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探明不同品种宽皮柑橘果肉的特征性香气物质,以芦柑、温州蜜柑、红桔、瓯柑、砂糖橘的果肉为研究对象,基于GC-MS共分离鉴定出65种香气物质,其中d-柠檬烯含量最高占56.34~85.98%。采用香气活性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温州蜜柑的特征香气物质为反式-β-罗勒烯、(E)-2-壬烯醛、橙花醛、香叶基丙酮,红桔为香叶醛、(-)-4-松油醇、α-萜品烯、辛醛、α-萜品醇、芳樟醇、β-香茅醇、β-月桂烯、?-萜品烯,瓯柑为顺式-β-罗勒烯、d-柠檬烯、β-水芹烯,砂糖橘为β-香茅醛、癸醛、紫苏醛、(E)-2-己烯醛,而芦柑仅有α-金合欢烯。这些特征香气性物质的差异,形成宽皮柑橘独特的风味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不同品种蜜柚柚花的香气成分差异,为柚花的加工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对各成分质谱通过计算机谱库检索和资料分析,鉴定与比较分析了白肉蜜柚、红肉蜜柚、三红蜜柚、黄金蜜柚4种柚花的香气成分。【结果】从柚花中共检测出36种香气成分,4个品种柚花中分别为17、19、23、17种。柚花中香气成分主要均为芳樟醇,其中白肉蜜柚柚花中芳樟醇相对含量最高,达到68.65%,黄金蜜柚柚花含量次之,为67.43%,而红肉蜜柚和三红蜜柚柚花中芳樟醇含量相当,分别为65.01%和64.50%。三红蜜柚花朵的香气组成物质与其他三种比较,区别较大,萜烯类物质丰富,而酯类和烷烃类物质则较少。总之,本文初步从香气成分种类差异、共有香气成分相对含量差异以及各自特有成分上解释了4种柚花香气的区别,并分析和展望了柚花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对柚皮精油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以提高柚皮精油的产量。采用超声波辅助索氏提取法提取柚皮精油,探究影响超声波辅助索氏提取法提取柚皮精油的主要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确定其最佳提取工艺。结果显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8 mL/g、索氏提取时间30 min、超声功率206 W、超声时间26 min,柚皮中香精油的提取率达1.36%。经气相色谱和质谱联机分析精油成分,鉴定出38种主要挥发性物质,包括烷烯烃类、醇类、醚类、酮类、酯类和酚类等物质,其中醚类占28.94%,酯类占19.82%,醇类占13.84%,酮类占12.57%,烷烯烃类占10.33%。抑菌活性研究表明,柚皮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研究表明,研究可为柚皮精油在饲料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 SPME)-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分析法,对荔枝品种‘井岗红糯’的香气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示,共检测出62种。主要包括醇类(33.74%)、烯类(38.78%)、醛类(17.29%)、酯类(1.59%)、酮(0.09%)、酸类(0.28%);烷烃(1.51%)、其他化合物(6.72%)。橙花醇、3-甲基-2-丁烯醛、β-蒎烯、α-衣兰油烯、(R)-(+)-β-香茅醇、3-甲基-2-丁烯醇、3-异丙基-6-亚甲基-1-环己烯、d-柠檬烯、萜品油烯、蘑菇醇、1-甲基-3,7-亚甲基-2,6-辛二烯等是‘井岗红糯’荔枝果肉的关键香气组分。相对含量最高的是橙花醇(18.79%),橙花醇是香叶醇的异构体,其香气比香叶醇柔和优美,相对偏清,并带有新鲜的清香和柑橘香调。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明油梨不同组织挥发物成分及其含量的差异,本实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萃取最优条件进行分析,并测定油梨顶芽、果皮、果肉、种子、枝条和叶片的挥发物成分和含量。顶空固相微萃取最优参数为:50/30 μm DVB/CAR/PDMS固相微萃取头、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40 min。各组织中包括19种萜烯类、5种醇类、14种醛类、4种酯类、4种酸类、10种芳香烃类和1种其它化合物,共有57种挥发物成分被检测出。在顶芽、果皮、果肉、种子、枝条和叶片中分别检测到22、15、21、18、18和19种挥发物成分。顶芽挥发物成分主要以萜烯和芳香烃类为主,占总含量的72.23%和12.07%;果皮挥发物成分主要以萜烯和醇类为主,分别占总含量的59.38%和30.23%;果肉挥发物成分主要以萜烯、醇类和醛类,分别占总含量的63.45%、18.55%和14.12%;种子挥发物成分主要以萜烯和醛类为主,分别占总含量的60.57%和27.55%;枝条挥发物成分主要以萜烯和芳香烃类为主,分别占总含量的58.06%和20.84%;叶片挥发物成分主要以萜烯和芳香烃类为主,分别占总含量的64.30%和15.87%。α-荜澄茄油烯、1-石竹烯、Z,Z,Z-1,5,9,9-四甲基-1,4,7-环十三碳三烯和橙花叔醇是油梨不同组织中主要的挥发物成分,但其对不同组织挥发性成分的贡献率亦不同。油梨不同组织挥发物成分及其含量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了促进江西茶产业发展,从江西3个重点产茶县采集10个有代表性的绿茶样,其中当地群体种样7个,引进良种样3个,用GC/MS分析香气组分。