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兔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危害性很大的常见传染病,又称兔出败,家兔中较常发生。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为高发季节。各种日龄的兔都可感染。本病是引起9—24周龄兔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兔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兔的多种症候性传染病。临诊上表现为鼻炎、地方流行性肺炎、全身性败血症、中耳炎、结膜炎、子宫蓄脓、睾丸炎等不同的病型。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为高发季节,各种日龄的兔都可感染。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皮肤、粘膜伤口是感染的主要途径。本病是引起2撕月龄兔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兔的多种症候性传染病。临诊上表现为鼻炎、地方流行性肺炎、全身性败血症、中耳炎、结膜炎、子宫蓄脓、睾丸炎等不同的病型。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为高发季节。各种日龄的兔都可感染。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皮肤、粘膜伤口是感染的主要途径。本病是引起9~24周龄兔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发病情况2013年3月份,太和区大薛乡个体养殖户饲养的13周龄兔先后发病,有的病兔表现为浆液性粘液或粘液脓性鼻漏,病情严重的兔表现为张口呼吸,倒地死亡。  相似文献   

4.
兔巴氏杆菌病诊治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兔巴氏杆菌病是由兔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兔的一种常见传染病.本病在兔群中流行,可造成兔的大批死亡,特别对2~6月龄危害性更大.现将本病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巴氏杆菌病是家兔生产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败血症传染病。此病又称兔出血性败血症、传染性鼻炎、兔清水症。多杀性巴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细菌,该病菌是条件性致病菌,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春秋两季是本病发病高峰期,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不同品种、年龄的家兔均可感染,主要侵害2~6月龄家兔,可引起大批家兔发病和死亡,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死亡率高达80%~90%。不仅给养兔户带来巨  相似文献   

6.
兔巴氏杆菌病又称兔出血性败血病,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出血性败血性传染病。此病家兔极易感染,尤其是在引进新兔时易发生流行,是2~6月龄家兔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家兔发生本病,虽病原相同,但临床症状却不同。  相似文献   

7.
兔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以出血性败血症为特征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可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亦可通过吸血昆虫或创伤 而感染本病.  相似文献   

8.
<正>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引起畜禽(如兔、猪、牛、鸡等)巴氏杆菌病的病原菌,主要引起动物发生出血性败血症。动物之间具有传染性,人亦可能感染。兔的巴氏杆菌病又称为兔出血性败血症,是严重危害养兔业的细菌性传染病之一。该病的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各种年龄、品种的兔均易感染,2~6月龄兔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病原菌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病兔排泄物、分泌物中含细菌,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  相似文献   

9.
巴氏杆菌病是家兔生产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败血症传染病。此病又称兔出血性败血症、传染性鼻炎、免清水症。多杀性巴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细菌,该病菌是条件性致病菌,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春秋两季是本病发病高峰期,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不同品种、年龄的家兔均可感染,主要侵害2~6月龄家兔,可引起大批家兔发病和死亡,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死亡率高达80%~90%。不仅给养兔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着养兔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兔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又称兔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兔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综合性传染病。本病是家兔的一种常见疾病,因病菌感染部位不同而表现出多样的临床症状多以败血症、鼻炎、肺炎和中耳炎等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试验及实验室分析,结果表明,硅对紫花苜蓿分枝期和成熟期根瘤数的影响作用显著,但对粗蛋白含量影响不显著。施硅对紫花苜蓿在分枝期的钾含量影响不显著,对紫花苜蓿在现蕾期叶和茎的钾含量有影响,而硅对紫花苜蓿现蕾期根的钾含量没有影响。不同施硅量对紫花苜蓿分枝期地上和地下部分的钙含量有影响。随着施硅量的增加钙含量要高于对照。但其地下部分的钙含量随着施硅量的增加反而减少,而对紫花苜蓿在现蕾期叶、茎和根的钙含量影响不大。在紫花苜蓿叶片背面气孔部进行面扫描显示,随着硅量的增加,叶片背面气孔部位的硅、钙、铝、镁元素的相对含量也在增加,铁的含量在减少,钾的相对含量在低硅处理时增加,在中高硅量的处理时,变化不是很大,而磷的相对含量与施硅量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干旱胁迫条件下硅对紫花苜蓿脯氨酸含量的影响,采用不同的大田施硅处理和盆栽施硅处理,测定紫花苜蓿不同部位的脯氨酸含量。结果表明:大田试验中,施硅对分枝期紫花苜蓿地上部分的脯氨酸含量有一定的积累作用,而地下部分的脯氨酸含量有升有降。盆栽试验中,在紫花苜蓿盛花期,硅处理叶片在干旱胁迫时脯氨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施硅对紫花苜蓿茎的脯氨酸含量有显著的积累作用,而只有在高硅处理时才会显著提高根的脯氨酸含量(P<0.05)。  相似文献   

