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不同栽培方式对地下滴灌棉花形态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盆栽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无膜移栽、覆膜移栽、覆膜直播3种处理棉花地下滴灌小区对比栽培试验,分析了覆膜和移栽对地下滴灌棉花植株形态指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栽技术对地下滴灌棉花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在保持地下滴灌较高水分利用率的基础上继续提高棉花产量和水分生产率,薄膜的覆盖有利于移栽棉花及早渡过缓苗期而进入生殖生长阶段,但后期薄膜覆盖的影响基本消失,移栽而不采用薄膜覆盖对地下滴灌棉花总体影响不大,甚至有增产和提高籽棉品质的作用,在北疆地区采用棉花无膜移栽与地下滴灌相集成的新技术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通过小区试验,开展不同灌溉定额对新疆地下滴灌无膜移栽棉花生长和产量影响的研究,以期为滴灌棉花水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试验结果表明,地下滴灌条件下,无膜移栽棉花的生长发育情况和产量均随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增大,但并非呈直线增加趋势,以小定额处理棉花生长和产量较低,而中等定额处理的棉花生长和产量较高,其产量和大定额处理棉花差别不明显,且水分利用率较高.综合考虑水分利用率的情况下,采用390~450 mm的中等定额灌溉水平更利于地下滴灌无膜移栽棉花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新疆地下滴灌无膜移栽棉花水分生产函数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同灌水处理,开展地下滴灌方式下,不同灌溉定额处理无膜移栽棉花水分生产函数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滴灌条件下,灌水量和耗水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籽棉产量与棉花灌水量、耗水量呈二次抛物线关系,当灌水量为444.26mm,耗水量为540.73mm,此时棉花产量和灌水生产效率均较高。综合考虑籽棉产量和灌...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膜下滴灌耗水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克新1号’品种的脱毒原种为材料,研究了膜下滴灌马铃薯全生育期耗水量、阶段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膜下滴灌下,各时期阶段耗水量和耗水强度以块茎膨大期最大,其次是块茎形成期、苗期、淀粉积累期;除淀粉积累期外,全生育期耗水量和平均耗水强度及各生育时期的阶段耗水量和耗水强度均极显著高于覆膜不滴灌;膜下滴灌马铃薯耗水层主要集中在0~40cm,而覆膜不滴灌为0~60cm;膜下滴灌马铃薯的产量为55 596kg/hm2,与覆膜不滴灌差异显著;水分利用效率为11.36kg/mm,与覆膜不滴灌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灌水方式(膜下滴灌、地下滴灌与微润灌溉)和水分处理对棉花生长与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株叶面积方面,膜下滴灌﹥地下滴灌﹥微润灌溉,分别为0.79m2,0.7m2与0.57m2;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以膜下滴灌最大(55.3g),地下滴灌次之(38.16g),微润灌最小(18.3g);棉花根冠比,微润灌(0.6)>地下滴灌(0.52)>膜下滴灌(0.28);作物产量以膜下滴灌最大(3810kg/hm2),微润灌最小(3135kg/hm2),地下滴灌介于二者之间(为3720kg/hm2);从水分生产效率来看,微润灌高达1.43kg/m3,膜下滴灌和地下滴灌分别为0.82kg/m3和0.8kg/m3.研究结果对于指导当地棉花产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方法,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希泥套海嘎查村进行了干旱地区不同灌水方式对油葵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定期测定油葵生长指标及土壤含水率。结果表明,膜下滴灌出苗比露地滴灌早3d,全生育期内膜下滴灌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覆膜微喷、管灌+覆膜沟灌和露地滴灌,且产量分别提高了42.53%、7.03%和27.01%。膜下滴灌群体WUE比露地滴灌、覆膜微喷和管灌+覆膜沟灌分别增加47.48%、11.18%和31.26%。  相似文献   

7.
膜下滴灌和地下滴灌条件下玉米耗水、生长和产量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地下滴灌与膜下滴灌对玉米的影响,以膜下滴灌为对照,开展了地下滴灌3种灌水量(膜下滴灌灌水量的70%、85%和100%)下的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滴灌玉米耗水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灌水量相同条件下,膜下滴灌较地下滴灌多耗水2.63%。地下滴灌玉米在抽雄开花期日均耗水达到最大,平均为4.10mm/d,膜下滴灌玉米在拔节期达到最大,为5.08mm/d。膜下滴灌玉米株高和茎粗分别在抽雄开花期之前和拔节期之前显著大于地下滴灌处理,进入灌浆期后株高、茎粗与地下滴灌相差不大;地下滴灌能够显著促进玉米根系的生长。相同灌水量条件下,地下滴灌吸水根长较膜下滴灌增加了18.13%,但地下滴灌3种灌水量对玉米株高、茎粗及根系影响不显著。灌水方式及地下滴灌灌水量均对产量影响显著。膜下滴灌较地下滴灌平均增产12.59%。从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综合分析,地下滴灌适宜灌水量为膜下滴灌的85%,水分生产效率可达2.92kg/hm~2,产量达到11 154kg/hm~2。  相似文献   

