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2 毫秒
1.
新疆核桃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及小孢子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对新疆核桃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及小孢子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疆核桃减数分裂进行过程较为规律。中期Ⅰ染色体数目2n=32,n=16,属于二倍体,染色体平均直径为1.43微米;小孢子发育过程还表明:新疆核桃小孢子花培最适宜时期在4月5日前后,距初花期约12天,成熟花粉粒为散孔型花粉粒,由一个营养核和一个生殖核组成,属于2——细胞型植物。  相似文献   

2.
苹果银叶病是我国的一种新发现的病害,除侵染苹果外,尚能侵染杏、李、杨、柳、桃、樱桃、梨、山荆子等。此病可在叶、果、枝、干、根等部位上产生不同的症状。最引人注目的病状是银灰色的银叶。产生这种银叶的原因,是病原菌产生的一种毒质的中毒反应。 病原菌为Stereum purpureum(Pers.)Fr.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每年7月下旬出现大量子实体,该菌产生担孢子能力非常强。孢子为5.4—7.2×2.9—3.6微米,平均为6.8×3.2微米。各种不同寄主所产生的孢子大小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1生长习性 灵芝由菌丝体和子实体组成.其菌丝无色透明,具分隔及分枝,表面常分泌白色草酸钙结晶.子实体由菌丝形成,分菌柄、菌盖和菌伞下边的子实体三部分,成熟后的子实体木质化,其皮壳组织革质化,有赤褐色光泽.菌盖多为肾形,上有环状轮纹及辐射状皱纹,大小不一,一般5~12厘米×10~20厘米,厚达2厘米,下边有无数小孔,管孔呈白色或淡褐色,平均每平方毫米4~5个;内壁为子实层,孢子从子实层内产生.孢子褐色,卵形,8~11微米×5~7微米,中央含一个大油滴.菌柄侧生,长5~19厘米,色与菌盖相同.  相似文献   

4.
草菇的生物学特性 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 (Bull.:Fr.)sing.]属层菌纲,伞菌目,光柄菌科,草菇属;系热带和亚热带高温多雨地区的腐生真菌.正常成熟的草菇子实体,由菌盖、菌褶、菌柄及菌托(即脚苞)等组成.幼嫩的子实体,形如禽卵,顶端略呈黑褐色,向下颜色渐浅,基部呈白色.此时,菌盖、菌柄被一层深灰色菌幕包裹着.在生长发育中,菌幕的顶端被突破,以后残留的薄幕留在菌柄基部,形成杯状菌托,也就是脚苞.菌托中伸出菌柄和菌盖.菌盖宽5~19厘米,初为钟状,伸展后中央稍突起,表面鼠灰色,中央较深,四周渐浅,有黑褐色纤毛,形成放射状条纹.菌盖下面是密集的菌褶,成熟前为白色,逐渐变成粉红色至肉红色,与菌柄离生,显微镜下可看到菌褶两侧长着棒状担子,担子顶端有4个小梗,每个小梗上着生一粒孢子.孢子光滑,呈椭圆形,4~5.6微米×6~8.4微米,孢子印粉红色或红褐色.菌柄位于菌盖下面中央,白色、内实、近圆柱形,长5~18厘米,粗0.8~1.5厘米.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明确温度、光照(包括紫外光)对白僵菌加拿大1号菌株菌落、产孢、孢子萌发等的影响.方法:将加1孢子接种到不同光照和温度处理的培养皿中观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产孢密度及经紫外照射后孢子萌发率的变化.结果:培养14d后,全光照处理菌落直径最小,孢子密度最大;全黑暗处理菌落直径最大,孢子密度最小;前6d黑暗后8d光照处理的产孢量最大.28℃为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14d时菌落直径最大,产孢最多;而19℃对菌丝生长最慢,14d时菌落直径最小,产孢最少,22℃条件为孢子产生的最适宜温度,产孢密度最大.紫外光对孢子活力均有显著影响,随紫外光照时间的延长,孢子萌发率显著降低,照射2h后,孢子完全失活.结论:黑暗处理有利于菌丝生长,光照能促进孢子产生;28℃有利于菌丝生长,22℃有利于孢子产生;紫外光照能显著抑制孢子活力.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采自湖北省赛武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种大型真菌。通过详细的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基于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该种为坚实田头菇Agrocybe firma(Peck)Singer。经文献检索,该物种在中国系首次记录。该种主要鉴别特征:菌盖幼时暗褐色,成熟时黄褐色;菌柄淡褐色,中空;无菌环;菌褶极密,不等长,直生;担孢子光滑,黄褐色,6.9μm×4.3μm,在梅氏试剂中颜色加深为褐色;生于阔叶树腐木上。研究标本存放于汉江师范学院真菌标本室(HMHNU)。  相似文献   