13.
NaCl胁迫对苜蓿幼苗生长及不同器官中盐离子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9,他引:7  
景艳霞  袁庆华 《草业学报》2011,20(2):134-139
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盐浓度处理为0,0.1%,0.3%,0.5%,0.7%,0.9%)苜蓿不同器官的生长情况(存活率、根长、茎长、叶片数),以及不同器官中Na+、K+、Ca2+、Mg2+的含量,并分析了K/Na、Ca/Na、Mg/Na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存活率、根长、茎长与盐浓度呈负相关,且当NaCl≤0.1%时,有利于苜蓿的生长。除根茎叶中Na+含量、根中Ca2+与盐浓度呈正相关,茎叶中的Ca2+与盐浓度相关性不明显外,根茎叶中K+、Mg2+、K/Na、Ca/Na、Mg/Na均随盐浓度增加而显著下降,且盐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另外从离子角度讨论了盐对苜蓿的毒害以及耐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紫花苜蓿/玉米间作对紫花苜蓿结瘤固氮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根系分隔法将根系按不同方式进行分隔,并在不同氮素水平和生育时期下采用营养液沙培法对紫花苜蓿结瘤固氮、紫花苜蓿和玉米地上生物量以及氮积累量进行测定,以研究紫花苜蓿/玉米间作下根系互作对结瘤固氮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结瘤固氮各指标、玉米及单位面积地上干物质重和氮积累量在各生育期和氮素水平下均表现为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塑料分隔。其中,总根瘤数、单株根瘤重及单株固氮潜力在各生育期以及有效根瘤数、有效/总根瘤数及固氮酶活性在现蕾期和盛花期均表现为不分隔显著高于尼龙网分隔显著高于塑料分隔和紫花苜蓿单作(P<0.05)。总根瘤数在各生育期均表现为N21>N210,且在不同根系互作间的差距于盛花期最大;其他结瘤固氮指标在分枝期时表现为N21210,现蕾期和盛花期为N21>N210,并且N210下单株根瘤重及单株固氮潜力在不同根系互作间的差距于盛花期最大,而N21时各指标均在盛花期前最大。同时,结瘤固氮及氮代谢产物相关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单株根瘤重与单株固氮潜力相关系数最大(0.993)。由此可见,紫花苜蓿与玉米的根系互作越紧密越有利于紫花苜蓿结瘤固氮;紫花苜蓿根瘤的形成随氮素浓度的降低而增大,而根瘤生长发育在分枝期时适当的氮素对其有促进作用;促进根瘤形成的氮素阈值也较根瘤生长发育的低;根系互作是结瘤固氮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为改良紫花苜蓿(Medicago salivaL.)营养品质,探索不同生育期营养积累分配的动态规律,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基施硒肥用量对其不同生育期营养含量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基施硒肥能提高紫花苜蓿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磷和钾的含量,降低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含量;以基施硒量0.45kg·hm-2效果最好,营养品质最佳。紫花苜蓿粗蛋白、粗灰分和磷含量分枝期最高,初花期最低;而NDF含量孕蕾期最大,ADF和钾含量盛花期最大,钾、NDF和ADF含量苗期最小;粗脂肪含量初花期最高,苗期最低;叶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磷、钾的贡献率均高于50%,而叶NDF和ADF贡献率低于50%。适量基施硒肥能显著提高各生育期叶粗脂肪、叶磷、叶钾贡献率及孕蕾期叶粗蛋白、NDF贡献率(P<0.05),苗期叶ADF贡献率和分枝期叶粗灰分贡献率,以基施硒肥0.45kg·hm-2时达到最大。综上可知,叶是苜蓿营养的重要来源,适量基施硒肥能改善苜蓿营养品质并提高叶营养贡献率;分枝期是苜蓿营养相对较高的生育期,以基施硒肥0.45kg·hm-2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紫花苜蓿根颈生长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12个苜蓿材料的根颈直径、入土深度、根颈分枝数、根颈芽4个特征指标,并对不同生育时期的根颈生长进行多样性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12个苜蓿材料分枝期各多样性指标间都呈正相关关系。根颈入土深度差异性极显著(P0.01),根颈直径、根颈芽数是决定根颈分枝能力的重要因素;2)12个苜蓿材料现蕾期根颈入土深度表现出极显著差异性(P0.01),根颈直径、根颈芽数是决定根颈分枝能力的重要因素;3)12个苜蓿材料开花期根颈直径差异性极显著(P0.01),根颈芽数差异性显著(P0.05);4)不同苜蓿材料间不同生育时期均存在较高的多样性,同一性状的变异系数与多样性指数表现不完全一致,不同生育时期变异系数与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相同;5)杂20、杂26、杂27、杂97与其他供试苜蓿材料相比,对当地环境适应能力较强,抗性强,具有较高潜在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表明,硅对紫花苜蓿的分枝数在现蕾期是增加的,特别在盛花期差异显著(P〈0.05),0.100g/kg的硅处理增加效果最为明显;施硅对紫花苜蓿初花期、盛花期的花序数差异是极显著的(P〈0.01),0.100g/kg的硅处理花序数和结荚数最多,分别为10.9个/株和16.0个/株;高硅水平会减小苜蓿中部叶的叶夹角,施硅对紫花苜蓿在分枝期的叶面积影响不大,但0.100g/kg的施硅处理对盛花期的叶面积有增加作用。  相似文献   

