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索枣园间作生物学基础与小气候效应。[方法]2009~2011年,在枣园内间作小麦、花生、大豆、大蒜、西瓜、蔬菜等,,对照为单一作物种植地,采取固定观测和同步移动观测相结合测量空气温度、地表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等田间小气候因子。[结果]枣树与间作作物之间在光照、肥水方面存在资源利用型竞争关系,但与多种作物在物候期上存在差异,枣树与间作作物在需水、需肥及光照的关键时期也有交错。同时,枣园间作与对照比农田小气候环境变化显著(P0.05):枣园间作地比对照空气温度降低幅度为0.2~0.7℃、地表温度降低幅度为2.1~2.5℃、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幅度为3.7%~6.8%、风速减低幅度为0.2~0.4 m/s。[结论]该研究表明枣园间作可在中原地区,乃至中国北方地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枣农间作环境效应及不同间作物对枣树坐果率的影响.[方法]田间观测不同间作物枣园的光照强度、空气温湿度日变化,调查骏枣坐果率.[结果]枣树初花期,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枣树对间作物的遮阴效果和行间光照强度不同.12:00~16:00枣树对间作物的遮阴最弱,行间光照强度最大,且随各观测点距枣树距离的增大,各点截获的光量依次增加;不同枣农间作系统中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变化程度不同.14:00~18:00气温出现最大值,而湿度达到最小.枣园间作油菜可以明显降低气温,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四种间作系统中,枣树坐果率均有提高,但各处理坐果率与未间作枣园无显著差异.[结论]不同时间段,枣树对不同间作物遮阴效果及行间不同位点的光照强度不同.不同间作物对枣农间作系统温湿度的调节作用不同.枣园间作油菜对空气温湿度的调节作用最为明显.枣园合理间作有利于提高枣树的坐果率.  相似文献   

3.
桉-农间作系统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桉农间作系统内一年生间作物3个生长阶段的光强、温度以及相对湿度等小气候因子进行观测,结果表明:间作带上的平均光强为42 000~59 000 lx,相对光强达到76.7%~78.8%,减弱幅度<25%,可以满足一年生间作物生长需求;桉农间作系统在低温天气,间作带可增温12.3%~27.9%;在高温条件下,间作系统降温幅度在2.97%~11.6%;并可降低最高地温7.9%;降低常风39%;白天平均相对湿度比对照农地的相对湿度最大提高4.44%,平均提高1.5%.因此,桉农间作具有明显的防风、降温、增湿和保持土壤湿度作用,这对改善间作区田间小气候,促进农业的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枣农间作系统小气候水平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通过在环塔里木盆地干旱区,对不同枣农间作类型:枣麦间作(3 m×4m,2m×6 m)、枣棉间作(3 m×4 m,2 m×6 m)系统小气候方面的研究,以期完善枣农间作理论,为新疆枣农间作模式的优化及间作物的选择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Vantage Pro2自动气象站和KS4000手持气象站观测光照强度、空气温湿度、风速和风向等气象因子,同时使用WQG-15地面温度计观测地温.[结果]不同类型枣农间作系统的光照强度、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同一类型中行间各点小气候水平分布也有区别,其中光照强度变化较大;不同间作类型相比,受光量排列顺序为枣麦间作3×4(m)<2×6(m)相似文献   

5.
对10月份间作荞头与紫薯林地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光照强度与露点变化进行观测,研究油茶幼林秋季间作对小气候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调节林间空气温度能力大小的作物排序为荞头紫薯清耕(对照);调节林间空气湿度能力大小的作物排序为荞头紫薯清耕(对照);调节林间光照强度能力大小的作物排序为紫薯荞头清耕(对照);调节林间露点能力大小的作物排序为荞头紫薯清耕(对照)。因此,紫薯和荞头对秋季油茶幼林小气候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油茶间种改善林地秋季小气候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枣麦间作系统小气候效应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试验对2×6(m)栽培模式的枣麦间作田内各项小气候因子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1)在枣麦间作系统中,平均日光照强度低于对照,受光量表现为冠下测点<中测点相似文献   

