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西巨胚1号品种特性及在攀西高原稻区高产栽培技术。[方法]通过对西巨胚1号、合系22-2、昌米011在生育期、农艺性状、分蘖力、穗部性状和品质性状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播期、播量、栽插密度、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西巨胚1号在攀西高原稻区栽培技术要点。[结果]西巨胚1号在攀西高原稻区种植中表现出胚大、米质较优、抗病、抗倒、适应性强等特点,适宜在攀西高原地区3月下旬播种,用种量为60~75 kg/hm2,基本苗120万~150万株/hm2,早施分蘖肥,重施基肥,补施穗粒肥,科学灌水,注意病、虫、草、鸟害防治。[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改进西巨胚1号栽培技术提供理论和生产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
李金娟  陈鸿  徐利岗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645-15648
[目的]研究干旱区的黄芪耗水量及灌溉制度。[方法]以2年生黄芪为研究对象,在宁夏中宁固海试验站设置试验区进行黄芪灌溉制度和全生育期耗水量试验研究。[结果]2年生黄芪3月底返青,株高5 cm,9月底采收时约120 cm;灌水定额在5 100~5 700m3/hm2时产量较高,在3 600~4 050 m3/hm2时较经济。灌溉制度为:4月上旬灌水900 m3,5月上旬灌水1 125 m3,6月中旬灌水1 200m3,7月中下旬灌水1 050 m3,冬灌水量1 200 m3,全生育期灌水5次,灌溉定额为5 475 m3/hm2;生长期内耗水量为7 350~8 250m3/hm2。[结论]该试验研究了黄芪生育期耗水量及其最适宜的灌水量、灌水次数及灌溉定额等关键灌溉参数,为宁夏干旱半干旱区及国内其他同类地区黄芪种植及灌溉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冀中南地区小麦-玉米周年种植节水生产新途径。[方法]试验设玉米灌浆后期不浇水,在小麦播前10、20 d浇水3个处理,不浇水处理为对照,研究"一水两用"技术对玉米产量及小麦播前耕层墒情及0~200 cm土层储水效果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小麦播前10、20 d浇水对玉米穗粒数影响不大,但能明显提高千粒重和产量,增产率分别达5.9%和8.4%;耕层含水量分别平均增加11.0%、6.4%;0~200 cm土壤储水量分别增加771.0、663.5 m~3/hm~2。小麦播前20 d浇水对夏玉米增产效果较好,而小麦播前10 d浇水对提高土壤墒情及增加0~200 cm土壤储水量效果较好,从节约水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采用小麦播前10 d浇水技术意义更大。[结论]该研究可为夏玉米灌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山西临汾采用均匀设计、逐步回归和综合贡献值方法,研究了不同栽培因子对冬小麦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晋南盆地不同栽培因子对产量的影响从大到小为:底施磷肥量、底施氮肥量、灌浆期灌水时间、冬前灌水量、起身期灌水量、灌浆期灌水量、起身期追施氮肥量、播种量、播期。并模拟出理论产量最高值为8 785.74 kg/hm2时,各栽培关键因子的组合为播期9月18日、播种量478.20万粒/hm2、底施磷酸二铵55.66 kg/hm2、底施普通过磷酸钙170.69 kg/hm2、冬前灌水449.74 m3/hm2、起身期灌水406.60 m3/hm2、起身期追施磷酸二铵46.83 kg/hm2、灌浆期灌水478.00 m3/hm2、灌浆期灌水时间为5月1日。  相似文献   

5.
薹油两用油菜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薹油两用油菜"杂780"的高效栽培措施。[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3个播期:8月25日、9月5日和9月15日,3个密度:75 000、112 500和150 000株/hm2,研究播期和密度对"杂780"菜籽、菜薹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早播能显著提高菜籽和菜薹产量,早播菜薹平均产量分别比中播、迟播的高4.6%和76.0%;在一定范围内,菜薹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播期和密度组合中,早播、高密度时菜籽产量最高,为3 486.0 kg/hm2;中播、高密度时菜薹产量最高,为13 290.0 kg/hm2。早播油菜纯收入9 670.44元/hm2,比中、迟播分别高27.2%和216.0%;高密度时纯收入为9 726元/hm2,比中、低密度分别高25.6%和239.0%。[结论]"杂780"在9月5日前播种,密度为112 500~150 000株/hm2时,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6.