7.
菊花白锈病病原菌侵染循环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光学显微镜下菊花白锈病病原菌侵染菊花的过程.结果表明:病原菌冬孢子萌发后产生先菌丝,先菌丝上发育成2~4个担孢子.担孢子圆肾形,飞落到菊花叶表皮后萌发成菌丝,造成新的侵染点,菌丝成熟后发育成新的冬孢子,完成1个侵染循环.未见夏孢子.  相似文献   

8.
当赤星病菌孢子先于木霉孢子接种时,可刺激木霉孢子萌发,寄生率明显提高;当木霉孢子先于赤星病菌孢子接种时,木霉寄生率较高,但赤星病菌孢子萌发率明显降低;当2者同时接种时,2者的孢子萌发率及木霉的寄生率均较高.不同的木霉与烟草赤星病菌孢子配比试验表明,随着木霉与烟草赤星病菌孢子配比的增加,寄生效果明显提高,但当达到10:1后,即使配比增加,木霉的寄生率仍保持恒定.不同的木霉与烟草赤星病菌孢子配比对病害防治效果随着配比的增加,防效有所提高,当木霉与赤星病菌的孢子配比达10:1时,效果显著提高,随后防效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9.
 病残体处于不同相对湿度(RH)下存活期不同.浸没水中和处于RH100%的存活期不超过1个月,RH90%的不超过7个月,RH75%的不超过14个月,RH65%的不超过34个月,在RH50%~10%的存活期可达77个月,即6年半,病残体上休眠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复苏生长过程是:休眠孢子培养果一大开始萌发.第5天产生孢子梗及孢子.第12天未见新孢子产生,成熟孢子开给脱落,菌丝萎缩.第6~9天是产生孢子高峰期,一个孢子可新产生孢子15个,最多达36个,一个孢子梗可新生孢子4个,最多达6个.  相似文献   

10.
用荧光染色法观察姬松茸菌丝体和担孢子的核,用扫描电镜观察姬松茸担孢子着生情况.结果表明:姬松茸菌丝体为多核,未见到锁状联合;姬松茸担孢子56.3%为双核,17.6%为单核;姬松茸每个担子上着生4个或3个担孢子.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竹黄菌的生长发育情况,采用光学显微镜对其无性孢子的类型和产孢方式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竹黄无性型存在着梭形砖隔状的大分生孢子和椭圆形至近球形的共无性型小分生孢子,并首次报道了大分生孢子形态的多样性和能产生瓶梗孢子及芽生孢子产孢方式的多型现象.  相似文献   

12.
五味子叶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离纯化了五味子叶枯病的病原菌细极链格孢菌,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在PDA,PSA,JB培养液中最有利于孢子萌发.温度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影响显著,30℃菌丝生长最快,25℃孢子萌发率最高.病菌在pH值2~12之间均能生长,pH值8最适合菌丝生长,pH值6~7孢子萌发率最高.黑暗条件更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麦芽糖和果糖是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佳碳源,蛋白胨是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佳氮源.不同微量元素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产生作用不同.Ca2+、Zn2+有利于病菌菌丝生长,Na+促进病菌孢子萌发.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防治五昧子叶枯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先杰 《新疆农业科学》2006,43(Z1):241-242
巴音布鲁克草原为我国第二大高山草原,草原上生长的野生白蘑(T.mongolicumImai)属于口蘑属(Tricholoma)的一种,别名蒙古口蘑、白蘑菇、钉子蘑菇等。它是口蘑的代表种,也是口蘑中的上品。1形态特征野生白蘑幼时半球形,白色光滑,边缘内卷。未开伞、外形完整、形似钉子,菌盖直径1~2厘米的幼蘑,被称“钉子蘑菇”。白蘑开伞平展,菌盖直径5~18厘米,白色,表面平滑,菌肉白色肥厚细密,菌褶白色、绸密、弯生、不等长。菌柄中生,长3~7厘米,粗1·5~4·5厘米,内实,基部稍膨大,白色,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光滑,椭圆形,6~9·5微米×3.5~4微米。已开伞的白…  相似文献   

