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维林  赵京楠 《林业科技》1993,18(6):64-64,32
钢筋混凝土预制楼板已普遍用作承重楼板,在预制板上作水泥地面面层,如果施工不当,极易裂缝。1 顺楼板方向(长轴)裂缝1.1 产生原因(1)灌缝材料选用不当。灌缝混凝土石子粒径过大,灌缝不密实;灌缝水泥砂浆强度偏低。(2)灌缝混凝土或砂浆尚未达到要求强度就继续作业;局部地面集中荷载过大,破坏了灌缝混凝土或砂浆与板体的结合。(3)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普通强化地板生产工艺的改进,新型实木面层强化地板的生产的要求,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实现了强化地板面层的实木化。  相似文献   

3.
采用添加聚合物的方法解决水泥砂浆掺加橡胶粉后强度下降的问题。通过正交试验,验证了在橡胶水泥砂浆混合料中添加聚合物能够提高强度,且随着聚合物掺量的增加,强度提高越明显,当聚合物掺量较多时,聚合物起作用需要一定的养护龄期。研究成果有助于优化水泥稳定碎石的配方设计,提高其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水泥砂浆裂缝产生的原因,并从几项细节控制方面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高等级公路沥青面层的几种新型结构进行了对比性探讨。重点介绍了传统的沥青混凝土面层 (AC)、多碎石沥青混凝土面层 (SAC)、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面层 (SMA)三种结构各自的特点及其应用 ,为广大公路建设者提供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6.
简要阐明了规范水泥砂浆楼地面的施工操作程序和提高工程质量,是施工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旧水泥砼路面加铺沥青砼面层的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泥砼路面出现断裂、沉陷、破碎、板块脱空等公路路面病害,在其改建中,由于加铺了沥青砼面层,使其具备良好的使用性能,同时还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被广泛运用。文章根据柳州市潭中路西段水泥砼路面改造工程,对旧水泥砼路面加铺沥青面层的施工相关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房屋中,楼地面通常采用水泥砂浆面层。由于面层较薄(多数为20mm),人们活动频繁,摩擦、撞击较多,加上施工操作、材质等问题,楼地面起砂现象时有发生。如何防治和处理楼地面起砂,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介绍S263线(福堂至小三江段)沥青砼面层混合材料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作者针对建筑中地面抹灰的一些常见的质量问题,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基本上把地面抹水泥砂浆的一些通病都谈到了,并提出了较施工操作规程更为简便可行的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11.
竹大片刨花板对竹材生物学特性的适应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云南四种典型材用丛生竹(龙竹、甜龙竹、黄竹和油勒竹)宏观构造、组织结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和化学组份等竹材主要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分析结果为依据,提出了竹大片刨花板的结构、制板工艺和设备与原料竹材生物学特性之间应有的适应性关系。继而,通过实验室系列化试验和工厂试生产,确定了竹大片刨花板的应有性能和最佳工艺条件包括竹大片刨花的最佳质量指标及其最佳制备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中国竹产业的特色优势与创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是竹产业发展规模最大和最先进的国家,竹林培育和竹材加工技术取得了显著成就,产业初具规模。但在新形势下,竹产业正面临技术变革,推动竹产业整体转型升级亟需创新技术与模式设计。文章主要以竹材加工产业为重点,从竹材的资源分布、文化属性、经济价值、国际贸易等方面阐述了中国竹产业的特色与优势。进而从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产业结构升级、创新能力培育等方面剖析了当前制约中国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与挑战。在此基础上,重点围绕统筹规划、产业链构建、科技创新、政策扶持、认知提升、标准体系建立、国际市场拓展等方面,提出了中国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林草间作经营在挖掘生物资源潜力、缓解农林争地、保护及修复生态系统、推进林农增产增收、石漠化及荒漠化综合治理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为达到土地及自然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节约林农生产经营成本,推进农、林、牧、副业的高效、和谐、健康发展,实现森林及草地生态系统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文中阐述了在中国、亚洲、澳大利亚及新西兰、非洲、美洲、欧洲等地区林草间作的研究背景、内容、类型及特征,分析了林草间作对土壤性状、养分、含水量及固土保肥的作用,总结归纳林草间作对经济、生物多样性、微气候、林木及其产品的效益分析,提出林草间作未来深入研究探索的技术手段及方向,可为林草间作的应用推广及系统性、整体性和定量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林木扦插基质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从常用基质类型、基质的理化性质、基质的配比以及基质对插穗生根和生长的影响等4个方面综述了我国林木扦插基质的研究现状。用作林木扦插的基质可分为有机和无机2大类型,常用的有蛭石、珍珠岩、泥炭、河沙、椰糠、黄心土等。目前对常用基质的理化性质的研究缺乏系统性,还不能满足标准化、规模化、工厂化生产基质的要求;对基质和其他影响插穗生根因素的交互作用以及基质影响插穗生根的机制研究不够深入,缺乏主要林木扦插基质的标准性状参数,还未能找到很好的泥炭替代品。今后应加强基质理化性质、基质同其他影响扦插生根因子交互效应、珍稀树种和品种适宜基质以及泥炭替代品等4个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最终形成一套基质标准化生产和选择配制的理论体系并应用于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竹类多样性及其重要价值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竹类属于禾本科Gramineae(Poaceae)、竹亚科Bambusoideae植物,全世界约1 500多种。中国竹类的自然分布广阔,横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涵盖包括台湾、香港在内的21个有竹子分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区。中国是世界上竹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栽培竹类最丰富的国家,共有竹类植物753种(含22种引进种),约占世界总数的50%以上。同时,中国竹类在起源、遗传进化、内部构造、生态及林型等方面均具有十分丰富的多样性。中国竹类从宏观到微观所展现出的多样性特质,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对于人类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从而更好的利用竹类资源服务于人类的长远利益,具有重要价值。文章从起源、生态、林型、物种、形态、遗传等方面概述了中国竹类的多样性,为进一步探讨竹类多样性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6.