8.
膜下滴灌对西瓜/棉花间作产量及水分生产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西瓜/棉花间作种植模式,对比分析了滴灌、沟灌灌水方式下间作作物生长状态、耗水规律、产量及水分生产率等的变化。结果表明,对于西瓜/棉花间作种植模式,膜下滴灌灌水方式优于沟灌灌水方式;膜下滴灌处理群体叶面积指数大于沟灌处理;对于间作西瓜,共生期内膜下滴灌处理较沟灌节水62.9mm;对于间作棉花,全生育期内滴灌处理较沟灌节水129.9 mm;滴灌处理下西瓜产量、棉花籽棉产量、间作水分生产率较沟灌提高了14.9%、9.2%、40.39%。在研究区,瓜棉间作种植模式采用膜下滴灌灌水方式对农业生产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地下滴灌技术是一种比较复杂节水灌溉方式,灌水量和灌水次数均是地下滴灌控制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通过小区试验分析了不同灌水次数对小、中和大定额灌溉处理的地下滴灌无膜移栽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多次灌溉普遍有利于小、中、大定额灌溉处理地下滴灌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增加,尤其对3 900~4 500 m3/hm2的中等定额灌溉处理影响较大,在该灌溉定额下采用多次灌溉更利于促进棉花增产增收,期望对棉花开展高产高效节水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无膜移栽对地下滴灌棉花生理性状及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地下滴灌直播处理为参照进行盆栽试验,研究分析了移栽对地下滴灌棉花的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处理棉花生理性状及产量项目各有优劣,但移栽处理棉花相应参数整体明显占优.经综合比较分析,认为在北疆地区采用该项棉花移栽技术与地下滴灌技术相集成的新技术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石露  李博  王龙  胡灿  王旭峰 《农业工程》2020,10(12):115-119
为解决新疆棉田残膜污染严重的问题,以新疆两个典型棉花种植地区棉农为调查对象,研究棉农回收处理农用地膜行为的影响因素。采用描述性统计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棉农回收处理农用地膜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棉农的年龄、文化程度、回收地膜频率和残膜污染的认知对棉农回收处理农用地膜的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棉农残膜危害的认知程度对回收处理农用地膜的行为有较大影响。因此,加大残膜污染危害的宣传,建立完善的农用地膜回收再利用综合治理机制,有利于改善新疆棉田残膜污染现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灌溉定额的大小对棉花根系的生长发育和分布及棉花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4种非充分灌溉处理对地下滴灌棉花根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溉定额的减少,地下滴灌棉花根系数量不断减少,地下滴灌棉花的次根呈两层分布;同时地下滴灌棉花根冠比无论是长度之比还是干物质量之比,随着灌溉定额的减少呈上升趋势,且均高于膜下滴灌处理。  相似文献   

13.
残膜回收工艺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引用较详细的数据论述农膜给新疆棉花增产所带来的利益与此同时,残膜所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新疆技术人员十几年来为消除残膜危害所作的努力。通过对不同残膜回收工艺及与之相配套机具的特点分析,列举了他们各自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新的残膜回收工艺即拔棉秆和残膜回收联合作业的残膜回收工艺,设计了相应的机具。该机具的特点是一机多用,减少拖拉机进地次数,消除了回收残膜作业时的障碍,残膜回收更加容易,提高了残膜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14.
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提高了水分的利用率和棉花的产量,随着地膜的连年使用,棉田残膜含量不断增加,已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影响棉花的种植和产量。PE地膜被替代前,机械化回收是解决残膜污染的必要手段。通过对残膜回收机械的起膜装置、拾膜装置、脱膜装置、集膜装置、清杂装置等方面介绍残膜回收机械的研究现状和特点。分析棉田残膜回收机械的应用情况,存在耕层残膜回收率低、膜杂分离效率低、作业部件适应性不强、作业质量不稳定等问题,针对残膜、秸秆、土壤的特性和生产实际,提出研发全耕层地膜回收机具、改进膜杂分离装置、创新作业部件仿形技术、提高智能监控水平的研发方向。  相似文献   

