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解当前广西鸡源致病性沙门氏菌的优势流行菌株及耐药情况,掌握其最新流行特点,本试验采集疑似病鸡的组织病料,对沙门氏菌进行增菌和分离培养,运用VITEK System ATB Expression法ID 32E肠杆菌鉴定试剂条对分离菌株进行生化试验鉴定,应用玻片凝集试验进行血清型鉴定,采用ATB VET药敏试剂条对30种肠杆菌抗菌药物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从310份疑似鸡病料中分离鉴定出34株致病性沙门氏菌;这些分离菌株中有A群1株、C2群1株、B群15株和D群14株,另有3株未定型,其中以B群鼠伤寒沙门氏菌和D群鸡白痢沙门氏菌为优势菌株;34株分离株均对美洛培南、亚胺培南、大观霉素和安普霉素敏感,对氯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小于10%,对阿莫西林、链霉素、氟甲喹、噁喹酸、磺胺甲噁唑、四环素和呋喃妥因耐药率介于50%和90%之间,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夫西地酸、利福平和甲硝唑的耐药率达到100%,并且存在多重耐药现象。结果表明,鸡源致病性沙门氏菌的流行菌株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当前广西以鼠伤寒沙门氏菌和鸡白痢沙门氏菌为主,流行菌株耐药性严重,应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
为调查河北地区鸡源沙门菌及其血清型的流行及分布情况,并分析其的致病性,本研究于2018年~2021年在河北省7个地区34个养鸡场共收集631份发病鸡肛拭子和62份病料样品共计693份,分别接种普通琼脂培养基分离细菌并纯化后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将分离菌分别接种不同的培养基培养,并对分离菌经生化及16S r RNA基因的PCR及测序鉴定,随机选择32条测序序列经NCBI的BLAST比对,并采用DNAStar软件分析该基因的同源性。采用玻片凝集法鉴定分离菌的血清群及血清型并统计各血清群与血清型在河北不同地区的分布。结果显示,从693份病料样品中共分离到238株沙门菌,除3株未定群外,其余分离菌分属于A、B、C、D、E、F 6个血清群,其中D群最多达69.7%(166/238);238株沙门菌分属于7个不同的血清型和未定型,依次为鸡白痢沙门菌(91/38.2%)、甲型副伤寒沙门菌(43/18.0%)、鸡伤寒沙门菌(40/16.8%)、肠炎沙门菌(39/16.4%)等。血清群与血清型分布的统计结果显示,除张家口地区流行A群血清群外,其余地区流行的血清群均为D群;张家口地区流行鸡白痢沙门菌;秦皇岛地...  相似文献   

3.
《畜牧与兽医》2014,(6):109-113
对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院9例有腹泻症状的病犬采取直肠粪便进行沙门氏菌(Salmonella)的分离鉴定。通过生化鉴定和PCR扩增沙门氏菌invA基因,筛选出5株沙门氏菌菌株。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血清型鉴定和对抗生素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5株分离菌株中4株属于B群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murium),1株属于D群伊斯特本沙门氏菌(S.eastbourne)。2个分离菌株仅对阿米卡星、头孢西丁、链霉素及头孢吡肟较为敏感。在动物致病性试验中,鼠伤寒沙门氏菌血清型的菌株的致病力则强于伊斯特本沙门氏菌。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内蒙古地区奶牛源沙门氏菌的分离、血清学鉴定及其对小鼠的致病性研究,探明本地区奶牛源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布及其对小鼠的致病力强度,为兽医临床防制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奶牛感染性疾病提供依据。