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比较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经济性状及生育期产生的影响和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密度和不同施氮量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水稻产量差异极显著,栽插密度40万丛/hm~2的平均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密度;栽插密度35万丛/hm~2、施氮量321 kg/hm~2的处理产量最高,但与栽插密度40万丛/hm~2、施氮量268.5 kg/hm~2的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水稻品种陆育4号的最佳处理是栽插密度40万丛/hm~2、施肥量268.5 kg/hm~2,适当增加栽插密度,适量减少氮肥施用量,仍能取得较高水平的稳定产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隆阳区水稻单产水平,明确栽插密度与水稻产量的关系。[方法]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以粳稻隆科16为材料,采用不同栽插密度研究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栽插密度27.0万~33.0万丛/hm~2,栽茎蘖苗54.0万~66.0万/hm~2,隆科16产量可达11 250~12 000 kg/hm~2。[结论]隆科16是综合性状好的高产粳稻品种,合理密植,精确定量栽培,可以充分发挥其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3.
密度与施氮量对早熟·超高产杂交水稻皖稻125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新民  施伏芝  罗志祥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7933-17934
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培育的早熟、超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皖稻125为材料,研究了氮肥与栽插密度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施氮量为180 kg/hm~2和栽插密度为27.00万穴/hm~2组合条件下产量达到最高,在中低氮肥及中等栽插密度条件下,皖稻125可以实现超高产目标。  相似文献   

4.
为充分挖掘两系杂交晚稻D两优311的增产潜力,探讨施氮水平和栽插密度对该品种产量的影响,以及为该品种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2019年对该品种在不同地点进行了不同栽插密度和氮肥用量试验。结果表明,栽插密度保证在28.5万穗/hm~2、施纯氮量150 kg/hm~2,可获得较为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5.
以水稻新品种吉粳513为供试品种,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氮肥用量(纯N 150、200、250 kg/hm~2)和栽插密度(33.33万、22.22万、16.67万穴/hm~2)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栽插密度显著影响吉粳513的有效穗数,而对穗实粒数、千粒重无显著影响。在施氮量为200 kg/hm~2和插秧密度为22.22万穴/hm~2时,水稻产量最高(9.43×103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同时,在此条件下,降低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提高了蛋白质含量,其品质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6.
研究播期和栽插密度对Ⅱ优42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提出Ⅱ优42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适宜播期为5月中旬,中上等肥力水平下的适宜栽插密度为24万穴/hm~2.  相似文献   

