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尽管厂商一体化是经销商与厂家合作的最高境界,但在实际操作中,二者合作仍无法摆脱“店大欺客,客大欺店”的规律。对于经销商而言,面对强势厂家,如何在厂商博弈中,既有效制衡厂家,与之保持有效、顺利的合作,又避免被厂家牵着鼻子走,是经销商经营中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2.
厂商一体化的话题被营销界炒得热火朝天.但实际操作中。众厂商和经销商之间依然无法摆脱“店大欺客,客大欺店”的规律。对于经销商来说.面对强势的厂商,用什么方法才能在与厂商的博弈中有效地制衡厂商,既能保持与厂商有效、顺利的合作,又可以避免在合作中陷入被厂商牵着鼻子走的局面呢?  相似文献   

3.
<正>1.经销商抱怨的根本原因分析笔者看来,经销商抱怨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厂商之间的博弈,因为双方既有共同的利益,也有在合作中相互争夺自己最大化利益的关系。在这点上并非兽药行业专有,在任何行业  相似文献   

4.
<正>从本质上讲,厂商之间既是一种合作,也是一种博弈,彼此之间不是一方控制另一方,就是被对方控制,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店大欺厂、厂大欺店。其实,在厂商之间的合作中,两者总是很难并行前进的。一般情况下,总是厂家的发展速度快于或优于经销商。因此,现实中便往往会出现厂商地位不对等,甚至强势品牌厂家"欺压"经销商的现象。随着厂家对渠道掌控力度的进一步加强,这种矛盾和冲突愈发显露出  相似文献   

5.
“经销商”这个让我们既爱又恨的兽药经营中介,他们能给我们带来销量上的增长,但是.他们的全局意识又是我们的担优.在厂商的博弈中,厂家每每都是占据下风.那么厂家如何“反戈一击”,如何考量我们的经销商队伍.又如何对他们进行调整与建设呢?本刊编辑部谨希望广大读者在以下的系列文章中能找到问题的答案![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在同经销商建立了初步合作关系之后,作为厂家业务员,除了进行产品供给。货款回笼以及厂商之间的信息传递之外,笔者认为还有许多产品之外的服务。  相似文献   

7.
<正>对于经销商来说,随市场的变化面临的问题与日俱增,既有生存的问题,也是发展的困惑。经销商的发展,既有自身能力的束缚,也有厂商合作的局限,尽管许多经销商有效利用自身资源把市场做的"不辱使命",但在厂家面前还是难以挺直腰杆讲话,被厂家牵着鼻子走路,这究竟又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经销商要想在厂商的博弈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要拥有属于自己的营销利器,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厂商合作顺利展开,才能避免在合作中被厂家牵着鼻子走。一、掌控终端制胜对终端的掌控既是经销商的核心竞争  相似文献   

8.
在企业的渠道建设中,经销商管理几乎是所有厂家和经销商一直面对的问题,在位于渠道利益上的厂商关系中,最为常见的问题是——厂家想管理好经销商,但经销商却总能列举出种种不服从管理的理由,这着实让厂家很是头疼。那么,经销商为什么不服从厂家管理?厂家又该如何管理经销商呢?  相似文献   

9.
<正>如今,无论是放养企业或者是经营者都感觉到畜牧行业越来越难做,厂商之间的合作也只是提供所谓的"特效药"和高返还,面对此种情景,经销商怎么办?放养企业如果和厂家合作,厂家除了提供产品之外,还能提供什么?机制?制度?方式?资金……这都是我们未来要思考的问题。行业变了,原来的契机已经不再是优势。那么,我们靠什么来赢得下一步的进步?企业和经销商之间如何在适应时代要求的基础上构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使厂商之间得到双赢?  相似文献   

10.
<正>(上接第十三期)四、经销商的五项发展策略(一)维护好厂商合作关系这个非常重要。凡是经销商和厂家之间闹矛盾,这个非常麻烦。经销商今天换一个厂家,好不容易不断地给人家当"先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结果都给别人做了"嫁妆"了,你把市场开拓了,你闹矛盾不玩了,厂家很高兴,"你爱玩不玩,只要把产品做好了,我随便找个别人也行了"。(二)差异化经营策略差异化经营策略的核心是什么?大家知道,我们说差异化,就是与众不同。大家  相似文献   

11.
<正>厂商一体化的话题被营销界炒得热火朝天,但实际操作中,众厂商和经销商之间依然无法摆脱"店大欺客,客大欺店"的规律。对于经销商来说,面对强势的厂商,用什么方法才能在与厂商的博弈中有效地制衡厂商,既能保持与厂商有效、顺利的合作,又可以避免在合作中陷入被厂商牵着鼻子走的局面呢?  相似文献   

