph15)及携带白背飞虱抗性位点qsI-4的籼型恢复系福恢7011为供体亲本,以骨干恢复系福恢676为轮回亲本,应用低世代分离群体田间表型结合单株鉴定与高世代稳定株系室内筛选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并对抗虫株系及其测交后代进行考查和农艺性状分析。【结果】选育出聚合Bph14、Bph15和qsI-4的恢复系材料3份,携带2个抗虫基因的恢复系材料3份。其中6份恢复系的褐飞虱抗性鉴定结果均表现中抗以上。通过抗性鉴定和杂交后代农艺性状分析筛选出具有生产应用潜力的恢复系材料2份。【结论】为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抗性聚合新种质的创制和应用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6.
应用籼稻恢复系特青和IRBB近等基因系配组构建了由207个F8株系组成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与不育系中9A杂交获得测交群体,考察RIL群体、测交群体和中9B的4个产量性状。研究表明,父本性状表现与F1性状表现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F1杂种优势呈极显著负相关,而恢复系的良好表现和F1杂种优势均对F1产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创制兼抗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水稻恢复系,【方法】分别以抗褐飞虱材料B5(携带褐飞虱抗性基因Bph14和Bph15)及携带白背飞虱抗性位点qsI-4的籼型恢复系福恢7011为供体亲本,以骨干恢复系福恢676为轮回亲本,应用低世代分离群体田间表型结合单株鉴定与高世代稳定株系室内筛选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并对抗虫株系及其测交后代进行考查和农艺性状分析。【结果】选育出聚合Bph14、Bph15和qsI-4的恢复系材料3份,携带2个抗虫基因的恢复系材料3份。其中6份恢复系的褐飞虱抗性鉴定结果均表现中抗以上。通过抗性鉴定和杂交后代农艺性状分析筛选出具有生产应用潜力的恢复系材料2份。【结论】为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抗性聚合新种质的创制和应用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8.
聚合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抗性基因创制杂交水稻恢复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了创制兼抗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水稻恢复系,【方法】分别以抗褐飞虱材料B5(携带褐飞虱抗性基因Bph14和Bph15)及携带白背飞虱抗性位点qsI-4的籼型恢复系福恢7011为供体亲本,以骨干恢复系福恢676为轮回亲本,应用低世代分离群体田间表型结合单株鉴定与高世代稳定株系室内筛选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并对抗虫株系及其测交后代进行考查和农艺性状分析。【结果】选育出聚合Bph14、Bph15 和qsI-4的恢复系材料3份,携带2个抗虫基因的恢复系材料3份。其中6份恢复系的褐飞虱抗性鉴定结果均表现中抗以上。通过抗性鉴定和杂交后代农艺性状分析筛选出具有生产应用潜力的恢复系材料2份。【结论】为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抗性聚合新种质的创制和应用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9.
郑旋 《中国稻米》2004,10(1):21-22
T优5570是福建农林大学作物学院与福建省种子总站合作以自育的T55A不育系为母本 ,明恢70为父本配组而成的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不育系配合力突出、异交性好、育性稳定。用T55A与强恢复系明恢70配制的T优5570 ,具有制种纯度高、杂种优势强、丰产性好等特性。一、选育过程1.T55A的选育1992年早季在福州配制单交组合珍汕97B/地谷B ,秋季种植杂种一代。F1 抽穗时用龙特甫B进行复交。复交F1 选株建立株系 ,F4 代开始选株与珍汕97A测交。于抽穗期间 ,从农艺性状与特B相似的株系中选择单株与珍汕97A测交。F5 抽穗期间 ,从每个小区随机取样5…  相似文献   

10.
随着气候变暖加剧,高温干旱已严重影响中国水稻生产及可持续发展,培育耐高温干旱优质水稻品种是解决消费需求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2003年用耐热恢复系泸恢17与旱稻种质KalingaⅢ杂交F2代单株作母本,高配合力恢复系蜀恢527作父本杂交,采用系谱选育、高温干旱胁迫筛选、南繁加速稳定的方法育成恢复系泸恢107。泸恢107集聚了耐高温干旱、高配合力、高品质等有利性状,利用该恢复系配组的5个杂交水稻组合表现出大穗大粒、产量高、品质优等特点,已通过国家或省级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1.
野生稻高产QTL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进展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1995年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美国康奈尔大学合作,在马来西亚普通野生稻中鉴定出两个主效高产QTLyld1.1和yld2.1.随后将野生稻高产QTL导入优良晚稻恢复系测64-7及中稻恢复系9311和明恢63中,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田间选择相结合,育成了Q611等携带野生稻高产QTL yld1.1和yld2.1的新恢复系.经测交鉴定,Q611所配组合表现出强大的产量优势,说明野生稻高产QTL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和重要的育种价值,同时也表明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对数量性状进行遗传改良同样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Heterosis has been successfully exploited on a large scale in rice (Oryza sativa L.), which is a self-pollinated crop. The selection of parental lines plays a vital role in developing ideal combinations.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  相似文献   

