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沙生饲用灌木树种的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对5个沙生灌木对种的引种、生物量、抗旱笥、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作了测试和分析,并与乌兰布和沙漠传统饲用灌木、牧草、农副产品饲料进行了比较。表明;花棒、梭梭和乔木状沙的另枣不同产地间在高生长,地径生长两个性状上差异显著;乔要森太沙拐枣和杨柴的地上生物量低于多枝柽柳10.69%和 18.87%,花棒梭梭、毛条分别于对照16.98%和27.04%和2.64%。  相似文献   

2.
四种沙生植物的水分生理生态特征及其在固沙造林中的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经对梭梭、花棒、乔木状沙拐枣、红皮沙拐枣的水分生理指标测定结果分析,看出:①四种植物的日平均蒸腾速率:梭梭<乔木状沙拐枣<红皮沙拐枣<花棒。②四种植物同化枝日平均水势:梭梭<乔木状沙拐枣<红皮沙拐枣<花棒。③从四种植物抗旱性指标的分析中,反应出它们的抗旱性顺序排列为:梭梭>乔木状沙拐枣>红皮沙拐枣>花棒。  相似文献   

3.
对民勤绿洲沙化退耕地造林树种梭梭、沙拐枣、花棒、柠条、柽柳、毛条、沙枣的水分生理测定的结果表明:耐旱树种具有水势低、水分亏缺大和保水力强以及变化幅度大等特点,7个树种抗旱力大小为梭梭〉柽柳〉花棒〉柠条〉毛条〉沙枣〉沙拐枣。  相似文献   

4.
腾格里沙漠南缘4种沙生灌木平茬试验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平茬对恢复更新腾格里沙漠南缘沙生灌木沙拐枣、沙木蓼和花棒,提高其生长量具有明显的效果,对毛条的恢复有效果,但不十分明显。4种沙生植物的平茬时间应安排在4月中上旬植株尚未萌动以前或正在萌动时隔行或隔株进行,沙拐枣和花棒的留茬高度应选择30或40 cm,沙木蓼的留茬高度应选择20或30 cm,毛条的留茬高度为40或40 cm以上。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蒸腾观测场法对花棒、毛条、沙拐枣、梭梭、沙枣的一年生实生苗;二白杨、新疆杨、沙木蓼一年生扦插苗进行了蒸腾耗水量的研究。各树种单株年耗水量比较,二年生植株以新疆杨最大(220.9公斤),其后是沙枣(207.8公斤)、二白杨(172.8公斤)、沙木蓼(139.7公斤)、沙拐枣、梭梭、花棒、毛条。一个生长季内沙枣、沙木蓼蒸腾峰值在9月,花棒、毛条的蒸腾最大值在7月,而梭梭和沙拐枣的峰值出现在8月。三年生植株蒸腾量远大于二年生植株,并且三年生植株蒸腾强度月变化以5月(沙枣)或6月(沙木蓼)最大,比二年生植株的蒸腾高峰提前1或2个月。  相似文献   

6.
防风固沙林优化模式的树种选择及其配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灌溉条件下建立的人工防护林不但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而且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研究表明:花棒(HedySarumscoparum)、梭梭(Haxylonammodendron)、沙拐枣(Calligonummonglicum)为沙丘最佳造林树种。配置方式以沙拐枣与梭梭隔行混交和花棒、沙拐枣与梭梭隔行混交两种混交方式为宜,株行距为2×3m,沙棘、沙枣、柽柳在丘间低地有较高的生物量和很强的适应性,是丘间低地造林的最佳树种;杨树(Populusgansuensis和P.pyrambalis)、沙枣(Elaeagnusangustifolia)、沙棘、蒙古柳(Tamarixaustromongolica)等为疏透型防护林带的最佳树种;沙枣和柽柳(Tamarixramosissima)为紧密型防护林带的最佳树种,配置方式以隔行混交为宜。  相似文献   

7.
经过对乌兰布和沙漠东缘不同沙丘部位灌木树种的生长状况,固沙效益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花棒、梭梭、沙拐枣、油蒿、杨柴是该地区固沙着选植物种,固沙效益良好,但在不同沙丘部位其生长状况不同,应采用不同的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8.
4种灌木树种生物量的估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估测4种灌木树种:花棒,毛条,白少蒿,黑沙蒿生物量所采用的2种方法:应用数理化理论(Ⅰ)模型,编制4种灌木树种生物量化表,其相关系数0。77-0。88,剩余标准差0。020-0。337,相对误差4%-14%;建立4种灌木生物量分别对灌高,灌幅的多元回归模型,其复相关系数为0。77-0。97,剩余标准差0。021-0。149,相对误差9%-265。  相似文献   