张燕  加孜拉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530-8531
通过对奇台县小麦滴灌技术现状及节水增产关键技术的探讨,介绍小麦滴灌节水增产原因和节水增产关键技术并提出奇台县滴灌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播种适期为9月15~25日;选用早熟、高产、优质的冬小麦品种;滴灌带滴头间距宜为30 cm,滴头设计流量3.2 L/h,滴管带铺设间距为60 cm;冬小麦全生育期施尿素600 kg/hm2,灌水量4 200~4 500 m3/hm2。这可为奇台县小麦滴灌技术的大面积推广示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种陕麦159适宜的播期和种植密度。[方法]采用2个重复5×5播期播量设计,研究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陕麦159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在10月上旬播种,播种量115.5 kg/hm2时,陕麦159产量可以达到7 500 kg/hm2。播期播量对陕麦159成穗数的影响最大,穗粒数次之,千粒重最小。[结论]合理的播种期和种植密度有助于挖掘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该研究可为实现该品种在生产上高产稳产提供科学的栽培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怀树 《安徽农业科学》2014,(21):6957-6959
[目的]研究河西绿洲不同灌溉条件下,春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水分对植株叶片水分状况及叶面积指数的影响。[方法]设5个处理,分别为底墒水1 500 m3/hm2+拔节水1 000 m3/hm2(F1)、底墒水1 500 m3/hm2+拔节水10 00 m3/hm2+抽穗水1 000 m3/hm2(F2)、底墒水1 500 m3/hm2+拔节水1000 m3/hm2+抽穗水1 000 m3/hm2+灌浆水1 000 m3/hm2(F3)、底墒水1 500 m3/hm2+拔节水1 000 m3/hm2+抽穗水500 m3/hm2+灌浆水500 m3/hm2(F4)、底墒水1 500 m3/hm2+拔节水1 000 m3/hm2+抽穗水1 000 m3/hm2+灌浆水500 m3/hm2(F5),灌水总量分别为2 500、3 500、4 500、3 500、4 000 m3/hm2。[结果]抽穗期到开花期,各层土壤含水量与叶片相对含水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20~40和60~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叶片含水量达到极显著相关;开花期至灌浆前期,各土层土壤含水量与叶片相对含水量均呈正相关,其中60~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叶片含水量达到显著相关;灌浆前期至灌浆中期,各土层土壤含水量与叶片相对含水量均呈正相关,但整个土层土壤含水量与叶片相对含水量均未达到显著相关。灌浆中期的降雨提高土壤上层含水量,因此0~40 cm耕层土壤含水量与叶片相对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0.87~0.91);而灌浆后期,二者却表现出负相关(r=-0.55~-0.97)。[结论]该研究可为春小麦节水栽培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宁夏河套灌区蓖麻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荣  袁怀民  武文渊  王连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174-6176,6178
[目的]针对宁夏河套灌区的生态气候和生产条件探讨该地区蓖麻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方法]对蓖麻不同种植密度、不同整枝方法,氮磷肥使用量以及对蓖麻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观测与研究。[结果]适宜的蓖麻种植密度为784株/0.0667hm2,其株行距85cm×100cm;适宜的施氮量为纯N12kg/0.0667hm2;适宜的施磷量为纯P2O58kg/0.0667hm2;[结论]宁夏灌区栽培的优良蓖麻品种淄蓖麻2号的高产栽培模式为:选用良种、适期播种、保墒播种、覆膜栽培、间种套种、合理稀植、合理施肥、间苗补苗、控水灌溉、中耕培土、科学整枝、防治虫病、及时收获,且平均产量达15.33kg/hm2。  相似文献   

10.
