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秦纪洪  王琴  孙辉 《勤云标准版测试》2013,33(18):5858-5864
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高山地带土壤碳被认为是我国重要的土壤碳库,作为高海拔低温生态系统,土壤碳对土壤暖化的响应可能也更加敏感。该区域亚高山森林一般分布在海拔3200 m以上,上缘接高山树线和灌丛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高。海拔梯度上变化的土壤环境因子是主要土壤温度,海拔梯度上高寒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的分布格局,可体现海拔梯度上温度因子对土壤碳动态的影响。对沿海拔3200 m(亚高山针叶林)、3340 m(亚高山针叶林)、3540 m(亚高山针叶林)、3670 m(亚高山针叶林)、3740 m(亚高山针叶林)、3850 m(高山林线)、3940 m(高山树线)、4120 m(高山草地)的土壤表层(0-20 cm)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该海拔范围内,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显示高海拔有利于土壤碳的固存;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中,颗粒态有机碳含量及其占总有机碳比例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在海拔最高的4120 m含量和占有机碳总量比例分别达到50.81 g/kg和56.52%。在该海拔范围内海拔越高颗粒态有机碳占有机碳比例越高,显示高海拔土壤有机碳更多以土壤颗粒态碳形式贮存。微生物量碳、水溶性碳、轻组分有机碳与海拔高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表明这些活性有机碳组分受海拔因素影响不大;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与海拔高度显著正相关。因此,颗粒态有机碳含量及其比例可作为高海拔地带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动态的特征指标,表征高海拔地带土壤有机碳动态与贮量受温度影响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深入了解川西亚高山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过程中的生态学特征。[方法]2007年在理县毕蓬沟森林样地内,对采伐后人工种植的云杉纯林及人工天然混交林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动物群落以线虫纲、蜱螨目、弹尾目为优势类群,以倍足纲、猛水蚤目、轮虫纲、线蚓科、双翅目幼虫等为常见类群。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动物群落垂直分布仍具有表聚性,但有向下层移动的趋势。人工云杉纯林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及多样性指数DG低于人工天然混交林,但并无显著差异。[结论]人工纯林较之混交林退化程度还不高,通过对植被组成和结构的调控,有望增加其生态系统内土壤生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土壤生物肥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区表层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酶活性以及与之相关的土壤养分季节动态等土壤生物肥力特征。【方法】在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中设置样地,2011-08中旬在样地上、中、下坡位放置分解袋,分别于2011年9月、11月和2012年3月、5月、7月中旬随机取回部分分解袋,测定其中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养分含量季节差异显著,在3种微生物中以细菌数量最多;细菌和真菌数量,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7月最高,放线菌数量、脲酶活性9月最高。相关分析表明,细菌数量与全钾、有机质、全磷、速效氮、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真菌数量与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放线菌数量与全磷、速效氮、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49.766%,主要综合了蔗糖酶、全钾、全磷、真菌的信息。【结论】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土壤养分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反映土壤生物肥力特征。  相似文献   

4.
川西高山、亚高山冷湿地带,在冷衫为主的针叶林下,土壤的基本形成过程是铁铝有机螯合淋溶和铁锰还原性淋溶的复合过程。由此形成的漂灰土,可分为腐殖质淀积漂灰土和漂灰土等亚类。  相似文献   

5.