9.
5种沙生植物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腾格里沙漠南缘特殊的地理环境,以红柳、沙拐枣、梭梭、沙枣和胡杨等5种常见沙生植物为实验材料,运用ABP生根粉侵泡和沙藏法进行了扦插育苗。结果表明:ABP生根粉对沙拐枣扦插苗发芽有明显促进作用,红柳扦插苗新生根生物量最大,胡杨扦插苗成活率较低,梭梭、沙枣扦插苗可以发芽但生根困难。5种沙生植物中,红柳新梢生长速度最快,沙拐枣则表现出前期生长慢后期生长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阿拉善荒漠研究中心从一九八二年开始,在格灵滩实验基地西边的流动沙区的丘间低地和半固定缓起伏沙地上进行了沙生灌木容器苗造林试验,通过三年多的对比观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阿拉善荒漠造林摸索了一些规律和经验。试验地拔海1360米,年均降水量200毫米左右,且63%集中在7、8、9三个月,而年均蒸发量却高达2200毫米,为降水量的11倍。这里干旱多风,地下水位深达80米左右。试验用的树种是选用适宜当地生长、抗逆性强的沙拐枣、梭梭、花棒、柠条和锦鸡  相似文献   

11.
寄生植物肉苁蓉对寄主梭梭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新疆吉木萨尔林木良种试验站肉苁蓉繁育基地,以接种肉苁蓉并采收肉苁蓉种子的寄主梭梭(处理A)和未接种成功的即没有被肉苁蓉寄生的梭梭(CK)为调查对象,分别测定其树高、地径、冠幅、生物量和根系;同时,对处理A和CK以及接种成功但肉苁蓉尚未出土的梭梭(处理B)当年生枝的生长量进行定期连续测定。结果表明:处理A的梭梭树高、地径和冠幅,普遍小于CK,且个体间差异较大;总生物量比CK减少了49.29%,其中当年生枝、2年生以上活枝、主干、根系分别降低了22.6%、9.6%、2.2%、15.6%,但枯枝的生物量却高出1倍之多,表现出衰弱的态势;梭梭被肉苁蓉寄生以后,细根所占比例较高,这可能是梭梭为了维持生存和供给肉苁蓉营养采取的一种生态对策,当年生枝的生长却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柠条和山杏单株生物量模型研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针对现有灌木生物量模型存在的分量与总量、地上与地下生物量不相容等问题, 探索利用联立方程组 方法, 建立灌木林相容性生物量模型。[方法] 以内蒙古自治区的2种常见灌木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和山杏(Armeniaca sibirica)为研究对象, 基于大样本的生物量实测数据, 利用非线性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方法, 建立了地上生物量模型及其相容的地下生物量模型和根茎比模型。[结果] 表明:基于植冠面积和丛生枝个数(或植株高度)的地上生物量模型, 其确定系数能达到0.67以上, 但地下生物量模型的确定系数要低些, 其中山杏仅0.36;2种灌木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模型的平均预估精度均能达到80%以上, 全株生物量的平均预估精度, 山杏能达到86%以上, 柠条能达到92%以上。[结论] 对于无明显主干的丛生状灌木, 不论是地上生物量还是地下生物量, 植冠面积是首要的相关因子, 其次才是丛生枝个数和植株高度;利用非线性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方法, 能有效解决不同生物量之间的相容性问题, 同步建立地上生物量模型及其相容的地下生物量模型和根茎比模型;所建模型完全可用于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相应灌木林的生物量估计。  相似文献   

13.
盐池沙地主要饲料灌木树种特性的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生宝  王北  白永强  王力 《林业科学》2000,36(4):119-125
为了更好地提高灌木饲料林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其利用率,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李生宝等,1993,王 北等,1992),对饲料灌木树种的特性进行了研究。1 研究地区自然及社会经济概况研究地位于北纬37°47′~38°40′,东径106°42′~107°45′,为宁夏盐池县北部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干旱少雨,风多沙大,光热资源丰富,年均气温77℃,1月平均气温-89℃,7月平均气温223℃,年温差312℃,≥10℃的积温29449℃,年日照时数28679h,无霜期145d,年降水量250~300mm,且主要集中在7、8、9几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年变率大于30%,蒸发量是降水量的72倍…  相似文献   

