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储藏小麦的高大平房仓中,根据计算机测温系统测出的一年中粮温、仓温以及同时间温度计检测的仓外气温为基本参考数据,分析了气温、仓温、全仓平均粮温、各层平均粮温、四个方向平均粮温和各区域平均粮温的年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气温影响仓温,仓温影响粮温。年变振幅:气温>仓温,仓温>粮温;仓温滞后气温,粮温滞后仓温。上层平均粮温受气温影响最大,中下层最小;各层平均粮温受气温影响大小为上层>中上层>下层>中下层。四周平均粮温随季节变化明显。东侧平均粮温一年中波动幅度最小。外围平均粮温受外界条件如日照、气温等影响很大,其次为中央区域,中环区域波动最小。区域测温点温度在方向分布上有很大差异,分析时所用数据为区域平均值,因此粮温曲线不能正确的完全反映区域变化。所以有待进一步对区域的划分进行科学的改进。  相似文献   

2.
基建房式仓遮阳网隔热储粮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建房式仓常规储粮,粮温受气温影响较大。通过在仓顶搭顶遮阳网,可减少粮温受气温的影响,达到延缓储粮陈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南方高温高湿地区玉米控温储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大平房仓进行隔热改造,在气温回升前压盖粮面,粮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利用谷物冷却机降低粮温,高温季节排除仓房空间积热控制表层粮温,低温季节利用机械通风降低粮温,延缓粮食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4.
顾祥明  何岩 《粮食储藏》2012,41(4):19-23
吉林省不同地区的试验仓全仓平均粮温变化幅度在20℃~25℃之间,虽然平均粮温也随着外温和仓温的变化而改变,但其幅度小于外温和仓温。高大平房仓起到了良好的隔热作用,减少了气温对粮温的影响,能够始终保持稳定的储粮环境。高大平房仓中各层面粮温变化幅度不同,其中上层粮温变化幅度最大,年变化幅度达到32.9℃,主要原因是受仓温和外温影响较大。各区域平均粮温一年中波动幅度为:外围34℃>中央11.6℃>中环10℃,一年中外围区域温度始终高于中央区域温度。当外围粮温高于中央粮温一定程度时,就会对储粮安全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储存小麦的不同跨度高大平房仓进行为期一年的“三温”检测,分析了气温、仓温的变化对粮温变化的影响,并通过“扒皮”试验研究“冷心热皮”现象中“冷心”、“热皮”温度的变化规律,判定高温季节外温对靠墙粮堆及粮堆表面影响程度,明确了临界点及整个粮堆中“热皮”区域范围。试验表明仓温直接受气温影响,气温和仓温对粮堆“热皮”区域影响明显,而“冷心”区域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6.
对储存的早籼稻,冬季通过机械通风降温;在气温回升时采用粮面砻糠包压盖及粮面、门窗单面密封;夏季利用空调控制粮堆空间温度,延缓表层粮温的上升,有效地降低粮食由于呼吸作用及储粮害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引起的损失和品质变化,同时减少和避免化学药剂的使用,使储粮安全度夏,确保储粮品质良好。  相似文献   

7.
高大平房仓"三温"变化规律与安全储粮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日益提高 ,如何保证粮食食用品质和储存质量 ,对我们粮食部门来说显得更加重要与紧迫。中央储备粮石河子库立足本地实际 ,积极探索适合本库储粮实际的储粮技术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气温、仓温、粮温“三温”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粮堆中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 ,在粮食水分基本稳定的条件下 ,温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粮食的耐储性、物理性质、化学组成以及在储藏期间对微生物与害虫的抵御能力。因此 ,正确掌握高大平房仓“三温”的变化规律 ,因时因地合理利用温度变化 ,对提高储粮的耐储性 ,延缓粮食的陈化都有重要作用。1 基本情…  相似文献   

8.
新粮入库时,应用70%马拉硫磷与溴氰菊酯合剂(乳剂)20ppm全仓籼稻栽体施药,气温下降季节,采用排风扇负压间歇机械通风,降低粮温;气温回升季节,采用塑料薄膜密闭储藏。不用化学药剂熏蒸,即可保持籼稻20个月无虫。  相似文献   

9.
对入库的籼稻谷,在冬季以通风降温为主;气温回升时节,采用粮面散稻壳压盖,单面薄膜密闭粮面与门窗;夏季用窗式空调机膜下制冷,控制粮堆表层温度对整仓粮温的影响,延缓粮温的上升,使稻谷安全储藏顺利度夏,粮食储存品质良好。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在华南储粮区实仓储存条件下,高粮堆浅圆仓储存小麦的粮温在一个储粮周期内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小麦储存期间粮温会随气温有所变化,但变化幅度较大的位置主要位于粮堆表层及外圈附近,粮堆内部温度比较稳定,全年平均粮温能维持在25℃以下。在华南储粮区的气候条件下,高粮堆浅圆仓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性能,能够在粮堆内部形成较大的、粮温相对稳定的"冷芯"。机械通风在一个储粮周期中对粮温的控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机械通风降温主要降低的是外圈粮温。  相似文献   

11.
对3种不同自燃倾向性煤样进行低温氧化实验,利用CO体积分数与煤体温度间变化的计算模型,求解出活化能和煤氧化过程发生转变的特征温度,同时结合热重-差示扫描量热(TG-DSC,theremogravimetric analysis-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实验结果,分析了不同自燃性煤氧化特性和活化能的低温表征规律。结果表明:1)低温氧化阶段,CO生成量、耗氧量和耗氧速率随着煤自燃倾向性增强而增大;不同煤样在实验过程中出现同样的CO生成量和耗氧速率急剧上升的温度拐点,且煤的自燃性越强,该拐点温度越低,同时CO体积分数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2)不同自燃性煤氧化阶段活化能变化规律存在显著差异,当各煤样的温度到达活性温度时,活化能快速减少,且活化能变化点对应于煤氧化过程发生转变的特征温度点。3)根据煤特征温度和活化能的变化规律,把煤低温氧化进程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表面氧化、氧化自热、加速氧化和深度氧化。  相似文献   