采集的绿茶样分析出33种主要香气成分,主要是醇类、酯类、醛类、烯类、酮类、烷烃类和杂环类。3个产地群体种与引进良种比较,群体种香气成分以醇类为主,占43.2%,其次酯类,占21.1%,醛类和烯类分别占14.2%和12.3%;引进良种香气成分以酯类为主,占53.3%,其次是醇类,占15.1%,醛类和烯类分别占8.5%和6.9%。单个物质比较,含量相差最大的是癸酸乙酯,群体种样中癸酸乙酯含量占4.8%,而引进良种含量占42.4%。群体种与引进良种所制绿茶香气物质的基本组成相似,但香气物质的组成比例相差极大,群体种绿茶香气成分以醇类和酯类为主,引进良种以酯类为主,酯类超过香气成分总量的50%,特别是癸酸乙酯单种物质的含量引进良种较群体种高631%。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巴氏杀菌和微波杀菌方式对锦橙汁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杀菌后的锦橙汁香气成分变化,并用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杀菌后,共检测出5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共有的挥发性成分有34种,主要是烯烃类、酯类、醇类、醛类和酮类。相比未杀菌橙汁,巴氏杀菌后产生了2种新的挥发性成分,同时消失了10种挥发性成分;微波杀菌后新产生了5种挥发性成分,同时有3种挥发性成分消失了。微波杀菌处理橙汁有利于橙汁中萜烯类和酯类香气物质的保留,而两种杀菌方式对橙汁中醇类、醛类和酮类物质的影响均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白花木瓜果实的香气成分,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花木瓜果实中的香味物质,用GC-MS联用仪进行分析鉴定,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对各成分相对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白花木瓜果实中被鉴定出48种成分,包括17种醇类、13种酯类、7种酸类、5种烷烃类、3种杂环类、2种醛类和1种烯烃类。其中含量较高的依次为-松油醇(20.14%)、苯甲醛(10.43%)、芳樟醇(8.66%)、十六烷酸(6.30%)、癸酸(2.94%)、顺-呋喃型芳樟醇氧化物(2.56%)和4-癸烯酸甲酯(2.47%)。  相似文献   

9.
以不同酸性(pH 1.0、2.0、3.0、4.0、5.0、6.0)营养液处理的枳壳、酸柚、酸橙、枳橙、三湖红橘、新干化红、崇义野橘等7种柑橘砧木幼苗为试材,通过酸害症状观测以及酸害指数为指标的聚类分析,对其耐酸性强弱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柑橘砧木幼苗的耐酸性分为三类,耐酸性最强的为枳壳,平均酸害指数为13.33%;耐酸性中等的有酸柚、三湖红橘、新干化红、崇义野橘、枳橙,其平均酸害指数分别为17.33%、17.80%、17.58%、15.11%、17.79%,这一类的总平均值为17.88%;耐酸性最弱的为酸橙,平均酸害指数达26.22%。研究结果可为柑橘砧木种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对于柑橘砧木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柑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枳、酸柚、构头橙、卡里佐枳橙、三湖红橘、新干化红、崇义野橘等7种不同柑橘砧木幼苗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探讨pH 2.0胁迫下不同柑橘砧木幼苗含水量、MDA含量、Pro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POD、CAT酶活性等主要生理指标的变化,应用隶属函数法对供试材料的耐酸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综合隶属函数值评定的耐酸性强弱顺序为:枳>三湖红橘>卡里佐枳橙>新干化红>酸柚>崇义野橘>构头橙。这一结果与7种柑橘砧木幼苗的酸害形态表现一致。隶属函数法能较全面地评价柑橘砧木的耐酸性,可为柑橘砧木种质改良及选择适宜的耐酸性红壤的优良砧-穗组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通过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的评价方式,研究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冰糖橙制汁加工适应性。其中,感官指标使用百分法进行评定,其指标包括色泽、风味、外观等,理化指标的评定主要包括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出汁率、可挥发精油、总黄酮、固酸比、维生素C等。结果表明,洪江普通冰糖橙的综合评分高于80分,为适宜制汁的柑桔品种;而洪江大果冰糖橙、麻阳大果冰糖橙及永兴大果冰糖橙的综合评分均达到70分以上,为可以制汁品种。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金柑果皮精油含量与油胞密度及果实形态的关系,对21个金柑种质资源的果实大小、果皮质量、油胞密度、精油含量、单果油胞数目和精油总量进行了观察测定。研究表明,油胞密度在不同金柑品种间达到近十倍的差异,在141~1035个/cm2之间,果皮精油含量在0.54%~2.3%之间,品种间油胞密度和精油含量都存在极显著差异。单果油胞数目和精油总量分别在2474~17320个和2.23~120.51mg之间,不同品种间相差很大。