18.
马雪瑶  隋晓青  李俊明  张博 《草地学报》2020,28(5):1294-1300
本试验以‘新牧4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XinMu No.4’)为试验材料,在不同生育时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gibberellin,GA3),探讨紫花苜蓿花荚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及其对种子产量构成和结荚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现蕾期苜蓿叶面喷施100 mg·L-1 GA3后,可显著降低花荚内源激素GA3和玉米素核苷(zeatin riboside,ZR)含量(P<0.05),对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和生长素(auxin,IAA)含量影响较小;初花期喷施可使花荚内源激素GA3和IAA含量显著增加(P<0.05),对ABA与ZR含量影响较小;盛花期喷施可导致花荚内源激素IAA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对GA3,ABA和ZR含量影响较小;结荚期喷施则引起花荚内源激素IAA和ZR含量显著性下降(P<0.05),而对GA3和ABA含量影响较小。产量构成因子与种子产量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表明,盛花期处理综合得分最高,种子千粒重和结荚率是影响苜蓿种子产量的主要因素;喷施100 mg·L-1 GA3处理对紫花苜蓿产量构成因子影响不大,但现蕾期喷施对种子产量影响较大,较对照组降低48.24%。综上所述,喷施GA3的适宜时期为盛花期,在苜蓿制种生产中建议使用低浓度喷施。  相似文献   

19.
刈割对苜蓿的生长、形态、生理特征及植被更新有显著影响.以根茎型、直根型、根蘖型苜蓿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距离上次刈割恢复生长为20、27、34、41d的4个刈割强度,研究了刈割强度对各根型苜蓿叶、茎、根器官氮、磷、钾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 表明:不同刈割强度下各根型苜蓿叶、茎、根器官氮、磷、钾含量及氮磷比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细根分解过程中的营养元素释放是低覆盖度植被区土壤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菌根在该过程中的作用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以退化沙质草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先锋灌木差不嘎蒿为对象,采用内生芯法,分别研究了活细根+菌根、菌根以及无根(对照)处理下其细根分解过程中的营养元素(氮、磷、钾)释放动态。结果表明:菌根对差不嘎蒿细根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分解后期(1 a以后)。当分解超过1 a,菌根的存在显著降低了细根氮含量,这种效应不受活的细根的影响,菌根+活细根以及菌根处理下的氮含量分别较对照低15.3%和9.5%;而对于磷和钾,菌根处理下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但该效应受活根的影响,活细根+菌根处理下的差不嘎蒿磷含量与钾含量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从营养元素的物质残留动态分析发现,菌根显著促进了分解细根中氮素的释放(P<0.05),这种促进效应主要发生在分解的中期;而对于磷和钾主要发生在分解的后期,且受活细根干扰。研究结果表明,菌根是影响根系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释放的关键要素,在植物根系分解及其与土壤物质周转关系的研究中应当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