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辽西低山丘陵区有代表性的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和地埂植物带为例,通过田间试验分析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稳固性。研究表明:3种水保措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稳固性排序为地埂植物带<坡式梯田<水平梯田,均呈显著差异性;辽西低山丘陵区埂坎植被生长状况越好、埂坎措施损坏率及坡度越小,水保措施的作物增产、土壤性状改良和拦沙效果越好;埂坎损坏率和坡度与水保措施经济、生态效益及稳固性的相关性最高。研究成果可为辽西低山丘陵区生态保护和水保措施优选提供一定支持。  相似文献   

2.
合理利用外资 开发“地埂银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修筑梯田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改变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工程.但是在梯田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非生产用地——埂坎.埂坎占地面积约占梯田面积的12%~18%.这些在农业生产中未被充分开发利用的埂坎是一项巨大的土地资源.水保世行项目甘肃省马莲河流域水土保持分项目,自实施以来,抓住利用外资这一机遇,加大项目区内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投资的力度,在大面积修筑梯田的同时,十分注重梯条田地埂的开发利用,通过广泛的宣传和精心组织,动员项目区内的农民在新修的梯田地埂和原有梯田地埂上大力种植经济植物带,如黄花、花椒、杏树、枣树、红柳、牧草等经济植物.这一措施不仅加固了地埂,保护了梯田,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使农民从中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为开辟致富途径,建设商品生产基地,发展区域经济拓宽了道路.项目区群众高兴地把地埂上种植的经济植物带称为“绿色银行”.  相似文献   

3.
浅谈山西省梯田埂坎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机修梯田的埂坎多为复式埂,占地比例大。随着机修梯田的大面积推广,梯田埂坎合理利用问题逐步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山西省的梯田埂坎主要为土质埂坎和石质埂坎两类。根据典型调查测算,全省梯田埂坎资源现状为7294万hm2,利用率为2315%。开发利用梯田埂坎资源,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虽然埂坎植物会造成一定的胁地,但其影响范围仅局限在1~3m内,其影响范围内的作物减产损失与埂坎植物的增值相比微不足道。大力开发利用梯田埂坎资源,不仅可缓解日益严重的人地矛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可加速丘陵山区的生态建设,其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三峡库区有限顺坡耕作坡耕地表土颗粒分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三峡库区忠县境内选择水平沟模式、埂坎模式、地埂植物篱模式以及无措施的4种典型坡耕地采集了48个表土(0 ~ 20 cm)样本,利用分形维数研究不同模式有限顺坡耕作坡耕地的表土颗粒组成、分形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4种模式坡耕地土壤颗粒黏粒体积分数均较低(均值8.03%~11.47%),粉粒较高(均值62.39%~83.24%).无措施、水平沟模式、埂坎模式坡耕地的砂粒体积分数为22.95% ~29.58%,而地埂植物篱模式坡耕地的砂粒均值仅5.29%.4种模式坡耕地表土的粒径体积分形维数分别为无措施2.579 ~ 2.708、水平沟模式2.603~2.706、埂坎模式2.581 ~2.701、地埂植物篱模式2.610~2.827.粒径分形维数均值表现为地埂植物篱模式(2.737)>水平沟模式(2.674)>埂坎模式(2.659)>无措施坡耕地(2.654).4种模式坡耕地表土的粒径分形维数与黏粒(<0.002 mm)体积分数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与砂粒(>0.05 mm)体积分数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但与粉粒(0.002 ~0.05 mm)体积分数线性关系差异较大.其中,无措施、水平沟模式、埂坎模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而地埂植物篱模式二者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对甘肃省埂坎资源总量和利用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和总结了全省埂坎利用的现状和发展的经验,从生长条件、资源总量和经济效益三方面揭示了埂坎资源的开发潜力。埂坎土壤水分和养分与田面土壤无显著差异,埂坎经济植物与田面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基本一致;全省埂坎占地率平均为9.92%,埂坎总面积达46.46万hm2,人均占有量为0.018 hm2;埂坎经济植物带的平均净效益为1.32元/m2,年效益为9.19亿元。在平均利用率达到50%时,每年可增收30.67亿元,埂坎资源开发的潜力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6.
紫色土坡耕地土质埂坎分层入渗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相邻田面为对照,利用双环入渗法对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土质埂坎分层(地埂、坎腰和坎趾)的入渗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土质埂坎分层入渗与对照田面入渗均呈先陡降后趋于稳定的趋势,但达到稳定入渗的时间存在差异。地埂达到稳定入渗的时间最长(110min),坎腰、坎趾和田面达稳定入渗的时间分别比地埂少9%,82%,18%。从入渗性能看,土质埂坎各层均表现出初始入渗率平均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平均入渗率与120min累积入渗量表现为地埂坎腰田面坎趾,初始入渗率为坎腰地埂田面坎趾,稳定入渗率为田面坎腰地埂坎趾。(2)采用4种模型进行拟合,其中通用经验模型是描述坡耕地土质埂坎入渗的较好模型,其后依次是Kostiakov模型、Horton模型和Philip模型。(3)土质埂坎入渗性能与土壤物理性质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初始入渗率与初始含水率、容重呈显著负相关(P0.05),平均入渗率、120min累积入渗量与粉粒体积分数、初始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砂粒体积分数和总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可为紫色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调控的埂坎措施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无措施坡耕地为对照,研究水保林、水平梯田、地埂植物带3种典型水土保持措施对桓仁浑江流域坡耕地有机质(SOM)变化的影响。共采集土样336个土壤样本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取了3种典型水土保持措施的土壤样品中的有机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水平梯田和地埂植物带土壤中的有机质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0.30%和29.50%。3种综合措施(水保林、水平梯田、地埂植物带)协同使用效果更为明显,可使有机质较对照组平均提高31.71%。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截止 2 0 0 0年底已修梯田 15 4 6 5万hm2 。但存在梯田设计不科学的现象 ,缺乏统筹规划 ,合理设计。分析梯田田面宽度、长度、埂坎边坡等设计因素与需功量、农机具、灌溉及农作物产量等经济生产因素的关系 ,提出田面宽决定单位面积土方量 ;需功量与田面宽平方成正比 ;机械工效与田宽成反比。系统分析认为 :当地面坡度为 5°~ 10°时 ,适宜田宽为 2 0~ 30m ;坡度为 10°~ 2 5°时 ,适宜田宽为 10~ 2 0m ,这样不仅利于机械作业 ,发展农田水利 ,而且渠系建筑投资较小 ,水量损失较少。地埂边坡选用 1∶0 5~ 1∶0 7为宜 ,不仅满足边坡稳定 ,且利于地埂利用。  相似文献   

