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3年6月,在南京郊区的长豇豆上采到1株表现植株矮缩症状的C-7病毒分离物。接种试验证明,它不能摩擦接种传病,但可以由豆蚜(Aphis craccivora)、棉蚜(A.gossypii)和桃蚜(Myzus persicae)以持久性方式传病。寄主范围测定的结果表明:分离物可以侵染长豇豆、豇豆、蚕豆、大豆、菜豆、豌豆、赤豆、利马豆、苜蓿、红三叶、地三叶、绛三叶、葫芦巴,紫云英和苕子等15种豆科植物和曼陀罗1种茄科植物。这些植物大都出现植株矮化,叶片扭曲,卷缩或僵缩,不能开花结实等症状。豆蚜的传病性状中,获毒饲育的最短传病时间为3小时,接毒饲育最短传病时间为10分钟,循回期是24小时左右。但是,传病率最高的获毒饲育时间是2~3天,接毒饲育时间在1天以上。接种1头蚜虫就具有传病能力,5头蚜虫能达到100%的传病率。蚜虫可以终身传毒,蜕皮不影响其传毒力,但传毒有间歇性。根据它的基本性状,病毒C-7分离物是一种豆科植物的黄化型病毒,可能是属于大麦黄矮病毒组(Luteovirus Group)的成员。  相似文献   

2.
柑桔木虱传递柑桔黄龙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柑桔木虱是柑桔黄龙病主要媒介昆虫。几年来的试验初步表明:无病植株上繁殖木虱成虫,在病树上吸毒20—30天以上就可传病。黄龙病病原在成虫体内约经20—30天循回期、带毒后木虱成虫,虫口密度大(20头/苗以上),吸食传毒1天即可发病;虫口密度小(1—5头/苗),吸食传毒7—14天也能传病。潜伏期一般2—8个月,个别株2年才发病,病梢于冬季回接,3—5个月后也表现出和虫传发病苗相同的斑驳状病症。  相似文献   

3.
张培坤 《广西植保》2001,14(2):19-20
玉米青枯病 ,又名玉米茎腐病、茎基腐病等。国外早有发生 ,2 0世纪初便开始有研究报道 ,在美国、加拿大、法国、南斯拉夫、日本、印度等发生较严重 ,其中美国因此病减产 2 0 %~ 30 % ,局部地区50 %以上 ,被称为玉米的头号病害。在我国 ,自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各玉米产区也相继发生 ,一般病株率 1 0 %~ 30 % ,严重的达 80 %以上 ,遂引起各省、市、自治区生产和科研部门的极大关注 ,并予以研究 ,现将研究进展概述如下。1 症状  玉米青枯病是典型的土传根病 ,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 ,乳熟期到蜡熟期为发病高峰期。玉米发病后 ,叶片出现青…  相似文献   

4.
何洋  彭红  蔡春木  彭昕华 《湖北植保》2024,(1):46-48+52
本文研究了5.0亿孢子/g多粘类芽孢杆菌对小麦土传病害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显示,生物菌肥+常规管理,对茎基腐病、纹枯病等真菌性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优于化学药剂常规管理,小麦出苗率高0.6~3.5个百分点,茎基腐病病指防效高4.20~30.78个百分点,纹枯病病指防效高8.30~29.98个百分点,增产率高7.31~11.5个百分点。建议在小麦生产中推广使用土益康1号生物菌肥。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应用生物测定和电镜检验的方法,探讨黄龙病病原在其介体昆虫(柑桔木虱)体内的循回期。前者的结果表明,其循回期长短不一,短的为3天或少于3天,长的达26-27天。木虱成虫能终身携带病原。获"毒"饲育若虫新羽化的成虫也能传病。其中,羽化后1天和2-5天便能传病的单虫分别占供试虫(组)数的3%和5%。电镜检验结果,在获"毒"饲育后3天的成虫唾液腺细胞内能观察到病原体,有力支持了采用生物测定循回期的可靠性。根据由获"毒"饲育若虫新羽化的成虫就能传病的新认识,建议治虫防病的重点应放在治卵和若虫上。  相似文献   

6.
柑桔黄龙病的病原在木虱体内循回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应用生物测定和电镜检验的方法,探讨黄龙病病原在其介体昆虫(柑桔木虱)体内的循回期。前者的结果表明,其循回期长短不一,短的为3天或少于3天,长的达26—27天。木虱成虫能终身携带病原。获“毒”饲育若虫新羽化的成虫也能传病。其中,羽化后1天和2—5天便能传病的单虫分别占供试虫(组)数的3%和5%。电镜检验结果,在获“毒”饲育后3天的成虫唾液腺细胞内能观察到病原体,有力支持了采用生物测定循回期的可靠性。根据由获“毒”饲育若虫新羽化的成虫就能传病的新认识,建议治虫防病的重点应放在治卵和若虫上。  相似文献   

7.
通过接种,小区试验和大田验证,证明凋萎型白叶枯病稻桩上潜在病菌可以存续至第二年5月份后并仍能传病,因之它是稻草、种子以外的又一主要菌源。初步看来稻桩上的病菌主要在秧田期传染,但菌量大时,也可以在本田期侵染,所以在凋萎型白叶枯病严重地区,除狠抓秧田期防治外,还应当注意本田前期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大豆花叶病的流行因素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5年设置流行观察圃,以4个品种、4种播期、两种种子传毒率的种子,系统观察各因素对病害流行的作用。另设综合防治田,品种与观察圃相同;采取隔离种植、种传率低、适期播种及早期拔除病苗等措施。1986年用相同的4个品种,设5个隔离试区,各播种不同种传率(0—33%)的种子,测定播种种子传毒率对流行的影响。结果证明:传毒种子是当地最主要的侵染来源,田间杂草不传病,蚜虫传播距离多在100米以内,花期以后被侵染的植株,其种传率显著降低。播种种子传毒率与田间流行程度及收获种子传毒率相关显著。所用防病措施效果明显,可控制田间病情指数为4%、种传率为0%、种子斑驳率低于4%。  相似文献   

9.
广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情况及防治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近年广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情况和发生特点,提出了以杀灭传毒害虫、切断毒源、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为策略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0.
 比較大規模的传病試驗的結果証知小米红叶病病毒不借种子传播,很难或者不能用机械式方法传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