大青山位于小兴安岭南端,伊春市带岭区内。它是小兴安岭较高的山岭之一,大青山海拔1.208 m,由于海拔高度、地形、生物、气候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土壤类型,呈现地带性土壤垂直分布规律。从山下往山上依次分布着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亚高山疏林草甸土和亚高山灌丛草甸土。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的肥力状况,理化性质提出了合理利用措施及长远规计,更好的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土壤肥力,做到适地适树,速生丰产,因地制宜的合理开发利用森林土壤资源,充分发挥林业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揭示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剖面碳、氮、磷和稳定碳同位素分布特征。【方法】以川西亚高山两种典型针叶林岷江冷杉林(Abiesfaxoniana)和粗枝云杉林(Piceaasperata)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剖面各层碳、氮、磷含量和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结果】(1)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土壤碳氮磷含量分别为35~400、2~13.5和0.2~0.6g/kg,δ~(13)C为-33.4‰~-24.1‰;粗枝云杉林土壤碳氮磷含量分别为50~360、1~12和0.2~0.6 g/kg,δ~(13)C为-37.0‰~-24.3‰;(2)两种林型土壤碳、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磷含量在土壤有机层显著低于矿质层;(3)土壤碳含量与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碳、氮含量均与δ~(13)C呈显著负相关;(4)土层和林型均显著影响土壤碳、氮含量和~(13)C的分布。【结论】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碳氮磷和碳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均受到林型和土壤层次的显著影响,且碳稳定同位素组成与碳氮含量呈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深入了解该区域针叶林森林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循环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均质化土壤重装的土柱,在川西亚高山-高山同一坡面的5个海拔高度(3 250、3 438、3 672、3 852 m和4 098 m)进行原位培养,定期采样测定土壤0~10 cm和10~20 cm水溶性有机碳(DOC)含量,揭示高寒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时间动态及受海拔高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DOC主要在每年11月至次年5月的低温期间积累,在低温末期(5月)含量达到最高,土壤DOC含量在5月以后的温暖季节因消耗而逐步降低;在同一采样时间土壤DOC含量均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因此,因全球变暖而引起的高寒土壤低温期间缩短,将减少土壤DOC累积的时间,而可能使土壤中DOC含量降低;同时低温期缩短将可能使高寒土壤DOC消耗期延长,从而使高寒土壤碳成为一个潜在的碳源。  相似文献   

8.
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生态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的生态学特征。[方法]大型土壤动物在样方中采用手捡的方法,中小型土壤动物是在样地内典型土壤剖面上取土样,然后在室内用Tullgren和Baermann的方法进行分离。[结果]通过初步鉴定,四川省洪雅县巨桉人工林样地共发现15228头土壤动物(不包括原生土壤动物),分属7门14纲31目。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和DG指数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在秋季(10月)最高,春季(4月)最低,夏季和冬季居中。土壤动物密度在土壤剖面上具明显表聚性。由于土壤动物捕食的原因,土壤微生物的季节动态与土壤动物有所不同。[结论]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比乡土树种青冈次生林稍低,但二者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以长白山山地寒温针叶林带为研究对象,选取4种不同林型(典型云冷杉林、红松云冷杉林、亚高山型落叶松林、落叶松林)分析林内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养分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细根生物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0—10cm土层细根生物量富集,亚高山型落叶松林〉红松云冷杉林〉典型云冷杉林〉落叶松林,10~20cm土层细根生物量为典型云冷杉林〉落叶松林〉亚高山型落叶松林〉红松云冷杉林;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偏相关分析显示:0~10cm土层的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养分无显著相关性,10~20cm土层细根生物量能有效地改善土壤有机质及氮素营养水平,均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性,与土壤全P、全K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云、冷杉林皆伐后的小气候环境与育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云杉(Picea)、冷杉(Abies)是高山暗针叶林的标志树种,分布于我国西藏、云南、四川、甘肃等省的高山和亚高山地区,是我国目前重点开发利用的蓄积量高、径级大、材质优良的主要用材树种。由于云、冷杉分布海拔高(2800~4300m),耐阴性强,生长在土壤肥沃、潮湿和空气湿润的森林生境中,所以云、冷杉所处的小气候环境比较特殊。近年  相似文献   

11.
By selecting a typical peak-cluster depression area of karst region in Southwest China, we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land use types and topographic factors on soil nutrients. Grid and line sampling methods were used to sample soil in depression and slope lands respectively, and classical statistical tools were applied to analyze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character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total nitrogen (TN), total phosphorus (TP), total potassium (TK), available nitrogen (AN), available phosphorus (AP), available potassium (AK), pH, and C/N. It was found that land use type was the dominant factor that effected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OC, TN, TP, TK, AN, and AP. The content of SOC, TN, and AN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land use intensity. Due to high fertilizer input, TP and AP in tillage field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land use types. TK had no obvious change trend among various land use types. Topographic factors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SOC, TN, TP, AN, AP, AK, and pH. Habitat factor was the dominant factor that effected AK. Altitude factor was the dominant factor for pH. However, all of these factor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C/N. Tillage practice had important effect on soil nutrients loss and soil degradation in the fragile karst ecosystem, and the input of organic manure should be increased in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12.