9.
紫花苜蓿在梯田埂坎生态空间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规模连片机修梯田是坡改梯项目的主要工程措施,在提高梯田机械化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闲置并蕴藏巨大生产潜力的埂坎土地资源。通渭县经过多年的梯田建设实践,将紫花苜蓿作为护埂植物,不仅有利于保水保土,保证新修梯田埂坎的稳定性,而且有利于优化山区土地利用结构、发展舍饲养殖,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治理过程中的水土保持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传统顺垄耕作为对照,研究了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治理过程中的水土保持效应.结果表明:坡耕地不同治理措施的保水效应和保土效应以水平梯田最佳,效应值分别为70.64%和77.61%,大小顺序为水平梯田>地埂植物地>横垄>对照,保土效应要优于保水效应,对照和横垄的土壤侵蚀程度表现为轻度,地埂植物带和水平梯田表现为微度;容重、蓄水容量、有效蓄容和稳定入渗率表征坡耕地治理措施土壤水源涵养效应指标的大小顺序为地埂植物带>水平梯田>横垄>对照.  相似文献   

11.
据调查,山西省的梯田埂坎类型,依筑埂材料划分主要有土质埂坎和石质埂坎两大类.土质埂坎依据不同部位土体的密实程度又可分为硬埂、软埂和复式埂.石质埂坎按砌筑方式可分为干砌石坎和浆砌石坎,从埂坎结构型式上又可分为单墙式和双墙式.埂坎占地比率是测算埂坎资源量的重要指标,据典型调查加权平均计算,全省梯田复式埂占地率15.22%,土质硬坎占地率7.35%,石质埂坎占地率7.65%,埂坎平均占地率8.21%. 根据1996年底全省梯田面积统计核实资料和不同埂型平均占地率测算成果,求得全省梯田埂坎资源面积共计7.294万hm2,其中,土质硬坎3.548万hm2,复式埂2.851万hm2,石坎0.895万hm2.  相似文献   