7.
新疆阿克苏市郊区滴灌枣园蒸散及环境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阿克苏市郊区沙地滴灌枣园蒸散特征,基于涡度系统和自动气象站设备,获取2017年阿克苏市郊区沙地滴灌枣园的蒸散数据,同时结合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枣园全生育期蒸散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外界条件下,沙地枣园不同生育期蒸散量日动态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变化特征,灌水当天比晴天变化幅度略高;阴天蒸散幅度低于晴天蒸散幅度;雨天在降雨停止后的蒸散量变化幅度高于晴天;降雨后1d与晴天蒸散量变化特征基本一致。枣树各生育期日动态蒸散启动与停止时间不同;2017年不同生育期蒸散量大小为:果实发育期花期成熟期萌芽期;不同时间尺度下环境因子对蒸散影响由强到弱的排序为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差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地表土壤温度风速土壤热通量(0.5h时间尺度),空气温度地表土壤温度叶面积指数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差土壤含水率相对湿度土壤热通量(1d时间尺度);对蒸散量与气象因子、叶面积指数与土壤含水率在不同时间尺度下拟合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阿克苏市郊区滴灌枣园日蒸散动态受不同外界条件影响,果实发育期和花期为枣园蒸散量最大的关键期,建议保证枣树果实发育期和花期给水量充足;叶面积指数与土壤含水率可以提高拟合方程的拟合度,为该地区滴灌沙地枣园灌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桐粮间作生态模式的生态效应,本研究进行了桐粮间作与单作粮试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桐粮间作区比单作粮区能充分利用光照、积温、水资源、土壤养分,且对空气温湿度具有调节作用.桐树‖小麦—大豆间作比小麦—大豆单作粮模式光能利用率提高0.49%;空气温度冬季提高0.2~1.6℃、夏季减低0.3~1.1℃;空气相对湿度提高2%~7%,且能充分利用水资源和具有防风固沙作用.  相似文献   

9.
杏麦间作环境温湿度日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间作系统内环境温湿度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EI-USB-2温湿度记录仪及StevensPOGO便携式土壤温湿度测定仪观测杏麦间作区与杏单作区内空气和地表温度、相对湿度的日变化。【结果】间作区与单作区的温、湿度变化具有相同的规律,气温和地温均随太阳辐射的升高而上升,随其下降而降低,呈正比关系;相对湿度变化则呈负相关。间作区内平均空气、地表温度分别较单作区低4.53和0.7℃;间作区内平均空气、地表相对湿度分别较单作区高4.90%和3.93%。【结论】间作在一定程度上对果园有降温增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三亚地区冬季豇豆(Asparagus bean)设施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春早优豇豆为试材,采用GP-C832加强型钢管大棚栽培,研究20、30、40、50目白色防虫网对棚内温度、光照、湿度等小气候的影响。[结果]不同目数防虫网大棚内气温在晴天和阴雨天变化幅度不明显,晴天湿度和光照变化幅度较阴雨天明显。除了3月中旬20目最高温度略高于30和50目外,其他时期各目数处理在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上差异不大。晴天和阴雨天,30、40、50目数处理的温度比20目低0.2~0.6℃,目数网间高温与低温的增幅不明显。晴天和阴雨天,在同一时段40目防虫网内的光照变化幅度最大,30目最小。晴天光照最高值大小依次为59.8 klx(40目)38.1 klx(20目)31.9 klx(50目)6.4 klx(30目);阴雨天光照最高值大小依次为26.2 kl(40目)x16.1 klx(20目)12.9 klx(50目)2.9klx(30目)。晴天在相对湿度处于90%以上的持续时间:30目50目20目40目;阴雨天各目数处理相对湿度都有超过临界点,但40目处理整体相对湿度小于其他目数处理,且相对湿度饱和点持续时间长于其他目数处理。[结论]相比较于其他目数网,在光照以及湿度上看,30目防虫网不利于豇豆生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间作模式下农田小气候对棉花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试验和盆栽试验,分析和测定不同种植模式下棉花冠气温湿度及生理指标。【结果】间作棉花受间作枣树的影响,使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水分在近地表层滞留时间延长,提高了冠层湿度15.07%,延缓夜间冠气温度的散失。相对湿度的提高,促使间作棉花的株高提升26.61%,叶面积指数提高19.42%,全生育期叶片净光合速率提高10.25%。间作盆栽棉花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分别提升21.37%、14.02%、12.55%,差幅微小于大田试验。【结论】间作模式改变了农田小气候中的相对湿度,提升棉花生理指标,较单作模式、间作棉花产量提高约20%左右。  相似文献   