喀斯特峰丛洼地小流域表层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喀斯特峰丛洼地小流域土壤化学性质的空间变异性,基于规则网格取样(80m×80m),测定了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木连喀斯特小流域163个表层(0cm~20cm)土壤样点基本养分全氮TN(total nitrogen)、全磷TP(total phosphorus)、全钾TK(total potassium)、有效氮AN(available nitrogen)、速效磷AP(available phosphorus)、速效钾AK(available potassium)、有机质SOM(soil organic matter)含量和pH值,并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方法进行了空间变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这8种指标数值的差异及变异系数均较大,各项土壤养分指标的变异程度依次为TK >AP >AN >TN >SOM >AK >TP >pH。不同养分指标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和最佳拟合模型,除TK和pH呈现强烈空间自相关、变程较短、空间依赖性较强外,其余6种指标(TN、TP、AN、AP、AK、SOM)均呈中等空间自相关,变程较长,空间连续性较好。Kriging等值线图直观、清晰的反映了研究区土壤养分空间格局。TN、AN、SOM的Kriging等值线图相似并且它们的空间分布趋势与pH正好相反,TP和AP的Kriging等值线图相似,TK和AK的Kriging等值线图相似。除pH外,木连喀斯特小流域养分空间格局可概括为:东边高,西边低,南边高,北边低,洼地高,坡地低。人为干扰和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植被、裸岩率、坡度、坡向)是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以白水河小流域退耕坡地为研究对象,应用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研究区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异规律,探讨植被覆盖类型及其他环境因子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影响,为土壤养分的有效利用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研究区SOC(Mean=18.847 g/kg)和TN(Mean=0.749 g/kg)的含量属于中等水平,TP(Mean=0.291 g/kg)和TK(Mean=3.333 g/kg)的含量则比较缺乏。各养分含量的变异系数(CV)在10%~100%之间,为中等变异性。(2)SOC拟合模型为高斯模型,TN和TK为球状模型,TP为指数模型。其中,TP和TK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自相关变程范围分别为23.43 m和27.48 m,其空间变异主要由土壤母质、地形、气候等非人为的结构因素引起。SOC和TN表现为中等的空间自相关性,自相关变程范围分别为37.78 m和32.65 m,其变异是随机因素(施肥、耕作措施、种植制度等人为活动)和结构因素的共同作用。(3)各土壤养分总体呈空间连续分布的特点。不同的植被覆盖类型下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明显,植被自然恢复,人为干扰较小的灌木和樱桃+草本分布点的SOC和TN含量较高,经营管理强度较高的樱桃和樱桃+玉米分布点的SOC和TN含量较低。耕地施用磷钾肥明显提高了其TP和TK的含量。植被覆盖类型与TK的相关性不显著,说明植被对TK的分布影响较小。(4)相关性分析表明,SOC、TN、TP在土层浅薄、坡度大、岩石裸露率高的区域土壤养分含量较高,反之亦然。而TK含量的分布规律则与其他土壤养分相反,这可能与研究区施肥和土壤属性有关。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施肥和种植结构的差异是引起这种空间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岩溶峰丛洼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研究了典型岩溶峰丛洼地土壤养分在坡地和洼地的空间分异特征,并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和地形因子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在坡地和洼地存在显著差异,受长期耕作影响,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和速效钾在洼地的含量显著低于坡地。而速效磷在洼地的含量显著高于坡地,说明施肥对土壤的有效磷含量具有重要作用;在坡面尺度,土地利用方式是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等养分的主要影响因子。地形因子对有机碳等上述养分和速效钾、PH值有显著影响,但其方差贡献均小于土地利用方式(速效钾和PH值除外);种植制度对洼地土壤有机碳、全磷、全钾、速效钾有显著影响,牧草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有机碳、全氮、碱解氮等养分整体表现为随着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自然坡地和撂荒地的有机碳含量较高,分别为耕地的3.35倍和1.91倍,生态系统表现为“碳汇”趋势。