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小麦纹枯病发生规律与测报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小麦纹枯病是南阳地区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病害,1983年首次记录,发生面积38万亩,1987年扩大到126.5万亩,1991年达444.5万亩,重病田病茎率100%,平均减产20%以上,成为影响本地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1984年以来,我们对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消长规律及测报技术进行了一些研究。一、小麦纹枯病发生消长规律从1987年秋开始,选择本地主要品种宛7107三块,进行病情系统调查。方法是小麦出苗后3天调查一次,见病株后定点,每隔10天调查查一次,每块田5点取样,每样点50株,3月1日后每点改为30茎,记载  相似文献   

2.
小麦赤霉病损失率测定方法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在测定由小麦赤霉病造成的产量损失时,因各地所用方法不同,导致同一病情测出的产量损失相差较大,使各地产量损失难以比较。针对这一情况,在江苏江宁做了如下试验: 试验设计 田间调查取样 选用当地推广品种扬麦3号和宁麦3号,在赤霉病病情稳定且症状明显时,大面积调查病穗率,病情指数;另外,各品种在  相似文献   

3.
强中发 《植物保护》1987,13(6):16-18
6个不同地区种植的3个小麦品种上,小麦雪腐叶枯病(Gerlachia nivalis)病情指数不同。这种地区间的,包含几个指标的差异反应了生态环境的差别。本文利用调查所得数据,具体介绍了应用模糊类分析法划分植病流行区域的计算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田间采集病株标本、室内人工接种、大田病情调查等方法,对小麦纹枯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侵染小麦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菌是导致小麦纹枯病的优势种,水稻纹枯病菌虽然可以侵染小麦,但致病力弱。前茬为水稻或旱作物对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芝麻茎点枯病是芝麻主要病害。为探讨该病的田间抽样方法,提高调查病株率的准确性,笔者于1990年进行了该病田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现将结果整理于下。一、研究方法 1.在芝麻成熟期,该病病情稳定,选择不同品种、不同发病程度的类型田7块,每块田调查250~310个样点,每个样点为10株,记载各样点病株数,绘出田间分布实况图。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研究三唑类药剂戊唑醇、苯并咪唑类药剂多菌灵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吡唑醚菌酯对小麦白粉病菌的毒力及最佳配比筛选, 通过比较对2个不同品种小麦的防效差异, 为大田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盆栽法, 调查小麦叶片发病情况, 计算病情指数, 测定3种药剂对2个小麦品种上白粉病菌的毒力及其不同配比的共毒系数(CTC), 找出合理配比。结果表明在‘山农16’和‘泰农18’2个小麦品种上多菌灵与戊唑醇配比5∶3时, 增效作用均为最优, 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22.66和123.56; 戊唑醇与吡唑醚菌酯配比在2∶1时, 增效作用均为最优, CTC为139.09和129.97; 多菌灵与吡唑醚菌酯配比1∶1时, 增效作用均为最优, CTC为135.15和145.24。  相似文献   

7.
小麦持久抗性品种对中国条锈菌(系)抗病性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小麦品种抗性谱鉴定、田间病情系统观察和抗性组分测定等结果表明,小麦持久抗条锈品种具显著的抗性特征,即成株期抗性谱很宽,有的品种甚至全生育期都表现抵抗,田间病情消长很慢且轻,成株期一般表现侵染机率低、病斑面积小、潜育期长。试验在控制条件下进行,便于操作,可用于小麦品种持久抗条锈性鉴定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温室条件下用铭贤169、吨半麦、咸农4号3个小麦品种,研究了接种条锈菌条中32号小种前后UV-B辐射增强对小麦条锈病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前对小麦照射UV-B增强了品种铭贤169和吨半麦的病情指数,但对咸农4号的病情指数没有影响。接种后照射UV-B对品种咸农4号、铭贤169和吨半麦的病情指数均无显著影响,但却减少了条锈菌在品种铭贤169和吨半麦上的产孢期与产孢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报道小麦品种感染赤霉病的程度差异及其有关因素。
温室试验,在麦穗终花期分别对残留于颖外的花药;残留于颖内的花药;无残留花药的子房上,进行接种。三种处理的赤霉病发生量之比,浙麦1号(感病)为15:58:31,苏麦3号(抗病)为4:18:13。结果表明:品种间差异显著;两品种均以外露花药上接种的处理发病最轻,颖内接种.有残留花药发病加重,尤以浙麦1号为明显;两品种始病后的病情扩展速度有异,苏麦3号表现扩展慢、穗轴不受侵害。因此,一个品种的穗部全部颖花中残留花药比率低,是减缓初侵染病程的性状;小穗和穗轴组织减缓病情发展,是抗扩展性状。具备两者,则相对抗性较为稳定。
室内外对普通小麦品种不同成熟阶段的接种试验表明,抗病品种具有感病期短、乳熟期的抗性明显增强和接种后发病盛期较晚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连续4年在我国小麦条锈病常发易变区的陇南, 采用对52个感病反应型小麦品种的潜育期、病情指数和千粒重损失率3个指标综合评分的方法, 进行了慢条锈性鉴定与评价, 筛选出高度慢条锈品种6个, 中度慢条锈品种7个, 低度慢条锈品种12个, 分别占11.54%、13.46%和23.08%。鉴定评价体现了慢锈性特点, 结果可靠, 简便易行, 适合筛选慢条锈品种并为生产上加以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此外, 通过研究对小麦品种慢条锈性的稳定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禾谷缢管蚜对三个小麦品种幼苗保护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禾谷缢管蚜对3个小麦品种幼苗保护酶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XM800’(高抗)、‘Selkirk Yr27’(中抗)和‘兰天24号’(高感) 3种不同抗蚜小麦品种受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为害初期幼苗体内SOD、POD、PPO等酶活性的变化。[结果] 禾谷缢管蚜为害后,在一定时期内3个小麦品种的SOD、POD、PPO 活性都呈上升趋势,且品种抗性越强,酶活力增加越明显;3个小麦品种之间SOD、POD、PPO 活性差异显著(p<0.05)。[结论] 3个小麦品种SOD、POD、PPO 活性变化的差异,基本反映了其田间抗蚜性的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12.
DNA分子标记在植物真菌病害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我国主要发生在黄淮海流域的冬小麦产区,造成巨大的产量损失。国内外均有报道小麦品种之间存在抗病性差异,但关于抗性筛选的研究较少。作者于1993~1995年通过室内接菌试验、田间接菌试验和自然病地调查,对102个常见的小麦品种(系)和育种材料进行了鉴定,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小麦条锈病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PST)越冬区的湖北襄阳、宜城和枣阳3个地区同一时间定点(GPS定位)采样,应用双重real-time PCR定量测定方法进行潜育侵染测定,并于春季在相应取样点进行病情调查。取样区域按照镇/区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的分子病情指数(MDI)和病情指数(DI)由该区域内所有样品和调查点数据取平均值得到。由MDI转换成风险指数(RI),并做RI与春季病情指数的相关性分析。同时,也通过坐标数据进行了空间分析。结果显示,PST潜伏侵染量与春季病情呈显著相关,并且两者均与其分布区域距汉江水系的距离相关。  相似文献   

