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太湖水/沉积物界面固着藻类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6月至2005年4月分别选取太湖湖泊的草型、藻型及过渡型区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类型湖泊水/沉积物界面中固着藻类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种群分布上,硅藻门(53.85%)和绿藻门(34.62%)最多,其次是蓝藻门(7.69%),而裸藻门(3.84%)相对较少,各采样点的优势种主要集中在硅藻门;在季节分布上,夏季和秋季种类和数量较多,冬季最少;在空间分布上,草型湖泊在全年(6月份除外)的藻种类和密度居多,过渡型湖泊次之,藻型湖泊最低(11、12月份除外)。另外,在藻型湖泊(站点3)中发现了越冬的微囊藻。根据各种藻类对水体生态环境的响应情况,在太湖中不同区域筛选出不同的生态敏感指示藻类。  相似文献   

2.
池塘中菹草着生藻类包括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裸藻门、黄藻门和隐藻门的种类,共50属68种;常见优势种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的种类为主.菹草整个生活史中,着生藻类的平均着生密度以硅藻门最大(29.90×103ind./cm2),其次为绿藻门(16.87×103ind./cm2)和蓝藻门(13.52×103ind./cm2);就平均生物量而言,硅藻门(70.20 μg/L)较其他藻类高得多.着生藻类的着生与菹草生长相互抑制,着生藻类的密度和生物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3.
菹草着生藻类的群落结构与数量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池塘中菹草着生藻类包括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裸藻门、黄藻门和隐藻门的种类 ,共 5 0属 6 8种 ;常见优势种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的种类为主。菹草整个生活史中 ,着生藻类的平均着生密度以硅藻门最大 (2 9.90× 10 3 ind ./cm2 ) ,其次为绿藻门 (16 .87× 10 3 ind ./cm2 )和蓝藻门 (13.5 2× 10 3 ind./cm2 ) ;就平均生物量而言 ,硅藻门 (70 .2 0 μg/L)较其他藻类高得多。着生藻类的着生与菹草生长相互抑制 ,着生藻类的密度和生物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4.
扎龙湿地夏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9年6—9月份对扎龙湿地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区域进行了浮游植物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243个分类单位,分别隶属于8门、12纲、22目、38科、82属、243种。初步分析了扎龙湿地夏秋两季典型区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果表明:种类组成最多的为硅藻门,共90个分类单位,占37.04%,其次为绿藻门88个分类单位,占36.21%;数量组成也以硅藻门最多,为14.51×104个.L-1,占总数量的50.33%,绿藻门次之,为6.54×104个.L-1,占22.69%。根据种类组成及分布初步推断,扎龙湿地浮游植物夏季为硅藻—绿藻优势型;秋季为硅藻—绿藻—裸藻优势型。夏季优势种为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 Kutz.)和华丽星杆藻(Asterionella formosaHass.);秋季优势种为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Ehr.)Ralfs)和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 Kutz.)。扎龙湿地总体处于贫中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5.
巴里坤盐湖水生维管束植物和底栖生物(除卤虫)缺乏,浮游生物总量全湖平均为1.978mg/L和2876.7万个/L,其中浮游植物总量为1.367mg/L,以绿藻门藻类为主,占浮游植物总量的63.6%(生物量),其次是硅藻门占29.5%,蓝藻门仅占6.4%,其它藻类数量和生物量均很少。优势种类是绿藻门的盐藻、扁藻、小球藻(4月份),硅藻门的菱形藻、蓝藻门的盐生微囊藻。浮游动物总量为0.61mg/L和6.4万个/L,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要种类,其优势种类为下毛目纤毛虫,沙壳虫,泡轮虫和臂尾轮虫。该湖浮游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水平分布差异。春季浮游生物的种类、数量最大,秋季明显降低。水平差异表现在以A_S区浮游生物含量最高,其次是A_E区和A_W区。  相似文献   