12.
刘学彬 《畜牧市场》2006,(11):53-54
传统的厂商关系是一种松散的、简单的分工合作,厂家只负责把产品生产出来,而经销商只负责推销产品。双方仅通过简单的协议和一时的利益驱动来维系关系,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和市场观念。双方各自关注自身的利益,且不懈追求利益最大化。当利益发生冲突时,厂商关系很容易表现为消极的不合作的甚至是直接的对立。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做理智的经销商商业是理性的行为,但本土经销商多数靠感性经营。下面的几种经销商就很危险:第一种是靠哥们义气做经销商,与老板、经理或业务员谈得兴起,说干就干,一切都是口头说了算。要知道,厂家可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没有哪个职业像营销人员流动性那么大,不可能所有的后来者都成为经销商的哥们儿。第二种是被厂家感动了做经销。我们经常培训业务员要如何去感动经销商。厂家是“矛”,商家必须有“盾”,我们忠告商家一定不要轻易被感动,一定要先算好经济账,对厂家一定要进行详细考察。我不主张厂商之间“一见钟情”,一定要经过恋爱期的考察。对那些见异思迁的  相似文献   

14.
四、向厂家争取更多主动权 向厂家争取更多主动权不仅是获得更多返点、优惠等利益的问题,更是为了双方能更好的运作市场。因为区域市场中的问题,农资经销商是第一个能感知到的,比厂家要敏感很多,反应速度自然也要快很多。厂家也希望与一个有思想、有价值的农资经销商建立起良性的战略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5.
每一位批发商、经销商都知道厂家现在的竞争方向是什么直营也许只有一部分大企业才能做到 ,但密集分销是势在必行 ,靠大户代理销售的厂家是不可能在市场上长久立足的。于是 ,各种销售模式层出不穷 ,有 :代理制→经销制→深度分销→广开经销户→直营。从厂方业务代表不定期拜访代理商 (洽谈供货结款事宜 )→厂方长驻业务代表(协助经销商开拓市场 )→厂方直营销售办事处、分公司成立。制造商的市场直控力量越来越强 !经销商的垄断经营地位日渐下降 ,垄断经销区域日渐缩小。用批发商的话讲 :“深度分销就是灭大户 !就断我的财路 !” ,仅从结果上看 ,的确如此 !指责厂方背信弃义吗 ?愤愤不平吗 ?没什么意义。制造商和批发商本来就是两个独立的经济个体 ,利益不同 ,想法自然不同。制造商和厂商的关系到底是什么鱼水关系吗 ?没那么简单 !对制造商而言 ,经销商的网络、人力、资金可以给厂家带来“商品低成本进入市场创造销量和利润”的效益 ,在此期间经销商就是厂家的销售经理。经销商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 ,经销商的想法往往和厂家相悖。厂家希望经销商 :先款后货 ;经销独家 ;以低利润高销量形成更大的市场占有率 ;绝对配合厂家促销活动 ;全品项...  相似文献   

16.
正在行业里,厂商合作模式任何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一定是在产业链上有着明确的角色分工,才能价值最大化,否则,只会是一个阶段性产物。简单地说,厂家的核心价值在于"营",重点是产品研发和品牌推广;经销商的核心价值在于"销",重心是做好仓储、物流和促销等销售方面的工作。那么,什么类型的经销商厂家会优先与之合作呢?以下11种"经销商形态"供您参考。第一种类型:受到同行尊重的经销商我们业务员到市场上去打听打听,如果大家都交口称赞某经销商能力强、水平  相似文献   

17.
正关于厂商合作的课题很少有人触碰,因为这类课题比较麻烦。我是从非常中立的第三方的角度来思考。我讲的"以顾客为中心"中,"顾客"是我们的终端用户,而不是厂家,因为厂家会说"经销商也是顾客"。从专业角度,"经销商也是顾客"这话是不对的。经销商叫做中间商,是买来产品的使用权,是通过出让或转让产品使用权获取利益的人;顾客是买来产品自己使用的人。  相似文献   

18.
<正>现在厂商之间的关系面临一个调整,厂家资源的下沉或者厂家销渠道的变化对经销商群体来说是非常被动的,在渠道体系里,经销商的分级不是太多的情况下是非常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源的流动的,但是无限制的过分的竞争就让资源陷于浪费的边缘,这对于企业的利润和行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相似文献   

19.
经销商管理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大厂家的销售经理和业务员来讲,经销商管理的艺术和效果是衡量这个业务经理营销管理“境界”的重要标尺。随着厂商供求关系的不断倾斜,经销商管理的难度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常言道:“管事容易管人难”,自己的属下尚且难管,更何况跟你没有多少从属关系的经销商呢?  相似文献   

20.
对广大厂家的销售经理和业务员来讲,经销商管理的艺术和效果是衡量这个业务经理营销管理“境界”的重要标尺。随着厂商供求关系的不断倾斜,经销商管理的难度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常言道:“管事容易管人难”,自己的属下尚且难管,更何况跟你没有多少从属关系的经销商呢?业务员小周远在西南蜀地,却在谈笑间将本区域经销商管理得井井有条。他究竟使用的何种法宝?今天我们就来个“实用战术揭密”,用几个真实案例来看看他的制胜之道。1协调卖场之间的竞争2002年度,我在四川M市负责空调营销业务。2002年9月以前,当地一家大型空调经销商主要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