采用SC增菌液和SS琼脂从兽医临床采集的奶牛乳房炎和奶牛子宫内膜炎病料中分离沙门氏菌;对分离到的疑似菌落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和生化鉴定;采用A~F群O抗原多价诊断血清及单价诊断血清对疑似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型鉴定;采用腹腔注射感染小鼠,观察部分菌株对小鼠的致病和致死情况,并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从460份病料中共分离、鉴定出沙门氏菌38株,分离率为8.3%;38株分离菌均分布于A~F群内,分属8个群、14种血清型,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分离率最高(39.5%);选择的5株沙门氏菌攻毒后均可引起小鼠发生死亡,死亡率在50%~80%之间;在感染小鼠的心脏、肝脏均回收到了攻毒菌,且发病小鼠的心脏、肝脏和肾脏出现坏死灶,肺脏有细菌性栓子。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奶牛源沙门氏菌血清型分布较复杂,对小鼠有较强的致病性,且不同血清型菌株间的毒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四川和重庆地区规模化种鸭场鸭源沙门氏菌流行情况,本研究从四川和重庆地区规模化种鸭场采集病料样品366份,分离出163株鸭源沙门氏菌。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163株沙门氏菌中有96株能够确定血清型,分属A、B、C1、C2、D及F共6个血清群;另有67株属于粗糙型菌落未能分型。优势菌株为伊鲁木沙门氏菌、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及奥雷宁堡沙门氏菌。其次为习志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奥斯陆沙门氏菌、姆卡巴沙门氏菌及昌丹斯沙门氏菌。采用已确定血清型的7株鸭源沙门氏菌人工感染实验雏鸭,结果显示7株鸭源沙门氏菌均具有致病性,死亡率为20%~100%,平均死亡率77.14%。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鸭源沙门氏菌流行情况和血清型分布情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追踪由牛源致病性沙门杆菌造成的粪便污染源头,对内蒙古某奶牛场200头健康状况良好的泌乳荷斯坦奶牛的新鲜粪便进行了致病性沙门杆菌的分离鉴定.试验共分离出55株疑似沙门杆菌,再经过形态学观察、动物试验、生化鉴定和血清型鉴定从55株疑似沙门杆菌中分离出8株致病性沙门杆菌,分离率为14.5%(8/55),其菌型分布为A群(O2)、B群(O4)、C1亚群(O7)、D群(O9),其中B群所占比例最高(37.5%),其次是C1亚群(25.0%)、D群(25.0%)、A群(12.5%).在此基础上选用乌梅、黄芩、大黄、黄连、穿心莲、金银花、板蓝根、桂枝等8种中草药按照试管液体2倍稀释法进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试验,结果表明,抑菌效果较好的药物是乌梅、黄芩、大黄;其他中草药对沙门杆菌抑菌效果较差或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昆明地区猪源链球菌分离株血清群检测及致病病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昆明地区可疑病料中分离出12株猪源致病性链球菌,对其进行了血清群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中以兰氏D群为主,其次为C群。其中D群4株(33.3%),C群3株(25%),A群1株(8.3%),E群1株(占8.3%),未能定群3株(25%)。分离株cg1为猪链球菌2型。通过对临床病例血清型检测显示,猪链球菌病在昆明地区广泛存在,尤以寒冷季节多发,主要病型包括败血型、脑膜炎型和关节炎型。  相似文献   

8.
研究选择从四川规模化鸡场分离鉴定的5株优势血清型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代表株(O89,O119,O141,O127)的1型菌毛pilA基因的PCR扩增片段分别定向克隆到pUC18质粒的多克隆位点,并转化到DH5 α株大肠杆菌载体菌中,对目的基因的序列测定结果表明:5个克隆片段均含有1型菌毛pilA基因的全序列,全长459bp,编码信号肽和结构蛋白。用生物软件(DNASTAR)对9株大肠杆菌1型菌毛pilA基因序列、氨基酸序列、菌毛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及抗原性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1型菌毛间具有同源性,1型菌毛间存在一定的相同抗原位点。  相似文献   

9.