杂交小麦超高产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求杂交小麦超高产栽培模式,运用农业生态学和统计学原理,采用三因子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选取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的播期x1、播量x2和施肥量x3为调控因子,以每hm2产量y为目标函数,研究小麦超高产栽培模式。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条件下,影响小麦产量的3个生态因素权重依次为施肥量x3>播量x2>播期x1;目标产量为7 500~9 000kg/hm2时,杂交小麦高产的最佳农艺方案为:施肥量x3(纯N和P的质量,m(N)∶m(P2O5)=1∶1)为208.24~301.88kg/hm2,播量x2为218.28~301.29万粒/hm2,播期x1为10-04—10-19。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后移量对稻套麦产量的影响,探讨其适宜的氮肥施用方式。[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共7个处理,其中稻套麦10月25日播种,拔节肥按不同尿素施用量分5个处理:A:150 kg/hm2;B:225 kg/hm2;C:300 kg/hm2;D:375 kg/hm2;CK1:0kg/hm2。收稻后旋耕撒播小麦(茬后种麦)分2个处理,分别为CK2:于11月5日播种;CK3:于11月15日播种。稻套麦大田用种量225kg/hm2,茬后种麦大田用种量150 kg/hm2。[结果]在基肥、壮蘖肥一致的前提下,施用拔节肥225 kg/hm2后其穗粒数、千粒重、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及经济系数均高于其他施氮处理以及不施氮处理CK1。但与稻茬后撒播小麦相比,在基肥、壮蘖肥一致的前提下,稻套麦产量要低于适期茬后种麦水平,高于迟播小麦。[结论]该研究可为稻套麦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袁平  曹阳 《安徽农业科学》2014,(20):6580-6582
[目的]开展了连粳7号不同稻作方式比较试验,使其在徐州市产量结构和稻作方式达到完美结合,最大程度地提升超级稻的增产和增收效应。[方法]结合徐州地区近几年的栽培方式,系统比较4种稻作方式(机插秧、抛秧、手插秧、直播)对连粳7号产量和生育进程的影响。[结果]不同稻作方式对连粳7号生育进程、农艺性状、茎蘖动态和产量都有不同影响。产量上,手栽稻和抛秧稻相当,分别为9 756.0、9 700.5 kg/hm2,机插稻低于手栽稻和抛秧稻,为9 171.0 kg/hm2,直播稻最低仅为8 613.0 kg/hm2。纯收益上,抛秧最高,达14 781.0元/hm2,其次为机插秧13 438.5元/hm2,手栽稻再次为12 766.5元/hm2,直播稻最低为12 243.0元/hm2。[结论]建议政府加大力度扶持水稻机插和抛秧,改直播为商品化育秧,从而达到控减直播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钾肥用量对甜瓜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陆雪锦  张炎  胡国智  李青军  胡伟  冯炯鑫 《新疆农业科学》2012,49(12):2286-2291,2298
[目的]研究甜瓜在膜下滴灌栽培条件下对甜瓜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田间小区试验,施钾量不同处理为:0、75、150、225 kg/hm2.[结果](1)随施钾量的增加,干物质积累快增期(△t)延长,施钾处理比不施钾处理延长了1~6d;施钾增加了甜瓜在At时期内的干物质积累量,在快增期时施钾处理单株积累量比不施钾处理增加95.15~139.67 g;Ko、K1、K2、K3各处理总干物质积累速率依次在播种后63、66、65、64 d达到最大值.(2)合理施用钾肥,有利于甜瓜茎粗增长,成熟期K2处理比K0、K3处理的茎粗值分别高出3.49、3.17 mm.(3)施钾量在150 kg/hm2时,叶绿素含量、含糖量达到最大值.(4)施钾对甜瓜有明显的增产作用,施钾量在150 kg/hm2时,甜瓜产量达到最大值31 223 kg/hm2.[结论]在经一元二次方程模拟后得出钾肥最佳经济施用量为116 kg/hm2.  相似文献   

14.
甜豌豆越冬露地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荣浩  宋德宝  马坤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5861-5863
[目的]提高甜脆3号的种植效益,加速其推广。[方法]以甜脆3号为材料,通过播期、种植密度、基肥用量、追肥种类等试验,研究上海地区甜豌豆露地越冬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结果]随着播期的推迟,甜脆3号的鲜荚产量呈先上升后急剧下降趋势。当种植密度为18万株/hm2,基肥用量为有机肥6 000 kg/hm2+复合肥600 kg/hm2时,甜脆3号的鲜荚产量达15 181.50 kg/hm2。在花荚期增施钾肥可以明显减少落花落荚,增施氮肥可以明显提高豆荚的商品性。使用防虫网可有效减轻蚜虫和夜蛾类虫害的危害。[结论]上海地区甜豌豆的最佳播期是11月上中旬,适宜种植密度为15万~18万株/hm2,基肥用量以有机肥6 000 kg/hm2+复合肥600 kg/hm2为宜,追肥以氮、钾肥配施为佳。  相似文献   

15.
窦超银  于秀琴  于景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441-12443
[目的]为了保障和提高半干旱区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粮食生产,增强春小麦对旱情的抵御能力。[方法]研究不同播种期对春小麦生长和耗水规律的影响,通过作物形态指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确定半干旱区春小麦适宜播种期。[结果]随着播种期的推迟,春小麦生育期缩短,苗期最为明显;叶面积指数、千粒重和全生育期耗水量等均随着播种期的延迟而减小,早播产量和灌溉水利用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达到6 907.5 kg/hm2和6.2 kg/m3。[结论]建议在辽西半干旱区采用适时早播种植春小麦。  相似文献   

16.