相关分析表明,油胞密度和精油含量与果实横径、表面积和果皮质量呈显著负相关,而单果油胞数目和精油总量与果实横径、纵径、表面积、果皮质量呈显著正相关,但精油含量和油胞密度间并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沃柑在广西试种后,表现为早结丰产、外观漂亮、清甜可口、抗逆性强、价昂畅销,是目前柑桔品种中综合性状最优良的品种之一,有望成为中国南方特别重要的经济作物。现本文就二年生沃柑在广西栽培的具体表现与评价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研究寄生疫霉病菌对柑桔挥发性物质的影响。以人工接种寄生疫霉病菌的晚熟柑桔品种岩溪晚芦的果皮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果皮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所检测到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成分由稀萜类、醇类、酯类、醛类、芳香族化合物及少量的其他物质组成。健康果皮共检测到47种物质,发病果皮检测到85种,两者共有物质37种,在感病后未检测出而在健康果皮中存在的物质10种,占健康柑桔果皮挥发性物质含量的20%,感病后特有的挥发性物质47种,占挥发性物质含量的14.11%,柑桔感病后挥发性物质总含量增加了53.98%,其中增加种类和含量最多的是芳香族和稀萜类物质,分别增加了72.51%和167.64%。寄生疫霉病菌引起了柑桔生理代谢紊乱,挥发性物质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广西沃柑产业发展现状,为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大量深入果园,调查走访和查阅资料,分析广西沃柑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沃柑是优良的柑橘品种,在广西发展沃柑具有气候、土地、人才等资源优势,广西沃柑产业发展迅猛,逐步形成了一个对果农致富、乡村振兴、扶贫脱贫起重要作用的柑橘产业,在育苗、种植、物流、销售等领域解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但仍存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资金不充裕,苗木质量堪忧,病虫危害大,黄化问题严重,科技创新不足等问题。【建议】加强对沃柑产业的项目和金融扶持,注重提质增效,重抓无病苗繁育能力建设,加强病虫害防控,建立健全研发体系,以更好推动广西沃柑产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北京柠檬叶片、枝干和果皮的精油,并进行GC-MS分析,共鉴定出38种成分,其中叶片23种,枝干21种,果皮29种。3份精油主要挥发油成分均为D-柠檬烯,相对含量分别为52.85%、53.03%和51.23%;共有成分14种,特异性成分分别有4种、3种和14种。通过对3种食源性细菌的抑菌活性的测定,3份柠檬精油均有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叶片精油对大肠埃希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最佳,且抑菌圈直径最大;果皮精油对伤寒沙门氏菌的抑菌效果最佳,抑菌圈最大。研究结果表明,柠檬不同部位精油活性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在对其开发利用时,可考虑各自优势,合理利用柠檬的叶片、枝干和果皮,为柠檬资源合理化和精细化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GC-MS技术对蜂蜜花粉汁、未加花粉的蜂蜜酒和蜂蜜花粉酒进行了香气成分分析。蜂蜜花粉汁鉴定出91种,蜂蜜酒87种,蜂蜜花粉酒105种香气成分,相对含量分别是86.45%、82.80%和86.59%。这些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醇类、酯类、烷类、烯类、酸类、醛类、酮类、醚类和胺类等。在蜂蜜花粉汁中,醇类和烷类化合物居多;在发酵酒里,醇类和酯类化合物较多。蜂蜜花粉酒与蜂蜜花粉汁有27种共同香气物质,蜂蜜花粉酒与蜂蜜酒有38种共同香气物质。  相似文献   

18.
黄花杜鹃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抑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彬 《草业科学》2007,24(12):61-63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对黄花杜鹃Rhododendron anthopogonoides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在最佳分析条件下,共分离鉴定出38个化学成分,其中主要成分为有机酸及其酯、萜烯类化合物、醇及甾族化合物等.对挥发油进行了抑菌试验,可对黄花杜鹃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香精油抗蜂螨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精油及其组分具有显著的抗螨效果。萜类化合物(主要是单萜)是香精油的主要成分。占总量的90%左右。研究者通过筛选试验测定了多种香精油及其一些组分的抗螨能力。大部分表现出良好的抗螨效果。但只有少部分在蜂群试验中表现出强抗螨能力。因此,有必要对此作进一步的研究。以达到最优化目标。同时联合其它防治手段,建立一套全面的害虫防治策略,实现蜂螨的最终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