6.
以通江湖泊洞庭湖浮游植物为研究对象,明确通江湖泊洞庭湖在不同水文期藻类群落结构和动态变化特征,并根据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对湖区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8年对洞庭湖流域进行了浮游植物生物调查,共检出6门51属,其中绿藻门19属,占37.26%;硅藻门最多,为21属,占41.18%;裸藻门4属,占7.84%;蓝藻门和甲藻门各3属,各占5.88%;隐藻门最少,仅有1属,占1.96%。优势种全湖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主要优势种为直链藻、针杆藻、舟形藻、栅藻、小球藻、席藻和隐藻。全湖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7.2×104~300.6×104 cells/L,均值为27.2×104 cells/L。从时间分布看,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丰水期>涨水期>枯水期>退水期,涨水期—丰水期和枯水期—退水期的藻类分布存在差异明显;从空间分布看,东洞庭湖的大小西湖断面藻类密度最大,均值达220.9×104 cells/L,最...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中国酱酒核心产区主要流域藻类植物组成,采用样线法对该区域进行藻类植物调查,共采集到240个样品,对样品进行固定、酸处理后,在显微镜下对藻类植物进行观察、计数和拍照,分析研究区的藻类植物组成及水质。结果表明:(1)研究区藻类植物共有9门14纲32目62科157属712种(含145变种和12变型),包括贵州省新记录科1个、新记录属7个、新记录种110个(包括变种、变型)。区内硅藻门种类最多,有297种,占总物种数的39.24%,其次为绿藻门,有242种,占总物种数的33.28%。研究区以水生藻类为主,其次为亚气生藻类,气生藻类种类最少,水生和亚气生环境藻类中硅藻种类最多,其次为绿藻,气生环境藻类以绿藻为主;(2)研究区流域内上游藻类植物多样性最高,中游次之,下游最少;(3)基于绿藻商和复合藻商对水质评价,水体呈富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8.
氨氮浓度对附植藻类在菹草上定植及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认识附植藻类群落在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中的定植及群落演替规律,利用显微计数法,通过室内静态模拟实验,研究了水体不同氨氮水平对太湖常见沉水植物菹草上附植藻类的影响。结果表明:附植藻类在不同氨氮浓度下建群速度和时间是不同的,并且不同的氨氮浓度会改变附植藻类的群落结构,最终演变成低浓度下以硅藻门为绝对优势种,高浓度下以绿藻门为优势种的局势;某些附植藻类只在特定的氨氮环境下表现出优势,如绿藻门的新月藻只在1.5 mg·L-1的低浓度组和5 mg·L-1的高浓度组才表现出优势,而硅藻门的针杆藻只在2.5 mg·L-1的中浓度组表现出优势;低浓度范围内营养盐的增加会促进附植藻类生物量的积累,但过高则会抑制生物量;中等浓度的氨氮营养盐中附植藻类的生物量最大,此时的种类也最多。该研究表明氨氮营养盐对附植藻类的群落演替影响显著,附植藻类或许是沉水植物衰退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昭通市望海公园的水体情况,2019年5月—2020年5月对该公园的浮游藻类组成进行调查,并根据浮游藻类的种类及数量,利用污染指示藻类评价法、理化指标评价法、复合藻商指数法对其水体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显示,从望海公园水体样品中共鉴定出浮游藻类7门81属231种。其中,绿藻门135种和硅藻门46种在种类和数量上均占据优势,其次为裸藻门25种。3种评定方法的结果显示,望海公园的水质呈现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10.
2009年对滦河水库系统潘家口-大黑汀水库的浮游植物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潘家口-大黑汀水库共监测到浮游植物8门34科62属,其中本次研究共发现库区新记录藻类11属;种类最多的为绿藻门和硅藻门,分别有27属和14属,分别占32.4%和23.5%;其中优势种类为8属,常见种类为17 属,次常见或稀有种类为37属.藻密度在春末和夏初较小,在秋季的8、9月生长量达到最大,在冬季又开始降低,以潘家口坝上样点为例,5月藻密度为160.9 万个·L-1,9月藻密度1 721.27 万个·L-1;春季主要的优势类群为硅甲藻,夏季为隐硅藻,秋季为蓝绿藻,夏秋季节的优势属为假鱼腥藻(蓝藻门).藻类分布存在空间性差异,种类最多的样点(下池)共发现43属,种类最少的样点(大黑汀库区)仅发现20属.与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结果相比,47 属为共有浮游植物,相似性系数为64.8%,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由硅藻型向蓝-绿藻型转变,其中变化最大的样点为潘家口坝上,相似性系数仅为29.4豫,藻类密度增加了近20 倍,总磷和总氮浓度分别增加1.41倍和3.63倍,潘家口-大黑汀水库富营养化程度呈加剧趋势.  相似文献   

11.
贵阳市小关湖浮游藻类调查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6~12月,对小关湖(黔灵二湖)浮游藻类的种类、数量进行了3次取样调查。结果表明,6月份的浮游藻类有57种,隶属于5个门,其中绿藻门占36.84%,蓝藻门占36.84%。10月份的浮游藻类共有49种,隶属于5门,其中绿藻门占40.8%,蓝藻门32.65%;12月的浮游藻类共有46种,隶属于4个门,其中绿藻门占50%,蓝藻门占15.22%。根据浮游植物优势种的分布和数量,结合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黔灵二湖的水质情况,表明该湖的营养状况属于贫营养型。  相似文献   