12.
茄子Pn日变化及光合“午休”的生理生态子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两个品种圆茄(二苠茄和快圆茄)为试材,系统研究了其光合速率(Pn)日变化及影响光合“午休”生理生态因子。结果表明,茄子晴天Pn日变化无论品种是否相同(二苠茄和快圆茄)、生育期是否相同(苗期、初花期和盛果期)、叶位是否相同(上部叶片、中部叶片和底部叶片),无一例外地表现为“双峰”曲线,即有光合“午休”现象存在,只是“午休”的时间和程度上有差异;光合“午休”时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细胞间隙CO2浓度(Ci)、大气CO2浓度(Ca)均下降,而光合有效辐射(PAR)和叶片温度(TL)此时几乎处于最大值,茄子光合“午休”是由气孔因素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冬季香梨园彩条布覆盖棚内外树体温度的变化特征,在2014~2015年库尔勒市上户镇原种场果园进行气温观测试验,对2015年1月7日~3月8日不同天气类型下彩条布覆盖棚内外树体气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⑴彩条布覆盖棚内平均气温、逐时气温高于棚外,棚内外气温总体变化趋势一致,不同天气类型下棚内外白天气温变化速度总体表现为:晴天>多云>阴天,夜间各天气类型气温变化均较平稳。⑵棚内树体阳面与阴面平均气温差逐渐较大,夜间树体阳面与阴面的逐时气温几乎相似,不同天气类型下棚内树体阳面逐时气温较阴面变化幅度大。⑶不同天气类型下棚外树体阳面最低气温均出现在9:00,阴面滞后1 h,晴天树体阳面最高气温出现在16:00,多云、阴天滞后1 h,阴面滞后2 h。  相似文献   

14.
玉米干旱诱导表达基因ZmCKS2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的干旱胁迫相关的抑制差减文库(SSH)中,发现一个玉米干旱胁迫诱导表达的EST序列,与拟南芥AtCKS2和AtCKS1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应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和同源克隆的方法,分离得到该基因,命名为ZmCKS2。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区267bp,编码88个氨基酸。ZmCKS2蛋白含有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CKS(cyclin-dependent kinase regulatory subunit)结构域。应用在线分析软件预测该基因上游2kb序列表明,该序列具有启动子的核心序列和增强子序列,同时还具有与干旱等多种逆境胁迫相关的调控序列。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幼穗中表达量最高,且受干旱和MeJA诱导上调表达,受低温和外源ABA诱导下调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盘山磨盘柿贮藏保鲜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低温贮藏方法,配合乙烯吸收剂、吸氧剂、保鲜袋等新技术,在稳定条件下对柿子进行5个不同处理的保鲜试验,观察在贮藏期内呼吸强度、可溶性固形物、硬度、单宁等指标的变化情况,两年试验结果表明,处理1效果最好,贮藏120天后,基本保持了柿子的风味和品质,并保持较高的硬度.乙烯吸收剂、吸氧剂、保鲜袋和低温都有抑制呼吸,延缓衰老,延长保鲜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不同温度下稻谷的品质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三种不同温度条件下储藏稻谷的试验表明:稻谷的发芽率、粘度和脂肪酸值等指标均随着储藏时间延长而发生变化,但变化的幅度不同。高温条件下稻谷的陈化速度最快,不利于粮食储存与保鲜;变温条件下品质陈化速度次之;而低温条件下的稻谷品质指标变化最小,都与原始数值相差无几,说明在低温下储存能够很好保持稻谷原有的食用品质。  相似文献   

17.
以江苏省两个高产水稻品种‘南粳9108’和‘南粳46’为实验材料,模拟机插秧和机械化直播栽插方式,研究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主要营养元素N、P吸收的影响。于始穗期在人工气候室中进行常温、增温和高温处理15天,分析穗后水稻不同器官N、P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增温、高温处理显著增加了水稻各器官N、P含量,高温处理下各器官氮含量的变化幅度普遍大于增温处理,在相同增温处理下,各器官N含量的升高幅度表现为茎>叶>穗。高温与增温处理下P含量的变化幅度差异不大。抽穗期至成熟期,在相同种植方式和增温处理下,与常温对照相比,水稻各器官N、P含量升高幅度在品种间存在差异,‘南粳46’比‘南粳9108’对气候变化的耐受性更强。在相同温度处理和品种条件下,直播条件下水稻N、P由茎叶至穗的转运效率普遍高于移栽条件。该研究为未来气候变化下水稻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根据大豆在夏季不同仓房、不同入库时间形成的粮温不同,适时选择不同的通风条件和通风方式有效地降低了大豆温度和调控粮食水分,减少通风水分散失,延缓了大豆储存品质变化,保证了大豆安全储存。  相似文献   

19.
旨在为樱桃园灌溉管理和土壤水分预报提供参考依据。利用实测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和气象资料,分析其土壤水热特征、相互关系以及与气象因子的统计关系。结果表明:樱桃园各层土壤水分在降水和蒸散共同作用下,呈波浪式补给与消耗且变化特征不一致;土壤温度年内变化大致呈倒"V"型。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稳定性提高。土壤水分与土壤温度变化趋势同步,基本表现为水热同期现象。不同时间尺度下,旱、雨季影响土壤水分的主要气象因子不同;随时间尺度增大,土壤温度对气温响应越显著。土壤水热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存在累积效应,为土壤水分挑选预报因子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