耕地的有机碳含量显著偏低,生态系统表现为“碳源”趋势,不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木豆-板栗地的有机碳、全氮等养分显著高于耕地,退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有机质等养分的积累,但是对坡面尺度土壤养分的分析表明木豆-板栗地的有机碳等养分显著低于自然坡地和撂荒地,说明土壤理化性质要恢复到自然水平,还需要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新疆野生樱桃李林自然保护区土壤养分在不同海拔的变化特征,以新疆霍城县大西沟野生樱桃李林自然保护区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6个不同海拔梯度0~100 cm土层剖面土壤养分含量,并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野生樱桃李林土壤养分含量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有机质(OM)、全氮(TN)、速效氮(AN)、全磷(TP)、速效磷(AP)、全钾(TK)和速效钾(AK)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均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野生樱桃李林土壤养分含量分布变化范围为土壤OM含量2.73~128.95 g/kg,土壤TN、TP、TK含量分别为0.55~5.28 g/kg、0.46~3.66 g/kg、1.399~8.786 g/kg,土壤AN、AP、AK含量分别为17.45~146.69 mg/kg、6.31~81.13 mg/kg、6.43~69.94 mg/kg,不同土壤养分含量在土壤表层的占比均较高,说明土壤养分含量主要集中分布在土壤表层。野生樱桃李林各土壤养分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OM与TN、TP和TK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AN与AP、AK、OM、TN和TK呈显著正相关(P<0.05);AP与AK、OM、TN、TP和TK呈显著正相关(P<0.05);AK与OM、TN、TP和TK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6.
林火对北京平谷区油松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以北京平谷区油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在不同火烧强度下养分含量、相关性关系以及主要养分比值的分析,探讨林火对北京平谷区油松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以了解火烧后土壤养分资源的重新配置及其空间性差异,对火烧迹地的植被恢复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按照过火强度,划分轻度火烧(L)、中度火烧(M)、重度火烧(H)3个强度的林地作为研究样地,选择相邻未过火林地(C)作为对照样地。调查和测定火灾发生后0.5年的0~10 cm、10~20 cm、20~30 cm的土壤养分含量,采用单因素、双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LSD事后检验,研究不同火烧强度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速效氮(A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全钾(TK)、速效钾(AK)、全磷(TP)、速效磷(AP)含量、碳氮比(C/N)、氮磷比(N/P)的变化。结果(1) 不同火烧强度在相同土层下,林火对TN影响不显著(P>0.05),对TP影响显著(P < 0.05),对其他所有指标影响极显著(P < 0.01);不同土层下,林火对TK影响不显著,对其他所有指标影响极显著(P < 0.01);各土壤养分在土壤中呈垂直分布特点。(2)火烧使土壤SOC、TN、AN含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使TP、AP,TK,AK含量整体呈现增加趋势。(3)轻度过火使土壤NH4+-N、NO3--N含量下降;中度过火使土壤表层NH4+-N含量升高、NO3--N含量下降,下层NH4+-N含量下降、NO3--N含量升高;重度过火使土壤NH4+-N含量升高,土壤表层NO3--N含量升高,下层NO3--N含量下降。(4)主要元素C、N、P三者之间相关性极显著(P < 0.01),TK与其他土壤养分相关性较不明显(P>0.05)。(5)C/N比在轻中度过火后少量下降,在重度过火后上升。N/P过火后皆下降,且过火前随土层深度增加,过火后相反,随土层深度降低。结论林火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极其重要,相同强度火烧会对不同土层土壤化学性质影响有区别,不同强度火烧使各土壤化学性质产生显著变化,对土壤养分资源的重新配置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湘中丘陵区不同经营目标对毛竹林土壤养分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湘中丘陵区毛竹笋用林(Ⅰ)、笋材兼用林(Ⅱ)、材用林(Ⅲ)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经营目标对毛竹林的土壤养分特征、养分库综合指数以及养分相关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笋用林、笋材兼用林、材用林0~6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随着土层下降总体呈降低趋势,变化范围分别为18.88~40.24g/kg、1.08~2.19g/kg、60.00~200.00mg/kg、0.36~0.52g/kg、0.84~4.07mg/kg、11.29~23.46g/kg和31.72~86.70mg/kg。毛竹笋用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钾含量较高,笋材兼用林水解氮、全磷及有效磷含量较高,毛竹材用林土壤全钾较丰富。