对2012年来自辽宁省8个地区的疑似猪链球菌病的病料进行分离鉴定,共分离到10株链球菌,对这10株链球菌进行了培养特性、生化试验、血清分群鉴定、动物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10株链球菌中,6株具有α溶血,3株具有β溶血,分属于C群(4/10)、B群(1/10)、F群(2/10)、D群(2/10)和G群(1/10)链球菌;动物致病性试验表明,10株分离株中,9株对小鼠有不同程度的致病作用;9株致病性菌株对环丙沙星、头孢哌酮钠高度敏感,高敏菌株分别占88.9%和100%。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山东省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FAdV)毒株的基因遗传演化情况及致病性,本试验对山东省两家疑似暴发鸡包涵体肝炎和心包积液综合征鸡场采集的病料(肝脏、脾脏)进行PCR鉴定,并将鉴定为FAdV的2份阳性病料提取病毒液,接种鸡肝癌细胞(LMH)进行毒株传代培养和细胞病变(CPE)观察、PCR检测、TCID50测定、鸡胚致病性试验、SPF鸡回归试验、病毒hexon部分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试验成功分离到2株FAdV,2株分离株细胞传第1代即可观察到CPE,PCR均可扩增出大小为500bp的片段,且2株分离株细胞F5代TCID50分别为10-7.75/0.1mL和10-7.60/0.1mL,均对7日龄SPF鸡胚有强致病性;第1分离株和第2分离株对21日龄SPF鸡攻毒死亡率分别为80%和15%。hexon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第1分离株与FAdV-4株同源性最高(99.57%),第2分离株与FAdV-8b株同源性最高(99.18%)。这2株FAdV分离株均与Ⅰ群禽腺病毒同源,与火鸡出血性肠炎病毒(HEV)所在的血清Ⅱ群及减蛋综合征病毒(EDSV)所在的血清Ⅲ群禽腺病毒位于不同分支。第1分离株基因型为C型,血清型为4型,命名为FAdV-SDC4株;第2分离株基因型为E型,血清型为8b型,命名为FAdV-SDE8b株。综上所述,FAdV-SDC4和FAdV-SDE8b株属于近几年国内流行毒株。本研究结果可为鸡包涵体肝炎、心包积液综合征的防控工作和疫苗株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西藏野生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为试材,采用叶面喷施2,4-表油菜素内酯(Epibrassinolide,EBR)的方法,探讨EBR对低温胁迫下西藏野生垂穗披碱草幼苗抗氧化保护和渗透调节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不同浓度EBR导致垂穗披碱草幼苗生物量随浓度增加而升高,但高浓度下又有降低的趋势,而叶片相对电导率则呈相反变化趋势,其中1 μmol·L-1的EBR处理抗寒效果最好。低温胁迫下,抗氧化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还原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CK,而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低于CK,EBR处理后抗氧化酶活性进一步增加,同时叶面喷施EBR提高了低温胁迫下垂穗披碱草幼苗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降低了丙二醛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积累。因此,低温胁迫下喷施EBR能显著提高抗氧化系统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的积累,增加活性氧的清除能力,减轻低温引起的膜脂过氧化,从而增强垂穗披碱草的耐寒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旨在研究拟通过测定引进奶牛进入高原后疾病发生率、生产性能发挥情况及血液主要生理指标变化,继而综合评价引进奶牛高原适应性。试验选取从澳大利亚引进的纯种娟姗牛和荷斯坦奶牛,两个品种奶牛均分为高山病发病组、生理指标组、生产性能组,每组均包含对照组和试验组。结果表明,高山发病组:引入一年后,荷斯坦奶牛因高山病死亡率为26.5%,娟姗牛因高山病死亡率为8%,娟姗牛高山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显著低于荷斯坦奶牛,且氧气浓度与高山病发病率密切相关;生理指标组:与奶牛引入前组(Before introduction,BID组)相比,奶牛引入前组(After introduction,AID组)娟姗牛和荷斯坦奶牛进入高原1年后,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极显著提高(P <0.01),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显著提高(P <0.05),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极显著降低(P <0.01),此外呼吸、脉搏均有提高;生产性能组:与奶牛引入前组(Before introduction,BID组)相比,奶牛引入前组(After introduction,AID组)娟姗牛和荷斯坦奶牛进入高原后,产奶量、体细胞数极显著降低(P <0.01),乳蛋白率显著降低(P <0.05),此外犊牛初生重较低,且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引进奶牛无论是疾病抵抗还是生产性能发挥方面均未表现出对高原环境的长期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石榴健胃丸、仁青芒觉、十五味黑药丸、仁青常觉等5种复合藏药对西藏牦牛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抑菌情况。利用药敏试验的研究方法,对近几年来实验室分离保存的14株西藏牦牛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进行了药物敏感性检测的研究。结果表明:14株牦牛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对仁青芒觉表现为中度敏感;对石榴健胃丸、十五味黑药丸、仁青二十五味马宝丸、仁青常觉均表现为耐药;14株牦牛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对常用抗生素均敏感。