7.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法,进行德宏州热区籼型杂交水稻不同机插秧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德宏州热区籼型杂交水稻机械插秧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产量有随之增加的趋势,但综合考虑种子、农药成本投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因素,栽插规格以30 cm×16~18 cm、栽插密度以18.5万~20.3万穴/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和栽插密度对淮稻14号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淮稻14号的产量有显著影响,施纯氮225kg/hm~2条件下淮稻14号产量最高为9727.5kg/hm~2;不同栽插密度下淮稻14号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产量差异不显著;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对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最大;对淮稻14号产量起主要作用的是单位面积穗数,其次是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在受试条件下,淮稻14号高产的适宜施氮量为225kg/hm~2,栽插密度为30×104points/hm~2。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成都平原稻作区粳稻产量和品质与施氮量、栽插密度及其互作的关系,实现水稻高产优质生产.以粳稻D46为供试品种,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置3个氮水平(N 150、225、300 kg/hm~2)和3个栽插密度(20×10~4、26.67×10~4、40×10~4穴/hm~2),研究其对粳稻D46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均显著影响粳稻D46产量及其构成因素(P0.05)。在施氮量为225 kg/hm2和栽插密度为26.67×10~4穴/hm2时,水稻产量最高(7.58×103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稻米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施氮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在施氮量225 kg/hm2时,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稻米的加工品质提高,垩白率和蛋白质含量增加,垩白度和食味品质降低;而当施氮量225 kg/hm2时稻米品质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提高栽插密度不利于稻米品质形成。本试验研究认为,实现成都平原稻作区粳稻D46高产与优质的适宜施氮量为225kg/hm~2,栽插密度为26.67×10~4穴/hm~2。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的发挥杂交水稻的在豫南稻区的高产潜力,开展了信阳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新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信阳杂交水稻在施氮量为210 kg/hm~2、栽插密度为21万穴/hm~2条件下产量在各处理中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毕粳42号产量与栽插密度及N、P、K施用量间的关系,建立了各因素与产量指标的数学模型:Y=572.085 7-13.812 5X_1-21.762 5X_2+4.679 2X_3+9.395 8X_4+4.108 8X_1~2-14.728 7X_2~2-6.816 2X_3~2-0.203 7X_4~2-0.506 3X_1X_2+3.843 8X_1X_3+2.006 3X_1X_4+2.406 3X_2X_3-4.606 3X_2X_4-1.031 3X_3X_4(单位:kg/667 m~2)。提出了毕粳42号获得8 376.45 kg/hm~2以上的最佳种植密度及N、P、K施用量优化配比方案:即栽插密度23.377 5万~25.507 5万穴/hm~2,N施用量131.512 5~163.8 kg/hm~2,P_2O_5施用量137.325~162.675 kg/hm~2,K_2O施用量165.975~198.15 kg/hm~2。各因素对毕粳42号产量影响大小依次为施氮量>栽插密度>施钾量>施磷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当地杂交水稻栽培寻求适合的技术。[方法]采用裂区设计,以施氮量(3个水平)为主区,栽插密度(3个水平)为副区,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杂交稻C两优9号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施氮量、栽插密度对C两优9号的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在施氮量与栽插密度的9个处理中,以施用纯N 180 kg/hm~2、栽插30.0万穴/hm~2产量最高,且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施氮量及栽插密度对杂交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不同的影响:低施氮量随着密度增加产量逐渐升高,高施氮量随着密度增加产量逐渐降低;分蘖力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及栽插密度的减小而增强;成穗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及栽插密度的加大而减小;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而增多;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穗粒数影响不大;结实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千粒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栽插密度对其影响不大。[结论]C两优9号是分蘖力极强的杂交水稻,合理密植,精准施肥,可以充分发挥其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提高隆阳区水稻单产水平,明确栽插密度与水稻产量的关系。[方法]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以粳稻隆科16为材料,采用不同栽插密度研究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栽插密度2.7~3.3×10~5丛/hm~2,栽茎蘖苗5.4~6.6×10~5/m~2,产量可达11 250~12 000 kg/hm~2。[结论]隆科16是综合性状好的高产粳稻品种,合理密植,精确定量栽培,可以充分发挥其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栽插本数和密度对华粳籼 74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每穴栽插本数对产量的影响大于栽插密度。试验最佳处理组合是每穴栽插 3本苗 ,密度 30 .0万穴 / hm2 。最适宜的处理组合是每穴插 3本苗、密度 2 5 .0万穴 / hm2 。  相似文献   

15.
开展中稻在不同密度情况下的栽插试验,分析了不同栽插密度对水稻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潜江市中稻栽插密度以22.5万穴/hm2为宜,以21.0万~24.0万穴/hm2为最佳,既减轻劳动强度,又可保证水稻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6.
水稻不同密度栽培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湘洁  杨超  代世学 《农技服务》2010,27(2):187-188
开展了水稻不同密度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大面积栽培水稻,栽插密度要达到19.7万窝/hm2以上,高产栽培的栽插密度在22.5万窝/hm2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7.
以郑单958玉米为试验品种,设置4万株/hm~2、5万株/hm~2、6万株/hm~2、7万株/hm~2、8万株/hm~2、9万株/hm~2等6个密度水平,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郑单958玉米的产量随着密度增加先升后降,6万株/hm~2时达到最高产,为8 411.6 kg/hm~2;当种植密度在6万株/hm~2以上时,随着密度增加株高、穗位高、倒伏率及瘤黑粉病病株率呈增高趋势,茎粗呈减小趋势,为提高玉米产量及抗性,需合理控制其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8.
通过引进徐紫薯8号秧苗,开展徐紫薯8号的栽培密度、秧苗栽插方式及不同海拔的生态区域示范,初步确定徐紫薯8号在天水市的适宜栽培密度为52 500~60 000株/hm~2,秧苗栽插方式以船形法为宜。  相似文献   

19.
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与穴栽苗数对晚稻新品种巨风优109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咸宁市种植巨风优1098,采用行距30.00 cm、株距16.67 cm、20.0万穴/hm`2,每穴栽插2粒谷苗产量最高,达10 588.7 kg/hm~2。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出有利于发挥杂交油菜单株生产优势,获得高产优质、适宜大面积应用推广的栽培密度,以杂交油菜黔油22号为试材,设置7个不同栽培密度,研究其对油菜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肥水条件下,栽培密度19.5万株/hm~2平均产量最高,为2 762.10 kg/hm~2;栽培密度16.5万株/hm~2平均产量次之,为2 584.95 kg/hm~2;栽培密度22.5万株/hm~2产量位居第三,为2 563.55 kg/hm~2;栽培密度4.5万株/hm~2产量最低。随着密度增大,产量逐步增高,当密度达到19.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而当密度高于或低于19.5万株/hm~2时,受群体质量的影响,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