以乌鲁木齐工业区、交通区、居民区和公园区的林带作为试验采样区,分别从各功能区林带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组成、污染情况、来源4个方面,分析了土壤中16种PAHs污染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不同功能区林下土壤平均PAHs的含量为(375.76±32.96)ng·g^-1,其中交通区>工业区>居民区>公园区。低环和高环PAHs含量分别占32.02%和67.98%。工业区林带和交通区林带土壤以4环和3环为主,居民区和公园区以5环为主。工业区和交通区林带土壤以轻度污染为主(42.90%和37.50%);而公园区和居民区以轻度污染(60.00%和66.67%)和未污染(40.00%和33.33%)为主。工业区林带土壤组分中占比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茚并(1,2,3-cd)芘(IcdP)占16.01%和?(Chr)占0.98%,交通区林带占比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荧蒽(Fla)占16.01%和苊(Ace)占0.49%,居民区林带分别是荧蒽(Fla)占15.66%和?(Chr)占0.21%,公园区林带分别是茚并(1,2,3-cd)芘(IcdP)占19.48%和?(Chr)占0.84%。以煤、木、草等生物质燃烧为污染源的样地最多的是公园区;以汽车尾气、石油燃烧为污染源的样地最多的是交通区。各功能区PAHs的来源主要为煤、生物质等的不完全燃烧。  相似文献   

17.
在景观尺度,德国的GISCAME把权属、经营措施等森林经理学方法对森林功能与服务的影响加入到森林多目标规划中,对多权属区域森林多目标权衡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以生物量规划为例,该平台引入一种提高生物量和生态服务价值在时间和空间上动态权衡的土地利用策略模型,通过生长与收获模型结合的评估方法,解决了小班经营决策和区域规划目标不统一的问题,用情景分析来检验不同措施选择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量增加要求上的差异。从森林经营管理的角度来看,该系统在生长与收获模型、森林调查数据、权属转换率、可及性、保护等级、皆伐或者间伐经营措施改变等方面还存在不确定性假设问题。为将GISCAME平台引进到我国森林经营管理中还需要加强嵌套精准模拟和景观资源可及性等问题研究,系统探索森林权属功能潜力及森林保护等级功能潜力数量差异,为森林景观精准规划与经营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林业部1987年赴菲竹子考察组的业务总结。菲已知竹种有11属55种,其中36种是直立型的,19种是攀援型的。8种竹种得到广泛应用,其中茨竹(Bambusa blumeana)分布最广,用途最大,是菲律宾最重要竹种。全菲竹林面积不清,估计直立型竹子面积在2万公顷以上。菲律宾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地形复杂,使丛生型、散生型、混生型竹种都有合适的生长区域,但热带型的丛生竹占主要地位。菲对发展人工竹林较为重视,采用的竹子繁殖方法包括种子育苗、鞭移栽、竹兜移栽、秆插、枝插、高压和平埋等等,裸根或带容器栽植,管理比较粗放。菲竹子主要用于渔业、香蕉业、建筑业、家具和手工业、船和筏。菲竹沙发和竹乐器精致,是菲竹子利用的一个特色。竹子改形技术较为成熟,竹子防蛀防腐较为重视。菲律宾竹子研究发展较快,有一批项目包括FAO资助项目正在研究。本文最后提出了几个值得借鉴的开发技术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一个世纪来黑龙江省森林景观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ith the help of GIS tool of ARC/INFO,ARCVIEW and FRAGSTATS,the map of forest resource distributio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was analyzed in 1896,1949 and 1981.Using total area,mean patch size,patch density,coefficient of patch size variation,mean patch fractal dimension and mean shape index,we studied the change of forest landscape pattem and the change of each patch types in this region.As a result,the total area of forest landscape and mean patch size decreased sharply,the quantity and density of patches increased,the juxtaposition of patches weakened,the shape of patch tended to become regular,and the border of patch simplified.All these showed that the forest landscape of this area tended to fragment gradually,and the fragment of Korean pine forest is the severest.the diversity of whole forest landscape and the eveness of landscape types distribution reduced gradually.Human impact,instead of climate change and forest community succession,is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for such dramatic chages.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福建省樟树溃疡病的病原菌种类,对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三明市明溪县、南平市建阳区和顺昌县4个地区采集的樟树枝干溃疡样本进行分离、纯化和致病性分析,将病原菌进行系统形态学观察,并结合代表菌株的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翻译延伸因子(EF-1α)、RNA聚合酶Ⅱ大亚基(RPB2)和β-微管蛋白(BT)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构建进化树,最终确定病原菌种类。结果表明,在福建省不同地区内采集到的75份樟树溃疡样本,经过组织分离、纯化和致病性检测,得到43个病原菌株,根据观察病原菌的菌丝生长状态和孢子特征,并结合系统进化树的结果,得到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假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pseudotheobromae)和Lasiodiplodia iranensis 4种类型菌株。接种菌株后发病症状与野外发病症状相同,但致病程度不同,其中小新壳梭孢最强,可可毛色二孢次之,L.iranensis最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