12.
果麦间作系统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揭示果麦间作系统内小气候因子的变化规律,利用KS4000手持气象站和SUNSCAN冠层分析系统,对环塔里木盆地枣麦、杏麦和核麦间作系统中小气候因子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果麦间作系统对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量和散射辐射量均有一定的减弱作用。果麦间作系统小麦冠层风速、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均明显降低,相对湿度明显增大,在枣麦、杏麦和核麦间作系统中具有相同的趋势。可见果麦间作栽培模式是一项改善田间小气候,有效防治环塔里木盆地一带常出现的干热风、浮尘和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作物造成危害的重要措施,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生态保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新疆干旱荒漠绿洲区农田改建为果园或果农间作园后对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方法】 在阿克苏地区采集小麦地、枣园及枣麦间作园土壤,测定其总有机碳、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含量。【结果】 在0~100 cm土壤剖面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平均值表现为枣园 > 枣麦间作 >小麦,土壤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含量表现为枣麦间作 > 枣园 >小麦。农田改建为果园或果农间作园后,显著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含量(P< 0.05)。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则表现为由农田更替为果园后,降低了各土层易氧化有机碳分配比例。农田更替为果农间作园后,降低了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易氧化有机碳分配比例,其余土层表现为增加。溶解性有机碳分配比例大致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果园和果农间作园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均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正相关(P< 0.05)。【结论】 新疆干旱荒漠绿洲区农田转化为果园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农田转化为果农间作园仅提高了表层0~20 cm土层有机碳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宁夏旱砂地枣瓜间作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百云  魏天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158-6160,6170
[目的]为枣瓜间作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调查枣树根系、土壤水分、西瓜的产量品质和效益、西瓜根系的垂直分布研究了压沙地枣瓜间作的栽培行间距。[结果]枣树与西瓜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40mm的土层中。在试验枣园,8月16日之前土壤含水量在8%~10%波动;8月16日之后大幅度上升。在整个调查期,20cm深处的土壤含水量最高。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趋势为:20cm〉40cm〉60cm。土壤含水量的总体变化趋势为:行间400cm〉行间150cm〉行间50cm。2009年,在补水180m3/hm2条件下,西瓜平均产量为10792.5kg/hm2。西瓜中瓤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2.05%,边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9.9%,西瓜平均产值为6412.5元/hm2。[结论]建议压砂地枣树定植株行距3.0m×8.0m,套种西瓜的株行距为1.6m×2.0m,枣树定植1~2年后套种3行西瓜;定植3~4年后套种2行西瓜,定植5年后不套种作物。  相似文献   

15.
梨园芳香植物间作区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间作芳香植物对沙地梨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以沙地黄金梨园设置间作薄荷(Tr1)、孔雀草(Tr2)、罗勒(Tr3)和自然生草(Tr4)为处理,清耕区(Tr5,CK)为对照,对梨树年生长周期中各间作区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结果】梨园不同芳香植物间作区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不同:各间作区中节肢动物群落的科数无明显差别;而个体数以Tr2、Tr1Tr3Tr4Tr5(CK)(P0.01)顺序依次增加。不同芳香植物间作区节肢动物各功能群的结构特征存在不同差异:梨园间作芳香植物条件下,节肢动物群落中各功能群的科数总和、个体数总和以及益害比(天敌/害虫)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同一类群中节肢动物群落的科数在各间作区无显著差异,而个体数、优势度集中性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在各间作区间呈现多样性差异。梨园间作芳香植物条件下,各间作区节肢动物群落个体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在梨树各生长阶段表现不同;梨园间作芳香植物能有效降低梨树花期以后的节肢动物数量,尤其以梨果实膨大期效果最为明显。【结论】梨园间作芳香植物对控制梨园害虫数量的发生,增加天敌数量,调控梨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天山中段天山云杉林森林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对林外和林内小气候定位观测的实验方法,以天山生态站2005,2006年的观测数据为基础,从大气温度、大气相对湿度、土温、蒸发量、风向风速、辐射量和照度等因子对天山生态站区林外林内的小气候要素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山云杉林对小气候要素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林内大气温度、土温、蒸发量、辐射强度、光照强度要比林外小,而相对湿度比林外大。利用SPSS(V11.5)软件统计分析表明,天山云杉林对土温和蒸发量的影响比对大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幼龄茶园中间作药用植物对茶园小气候和土壤状况的影响,以单作茶园为对照,间作元胡、紫云英和菘蓝3种药用植物为处理,测定茶园温湿度、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间作药用植物可有效降低茶园空气温度,增加茶园空气湿度,其中菘蓝间作效果最佳;间作茶园土壤元素含量在不同发育时期均有所提高,土壤有效氮在成熟采收期含量高,有效磷在不同发育期含量都高,有效钾在发育中期含量高,且均高于单作茶园,其中菘蓝间作茶园土壤元素含量最高;在发育中期,菘蓝间作茶园的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间作类型。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脲酶、土壤养分含量呈正相关,土壤蔗糖酶、土壤有效钾呈正相关,过氧化氢酶与土壤pH和有效钾呈正相关。茶园间作药用植物能明显改善幼龄茶园土壤和小气候环境,保障幼龄茶树生长,尽快达到采摘标准,使茶农及时获得收益。  相似文献   

18.
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自动观测气象站连续气象观测资料,以农田气象资料为对照,初步分析了次生林小气候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对小气候存在明显影响。林内太阳辐射、平均气温和风速相对林外均明显偏低,而相对湿度林内显著大于林外。林内同林外比,太阳辐射年平均降低40.6%,气温偏低0.3℃-5.3℃,相对湿度偏高0.9%-11.4%;风速平均降低0.57 m/s。林内各气象因子变化幅度均明显小于林外,次生林对各气象因子影响明显。各气象因子之间相关性显著,林内外温度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