13.
采用表型和分子标记聚类研究杂交籼稻亲本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以41份杂交籼稻骨干亲本和部分新育成的亲本为试验材料,采用表型性状和SSR分子标记2种聚类分析方法对杂交籼稻亲本的类群划分进行了比较研究,表型聚类以15个表型性状为依据,将供试材料划分为早、中熟和中、晚熟两大类群、6个亚群。早、中熟类群包含15个保持系、4个早熟恢复系和2个温敏核雄性不育系;中、晚熟类群包括16个恢复系和4个中、晚熟保持系。利用SSR分子标记将供试材料划分为保持系和恢复系两大类群、7个亚群。保持系群包括全部19个保持系、2个温敏核雄性不育系,恢复系群则包含全部20个恢复系,分类结果和系谱分析基本吻合。结合杂交籼稻育种实践,判断分子标记可能是研究亲本遗传多样性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Restorer line breeding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enhance the heterosis and improve the yields of japonica hybrid rice. To improve the selection efficiency of restorer lines for BT-type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CMS) in japonica rice, a functional marker InDel-Rf-1a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of nucleotide sequence in Rf-1a locus between BT-type CMS lines and restorer lines was developed to detect the genotypes of different rice materials. Conventional indica rice varieties, restorer and maintainer lines without 574 bp deletion could restore the fertility for BT-type CMS in japonica rice. By contrast, most conventional japonica rice varieties except Aichi 106 and Yijing 12, with genotype of rf-1arf-1a showed the 574 bp deletion maintained sterility for BT-type CMS lines. To further verify the effect of genotyping detection in Rf-1a locus, this marker was also used to amplify the genomic DNA in different japonica rice restorer lines, CMS lines, hybrids and F2 segregation population, and three genotypes in Rf-1a locus could be distinguished distinctly. Therefore, the marker InDel-Rf-1a could be widely used for genetic identification and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MAS) in breeding japonica restorer lines.  相似文献   

15.
新疆农科院粮作所从1995年开始进行“BT”型不育系、恢复系的探索,现拥有高代不育材料30套,低代86套;高代恢复材料73份,低代231份。新疆“野败”型杂交粳稻,2005年实现了三系配套。“野败”型不育材料克服了“BT型”、“滇型”所存在的高代自交结实缺陷,使杂交稻种子纯度更有保障。目前,新疆杂交稻研究已进入组合的配制及产量比较鉴定阶段,已由单一的常规育种转向常规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以常规为基础促进杂种优势利用发展和创新。目前已经育成并掌握了新疆粳稻“滇型”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的三系配套技术及原材料,解决了米质、产量及生育期的难关。所配制的杂交组合产量高、米质优,生育期适中。  相似文献   

16.
刘超 《北方水稻》2007,(2):14-16,52
回顾了杂交中粳育种历程,总结分析了不同时期育成品种表现及生产应用存在的问题;结合近年育成新品种的大面积生产实践,讨论了在解决杂交粳稻普遍存在的优势不强、米质不佳、结实率低、繁制种产量不高等难题的最新进展,介绍了主配不育系的选用类型、提高恢复系产量、注重早期选择开花习性好的双亲等几点做法和品质、结实性、株型等改良的基本策略,三系杂交中粳已开始步入较快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7.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创制抗白背飞虱水稻恢复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与传统育种的杂交、回交方法及白背飞虱频发区大田自然诱发抗虫鉴定相结合,创制了米质优、配合力好且具有水稻白背飞虱拒食抗性主效QTL位点qSI4 的新恢复系材料3份(R38、R46和R58)。室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新创制的恢复系材料的白背飞虱抗性与抗源春江06的抗性水平相当,具有较强的白背飞虱抗性。这些新恢复系通过与不同遗传背景的不育系进行杂交配组,经过田间测产和室内米质鉴定、评比,筛选出一批集抗性好、米质优、产量高等优良性状于一体的杂交水稻新组合。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三系杂交籼稻育种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安徽省20a来三系杂交籼稻的育种成就和存在问题,指出今后的育种目标应主攻早熟、优质、超高产,并选育适于机械化制种和耐旱的组合;技术路线上早杂以选育早熟恢复系,中晚杂以选育优质不育系,亚种间组合以选育广亲和不育系为主。  相似文献   

19.
杂交水稻恢复系桂99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恢复系桂 99系采用栽野杂交中间材料为母本 ,以恢复力强 ,并抗稻瘟病多种生理小种的材料为父本进行杂交即优良基因聚合的技术路线选育而成。用其与珍汕 97A配制的组合汕优桂 99,1990~ 1993年累计推广 2 0 93.0 8万亩 ,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在杂交粳稻育种中,选育高配合力的恢复系是关键,不同育种工作者在恢复系测配时间上有早有晚,多数在晚代测定。文中针对水稻育种中早、晚代测配优缺点进行概述,认为早代连续测配程序化育种结合适度双列选择交配体系(DSM)法进行选育是当前较好的杂交稻选育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