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明确由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的39.8%五氟·丁草胺悬乳剂(稻悠)对安徽省桐城市水稻大田常见杂草的防治效果,确定其最佳使用剂量,于水稻机插秧后进行了田间试验示范。示范结果表明每亩39.8%五氟·丁草胺悬乳剂150mL+10%苄嘧磺隆20g对水稻机插秧田除草效果最好,30d时总杂草株防效为97.01%, 总杂草鲜重防效为97.45%, 均高于两个对照药剂的防效; 具体使用技术是: 机插移栽后4~7d, 每亩39.8%五氟·丁草胺悬乳剂150mL+10%苄嘧磺隆20g拌肥撒施一次。  相似文献   

2.
选取3种农药开展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评价。试验结果表明,43%戊唑醇悬浮剂10 g·667 m~(-2)防效(55.06%)最好,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30 g·667 m~(-2)(53.89%)次之,20%戊唑醇·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1.53%)最低;几种药剂对小麦均有增产作用,其中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30 g·667 m~(-2)和43%戊唑醇悬浮剂10 g·667 m~(-2)增产效果相当,幅度最大(16.0%、15.4%),20%戊唑醇·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 g·667m~(-2)增幅次之(11.3%);将43%戊唑醇悬浮剂剂量增加3倍(30 g·667 m~(-2)),与对照相比,对小麦仍有一定的增产效果(2.8%);43%戊唑醇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好,对小麦安全,且价格便宜,可推广应用于生产。在小麦抽穗55%、抽穗95%、扬花5%、扬花35%、扬花75%、扬花90%、扬花100%等7个不同生育期喷施43%的戊唑醇悬浮剂10 g·667 m~(-2)防治小麦赤霉病,结果表明,小麦抽穗100%到扬花35%为小麦赤霉病最佳防治生育期。  相似文献   

3.
2021年笔者选择了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氰烯菌酯悬乳剂、45%咪鲜胺水乳剂、30%戊唑醇悬乳剂、40%克百菌悬乳剂、井冈蜡芽菌10%悬浮剂、甲基硫菌灵原药70%可湿性粉剂和25%三唑酮 可湿性粉剂共8种药剂,进行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对小麦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没有显著的影响,亩用25%氰烯菌酯悬乳剂120mL和亩用30%戊唑醇悬乳剂15mL两个处理的防效始终在90%以上,病穗率始终在5%以下,防治效果和持效性都优于其他6种药剂处理,  相似文献   

4.
不同药剂组合对小麦条锈病和蚜虫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防治小麦条锈病和蚜虫的有效药剂组合,提高防治效果,在大田自然发病条件下研究了6种药剂组合对小麦条锈病和蚜虫的田间防治效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抽穗期一次性喷施17%唑醚·氟环唑悬乳剂750 mL·hm~(-2),配合25%噻虫嗪悬浮剂225 g·hm~(-2)或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90 g·hm~(-2)混合喷雾对小麦条锈病和蚜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3%五氟·吡啶酯水分散油悬浮剂在辽宁盘锦稻区防治稗草和阔叶类杂草(野慈姑、雨久花)的实际应用技术和效果,考察其对水稻的安全性,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试验,明确了五氟·吡啶酯和五氟磺草胺混配应用对杂草的防治效果和对水稻的安全性。结果表明:每亩施用3%五氟·吡啶酯水分散油悬浮剂100 mL+25 g/L五氟磺草胺水分散油悬浮剂60 mL处理在施药后10、20、45天对稗草、雨久花、野慈姑3种杂草的防效均达100%,且对水稻生长发育安全,增产效果明显。五氟·吡啶酯和五氟磺草胺混配处理的农药制剂使用量和有效成分含量均显著低于每亩施用5%五氟磺草胺水分散油悬浮剂80 mL+48%苯达松水剂150 mL处理和每亩施用5%五氟磺草胺水分散油悬浮剂80 mL+46%苯达松·2甲4氯水剂150 mL处理,且防治效果、速效性、安全性均优于后两种药剂处理。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小麦纹枯病和白粉病的高效防治方法,通过田间试验,比较药剂拌种及后期喷施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和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药剂拌种显著降低返青期小麦纹枯病病株率,2种拌种药剂处理(复剂1:萎锈·福美双,复剂2:多·福·唑醇)的田间防效分别为58.0%和55.0%,产量较CK(清水)分别增加10.6%和9.3%。后期配合喷施杀菌剂三唑酮和戊唑醇,能够有效防治灌浆期小麦白粉病,且增产效果显著,增产幅度为12.8%~24.0%,其中以复剂1+三唑酮+戊唑醇处理产量最高(9 309 kg/hm~2),防效最好(62.3%)。综合田间防效和产量,复剂1拌种+三唑酮+戊唑醇处理控病效果好,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不同除草剂防除夏大豆田一年生阔叶杂草的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化学除草剂的除草效果,开展了15%氟磺胺草醚·精喹禾灵微乳剂、31%灭·羧·氟磺胺微乳剂、480 g/L灭草松水剂防除夏大豆田一年生阔叶杂草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种药剂均能有效地防除夏大豆田一年生阔叶杂草,均对大豆具有较好的安全性;15%氟磺胺草醚·精喹禾灵微乳剂和31%灭·羧·氟磺胺微乳剂防效要略高于480 g/L灭草松水剂的防效。  相似文献   