15.
针对机采棉中残地膜与棉花分离容易受到残地膜质量、机采棉飞入速度及强静电场电压等因素的影响,提出一种机采棉清杂过程中棉花与残地膜运动规律的预测方法。以南疆机采棉新陆早26号为研究对象,利用棉花与残地膜之间的分离率来表征运动规律。利用残地膜质量级别(1、2、3、4级)、荷电后的机采棉飞入速度(9、10、11、12m/s)、强静电场电压(30、40、50、60k V)3个因素作为BP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量,再利用改进的遗传算法训练所设计的网络的权值和阈值,建立能表征机采棉运动规律的分离率的预测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改进遗传算法结合BP神经网络得到的机采棉与残地膜分离率预测模型能够很好地反应新陆早26号机采棉与残地膜分离应力与主要控制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之间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0.8 2,测试的样本实测值与理想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 1 7 5 1,所得到的预测模型效果良好,可为机采棉清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未开始示范推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蔬菜、棉花、小麦、玉米、马铃薯及甜菜等多种作物。由于塑料残膜难以降解,若不得以及时有效回收,就会对农田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带来“白色污染”。从农膜生产、投入使用到清理回收和再生利用等多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地残膜污染治理回收技术研究,并提出加快发展残膜治理回收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滴灌条件下棉花优质高效灌溉指标,在新疆石河子研究了地下滴灌(SSDI)和膜下滴灌(SDI)条件下不同灌水控制下限对棉花耗水量、品质以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滴灌模式,棉花蕾期耗水量随灌水控制下限的提高而增加,花铃期水分胁迫处理的棉花阶段耗水量普遍低于对照处理;蕾期适度水分胁迫(灌水控制下限为60% FC)花铃期充分供水(灌水控制下限为75% FC)处理(SDI-7和SSDI-7)有利于籽棉产量的提高,与对照处理相比,籽棉产量提高了14.48%(SDI-7)和11.60%(SSDI-7);水分处理对棉花衣分、棉纤维整齐度的影响不明显,蕾期和花铃期水分胁迫对棉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的影响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加重而加剧,蕾期适度水分胁迫(灌水控制下限为60% FC)有利于棉纤维断裂比强度的提高.相同水分处理,地下滴灌棉花产量和灌溉水利用率均高于膜下滴灌棉花.与对照处理相比,蕾期和花铃期灌水控制下限分别为60% FC和75% FC,灌水定额为30 mm处理在节约灌溉水的同时提高了籽棉产量并改善了棉纤维品质,可作为石河子垦区滴灌棉花适宜的灌水指标.  相似文献   

18.
针对机采棉中残地膜含量较高、清除效果不佳的现实问题,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电场极板电压、磁场电流、机采棉飞入速度对机采棉残地膜电磁作用下机采棉清杂率的影响,得到电场极板电压、磁场电流强度及机采棉飞入速度对清杂率影响显著及棉花与残地膜的分离规律。以清杂率为判定指标,利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判定分新方法,得出了3个影响因素的最佳优化参数,并建立了棉花与残地膜分离规律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最佳优化参数组合为电场极板电压为30k V、磁场电流强度为10A、机采棉飞入速度为12m/s,验证了棉花与残地膜分离规律模型的有效性,此时机采棉清杂率为95%,效果良好。本研究可为机采棉残地膜电磁清杂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新疆棉花秋收作业后的残膜回收难题,设计了适用于新疆棉花种植模式的立秆式搂膜机。介绍了整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运用相关理论对关键部件搂膜齿进行受力分析,并利用ANSYS对3种不同形式的搂膜齿在作业过程中的总变形和等效应力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单个搂膜齿在搂膜作业时承受水平方向的土壤阻力约为28.8~43.2N,竖直方向的土壤支持力约为47.4N;弯齿形式的搂膜齿作业过程中的最大总变形和等效应力最小,分别为34.61mm和340.29MPa;直齿与斜齿形式的搂膜齿作业过程中的最大总变形和等效应力值相接近,分别为65.67、68.28mm和462.06、472.28MPa。研究结果可为搂膜式残膜回收机的设计与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作物缺水指标 CWSI( Crop Water Strese Index)和冠层 -空气温差 ( Tc-Ta)是利用冠层温度评价作物水分状况的重要方法。 1 998和 1 999年在新疆乌兰乌苏农业气象站试验田内开展了对覆膜棉花和玉米的研究。结果表明 :CWSI能够指示作物根系层的水分状况 ,而 ( Tc-Ta)受到环境因素 (太阳辐射、空气饱和差 )的较大影响。另外 ,对用标准化的冠层 -空气温差法 NDT( Normalized Difference of Temperature)定量诊断作物水分状况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消除环境因素的影响 ,直接指示作物根系层的水分状况 ,并提出了覆膜棉花和玉米各生育阶段需灌溉的临界 CWSI及 NDT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