土壤养分库综合指数以毛竹笋材兼用林最高,笋用林次之,材用林最低,分别为3.908 1、3.522 8和3.265 0;湘中丘陵区毛竹林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比较丰富,而土壤普遍缺乏磷素、钾素。土壤有机质与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均呈显著正相关,全氮与水解氮、全磷与有效磷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稻田有机肥配施的土壤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构建稻田有机肥配施的土壤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整合分析筛选了稻田有机肥配施的土壤环境敏感因子,进一步通过变异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随机森林模型的耦合分析构建了稻田有机肥配施的土壤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整合分析从43个土壤环境指标中筛选出了26个有机肥配施的土壤环境敏感因子,包括稻田土壤容重(BD)、非毛管孔隙度、团聚体(>5、2~5、1~2、0.5~1、0.25~0.5 mm)、<0.25 mm微团聚体、pH、电导率(EC)、交换性钾离子、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总钾(TK)、速效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土壤脲酶(SUE)活性、土壤转化酶(SSC)活性、土壤脱氢酶(SDH)活性、锌(Zn)、铜(Cu)、镉(Cd).对环境敏感因子进行变异分析,筛选出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环境敏感因子,进一步对筛选到的环境敏感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对因子进行分组,通过随机森林分析得出因子重要性,最后通过三者的耦合分析构建了包括BD、pH、EC、SOC、TN、AK、AP、MBC、Cd和Cu等10个指标的稻田有机肥配施的土壤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为稻田有机肥配施的土壤环境效应评价奠定了基础,为我国土壤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顶坛花椒不同种植基地的土壤肥力质量特征,以贵州省贞丰县北盘江镇3个顶坛花椒不同种植基地(基地1为荒地、基地2为复垦地、基地3为农田)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p H、速效氮、速效磷等30个指标,确定最小数据集并评价土壤肥力质量。结果表明:基地1全氮、全磷、速效磷、镁、铁、铝、镍、钴、铅、镉、铬最高,基地2速效氮、全钾、速效钾、氯、锰、硼、钼、锌、铜、砷、锶最高,基地3的p H、有机碳、钙、硅、硒最高;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包括锰与硼两个指标,且锰在第一主成分中有较高载荷值(0.998),硼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值(0.997);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基地2(0.75)基地1(-0.32)基地3(-0.43);为改良土壤肥力质量,基地1需增加速效氮、速效磷、全钾、速效钾、硼、钛、锶,基地2应适当提高p H,基地3需增加全氮、铁、锰、钼、锌、钴、砷。研究结果可为顶坛花椒种植基地土壤养分管理和测土配方施肥提供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揭示亚热带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 为中国亚热带丘陵地区的珍稀植被和天然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龙塘山-顺溪坞的土壤养分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龙塘山-顺溪坞土壤的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质量分数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探究了其主要影响因子。  结果  龙塘山-顺溪坞保护区内土壤整体呈酸性,有机质、全磷、全氮、全钾质量分数平均值分别为65.04、0.67、1.63 、18.45 g·kg?1,均属于中等程度变异。半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表现为强烈空间自相关性,土壤pH、全磷表现为中等空间自相关性,说明研究区土壤养分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影响。全局Moran’s I指数显示:土壤有机质的空间自相关达到显著水平,其空间分布较为聚集,而土壤pH分布趋于随机性。Kriging插值结果显示:多种养分的空间分布较为碎片化,斑块特征显著。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与海拔、容重、坡度呈显著相关(P<0.05),并且有机质和全氮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结论  4种土壤养分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海拔和容重分别与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空间变异的相关性较强。图6表4参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