12.
2013年5月—2014年3月在太泊湖布点,隔月进行1次采样,监测分析该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和水质情况。结果表明,在该湖中共鉴定浮游植物79种,隶属于7门,主要为绿藻、蓝藻、硅藻;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夏、秋、冬季较高,且逐渐增大,春季最低,空间分布上有差异;其优势种集中在绿藻门,藻类污染指数值为3的小球藻一直是优势种,9月优势种种类最多,绿藻商为12;湖水富趋于重富营养化状态。对高丰度藻类和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蓝藻门和绿藻门呈显著正相关,蓝藻门和绿藻门的细胞丰度与总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钙呈显著负相关,黄藻门的细胞丰度与镁呈显著负相关;各藻类细胞丰度和环境因子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不同藻类受不同环境因子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汉江汉中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4~6月,用活体观察法和直接计数法对汉江汉中段水体浮游植物进行研究.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25属44种(包括2个未定名种).其中硅藻种类数最多,其次是绿藻、裸藻、甲藻,蓝藻最少.优势种为意大利直链藻(Melosiraitalica),克洛脆杆藻(Fragilaria crotornensis),尖针杆藻(Syn...  相似文献   

14.
阳澄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4年7-11月对阳澄西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分布进行了调查,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RDA)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8门68属142种,其中绿藻门63种,占44.37%,硅藻门27种,蓝藻门22种。优势种中绿藻门种数最多,其中61.11%的优势种为富营养型水体指示藻类。细胞密度年均(3.99±4.00)×106cell/L,生物量年均(1.41±1.05)mg/L,夏季均高于秋季;夏秋季藻类密度以蓝藻门最高,生物量则以硅藻门最高。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阳澄西湖水质总体显示为中污染,其中秋季水质状况优于夏季。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阳澄西湖夏季浮游植物现存量主要与pH、水温、NO-2-N呈正相关,秋季则主要与NO-2-N、CODMn、DTN和DTP有关。RDA分析显示,夏季浮游植物水平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是T、TN和DTP,而pH、T、DO和DTN为秋季藻类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5.
为了了解公园水体中藻类植物分布概况,探寻旅游开发对水体中藻类植物的影响,本文对山西省榆次玉湖公园藻类植物的种类组成进行了初步研究,经鉴定,共有藻类植物54种,隶属于4门,14科,27属。其中,硅藻门的种类最多,有4科,10属,22种,约占总种数的40.74%;其次是绿藻门,有7科,12属,21种,约占总种数的38.89%;蓝藻门有2科,4属,9种,约占总种数的16.67%;黄藻门有1科,1属,2种,约占总种数的3.70%。同时,对玉湖公园藻类植物的分布特点也进行了研究,由于公园内沿湖状况,建筑设施,游人多少的不同,藻类植物的分布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硇洲岛春季底栖海藻资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2005年的3—5月,对硇洲岛有代表性的大浪、谭井、存亮潮间带进行底栖海藻资源调查。分析了各地区春季不同月份藻类的种群结构和平均生物量变化,总结了各藻的生态分布区域。共得定性标本56属87种,其中蓝藻类3属4种,绿藻类14属27种,红藻类32属44种,褐藻类7属12种。其中谭井的种类最多,其次是大浪,存亮的最少。各地均以红藻为主,其次是绿藻、褐藻,蓝藻最少。种类的数量和分布具有月份上的差异。各地的平均生物量3月份以谭井的最多,4月份大浪的最多,5月份存亮的最多。潮间带海藻的生态分布区以中、低潮带为主。  相似文献   

17.
硇洲岛春季底栖海藻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2005年的3—5月,对硇洲岛有代表性的大浪、谭井、存亮潮间带进行底栖海藻资源调查。分析了各地区春季不同月份藻类的种群结构和平均生物量变化,总结了各藻的生态分布区域。共得定性标本56属87种,其中蓝藻类3属4种,绿藻类14属27种,红藻类32属44种,褐藻类7属12种。其中谭井的种类最多,其次是大浪,存亮的最少。各地均以红藻为主,其次是绿藻、褐藻,蓝藻最少。种类的数量和分布具有月份上的差异。各地的平均生物量3月份以谭井的最多,4月份大浪的最多,5月份存亮的最多。潮间带海藻的生态分布区以中、低潮带为主。  相似文献   

18.
鸣翠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富营养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对鸣翠湖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和生物量、优势种组成、季节变化以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其营养状态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鸣翠湖浮游植物共有8门61属118种,构成比例为绿藻42.4%,蓝藻21.2%,硅藻18.6%,其他17.7%。蓝藻优势种最多,属蓝、绿、硅藻型湖泊。浮游植物种类、密度和生物量、分布依季节而异,高峰期出现在7月,低谷期出现于3月。Mar-galef指数1.267~2.942,Shannon-Wiener指数2.459~4.098,均匀度指数1.782~2.605,综合藻类细胞密度和种群结构评价,鸣翠湖水体处在中度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