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土高原高寒区不同人工林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分析黄土高寒区不同人工林和不同土层的土壤养分和生态化学计量变化,旨在阐明不同人工林土壤养分和化学计量特征,揭示土壤养分和化学计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方法]以青海黄土高寒区退耕的人工林地(包括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青杨、白桦)为研究对象,以自然退耕的草地和农田为对照,测定了6种植被类型在0~20 cm、2...  相似文献   

2.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反映土壤养分贮存和供应能力及养分动态,对土壤生态系统 修复与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主要概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指示作用, 影响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的内外因素,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望天树是热带雨林标志种及国家一级濒危树种,人工栽培是扩大其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望天树人工纯林及混交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养分含量的分析,为望天树人工幼林混交树种选择及土壤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  在望天树人工纯林、望天树-降香黄檀及望天树-巨尾桉混交林设置标准地,采用对角线法采集不同土层的土样,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及养分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利用生态化学计量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林分和土层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结果  (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下降,不同林分类型对其垂直分布影响不明显。(2)望天树人工幼林平均土壤C∶N∶P为35∶2∶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MBC∶MBN为8∶1。不同树种组成显著影响着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其化学计量比,望天树-巨尾桉混交模式可以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质地和微环境。(3)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表明,望天树林地土壤微生物可以通过自身调节对土壤养分的变化保持一定的内稳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可以作为土壤养分储备库和碳氮源变化的早期生物指示指标。望天树-巨尾桉混交林对土壤微生态功能、质量和肥力状况的影响最显著,是最有利于望天树幼林林地土壤微生物生长、土壤养分发育的一种林分类型。  结论  望天树人工幼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效应,且树种组成对其垂直分布影响不明显。望天树混交林相比纯林而言,对土壤微生物环境和土壤质量的促进效果更明显,其中望天树-巨尾桉混交模式更有利于养分活化,提高微生物群落功能及改善林地土壤结构,是望天树幼林时期和桉树纯林改造较合适的混交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4.
氮沉降持续增加背景下土壤C∶N∶P化学计量比和pH环境等的改变及其可能的土壤微生物学机制已经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的新生长点和科学研究前沿.以生态化学计量学和土壤微生物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综述了氮沉降对森林土壤有机质和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机制的基本理论、最新进展、研究热点与难点,旨在促进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地下生态学的研究.氮沉降持续增加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磷循环加速,导致磷限制.氮沉降不但改变森林土壤有机质和凋落物的C∶N∶P化学计量比和降低土壤pH值,而且改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组成以及影响碳氮磷分解的关键酶活性.氮沉降对森林土壤有机质和凋落物分解的影响表现为促进、抑制和无影响,其影响的差异可能来源于微生物效应的不同.叶片在凋落前有显著的氮磷养分回收,但是根无明显的养分回收,造成土壤有机质和凋落物的C∶N∶P化学计量比存在明显差异.基于DNA/RNA等分子生物学方法为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将促进氮沉降对森林土壤有机质和凋落物化学计量比改变的微生物学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5.
对调亏灌溉条件下河西绿洲春小麦农田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旨在通过认识其C、N、P化学计量比变化,为土壤养分元素转化与循环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并为调亏灌溉土壤养分良性循环、农田生态环境改善及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和最为活跃的部分,在土壤养分转化循环、系统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以及土壤可持续生产力中占据主导地位,土壤微生物也在草原生态系统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在土壤微生物在草地生态系统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及影响土壤微生物量因子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采用盆栽试验,通过测定辣椒果实、果柄干鲜重、N、P、K含量、土壤速效N、P、K含量,研究了施用微生物加菌糠对辣椒产量、营养元素吸收和土壤养分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加菌糠可以促进土壤养分转化,提高辣椒产量,增加营养元素吸收,以微生物组合 菌糠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对矿区废弃地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有限认识给矿区废弃地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选择黑龙江省濒危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宾西示范林场退矿还林地和退矿荒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植被恢复对矿区废弃地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对矿区废弃地土壤养分和化学计量特征有一定影响;植被恢复明显增加了矿区废弃地土壤的碳、氮储量,降低了磷储量;磷亏缺是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的重要限制因子;土壤含水量是控制矿区废弃地土壤质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特征的影响,为湖南省湘西州农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湘西州分别调研采集连续5年以上常规施肥条件下进行烟—稻轮作(TRT)、烟—玉米轮作(TMT)和烟—烟连作(TT) 3种种植模式土壤,测定土壤容重、孔隙度、有机碳、氮磷钾、化学计量、pH、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脲酶和微生物量碳氮等指标,分析种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特征的影响以及不同模式间的差异。【结果】种植模式对土壤孔隙度、有机碳、氮磷钾、化学计量、pH、3种酶和微生物量碳氮均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影响。不同种植模式土壤容重和毛管孔隙度均以TRT最高,通气孔隙度则以TMT最高; TRT土壤pH、有机碳、氮素和化学计量均明显高于其他模式,土壤总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TT中最高;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含量在TRT中最高,而酸性磷酸酶活性在TT中最高;不同种植模式灰色关联度指数排序为TRT>TMT>TT。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模式间存在明显差异,且TRT与TT间差异更明显;土壤有机碳与总氮、化学计量和微生物量碳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各化学计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结构方程模型表明种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具有直接作用效应,对微生物特征具有间接作用效应,微生物特征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示因子。【结论】烟—稻轮作模式土壤pH稳定,养分较充足且均衡,微生物特征最佳,有益于保持土壤肥力和质量,是一种用养结合且经济效益较高的可持续利用模式,值得在湘西地区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调节茶园土壤pH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酸化和碱化作用对茶园土壤主要养分、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进而探讨pH值变化与三者之间关系。[方法]用石灰调节茶园土壤pH进行不同天数培养后研究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结果]酸性土壤经石灰调节提高pH 1~2,引起土壤中速效磷、可交换性酸降低,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增加近10倍,真菌随pH增加而减少;土壤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脲酶活性随pH调节而增高。[结论]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茶园土壤pH呈降低趋势;土壤中速效磷、交换性酸、真菌数量及转化酶活性与pH之间呈负相关;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及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脲酶的酶活性与pH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从生态系统能量和元素平衡的角度,揭示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调控机制。总结近年来在我国西藏地区针对植物、凋落物、土壤和土壤微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相关研究表明,植物-凋落物-土壤-土壤微生物系统C、N、P化学计量具有较强相关性,并受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和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植物生长主要受N元素的限制,C、P极度下降时N含量升高,植物通过自我调节能力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和较高的内稳性;土壤养分表现出一定的“表聚性”效应;受海拔高度和温度的影响,微生物对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下降,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高海拔地区土壤肥力较贫瘠的原因。关于植物-凋落物-土壤-土壤微生物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今后可在多尺度、不同生态系统下进行长期的、多因子交互控制试验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冻融作用对土壤理化及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丽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054-5057
冻融作用是作用于土壤的非生物应力,是自然界中最为平常的过程,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均产生重要影响。综述了冻融作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温室气体排放、养分含量及有效性、微生物量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冻融作用对土壤酶活性与养分有效性的影响将成为今后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13.
不同农艺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养分转化与腐殖质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综述了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各种因素及连作、轮作、化肥、农药及其他农艺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提出了合理的农艺措施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合理调控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维护土壤生态环境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接种线虫对土壤—作物系统中肥料^15N去向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土壤自生线虫(free-livingnematodes)通过自身代谢特别是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在土壤生态系统有机物分解和养分转化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1,2]。关于土壤线虫对养分转化和内循环的影响,已有较多的研究报道[3],但缺乏对植物—土壤—土壤生...  相似文献   