通过动物试验表明,只接种牦牛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没有注射仁青芒觉的分离菌株均能引起大多数小鼠死亡,均具有高致病性,致死率达到95%,而注射了仁青芒觉复合藏药的试验组,死亡情况明显降低。结论提示:5种复合藏药中仁青芒觉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治疗价值,目前对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治疗没有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在耐药性泛滥的形势下,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方面除了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复合藏药也是一个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旨在研究绒毛品质相关基因KAP6.2在西藏绒山羊群体中的多态性,分析KAP6.2在不同山羊中的差异。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和DNA测序等技术对随机选取的127只西藏绒山羊的 KAP6.2 基因进行突变位点检测及多态性指标分析。结果表明,西藏绒山羊 KAP6.2 基因存在两种基因型 AA和AB,其中等位基因A 为优势等位基因,多态信息含量为0.196 (属低度多态)。经测序并与GenBank中山羊KAP 6.2(No.AY316158)基因序列比对后共发现4处变异,分别为:178nt处24个碱基的缺失导致Ser48>Gly55氨基酸的丢失;113 nt处GT>CC突变导致氨基酸P.19Ser>Trp;121 nt处A>G突变为同义突变;168nt处C>T突变导致氨基酸P.41Thr>Tyr。这些氨基酸的突变很可能导致结构蛋白功能的改变,进而对西藏绒山羊的绒毛品质产生影响。通过研究影响西藏绒山羊绒毛品质的 KAP6.2 基因的多态性,深入了解其分子遗传基础,有利于利用分子遗传标记技术进行西藏绒山羊的选育。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研究西藏地区不同种植时间对青贮玉米发酵品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西藏地区玉米青贮饲料制作提供理论依据。以西藏地区春玉米(3月种植,10月刈割)和夏玉米(6月种植,10月刈割)为材料,进行青贮饲料制作,青贮后的第7,14,30和60 d开窖取样,测定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种植时间会影响玉米的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相比于春玉米,夏玉米青贮饲料中干物质含量、pH值、丁酸含量和氨态氮/总氮更低,但乳酸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更高。微生物多样性结果显示,与春玉米相比,夏玉米青贮饲料中变形菌门丰度更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LAB菌种的丰度更高。因此,夏玉米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更好。  相似文献   

16.
侯磊  薛蓓  薛会英 《草地学报》2019,27(2):443-451
青藏高原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为探讨气候变化对藏北高寒草甸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以开顶式气室(open top chamber,OTC)模拟增温3个月,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OTC内外不同深度土壤线虫的群落组成,探索这种方法在高原土壤线虫研究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OTC内色矛纲(Chromadorea)线虫的相对丰度都较OTC外小,OTC内刺嘴纲(Enoplea)线虫都较OTC外大;OTC内矛线目(Dorylaimida)线虫的相对丰度都较OTC外大,OTC内垫刃目(Tylenchida)线虫都较OTC外小。土壤理化指标Cu2+、Zn2+、有机质和pH与纲水平土壤线虫相关性较大。短期增温已使藏北高寒草甸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在纲、目水平上发生改变,在长期增温及大幅度增温的未来有可能发生更大的不可测变化,从而深刻影响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利用概略养分分析法测定半细毛羊6种蛋白质饲料原料[豆粕、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棉籽粕、膨化大豆、玉米蛋白粉和菜籽粕]的营养成分含量,并通过消化代谢试验结合套算法实测饲料原料的可消化粗蛋白质(DCP)含量和有效能值。试验选取16只体重为(56.05±5.47) kg的云南半细毛羊,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平均分为4组,每组4只。试验共2期,共7个饲粮,包含1个基础饲粮和6个试验饲粮。第1期饲喂4种饲粮,第2期饲喂3种饲粮。试验期10 d,其中预试期5 d,正试期5 d。结果表明:1)玉米蛋白粉的粗蛋白质(CP)含量最高,为65.77%,棉籽粕和豆粕的CP含量为50%左右,膨化大豆和菜籽粕的CP含量为37%左右,DDGS的CP含量最低,为25.93%。菜籽粕和膨化大豆的粗纤维(CF)含量较高,为16%左右,DDGS和棉籽粕的CF含量为11%左右,豆粕和玉米蛋白粉的CF含量较低,均在6%以下。2)各种蛋白质饲料原料的DCP含量之间差异显著(P <0. 05),其中玉米蛋白粉的DCP含量最高,为581. 79 g/kg,其次是棉籽粕、豆粕、膨化大豆和菜籽粕,DDGS的DCP含量最低,为211.48 g/kg。膨化大豆的消化能(DE)和代谢能(M E)最高,分别为21.54和19.79 M J/kg,其次是玉米蛋白粉、豆粕、棉籽粕和菜籽粕,DDGS的DE和ME最低,分别为14.62和12.45 MJ/kg。棉籽粕、菜籽粕和DDGS的有效能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从营养成分含量上看,玉米蛋白粉品质最好,其次是豆粕、棉籽粕、膨化大豆、菜籽粕和DDGS。从DCP品质来说,玉米蛋白粉的品质最优,依次高于棉籽粕、豆粕、膨化大豆、菜籽粕和DDGS。从有效能值来说,膨化大豆最优,依次高于玉米蛋白粉、豆粕、棉籽粕、菜籽粕和DDGS。  相似文献   

18.
