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接种灰斑病菌1-10号生理小种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的规律,探讨了过氧化物酶在大豆抗灰斑病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抗感品种接种灰斑病菌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比对照植株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有所增高,并且抗感品种接种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的幅度因生理小种的不同而不同,可见,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是大豆一种普遍性的抗病反应,而且抗感品种之间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差异并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因此,不宜作为一种生化指标来鉴定大豆品种对灰斑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了抗性不同的大豆品种,在3~4叶期接种,并于接种后1~10天内连续取样,然后测定其接种后内叶绿素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在病菌侵入的初期,叶绿素a、b的含量都有所下降:在病菌侵染后7~10天时,感病品种叶片内叶绿素a、b含量比未接种对照低,而抗病品种叶片内叶绿素a、b含量均明显高于未接种对照;另外,致病力不同的生理小种对叶绿素a、b含量变化的影响不同,7号生理小种对叶绿体的破坏能力最强,其次为6号生理小种,而4号生理小种则最弱,其中1号,2号生理小种居中。抗病品种叶片内叶绿素a/b的比值明显高于感病品种,初步认为叶绿素a/b的比值可作为大豆品种对灰斑病抗性鉴定的一种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3.
在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和灰斑病菌互作中,通过测定叶片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了灰斑病菌的侵染对大豆叶片脂质过氧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和灰斑病菌的组合不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变化的规律也不同;抗病品种接种致病力强的1号、7号和6号生理小种后,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均比对照的高,而接种其它生理小种后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均比对照降低。但是,感病品种接种灰斑病菌后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均比对照植株的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很大。  相似文献   

4.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分别将灰斑病菌接种在5个不同抗性的大豆叶片上,分析了接种后不同时期大豆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生理小种和供试品种组合不同,SOD的活性变化规律不同;但总的趋势是随着接种后时间的推移,抗感品种的SOD活性的变化呈曲线上下波动,这种曲线体现了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SOD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因此,认为接种灰斑病菌10个生理小种后大豆叶片中SOD活性的变化是大豆对灰斑病侵染后产生的一种普遍性反应,有利于提高大豆的抗病性;但不宜作为抗性鉴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美国鉴别寄主对中国大豆灰斑病菌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大豆灰斑病菌10个生理小种分别接种于美国的12个灰斑病鉴别寄主上进行抗性鉴定,参考美国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对这12个美国鉴别寄主抗性反应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2个鉴别寄主对中国灰斑病菌4号生理小种和对美国灰斑病菌1号生理小种的抗感反应一致,其它中国和美国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和对美国灰斑病菌1号生理小种的抗感反应一致,其它中国和美国灰斑病菌生理小种没有相似之处,美国鉴别寄主中的Bragg和Hoo  相似文献   

6.
对大豆疫霉根腐病菌胁迫下抗感不同野生大豆品种根、茎、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接种疫霉根腐病菌1号生理小种后,抗病野生大豆根和攀中的PAL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阶段比相应对照增加,并且变化的幅度较大,而感病品种相反.抗感野生大豆叶中PAL活性与对照相比变化幅度均较小.  相似文献   

7.
徐兆飞  刘亚光 《大豆科学》2006,25(3):234-238
利用大豆灰斑病菌不同致病力的生理小种接种抗感不同的大豆品种,结果表明:大豆叶片内总黄酮类物质的含量与品种的抗病性呈明显正相关;感病品种叶片内总多酚含量变化显著降低,抗病品种总体变化不大.接种致病力强的生理小种能够大幅度提高抗病品种体内总黄酮含量,这一结果可以作为筛选和鉴定抗病品种的一种生化指标;大豆灰斑病菌弱毒菌株能够诱导感病品种体内总黄酮含量提高,进而提高大豆的抗病性,这一结果为大豆灰斑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固相抗源(体)型酶联免疫测定方法(ELISA),对接种灰斑病1、7号生理小种后,不同抗性大豆品种(系)的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抗病类型大豆品种(系)叶片内IAA含量较高,品种抵抗病菌能力增强;感病品种IAA含量较低,GA含量降低,IPA含量升高;大豆叶片内的内源激素含量的诱导表达与病原菌有关,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对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的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针对中国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以抗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系东农40566为母本,以感1号生理小种的品种东农41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杂交得到F2代后连续自交3代得到F5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后,利用BSA法对500个SSR标记进行筛选,其中3个标记Satt565、SOYGPATR和Satt396在抗、感池间表现出稳定的多态性,并且在F2代个体中表现出抗性与多态性协同分离的趋势.这3个标记与抗性基因的连锁顺序为Satt565-SOYGPATR-Hrcs1-Satt396,它们与抗性基因的连锁距离分别为12.7cM、6.5cM、14.7cM.推测抗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的基因可能位于C1连锁群上.  相似文献   