15.
泰安市不同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物质循环和养分转化的动力,是土壤速效养分、有效养分和有机质的储备库,可参与土壤生化过程,分解转化有机质固定养分。土壤微生物数量大小可直接反映一个地区土壤状况好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中的功能区越来越多,为了解城市内不同功能的绿化类型对于土壤环境状况的影响,选取泰安市两类不同的绿化类型(道路林和小区绿化林),利用稀释平板法测定不同类型土壤微生物数量,从而探究不同类型的绿化植被和土壤质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中微生物菌落总数为798.21×104cfu·g~(-1)干土,且大多数为放线菌﹥细菌﹥真菌;细菌、放线菌、真菌的数量都是道路区大于居民区;真菌与植被覆盖率的关系明显,植被覆盖率大和小的区域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大于中等植被覆盖率;植被类型对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有显著影响,表现为以灌木为主乔木为主草本为主。说明,不同绿化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很大,科学合理的园林规划有利于高效改善绿地土壤状况。  相似文献   

16.
唐庆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4,(7):1967-1968,1978
[目的]为了探讨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生化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方法]对红皮云杉红松林、蒙古栎红松林、椴树红松林及2种对照林型的土壤微生物、土壤养分因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3种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养分含量显著相关,土壤肥力均高于2种对照林型。土壤养分含量表现为红皮云杉红松林椴树红松林蒙古栎红松林落叶松人工林白桦人工林。[结论]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养分含量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宜昌市郊区不同种植年限的人工橘林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方法]以种植年限不同的3个橘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pH、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土壤主要养分含量,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土壤三大类微生物区系的数量。[结果]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不同林龄人工橘林的土壤酸化程度加剧,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呈下降趋势,其中细菌数量显著降低,放线菌数量变化不大,而真菌数量显著增加,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比值(B/F)呈现降低趋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在小范围内波动,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显著降低。[结论]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pH降低,影响土壤微生物区系、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土壤主要养分的变化,进而影响土壤功能的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吡虫啉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及可能对土壤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方法]比较了吡虫啉质量分数为0.27、1.35m(kg对农耕土中微生物碳转化的影响.[结果]试验初期土壤微生物碳转化因农药的加入而产生了波动,施用浓度越高,波动效果越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碳转化影响逐渐减弱,与对照组趋于一致,对土壤碳转化无长期影响.[结论]试验结果为吡虫啉在其他类型土壤中施用的安全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EM处理老参地对土壤养分转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有效微生物(EM)处理老参地土壤养分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用EM处理老参地,对老参地土壤的养分转化有较显著的效应,能显著提高土壤中的有效氮、磷、钾的含量。  相似文献   

20.
土壤微生物量及其生态效应   总被引:81,自引:1,他引:81  
综述了土壤微生物量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论述了土壤微生物量C、N、P、S在土壤养分转化循中的重要性,并就种植,轮作、施用等农业措施和季节变化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