为调查四川省某规模化豪猪养殖场中豪猪大面积腹泻死亡的原因,本研究采集病死豪猪的肠道内容物和肺脏等病料样品进行细菌的分离纯化,通过培养特性观察、革兰染色镜检、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的克隆测序进行鉴定,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耐药性分析,对其喹诺酮类耐药基因进行PCR检测并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得到1株革兰阴性菌,该分离株符合福氏志贺菌的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并且其16S rRNA基因序列与福氏志贺菌该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9%;对小鼠具有较强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具有多重耐药性,仅对丁胺卡那敏感,对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和氯霉素类药物均表现为耐药;分离株的DNA促旋酶Ⅱ和拓扑异构酶Ⅳ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均有突变,且携带有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qnr A和qnr S。本研究是国内首次关于豪猪源福氏志贺菌病的报道,为豪猪养殖中该细菌性疾病的诊断防治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研究菪可轮蒲水煎液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内外抑菌活性作用。用传统水煎法制备菪可轮蒲水煎液,用HPLC法测定菪可轮蒲水煎液中龙胆苦苷浓度,并用龙胆苦苷浓度标定复方药物浓度,分别采用牛津杯法和宏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菪可轮蒲水煎液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建立死亡率为75%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体内感染小鼠模型,测定浓度为0.0232mg/mL的菪可轮蒲水煎液,在感染前和感染后给药方式下,分别给予0.1、0.3、0.5mL药物时对小鼠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结果显示,菪可轮蒲水煎液浓度为0.0464mg/mL时,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抑菌圈平均直径为13.5mm,MIC值为0.0029mg/mL,经病理剖检、细菌镜检、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VITEK2COMPACT)细菌鉴定,表明死亡率为75%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体内感染小鼠模型建立成功,且预防组各组和治疗组各组小鼠死亡率依次为58.3%、41.7%、83.3%、66.7%、58.3%和91.7%。综合以上试验结果,菪可轮蒲水煎液对多杀性巴氏杆菌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抑菌活性,且其预防作用较治疗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0.
根据GenBank中已发布的血清3型鸭甲型肝炎病毒(DHAV-3)基因序列,针对VP1基因序列的保守区域设计一对引物及一条特异性TaqMan探针建立了DHAV-3的TaqMan荧光定量检测方法(TaqManRT-qPCR)。通过对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的优化,建立的TaqManRT-qPCR方法在6.39×10^8~6.39×10^0拷贝/μ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值为0.999。该方法能特异地检测出DHAV-3,与血清1型鸭甲型肝炎病毒(DHAV-1)及其他常见鸭病病原无交叉反应,且组内和组间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均小于1%。用普通RT-PCR方法和建立的TaqManRT-qPCR方法,对63份临床疑似鸭肝炎的肝组织样品进行检测,结果RT-PCR方法检出DHAV-3的阳性率是34.92%(22/63),TaqManRT-qPCR方法检出的阳性率是41.27%(26/63);对49份DHAV-3感染康复鸭的肛拭子样品进行检测,RT-PCR和TaqManRT-qPCR方法检出阳性率分别为22.45%(11/49)和85.71%(42/49);用TaqManRT-qPCR方法和鸡胚半数致死量法(ELD50)对DHAV-3(SD70株)鸡胚病毒含量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呈正相关。结果表明所建立的TaqManRT-q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为DHA-3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