8.
将氮磷钾肥的不同施肥方式和用量进行组合,开展随机区组试验,考查小麦产量与氮磷钾肥不同处理的关系,经研究得出,氮磷钾肥的不同施用量及氮肥的不同施用方式对小麦产量都有较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每亩施用25 kg总含量为45%(氮磷钾15-15-15)复合肥+12 kg过磷酸钙+5 kg氯化钾+10 kg尿素作基肥,返青期追施5 kg尿素,拔节期追施10 kg尿素,更有利于小麦增产。  相似文献   

9.
测试了己唑醇、井冈霉素、纹曲宁、井冈·蜡芽菌、乙蒜素、三唑酮6种药剂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控效果。试验结果显示,2.5%纹曲宁水剂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最好,达到82.01%,其次为80%乙蒜素乳油,防效为71.30%,12.5%井冈·蜡芽菌水剂,防效为61.97%,5%己唑醇微乳剂、5%井冈霉素水剂和15%三唑酮水乳剂对小麦纹枯病虽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但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研究30 g/L世玛油悬乳剂+0.01%芸苔素内酯可溶液剂对杂草防效、减轻小麦药害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0.01%芸苔素内酯可溶液剂可提高30 g/L世玛油悬乳剂对杂草的防效,且可对小麦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减轻对小麦的药害。此外,还可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建议在郎溪县麦田杂草防治中推广使用30 g/L世玛油悬乳剂0.45 L/hm2+0.01%芸苔素内酯可溶液剂。  相似文献   

11.
正一、试验目的在小麦的播种期、幼苗期、抽穗扬花期、灌浆期等不同生育期通过使用相应药剂,对小麦苗期病害及麦田杂草、中期病害、后期蚜虫等进行防治,调查防治效果及对小麦的增产效果。二、供试药剂(一)播种期:每667m~2用70%吡虫啉22.5g+40%萎锈灵。福美双悬浮种衣剂25g拌种。(二)苗期:每667m2用5.8%麦喜10m L+20%氯氟吡氧乙酸30m L+56%二甲四氯30g。(三)抽穗扬花期:每667m~2用80%戊唑醇10g+4.5%高效氯氰  相似文献   

12.
选择几种水稻田除草剂(或组合)对再生稻田杂草进行防除试验。结果表明,亩施20%双草醚可湿性粉剂15g+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20 g、10%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15 g、20%吡嘧·二氯喹可湿性粉剂80 g、20%双草醚可湿性粉剂20 g、20%双草醚可湿性粉剂15 g+10%氰氟草酯水乳剂60 g 5种除草剂(或组合)处理,对刺齿泥花草、长塑母草、鹅不食草、通泉草、黑墨草、丁香蓼、白花蛇舌草、习见蓼、雀舌草、莎草类、禾本科杂草均有良好的株防除效果。药后14天,总体防除效果均达95%以上;药后35天内,总体防效均在92%以上,药后55天总体防效仍维持在85%以上,且对禾苗安全。从综合防效、对稻株生长安全性分析认为,亩施20%双草醚可湿性粉剂20 g和亩施20%双草醚可湿性粉剂+10%氰氟草酯水乳剂两个处理效果更好,可作为首选,其次为亩施20%吡嘧·二氯喹可湿性粉剂80g处理。  相似文献   

13.
由室内苗期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25%富力库乳剂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效果显著,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对白粉病每亩用药40~70ml,喷药后14天的防治效果为69.1%~80.4%.对小麦锈病(条锈、叶锈)有特效,每亩用药20~70ml,防治效果均达100%,有效期长达28天,优于20%三唑酮乳剂.  相似文献   

14.
《农家致富》2015,(6):35
防治指标:当小麦白粉病病叶率达20%,蚜虫蚜株率达10%以上的田块,要立即用药防治。防治适期:4月中旬。每亩可选用以下高效药剂配方:(1)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克/亩+25%氰戊·乐果(蚜青灵)乳油60毫升/亩。(2)20%三唑酮乳油60~80毫升/亩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100克/亩+25%吡蚜酮悬浮剂20毫升/亩。以上药剂配方任选1种,药量对水30公斤/亩喷雾或  相似文献   