10.
大豆品种对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的抗性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1 ̄10号10个大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对200多份大豆品种进行接种鉴定,筛选出抗8个以上生理小种的抗性资源18份。鉴定结果表明,灰斑病菌1 ̄10号生理小种的致病频率分布在0.25 ̄0.583之间,其中6、2、3号生理小种具有较高的致病水平;而且大豆品种对1 ̄10号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的抗性在群体水平上表现出同时抵抗10个生理小种的5 ̄8个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1.
大豆灰斑病流行动态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刘学敏  李本宁 《大豆科学》1996,15(3):222-227
1989-1992年对黑龙江省三江平的6个国营农场田间大豆灰斑病进行系统调查,共获得了130余组田间病害流行数据资料,利用5种生长模型对其进行拟合检验,通过比较绝对系数(R2)和回归误差(SS),认为Logistic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大豆灰斑病田间动态变化过程。通过对影响田间发病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t1时病情(Xt1)、日均温度(T)、日均相对湿度(RH)、叶面湿润时数(WP)及雨日数(RD)是对大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大豆抗花叶病毒病的鉴定方法。结果表明,毒源以采用干燥病叶在-15—-17℃条件下保存15天为宜,病叶与缓冲液比(g/V)为1:20。二片子叶展开时接种,其发病率较高,出现症状时间适宜。采用病株症状严重度及病叶量2个因素确定抗病5级标准,并以病情指数划分5个抗性等级。本研究提出的抗性鉴定方法可取得品种间及年份间具有可比性的抗性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豆种质资源抗大豆锈病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谈宇俊  常汝镇 《大豆科学》1997,16(3):205-209
1986-1995年我国南方14省8711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抗大豆锈病鉴定。其结果未见免疫和高抗资源,仅有大降色豆,古田岭黑白毛豆,马山仁峰黄豆,天等黑豆,宿89-1等74份中抗资源,占鉴定总数的0.85%;中感资源3846份,占鉴定总数的44.15%,高感资源4791份,占鉴定总数的55%。感病资源共占99.15%。  相似文献   

14.
大豆残茬腐解液对大豆生长发育的自感效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恒温腐解1个月所得的根茬腐解液处理大豆种子表明:根腐解液显著地抑制了大豆种子的萌发,表明在胚根长度显著降低,抑制率达41.79%。通过大豆腐解根茬盆栽试验表明:与对照相比,大豆腐解根茬降低了大事产的根系活力,降低了大豆的抗逆性,表现在(--萘胺氧化酶性下降;同时,腐解根茬使大豆植株的生物膜结构受到破坏,表现在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增加;产量分析结果也表明:腐解根茬的 综合效应使大豆产量和百粒重都较对照降低,差异极显著,达11.16%-24.61%。由此表明了大豆根茬腐解物(包括腐解的中间产物)是大豆连作的主要自感物质之一。  相似文献   

15.
大豆资源对SMV株系抗性的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盖钩镒  胡蕴珠 《大豆科学》1989,8(4):323-330
在南京田间对我国约六千份大豆资源进行大豆花叶病毒(SMV)抗性鉴定的结果,5.3%对本地区SMV毒源群体具有较佳抗性;黄淮、长江下游等地区资源的抗性优于其他地区。从国内及一些国外资源中入选的56份材料经实验室鉴定,28份具有株系专化抗性,包括7份抗S_(?)、S_c、S_(?)、S_h4个株系,3份抗3个株系,7份抗2个株系,11份抗1个株系。其中11份既具良好田间抗性又具对江苏主要株系S(?)及S_c的专化抗性,可作为本地区抗SMV育种的抗源。  相似文献   

16.
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抗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书君  张玉华 《大豆科学》1991,10(3):165-171
1986~1990五年内,应用田间自然发病和盆栽接种病土鉴定方法,对河南、河北、安徽、山东、山西、陕西等14个省市保存的8183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大豆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筛选出免疫品种29份,占参试材料0.35%,抗病品种209份,占参试材料2.55%。鉴定结果表明,抗源材料多为黑种皮大豆,而且不同地区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抱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7.
大豆品种对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佳环  高洁 《大豆科学》2000,19(2):180-183
在广泛的田间抗病性调查的基础上,用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的4号和2号生理小种对12个大豆品种的抗病性进行了测定,在这12个大豆品种中有丹豆4和吉农1号2个品种对4号和2号小种均表现抗病,并讨论了其它大豆品种的抗性表现。  相似文献   

18.
大豆孢囊线虫病是限制大豆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世界各地每年因大豆孢囊线虫病给大豆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筛选和培育大豆孢囊线虫抗病品种是解决多种病害危害的根本途径.本试验采用生产田鉴定的方法,广泛收集国外种质资源、生产上主栽品种、新育成的品系,农家种质材料,国家品种资源库材料等等,鉴定出11份高抗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种质,同时交叉鉴定出12份双抗大豆灰斑病、孢囊线虫病的材料.因此,将鉴定出的农艺性状好的抗病品种可直接在痛区应用,通过种植一个品种就可以解决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害的危害,这对于从根本上防治大豆病害的危害,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书君  张玉华 《大豆科学》1996,15(2):97-102
1991-1995年,应用田间自然病圆和病土盆栽鉴定方法,对安徽、河北、福建、山东等24个省市保存的3355份栽培大豆种质资源和186份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分别进行大豆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豆种质资源抗大豆孢囊线虫5号生理小种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磊 《大豆科学》1998,17(2):172-175
1992-1995年,应用田间自然病圃和病土盆栽鉴定方法,对黑龙江,河北,山东,安徽,福建和广东等21个省市保存的3391份栽培大豆和169份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抗大豆孢囊线虫5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