14.
小麦白粉病田间病情调查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对现有的小麦白粉病田间病情调查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提出在小麦成株期采用以茎为单位记载发病严重度,用病茎率和茎指代表病情的方法为好。  相似文献   

15.
江苏姜堰不同品种与播期小麦赤霉病抗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8年,在江苏姜堰调查了不同播期的13个小麦品种小麦赤霉病的自然发病情况。结果表明,11月5日播种的小麦赤霉病自然发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总体上较播期为11月15日和11月25日的处理低。适当早播有利于使小麦易感生育期避开高温多雨天气,减轻小麦赤霉病发生为害。参试品种中镇麦9号、镇麦10号、镇麦12、华麦5号和宁麦13的抗性表现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6.
栽培防病措施对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栽培措施对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作用,通过不同栽培措施对病情产生不同影响的大量田间调查,明确了小麦早播、密播,过量水、肥条件下的旺苗和种植高度感病品种,都会加重小麦秋苗带菌量。短期播种、合理密植、视墒灌水、配方施肥、培育小麦壮苗及避免种植高感品种等均能减轻小麦秋苗带菌量。小麦秋苗带菌量大,则翌春病菌越冬菌源量也大。种植高感品种在田间有发病中心的作用。应把栽培防病措施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以充分发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棉铃虫在武威市玉米田连年暴发成灾,年发生面积2.4万~3.1万hm2,占玉米种植面积的50%~70%。为摸清其发生规律,给防治提供依据,笔者于2002年进行了玉米不同种植方式对棉铃虫发生为害影响的试验。1材料和方法1.1供试材料玉米品种中单2号;小麦品种永良4号。1.2试验方法试验在凉州区和平镇进行,前茬为小麦带玉米田。试验设单种玉米和小麦带玉米2个种植方式处理,重复3次,6个小区,顺序排列,小区面积300m2。单种玉米田不覆膜,于4月7日点种;小麦带玉米田于3月12日先分带播种小麦,4月15日点种玉米。其他管理措施同大田。1.3调查方法于棉铃虫…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西藏林芝地区气象因子对小麦条锈病的影响及其流行动态,2016年采用五点取样法对林芝地区小麦条锈病的发病情况进行监测,通过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C(p)统计法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病情指数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并结合时间和病情指数建立了病害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在林芝地区,温度X_1、湿度X_2均与小麦条锈病病情指数Y呈极显著相关,降雨量X_3与病情指数Y呈显著相关;线性回归方程为:Y=-482.5991+19.7494X1+3.7974X2-0.8439X3。根据模拟情况选择的病害流行动态方程为Y=1/e~((0.914t+0.385)),决定系数为0.952,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表明该模型能够为林芝地区小麦条锈病的预测预报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白粉菌侵染后田间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光谱反射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用不同浓度的药液控制田间病害的发生梯度,于灌浆期对不同严重度小麦冠层的光谱反射率进行了测量,同时测定小麦叶绿素含量并调查病情指数,分析叶绿素含量与病情指数、冠层光谱反射率的关系。结果表明,药剂对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影响;受白粉病危害后,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抗性不同的品种之间下降速度存在差异,与病情指数之间也有极显著的相关性。绿光波段与叶绿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水平;基于多波段建立的模型要优于单波段,可以利用绿光、红光波段的反射率估计叶绿素含量。红边参数与叶绿素含量之间也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以红边面积的相关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20.
不同施药时期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为了找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佳施药时期,2018年笔者在小麦扬花时期开始进行了不同时期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调查分析,形成了具有推广作用的结论。1材料和方法1.1试验对象、作物品种试验对象为小麦赤霉病,试验作物品种为郑麦119。1.2环境条件1.2.1试验地试验田选择在枣阳市琚湾镇郑岗村,前茬作物玉米,常年小麦赤霉病发生严重的田块进行,所有试验小区的栽培条件(如品种、土壤类型、施肥、播种期、生育期等)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