15.
几种茎叶除草剂防治水稻杂草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10%氰氟草酯水乳剂、15%氰氟草酯水乳剂+5%五氟磺草胺水乳剂、5%五氟磺草胺水乳剂和15%精噁唑·氰氟草酯水乳剂等4种茎叶除草剂和对照药剂10%氰氟草酯乳油(千金)和6%五氟·氰氟草酯油悬剂(稻喜)进行田间药效试验比较。结果表明,在水稻播后13~16 d 10%氰氟草酯水乳剂、15%氰氟草酯水乳剂+5%五氟磺草胺水乳剂、5%五氟磺草胺水乳剂和15%精噁唑·氰氟草酯水乳剂不同浓度对千金子有特效,与对照药剂10%氰氟草酯乳油(千金)和6%五氟·氰氟草酯油悬剂(稻喜)防效相同,都达100%;但对耳叶水苋比对照药剂差,对照药剂10%氰氟草酯乳油(千金)和6%五氟氰氟草酯油悬剂(稻喜)对耳叶水苋早期(播后13 d)防效为10%~50%,播后16 d几乎没有效果。试验药剂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对耳叶水苋无效,从目测和数据考核来看有促生长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丙硫菌唑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就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40%丙硫菌唑·戊唑醇(20%丙硫菌唑+20%戊唑醇)悬浮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430 g·L-1戊唑醇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进行试验。结果表明,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240 g·hm-2在扬麦15和镇麦12上病穗防效分别为95.6%和96.0%,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202.5 g·hm-2在扬麦15和镇麦12上病穗防效分别为88.9%和80.0%。丙硫菌唑和戊唑醇复配对防治小麦赤霉病具有协同相加作用。建议在生产上,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和25%氰烯菌酯悬浮剂+430 g·L-1戊唑醇悬浮剂轮换施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近年来小麦根腐类病害尤其是小麦茎基腐病逐年加重,小麦茎基腐病易防难治给部分地区小麦安全生产带来威胁的情势,为选出有效的防控药剂,依托农业农村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华东地区小麦根腐病类病害综合治理技术方案",进行了采用种子处理、在小麦返青期人工喷施不同杀菌剂、种子处理加不同药剂喷施等处理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种子处理或返青期喷施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茎基腐病均有较好防效,但不同杀菌剂的防控效果及持效期有明显差异,其中效果突出的为适麦丹包衣+亩用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50 m L喷施,其次为适麦丹+290g/L戊唑醇·嘧菌酯悬乳剂40 mL,0.136%赤·吲乙·芸薹(碧护)与戊唑醇混合使用能显著提高戊唑醇的防效。试验表明小麦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小麦返青拔节期药剂喷施对防控小麦茎基腐病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奇台小麦生态区麦田除草剂药效筛选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麦田杂草均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其中,5.8%麦喜EC 15 mL+6.9%骠马浓乳剂60 mL/667 m2株防效最高,平均防效为87.4%;其次,75%巨星WP 1.5 g/667 m2+6.9%骠马浓乳剂60mL/667 m2和60.9%禾清WP 120 g/667 m2平均株防效分别达86.6%和86.3%。而60.9%禾清WP 120 g/667m2鲜重防效最高达93.8%。不同处理对小麦均有增产效果,增产幅度3.1%~12.1%,其中60.9%禾清WP120 g/667 m2的增产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19.
小麦宽窄行种植利于提高间作小麦的通风透光能力,改善田间小气候,利于发挥小麦边行优势,增强小麦光合效率。增产的关键点是增加小麦千粒重,提高小麦收购品级。同时,提高了小麦抗倒伏能力、减轻锈病、白粉病的发生,最终达到小麦增产增收的目的。整套技术的关键以小麦(10+20+…+10+20)cm宽窄行条播种植为基础,适期播种、合理密植为中心基施配方肥、春水后移,晚施氮肥为主导,综合病虫草害防治为保证的综合栽培技术。这项技术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小麦千粒重0.8~8.9 g,每亩增产10%以上。  相似文献   

20.
为验证20%双氟·氟氯酯水分散粒剂(锐超麦)对冬小麦田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以及对小麦的安全性,采用常规茎叶喷雾法测定了20%双氟·氟氯酯水分散粒剂对小麦田阔叶杂草的田间药效,结果表明,用20%双氟·氟氯酯水分散粒剂75.0 g/hm~2+专用助剂0.1%(v/v)、97.5 g/hm~2+专用助剂0.1%(v/v)对总体杂草的株防效在78%以上,鲜重防效在93%以上,同时对小麦安全,小麦增产率达14%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