12.
采用无任何保护措施的坡耕地为对照组,系统地研究了3种典型水土保持措施:水保林、水平梯田、地埂植物带对桓仁浑江流域坡耕地总氮(Total nitrogen,TN)和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变化的影响。2013年3—9月,共采集了336个有代表性的土壤样本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取了3种典型水土保持措施的土壤样品中的TN和TP含量均显著高于未采取任何水土保持措施坡耕地土壤中TN和TP含量。其中,水平梯田土壤中的TN和TP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4.6%和35.7%。地埂植物带土壤中的TN和TP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9.4%和37.4%。3种综合措施(水保林、水平梯田、地埂植物带)协同使用效果更为明显,可使TN和TP较对照组分别提高29.2%和30.6%。研究可为坡耕地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金沙江干热河谷坡改梯及生物地埂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金沙江干热河谷试验区不同土壤类型、修建年限及生物地埂类型的梯田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梯田和地埂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抗冲、抗蚀性指标,研究了坡改梯和生物地埂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坡耕地相比,新修梯田土壤物理性质和抗冲性及抗蚀性无显著变化,甚至有所退化,可能与土壤结构破坏、原表土搬离和坡改梯初期土壤侵蚀加剧等有关,随修建时间延长,老梯田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分别显著减小和增大,粒径0.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水稳性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GMD)和有机质含量较坡耕地分别呈显著或极显著增加;(2)新修红壤和黄红壤梯田生物地埂土壤容重、孔隙度和抗蚀性与裸土地埂基本无显著差异,而红壤老梯田生物埂土壤紧实度和粒径2mm水稳性大团聚体显著增加,抗冲性和抗蚀性整体上较裸土地埂显著改善,说明生物地埂的长期利用可以有效增强土壤抗冲和抗蚀能力,加强地埂稳定性,有利于梯田水土保持效应的持续性;(3)地埂长期生物利用的老梯田水土保持功能最强。  相似文献   

14.
紫色砂页岩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梯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土石混合梯坎+黄花菜梯埂"梯田技术就是下部毛条石梯坎、上部土质梯坎,梯埂种黄花菜,组成较为稳定的梯田埂坎。该技术比毛条石坎梯田投资少,比土坎梯田稳定性强、埂坎占地少,具有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为紫色砂页岩区坡耕地综合治理提供有效途径,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地埂黄花菜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梯田地埂栽植黄花菜,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十分显著,地埂栽植黄花菜后,在50cm范围以内,对梯田作物产量有一定影响,但其减产值与黄花收入相比微不足道。  相似文献   

16.
坡改梯后 ,地埂占地 7%。若地埂资源不充分利用 ,势必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地埂利用 ,不仅增加植被 ,稳定梯田 ,且可增加农业收入。种苕条可增收 3 0 0 0元 hm2 ,栽黄花菜可增收 60 0 0元 hm2 。事实证明 ,开发利用梯田地埂资源 ,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对缓解人地矛盾 ,提高土地利用率 ,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低山丘陵侵蚀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践中,除了应用较多水平梯田和地埂植物带以外,采取生物带、复合式地埂植物带、双垄等治理措施也具有抗蚀能力强、防预标准高、增加林草覆盖率等多重功效。通过设立试验观测小区,对不同治理措施对田间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同等立地条件下,相同坡度、肥力水平、田间管理、相同种植品种和种植条件下复合式地埂植物带、生物带和双垄等治理措施均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庄浪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截至2009年,庄浪县累计修建梯田6.57万hm2,占原坡耕地总面积的95.6%,全县18个乡镇和293个村的梯田化程度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梯田化标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治理措施单一、小型蓄水保土配套措施不完善、梯田主干道路与生产路设置不合理、埂坎利用率低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小型水土保持工程综合配套结合起来、改造老式低产梯田与完善梯田道路网络结合起来、坡改梯工程实施与涉农资金和技术有效投入结合起来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埂栽刺五加经济效益及蓄水保土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五加生长迅速、根系发达、枝叶茂盛、抗逆性强、繁殖容易,方便管理、固埂防冲蚀能力强,经济价值高。据测试:二年生刺五加株高可达135.1 cm,平均茎粗1.30 cm,根蘖数达到9个,根系固土重可达56.5 kg。年收入可达62 430元/hm2以上。梯田埂刺五加小区比裸露小区减少径流量80.3%~90.9%,减少土壤冲刷量95.8%~98.2%,地埂刺五加小区比裸露小区减少径流量68.9%~80.2%,减少土壤冲刷量87.3%~90.7%;刺五加在梯田梗和地埂上栽植的适应性很强,减少径流量和土壤冲刷量作用显著。无论从生长态势,固埂防冲蚀能力以及经济效益都显示出它们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拜泉县水土保持新进展与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黑龙江省拜泉县近年来的水土保持工程保土效益定量进行评价,为进一步的水土保持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对拜泉县2008—2015年水土保持工程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采用土壤侵蚀模型计算工程实施前后的土壤流失量评价拜泉县水土保持工程保土效益。[结果]2011—2015年该县土地利用变化不大,总体由耕地向居民点及工矿交通用地和林地流转,水土流失总面积减少193.8km^2,生态环境有所好转。2008—2015年,新增实施水土保持措施总面积103.49km^2,通过实施梯田、地埂植物带和改垄措施,共计保土507 338.86t,其中2008—2010年占总保土量的3.80%,2011—2015年保土量逐年递增,2015年占总保土量的34.04%。所有年份合计,梯田的保土量最多,占总保土量的40.21%,其次为改垄和地埂,分别为37.23%和22.56%。[结论]拜泉县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效益显著,为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效益,应优化水土保持措施的分布,扩大梯田和地埂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