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普通木麻黄抗青枯病无性系的初步筛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试验采用室内盆栽人工接种筛选的方法,对选自平潭、长乐两县青枯病严重发病区9个编号普通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优树家系的201个子代无性系的抗病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普通木麻黄优树家系间、家系内的子代无性系抗病性有显著差异。综合考虑各无性系苗的抗病性、生长趋势和主梢生长情况等项指标之后,初步筛选出P_(7-35)、P_(10-1)、P_(10-4)、P_(10-33)、平_(20-4)、平_(21-9)、平_(21-10)和平_(21-11)等8个无性繁殖能力强、生长较快、树干挺直、抗病性较强的普通木麻黄优良无性系,可供生产单位推广试用。  相似文献   

2.
木麻黄无性系对青枯菌抗性及菌株变异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3个青枯菌菌株,对7个木麻黄无性系作接种测试和菌株兔血清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结果表明:木麻黄无性系对青枯菌的抗性以水平抗性为主,也存在垂直抗性;3个菌株致病力顺序与其来源无性系的抗病力顺序相一致,菌株对来源无性系接种死亡率显著高于其它菌株,显示了寄主与病原物相关变异的迹象。从同一地点不同无性系分离的菌株,存在抗原──抗体差异,表明在高抗无性系的选择压力下,青枯菌可能发生变异,而形成能克服特定抗病无性系的菌株。  相似文献   

3.
木麻黄对青枯菌的水平及垂直抗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军 《林业科学》1997,33(5):427-431
6个青枯假单胞杆菌菌株对7个木麻黄无性系的交互接种试验表明,病害的相对强度在无性系与菌株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无性系与菌株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极显著。结果说明在木麻黄-青枯菌病理系统中,同时存在着水平抗性和垂直抗性或水平致病性与垂直致病性;这一交互作用特征的揭示对于木麻黄的抗病育种及防滑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桉树无性系抗青枯病性能的测选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莫非  莫晓勇 《热带林业》2003,31(3):11-12
用WFT接种技术对47个桉树无性系进行了对青枯病的抗性测定 ,通过青枯病株率计算和逐步聚类分析 ,认为31个无性系是抗病品系 ,10个无性系是感病品系 ,6个无性系是高感品系。在31个无性系抗病品系中 ,经生产实践证明 ,其中MLA、ZU6、W5、LH1、LH2、LH3、SH1、M1等8个无性系显示出很强的抗病性 ,至今未发生青枯病株。大面积推广应用优良抗病无性系造林 ,防治桉树青枯病的大面积发生 ,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5.
采用菌液浸泡法、顶尖接种法对不同的桉树无性系盆栽苗和生根组培苗进行抗青枯病性能测定,并结合林间调查筛选桉树抗青枯病树种和无性系,并从根系分泌物和组织研磨液的角度研究其对桉树青枯病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探索不同抗性桉树无性系抗病性强弱与其根系分泌物和组织研磨液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的18个桉树无性系中,bd1、bd2、赤桉和南宁巨尾桉为抗病无性系;U6、南宁尾叶桉、雷9、钦32-29为中抗无性系;DH32-27、钦9、南宁广9、钦8、邓恩桉、钦32-22、雷2、巨桉、尾叶桉和钦广9为感病无性系。不同抗性桉树无性系根系分泌物和组织研磨液对青枯菌没有直接拮抗作用,但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青枯病菌在抗病性强的无性系的根系分泌物及组织液中的增殖显著低于感病无性系,验证通过茎段浸泡接种筛选出的桉树无性系的准确性,同时表明根系分泌物和组织研磨液可以反映桉树不同无性系的抗病性强弱。  相似文献   

6.
对3个不同致病性的青枯菌菌株接种于7个不同抗性的木麻黄无性系上的研究表明:各菌株间对无性系根表吸附量达显著差异,而无性系间对同一菌株的吸附量差异不显著;根表吸附量与菌株的致病性呈负相关;说明青枯菌对木麻黄根表的吸附,就是两者的识别过程,而识别程度不同,则体现在吸附量的大小上,但是单从吸附量所反映的青枯菌致病性,难以确定出其对苗木最终的感病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出强致病菌株用于木麻黄抗病育种研究工作。[方法]在广东沿海木麻黄青枯病发病区采集病根,开展病原菌两种不同分离方法的比较研究,对分离出的31个病株进行16s rRNA测序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结果]采用稀释分离法及根系溢出法在TTC培养基上共分离出了31个病原菌株,根系溢出法操作简便,杂菌含量低,分离率在60%左右,可作为常规稀释分离法的补充。31个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只有22个菌株扩增出了特异性条带,经测序比对确定这22个菌株为青枯菌。青枯菌株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致病性在无性系间、菌株间及菌株与无性系间的交互作用均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接种方法间菌株致病性相关系数值较小,介于0.496 6~0.731 0之间,即室内水培接种与小苗盆栽接种不存在密切的直线相关关系。[结论]综合选择在不同无性系及不同接种方法中均具有较强致病性的GL-2、H、M、TC-1、F、Q菌株作为下一步木麻黄种质资源抗性鉴定及抗病育种研究试验菌株。  相似文献   