王未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4,(21):6965-6967
[目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水稻栽培技术的又一次突破,探索甬优538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方法]选择3户农户以12 750kg/hm2进行攻关,根据叶龄进程,对产量及群体结构、播种期与移栽期进行设计,对氮肥用量、灌溉等关键技术进行精确定量化设计,并严格实施。[结果]甬优538是宁波市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和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育成的矮秆大穗型籼粳交晚稻新品系,具有超高产的潜力。3块单季稻超高产攻关获得成功,实际产量分别为14 806.80、12 772.95、13 135.35 kg/hm2。[结论]该研究可为甬优538精确定量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水地小麦产量品质同步提高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针对全球气候变暖、降雨量减少、水资源短缺以及当前黄淮麦区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多年多点田间试验,结合生产调查,研究分析小麦产量提高和品质同步改善的栽培技术措施。结果表明,在小麦生产中,宜选用氮-高效型高产优质小麦品种;适宜播期应由9月25日左右推迟到10月2—9日,半冬性品种适当晚播,种植密度300万株/hm2,冬性品种适当早播,种植密度375万株/hm2;化肥施用量为氮225.0kg/hm2、磷(P2O5)135.0kg/hm2、钾(K2O)103.59~130.20kg/hm2、硫酸锌20.39~25.04kg/hm2和硫酸锰19.26~24.34kg/hm2,氮肥70%基施+30%拔节期追施;确保底墒充足,冬前限量灌水(450m3/hm2),拔节期增量灌水(900m3/hm2);使用高效安全的防治药剂,保障小麦产量不下降、品质不降低。建立了以选用品种,调整播期、播量,重施底氮、平衡施肥,确保底墒充足、冬前限量灌水、拔节期增量灌水和全生育期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为核心内容的水地小麦产量品质同步提高抗逆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8.
北方广适型超级稻品种吉粳102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吉粳102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五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5个因子(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播种密度和每穴苗数)及每个因子的5个水平对吉粳102产量的影响。[结果]各因素对吉粳102的作用表现为:施氮量>施磷量>密度>每穴苗数>施钾量。5个栽培因素与产量均呈明显的抛物线关系。施氮量对产量的效应最为明显。施氮量与每穴苗数呈负的交互作用。模拟结果表明,吉粳102的最高产量10 896 kg/hm2。当吉粳102产量达到10 500 kg/hm2时,要求施氮量为132~167 kg/hm2,施磷量为87~113 kg/hm2,施钾量为51~98 kg/hm2,移栽密度为30 cm×(13.9~19.4)cm,每穴苗数为2~4棵。[结论]建立了吉粳102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黑宝石1号高产栽培密肥技术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种植密度、肥料二因素不同处理水平裂区设计试验,对黑宝石1号在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条件下,其生育期、群个体茎蘖动态、植株性状、穗粒结构及其丰产性和抗逆性进行了研究,探明黑宝石1号在江苏沿江地区种植不同密度、施肥水平对其群个体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并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寻求高产技术农艺措施。[结果]种植密度过低不利于形成足穗,种植密度过高又会影响每穗实粒数,肥料过少会制约群个体发育,肥料过多又会影响每穗粒数和粒重,且容易造成倒伏。合理的密肥组合可使群个体间协调发展,平衡穗、粒、重三者关系,获得较高的产量。在基本苗239.6万/hm~2、施N量237.7 kg/hm~2时,具有最大产量潜力7 384.3 kg/hm~2。产量7 200 kg/hm~2的密肥合理区间为基本苗200万~270万/hm~2、施N量220~260 kg/hm~2或者基本苗210万~260万/hm~2、施N量210~270 kg/hm~2。[结论]该研究可为制订黑宝石1号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山西东南部复播玉米高产模式。[方法]开展玉米品种试验、密度试验和播期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主要农艺性状表现进行比较。[结果]泉玉2号、德美亚1号、Kxw116、科早玉3号增产潜力大,丰产性好,较适合采用小麦套种玉米的栽培形式。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单产达7 670.5 kg/hm2。随播种期的推迟,玉米籽粒重和产量呈减少趋势,最佳播期为5月25日—6月5日。[结论]该研究为玉米生产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促进玉米生产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