14.
水稻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因种类不同而不同。不育系424A、131A,因在单核花粉早期、毡与绒层细胞之外,出现一层由特大的球状体所组成的球状体膜。它们不为小孢子形成花粉壁时所利用,最后沉积在液泡化增大的中间层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厚达1—1.5微米的特别肥厚的次生毡绒层壁层,致使小孢子自始至终不能形成花粉外壁,从而导致花粉的败育。  相似文献   

15.
氨基酸维生素对绿僵菌液生分生孢子形成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对金龟子绿僵菌在不同氨基酸为氮源、不同维生素为生长辅助因子的液体培养基中菌丝生长和液生分生孢子的形成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氨基酸和维生素对金龟子绿僵菌的生长及液生分生孢子的形成影响极显著 .以天门冬酰胺和 L -丙氨酸为氮源的培养液有利于绿僵菌液生分生孢子的形成 .产孢量达 5.1× 1 0 9和 4.7× 1 0 9个孢子·L-1.在培养液中添加适宜的生长辅助因子能有效刺激液生分生孢子的形成 . VB6+ VH或复合维生素 B能使绿僵菌获得较高的液生分生孢子产量 (产孢量高达 1 7.8× 1 0 9和 1 6.4× 1 0 9个孢子· L-1) .同时 ,试验还显示 :液生分生孢子的产量与培养基氮源的性质有关 ,复杂的氮源比简单的氮源更有利于液生分生孢子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利用石蜡切片法,结合光学显微镜技术对菜薹Ogura和改良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对应保持系花药发育过程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观察结果表明:改良不育系小孢子在四分体前发育正常,之后绒毡层异常膨大挤压小孢子,影响小孢子营养物质的正常提供,引起小孢子败育.Ogura不育系小孢子与改良胞质不育系不同,它在孢原细胞分化期之前就已经有46%败育,不形成花粉囊;而54%可形成花粉囊的孢原细胞大多只形成体积很小的花粉囊,其中的小孢子发育与改良萝卜孢子不育系的小孢子发育相似;单核早期绒毡层膨大挤压小孢子,使小孢子败育.  相似文献   

17.
采用常规流行学方法研究了芸薹链格孢菌的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结果表明:一般浸入水中2h后就有少量孢子萌发,10 h孢子萌发率可达90%以上;孢子萌发时各个细胞均可萌发形成芽管,向不同方向伸长,形成附着胞,20 h附着胞形成率可达50%以上;花粉和叶面物质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孢子抗干燥能力较弱,萌发孢子只须经4h干燥即可完全丧失存活能力;芸薹链格孢菌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的温度范围均为10~25℃,15℃为孢子萌发及附着孢形成的最适温度,温度达40℃后孢子不再萌发.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游离小孢子启动、多细胞花粉和愈伤组织形成、以及胚状体发生的过程。结果发现:1.小麦游离小孢子第一次有丝分裂的方式与小孢子发育时期有关;2.游离小孢子不等分裂后营养细胞的再分裂过程与小孢子均等分裂非常相似,两者的命运也非常相似;3.小麦游离小孢子能够形成胚状体,其主要是由三细胞原胚或“胚性多细胞团”发育而成。  相似文献   

19.
香菇单核菌丝生长速度与交配型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分析鉴定了香菇担孢子的交配型,并对各类交配型的比例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4种交配型担孢子的比例变化关系,探讨造成香菇担孢子4种交配型单核体比例偏离1:1:1:1分离的遗传背景.结果表明,交配型因子偏分离与菌落形态、培养条件及单核体间交配反应的特征无关,不同菌株4种交配型的担孢子在菌落形态上有较大的差异,但这些菌落形态与交配型比例之间没有相关性;4种单核体之间发生亲和性反应的形态特征有多种形式,这些形态特征与交配型比例之间亦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同一双核菌株的F1代担孢子的萌发能力、生长速度是有差异的,从而导致有些菌株的担孢子中4种交配型分布不均衡,甚至导致有些菌株中只能检测到2种或3种交配型的担孢子.  相似文献   

20.
以7个基因型的小菘菜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基因型、培养方法、激素及AgNO3对小孢子胚芽诱导率和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是影响小菘菜小孢子胚芽诱导率的最重要的因子;小菘菜小孢子培养初期用170 g.L-1蔗糖处理1 d后,更换培养基能显著提高小孢子的胚芽诱导率;0.05 mg.L-16-BA和0.2 mg.L-1NAA能促进小菘菜小孢子胚的发生;添加0.1 mg.L-1GA3和0.3或0.4 mg.L-1AgNO3可显著提高小菘菜小孢子胚的胚芽诱导率和平均每胚出芽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