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稻田养鸭谨防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病的发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田养鸭,即在水稻栽插后1~2周把育雏鸭放养于稻田,直至水稻抽穗时,把饲养的鸭子赶出上市。即利用稻鸭共生的原理,利用鸭是水禽,水陆两栖、食性广、觅食能力强的特性,为水稻除草、治虫、活化土壤以及鸭粪肥田,促进丰产。稻田养鸭由于空气新鲜(负离子增多),阳光充足(紫外线消毒),饲养密度低(常规每亩15~20羽),自然净化排泄物能力强等,很少染疫生病。但饲养实践告诉我们,在大力推广稻田养鸭技术的同时,鸭肉毒梭菌毒素中毒因多群发性、发病突然、死亡率高和无特效药救治,是不可不防的疾病。  相似文献   

2.
稻田养鸭,是利用稻鸭共生的原理,利用鸭是水禽,水陆两栖、食性广、觅食能力强的特性,为水稻除草、灭虫、活化土壤以及利用鸭粪肥田,促进丰产。同时鸭在近乎自然的环境中觅食、生长,比圈养鸭节约一半精料,而生产的鸭产品品质鲜美、风味尤佳。稻田养鸭是一项投资少、效益高、勿需增加劳力,适合千家万户生产的养鸭新途径,又为无公害鸭产品和优质稻米的生产创出了一条新路。以下将有关稻田养鸭的技术措施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3.
利用稻田露宿养鸭技术罗林钟,林呈在农村稻田中放人10日龄肉用雏鸭进行露天饲养,可获得稻鸭双丰收。稻田开展露宿养鸭是将雏鸭放人稻田中.4周用菌簧围起来,使鸭子昼夜在稻田中露宿饲养。实行稻鸭其栖的一项新技术。根据笔者近七年的实践总结出技术要点是:l、准备...  相似文献   

4.
鸭稻共育即稻田养鸭,将鸭放养在稻田,利用鸭在稻田内捕食害虫、采食杂草及一些水生小动物,同时鸭粪还可直接肥田的饲养方法,实现既节省养鸭饲料成本,提高鸭产品品质,又减轻害虫和杂草对水稻的危害,减少稻田农药施用量,是一种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5.
我国稻田养鸭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冉茂林  陈铮 《中国畜牧杂志》1993,29(5):58-59,61
<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化野鸭为家禽进行饲养,并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国家之一。据有关农史记载,人工饲鸭最初以舍饲(圈养)为主。如春秋战国时期,吴县东南20里有鸭城,便是专业养鸭场地。明清时代逐渐放牧于稻田,形成放牧与圈养相结合。明代霍韬记述了用鸭防治稻田蟛蛴的事迹,其后陈经伦饲鸭治蝗获得成功,陈九振、顾颜等人加以引用,证明此法行之有效。养鸭除虫便在生产上运用,稻田养鸭因此得以发展。 一、我国稻田养鸭的发展 我国稻田养鸭受地域、水源等因素的制约,形成了自身变化规律:在我国农村专业和副业养鸭生产中,利用稻田放牧养鸭占有绝对优势;在地理位置上,南方稻区优于北方,平坝、浅丘优于山区;饲养方式上,放牧优  相似文献   

6.
怎样养好稻田露宿鸭?宋正文“稻田露宿养鸭”能有效地利用水稻生长期的时间和空间,采用放牧与补饲相结合的方法将鸭群固定在稻田里饲养,是一项成熟、实用、效益好的新技术。其技术方法是:一、雏鸭的培育培育健壮的大规格雏鸭,使投放时体重达150克以上,是露宿养鸭...  相似文献   

7.
邹传江 《畜牧市场》2010,(7):116-117
养鸭吃虫和稻田养鸭具有悠久历史,为突破传统饲养方法,我们结合实际进行了试验示范。去粗取精,探索出了适合大面积推广的养鸭成套新技术。在推行稻田露宿养鸭的同时,把鸭子的品种改良作为一个重要技术内容,用天建杂交鸭在稻田露宿条件下饲养并进行观察试验,基本摸索出了杂交鸭在稻田露宿饲养条件下的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8.
稻田养鸭不仅促进了稻田生态系的良性循环,而且还避免了养鸭对家庭环境的污染,改善了农村庭院的环境卫生,是农民致富的一条新门路,在有条件的地方值得提倡。但利用稻田养露宿鸭应注意以下事项:1选好鸭种鸭苗鸭种应选择四川麻鸭,四川麻鸭食性杂、喜群居、肥育期短、生长快、抗病力强、能适应露宿。鸭苗应选择绒毛有光泽、脐带愈合良好、个体较大的健康雏鸭。稻田养露宿鸭一般为育肥鸭。2做好放养前的准备工作放养前半个月应在家精心饲养,科学管理,搞好防疫工作,使仔鸭体重达到100~150克。3选择稻田尽量选择离家近、地滩较高、土质肥沃、浮游…  相似文献   

9.
(一)稻田养鸭技术 稻田养鸭不仅仅在于经济效益、更有益于生态效益。尤其是“稻鸭共作”技术在实践过程中已被验证,是稻田养殖中比较容易掌握、也是综合效益较高的一项技术,正在被广泛利用,尤其在北方的盐碱地,稻田养鸭效益更是明显。养殖要求如下:  相似文献   

10.
稻田养鸭是种养结合的好技术,具有除草、防虫、施肥、中耕、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等优点。为了推广稻田养鸭技术,介绍了稻田养鸭的优势、技术措施及鸭的饲养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