14.
人工梭梭林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1~10龄梭梭人工林进行生长状况调查,分析了梭梭各生长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加,梭梭冠幅、树高、地径以指数方程增长,当年生长量以二项式函数变化,地上生物量以幂函数增加;树高、地径和地上生物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梭梭枝条当年生长量在第4年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5.
Reduction of shrub cover in Mediterranean shrublands is considered as a method of optimising forage and animal production. In this study, forage production in grazed and protected plots and grazing responses of small ruminants in cleared (25% shrub cover), slashed (34% shrub cover) and not treated (control, 55% shrub cover) kermes oak (Quercus coccifera L.) shrublands were compared during the spring seasons of 1992, 1993 and 1994. The alterations in shrub density were done in October 1991 and pastures remained ungrazed until spring of 1992. Clearing and slashing of shrub vegetation resulted in higher amounts of available herbaceous forage and useable browse. At the end of the growing season, averaged across years, herbaceous biomass was generally two to three times higher in the treated shrublands than in the control; also, browse biomass was slightly less (1,078 vs 1,533 kg/ha) but easily accessible because of the open structure and the lower height of the sprouting shrubs. There were generally no grazing respons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leared and slashed pastures. However, grazing animals (sheep and goats) had a higher bite rate (bites/min; P 0.05) in the treated pastures than in the control. Levels of crude protein in the forage selected by animals were higher (P 0.05) in the treated pastures than in the control. Animals in the improved pastures maintained diets that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digestible (53.5%)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pasture (48.5%). Neutral detergent fibre and lignin contents of animal diets were similar in the improved pastures but lower (P 0.05)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It is concluded that removing of woody vegetation in Mediterranean shrublands results in increased forage production (available herbage and useable browse) and improved forage quality and availability for small ruminant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我国北方某轻稀土尾矿库区的土壤轻稀土元素含量及植物中镧、铈元素含量和分布,分析植物对轻稀土元素镧、铈的转移系数和吸收系数,筛选镧、铈富集植物,以期发现轻稀土富集植物,为尾矿库景观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稀土尾矿库区尾矿坑的边缘绿地为研究样地,依据风向将采样点设置在东南、西北、东北和西南4个方向,从矿坑边缘由近及远依次设置在50,100和300m边坡处,共计12个采样点。利用五点采集-四分法收集0~20cm表层土壤样品,在采样点采集修复工程栽植的6种植物(梭梭、小叶锦鸡儿、花棒、胡枝子、白刺和毛白杨)地上器官和根部样品。采用ICP法测定土壤中轻稀土元素镧La、铈Ce、镨Pr、钕Nd、钐Sm、钷Pm和铕Eu含量及植物中镧和铈含量。采用N.L.Nemerow综合指数法分析轻稀土尾矿库周边土壤单因子污染指数平均值,采用生物转移系数评价植物转移效率,采用生物吸收系数评价植物吸收土壤中镧和铈的能力。【结果】轻稀土尾矿库土壤中La,Ce,Pr,Nd,Sm,Pm和Eu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762.46,5440.42,1308.42,1604.11,133.96,28.12和40.53mg·kg-1,镧、铈含量之和占测试样品轻稀土总量的72%;各方位表层土壤中轻稀土含量表现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且高于内蒙古土壤含量几何平均值(背景值)25.10~230.56倍,且各方向土壤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大于3,确定研究区土壤属重度污染;东南单因子污染指数平均值为69.06~544.10,污染值最高,西北单因子污染指数平均值为5.99~19.75,污染值最低,东北和西南单因子污染指数平均值相似;梭梭、胡枝子和白刺体内La和Ce含量均表现为地上器官>根,小叶锦鸡儿、花棒和毛白杨体内La和Ce含量均表现为根>地上器官;梭梭、胡枝子和白刺的镧、铈转移系数为1.03~1.76,胡枝子的镧、铈吸收系数为1.00~1.72,只有胡枝子的镧、铈转移系数和吸收系数均大于1。【结论】胡枝子是轻稀土元素镧、铈的富集植物,可用于轻稀土污染土壤修复,其他5种植物可作为轻稀土元素的耐受性植物应用。  相似文献   