8.
桉树品系对青枯病抗性及其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通过剪顶包扎菌液接种、伤根淋灌菌液接种、 WFT培养接种测定结果与桉树当年新造林分青枯病自然发生率调查结果对比 ,青枯病菌对桉苗的致病力因接种方法不同而异 ,经模糊聚类分析表明 ,WFT接菌培养技术测出的结果更接近自然实际发病情况。试验表明 ,桉树不同品种、同一品种的不同种源、不同无性系 ,对青枯病菌的抗性不同。课题组通过 8年研究 ,在生产单位提供的 10 1个桉树品系中 ,已筛选出高抗品系 12个、抗病品系 14个、低感品系 2 6个。自 1994年起在粤、桂、琼三省区 ,生产上大面积推广这些高抗和抗病品 (种 )系 ,已直接造林 2万多 hm2 ,扩散面积更大 ,造林效果跟踪检查表明 ,这些林分的青枯病株率均在 1‰以下 ,受到生产者和经营者欢迎。试验和应用中发现部分抗病无性系随着在林木组培苗工厂连续繁殖使用年份增加其抗病性逐年出现下降 ,有些抗病无性系使用 3年以后 ,其抗病性就明显下降 ,值得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莫非  莫晓勇 《热带林业》2003,31(3):11-12,10
用WFT接种技术对47个桉树无性系进行了对青枯病的抗性测定,通过青枯病株率计算和逐步聚类分析,认为31个无性系是抗病品系,10个无性系是感病品系,6个无性系是高感品系。在31个无性系抗病品系中,经生产实践证明,其中MLA、ZU6、W5、LHl、LH2、LH3、SHl、M1等8个无性系显示出很强的抗病性,至今未发生青枯病株。大面积推广应用优良抗病无性系造林,防治桉树青枯病的大面积发生,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0.
AM菌根化的两种桉树苗对青枯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AM菌对桉树幼苗接种可提高对青枯病的抗性。在有AM菌存在的情况下,桉树幼苗不发病或发病较轻。对两种桉树幼苗进行青枯病菌的人工接种结果表明:菌根苗比无菌根苗的发病率降低10%~40%,而幼树的高生长可增加12%~39%;AM菌对青枯病的防治效果优于外生菌根(即ECM)的效果,其中以AM6008和AM9004菌株的效果最好,而AM3006的效果较差;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经AM菌根化的幼苗对青枯病的抗病作用较强,发病率可下降10.0%~17.5%。  相似文献   

11.
影响木麻黄青枯病抗性测定的几项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军 《林业科学》1996,32(3):225-229
木麻黄无性系对青枯假单胞杆菌的抗病性测试受到植物材料、接种条件及病级测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无根苗与有根苗上病害的发生具有一致性特征,并且与高度相关,但无根苗更为感病。在三种龄期的无根苗中,以木质化的褐梗最为感病,绿梗次之,嫩枝较为抗病。青枯菌在连续培养14天后接种致病力不减。病害的相对强度在直射光、散射光及灯光等三种光照条件下无明显区别。病害强度随着接种浓度的增加而增高,但当达到一定程度后便趋缓。研究认为在室内以中等浓度的青枯菌液接种木麻黄无根褐梗苗是快速测定其抗性的一个可靠方法,并就采用相对病害强度代替发病株率作为病级指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普通木麻黄抗逆无性系的筛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室内初步筛选出抗青枯病能力较强的普通木麻黄12个无性系的基础上,在木麻黄青枯病重病区长乐县大鹤林场进行造林对比试验,从中进一步选择出生长性状良好、抗逆性较强的5个无性系平20—4、P10—33、501、601、701,其平均死亡率分别仅为7.2%、8.0%、0.8%、15.4%、6.4%,可供生产上推广应用。从总体考虑,选出的5个抗性无性系中,最佳是501,其次是平20一4。  相似文献   

13.
沈瑞祥  樊自红 《林业科学》1989,25(5):420-424
本文收集了来自全国不同地区215个毛白杨无性系,经室内人工接种试验和田间自然发病情况调查表明,来源于不同地区的毛白杨无性系对叶锈病(Melampsora magnusiana)的抗病性差异显著。来自陕西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和山西中南部的毛白杨无性系对叶锈病抗性较强,而来自河南大部、河北中南部和山东西部的无性系较感病。其中,最抗病的无性系集中分布于陕西西南部,最感病的无性系则多分布于河南中南部。  相似文献   

14.
多粘类芽孢杆菌对木麻黄青枯病的抑菌防病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测定了商品化生物农药多粘类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木麻黄青枯病病原菌的毒力。采用打孔法结果表明,多粘类芽孢杆菌对木麻黄青枯病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其抑菌圈的平均直径达到9.4 mm。采集4个品系的木麻黄小枝水培生根后进行温室盆栽,采用改进的伤根淋菌法进行接种,以只施多粘类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CK1)和只接种青枯菌(CK2)为对照,施用多粘类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后接种青枯菌为处理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两个时间点,湛江-3的防效达到了60.8%和51.6%;湛江-2的防效达到了41.5%和40.3%;广东A14的防效达到了28.8%和23.3%,差异均显著(α=0.05);广东701-3的防效为16.3%和26.8%,差异不显著,出现此原因是广东701-3抗性强于其他3个品系。综上所述,在盆栽试验中,多粘类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木麻黄青枯病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品系本身越感病,防效越高。  相似文献   

15.
木麻黄青枯病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木麻黄青枯病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种毁灭性林木细菌病害.该文全面回顾了木麻黄青枯病的发生历史,系统介绍了病害的病原、症状、发生条件及流行规律,概述了青枯菌对木麻黄的致病机制、木麻黄的抗性分化和变异、抗性测定、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木麻黄青枯病的控制策略和防治措施,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采用松针褐斑病菌毒素处理湿地松瓶内组培苗和温室组培苗针叶、采用苗圃组培苗人工接种松针褐斑病菌孢子悬浮液测定抗病性。结果表明:湿地松不同家系间抗病性差异显著、同一家系不同无性系间抗病性差异也显著。湿地松瓶内组培苗各无性系抗病性强弱依次为8#40,8#2,8#11,32#3,普通组培苗;温室组培苗各无性系抗性强弱依次为32#7,32#3,普通组培苗。苗圃组培苗与实生苗间、组培苗不同代数间抗病性差异显著。单元回归分析表明,瓶内测定结果与温室针叶测定结果的相关系数r~2=0.999 7、与苗圃接种孢子悬浮液测定结果的相关系数r~2=0.958 8。因此,为了缩短选育时间,减少成本,一定程度上可以用瓶内抗病性测定替代室外抗病性测定。  相似文献   

17.
几种木麻黄抗病虫性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1985年,我们先后调查了平潭、长乐、莆田、惠安、福清、东山等县的不同木麻黄种类(粗枝木麻黄、细枝木麻黄、普通木麻黄)对病虫害(青枯病、木毒蛾、豹蠹蛾)的抗性强弱。结果表明,细枝木麻黄、粗枝木麻黄比普通木麻黄抗病虫能力强,尤其对青枯病和食叶害虫抗性更为显著,而且较稳定。这些初步调查结果,可作为今后木麻黄第二代更新、抗性良种选育时参考取舍。  相似文献   

18.
福建沿海木麻黄枯死原因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建沿海木麻黄枯死现象严重,经调查、镜检及致病性鉴定确认死亡原因是青枯病危害所致。地力及抚育管理可影响发病程度。木麻黄种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别。普通木麻黄发病最重,细枝木麻黄次之,粗枝木麻黄抗病。 福建省沿海地区木麻黄人工林面积约50万亩,目前立木枯死严重,在平潭、长乐县的林  相似文献   

19.
木麻黄优良无性系小枝育大苗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沿海逐步推广的木麻黄优良无性系中选择4个无性系进行小枝水培和培育大苗研究,结果表明,无性系之间的主要生长指标在短暂的20个月幼苗期培育中发生着极为显著的差异,尤其苗木的高生长差异最为突出。平潭18号无性系多项生长指标都是最优的,可作为培育壮苗的首选无性系。  相似文献   

20.
青枯假单胞杆菌对木麻黄致病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军  苏海 《森林病虫通讯》1997,(2):21-22,31
通过用病原悬浮液及培养滤液等对木麻黄元根苗和有根苗进行接种处理,发现青枯菌Pseudomonas solonacezarum E.F.Smith培养滤波对木麻黄具有强烈的致萎作用。小苗枯萎主要是由滤液中毒性物质诱导植物产生填充体堵塞民管所致细菌培养滤液中毒性物质对热稳定,在pH-4-10的范围内毒性不受影响、而且能够致萎多种针阔叶树种小枝,个有非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