17.
对毛竹笋、材加工剩余物作为反刍动物饲料的营养价值进行研究表明,竹笋加工剩余物营养价值较高,可直接或经适当处理后用作饲料,竹材加工剩余物因蛋白质含量低,木质素含量高,直接作为饲料的营养价值不及作物秸秆。由于竹材加工剩余物中含有3/4的碳水化合物,故具有作为反刍动物饲料的潜在价值。对竹材加工剩余物进行氨化处理,可明显提高粗蛋白含量,并使质地变得松软,而竹材加工过程中的高温蒸煮、切削加工和烘干处理等,可破坏其细胞壁,使碎料膨松柔软,降低了粗纤维含量,作为食物纤维素定量的NDF、ADF和木质素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相似文献   

18.
基于ITS和cpDNA序列的梭梭和白梭梭物种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基于nrDNA和cpDNA 2种基因,探讨中国同域分布的梭梭和白梭梭的物种分化,分析2种基因的单片段及其片段组合对2种植物的物种鉴别力,并分析生态位分化的程度及其对物种进化的影响,为梭梭和白梭梭的系统发育和谱系地理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基于2个nrDNA序列(ITS2、ITS1-ITS4)和3个cpDNA非编码区序列(trnS-trnG、rps4和trnV),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同域分布的梭梭和白梭梭共30个个体进行序列分析;利用距离法(基于Kimura 2-parameter)研究2种植物的遗传分化;基于贝叶斯方法分析个体间的分子系统关系;并利用距离法、系统发育树法、BLAST比对法和诊断特征法评价ITS和cpDNA的单序列及其组合对2种植物的物种鉴别力。在此基础上,利用生态位分析软件ENMTools V1.4定量分析梭梭与白梭梭生态位分化的程度。【结果】1)对于梭梭和白梭梭,2个ITS序列拼接比对的总长均为1 117 bp,G+C含量平均分别为34.74%和34.82%,总的信息位点数分别占片段总长的2.33%和1.43%; 3个cpDNA序列拼接比对的总长均为2 344 bp,G+C含量平均分别为59.62%和59.39%,信息位点数分别占片段总长的0.68%和0.43%。2)基于ITS和cpDNA序列组合构建的贝叶斯系统发育树都表明梭梭和白梭梭各聚为一支。3)基于ITS和cpDNA序列组合计算的2种植物的种间最小遗传距离均大于种内的最大遗传距离,并且种间种内都存在1个明显的距离间隙,表明本研究所用的ITS和cpDNA的序列组合可以作为鉴定梭梭和白梭梭的DNA条形码序列。4)基于4种方法评价的ITS和cpDNA序列对梭梭和白梭梭的物种鉴别力表明:2个ITS的单序列及其序列组合的鉴别率均为100%; cpDNA序列中,rps4的单序列及其与trnS-trnG,trnV的两两序列组合的鉴别率均为0,而trnS-trnG,trnV的单序列及其序列组合,以及trnS-trnG+trnV+rps4组合的鉴别率均为100%。5)生态位参数D值和I值的观察值和一致性检验的模拟值都集中在0.65和0.90左右,表明梭梭和白梭梭的生态位分化不明显。【结论】基于ITS和cpDNA序列组合,梭梭和白梭梭物种间的遗传分化明显,分子系统关系清楚; ITS和cpDNA序列组合都可以作为鉴定梭梭和白梭梭的DNA条形码序列;梭梭和白梭梭的生态位分化不明显,说明生态因素很可能对2种植物的分化与进化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2种植物很可能也具有相近的进化历史。本研究的结论可以为梭梭和白梭梭的系统发育、遗传和进化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9.
在张掖市五泉林场开展人工梭梭林接种肉苁蓉相关性研究,从2种植物种间相互影响的相关性入手,对梭梭细根密度的分布情况,肉苁蓉寄生对梭梭树高、地径、冠幅及生物量的影响,梭梭接种肉苁蓉的成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梭梭水平距主干20~40 cm处垂直40 cm深的土壤环境利于细根生长,肉苁蓉接种成功率高。接种后的梭梭树高、地径和冠幅,普遍小于未接种的梭梭,寄主梭梭的生物量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