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了不断筛选适宜沧州土、肥、水条件,光、气、热资源的玉米推广品种,选择目前生产上推广面积大、表现比较好的一些玉米品种,并引进一些新审定品种,通过相同的肥水管理,比较不同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等综合性状,为我市今后推广对路玉米新优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玉米种质基础及2001~2013年品种推广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剖析1979~2013年吉林省审定的640份玉米品种及其双亲遗传基础,总结归纳吉林省玉米种质类群的划分及衍生系谱。研究2001~2013年吉林省玉米品种推广情况,对吉林省玉米新品种的培育及玉米生产进行综合评价,为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玉米新品种齐单1号2006年4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鲁农审2006002号:2007年11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07013。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特点,审定推广区域达全国16省市,  相似文献   

4.
我国水稻主栽品种跨省推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86~2008年我国水稻年推广面积在6.67万hm2以上的1565个(次)主栽品种的跨省推广情况分析表明,我国水稻主栽品种推广平均跨省数为2.8个。总体上,不同时期无明显变化趋势,但品种类型、南北稻区、审定级别之间差异明显,无论是推广平均跨省数还是单个品种年均推广面积,籼稻品种均明显大于粳稻品种,杂交稻品种均明显大于常规稻品种,南方稻区品种均明显大于北方稻区品种,国家审定品种均明显大于省级审定品种。  相似文献   

5.
1979~2020年我国玉米品种审定情况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9~2020年全国31个玉米品种审定委员会累计审定玉米新品种17 127(个)次,去除同一品种不同省份重复审定,统计得到14 121个审定品种.郑单958、中单9409等7个品种审定10次以上;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等6个单位审定品种超过100个;昌7-2、吉853等5个自交系育成...  相似文献   

6.
我国常规水稻品种选育与推广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根据1991~2008年国家和省级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审定及推广情况统计资料,分析了我国常规水稻品种审定、主要性状表现和推广应用情况,表明我国常规水稻品种选育与推广呈现籼型相对弱化、粳型稳步发展的趋势。提出加强常规水稻品种选育与推广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黄淮海夏播玉米区2002~2009年区试数据为依据,分析实体对照的局限性,将参试品种平均值作为对照与实体对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玉米品种区试中采用参试品种平均值作为对照是可行的。采用平均值作对照的同时可在区域试验中加入本区或当地大田表现较好的品种作为参照,有利于考察参试品种对环境的实际适应能力。在区域试验中可采用平均值作对照,但生产试验和预备试验中一般不宜采取平均值作对照,应用实体对照。选拔标准一般可参照现行的审定标准,但不同生态区域和组别有所不同,需要综合考虑各区情况。  相似文献   

8.
根据《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国办发[2006]40号)的有关规定,经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并经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公示,决定停止推广原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竹系26等50个水稻品种、丰抗2号等36个小麦品种、丹玉6号等34个玉米品种、豫棉一号等50个棉花品种、铁丰18等32个大豆品种,现予公告。  相似文献   

9.
国家玉米品种试验中对照品种更迭与发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照品种的选择和更换应以通过审定、生产中表现较好的品种为依据,随着育种水平的发展适时更迭。品种推广走势与对照更换的时期一致,进一步说明对照品种的示范和标杆作用。玉米品种区试应适时提高对照水平,加大品种选择压力,针对性设置对照,提高区域品种竞争力,及早筛选后备对照品种。品种试验中对照品种或形式可以探索参试组合的平均或几个对照的综合考量,使品种试验更加科学,以此选拔出来的品种可信度和适应性更强,更能体现客观、公正、公平。  相似文献   

10.
从"九五"以来吉林省玉米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分析入手,探讨品种权保护对玉米育种创新的促进作用,提出了玉米品种审定的标准化、品种权保护与品种审定程序衔接、生物技术对玉米育种技术和新品种保护的支撑等问题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1.
选用我国北方1970~2000s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玉米单交种及其亲本为试材,在3个种植密度下比较分析品种更替过程中产量杂种优势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单交种更替过程中绝对杂种优势随年代的推进逐渐增加,低、中、高密度下绝对杂种优势平均增加比率分别为3.9%、7.9%和18.8%;相对杂种优势、中亲优势及杂种优势指数在低、中密度下略有降低趋势,在高密度下略有增加趋势;超高亲优势年代间变化较为平缓,1980~1990s品种超低亲优势显著低于1970s。分析表明,低密度下杂种优势对产量的贡献率较大,随着密度的增加,杂种优势越来越小,非杂种优势因素对产量的贡献率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2.
玉米品种试验中DNA指纹检测进展和品种管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玉米区试品种一致性和真实性检测工作组织实施6年来,检测品种数量不断增加,检测作物类型、组别不断扩大,检测内容逐步丰富,检测难度不断加大,协作单位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推进了检测标准化和规范化。至2008年底,累计检测国家及各省区试玉米组合4 094个,真实性或一致性有问题的组合212例。DNA指纹测试技术在品种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提升了国家和省级农作物品种管理工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提出在新种子法实施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形势下以及我国玉米生产季节面临气候条件多变和种业面临严重竞争压力前提下,玉米育种家和种子经营者应该根据不同玉米生态类型区、不同环境和市场的需求,在玉米育种过程中选育出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品种组成优势互补的品种群,从而化解品种过于单一给玉米生产和企业带来的潜在风险,为品种多元化利用和玉米生产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4.
朱敏  史振声  李凤海  王志斌 《玉米科学》2007,15(Z1):100-103
根据国内外玉米不同品种间作、混作的研究结果,叙述了该种植方式群体的光合性能、生理生态效应、形态变化、产量、抗逆性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当代杂种优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玉米不同品种间作、混作理论和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苏玉22是江苏省沿江地区农科所以自选系F2为母本,自选系F24为父本杂交育成的饲用玉米新品种。各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苏玉22比目前江苏省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苏玉9号增产10%以上,具有中熟、耐密、大穗、活秆成熟、品质优良等特点,适宜在江苏省及周边地区作春、夏播玉米种植。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促进小麦新品种豫农516的推广应用,利用2016~2018年河南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资料对其主要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豫农516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区试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11.80%,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6.0%;产量变异系数均值10.67%,适应度均值88.15%,主要品质达优质中筋小麦标准。该品种适合河南及周边省份相近生态区中晚茬地种植。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0-2019年河南省年种植面积0.67×104hm2以上玉米品种的种植面积及育种单位信息,分析河南省玉米品种利用及育种单位推广情况,为河南省玉米生产选种及种业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10-2019年河南省年种植面积0.67×104hm2以上的品种200个,累计种植年数4年以上的品种73个,累计种植面积33.33×104hm2以上的品种19个,其中,16个已过种植高峰期,生产上面临品种更新换代压力。种子企业和科研院所是品种选育的主要力量,随着年份更替,种子企业选育品种数量及种植面积占比不断攀升,远超科研院所。外省选育品种种植面积占比呈上升趋势,外资进入对河南省玉米种业造成一定冲击,河南省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育本省种业品牌。近几年,河南省先后建设了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及神农种业实验室,积极推进现代种业强省建设,努力为我国打好种业翻身仗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玉米优良种群性状的综合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吉林省应用的27个品种的产量和质量性状的综合筛选,优选出中晚熟、晚熟两个熟期组的优良玉米种群,并对其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玉米品种各性状级别的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19.
玉米种子活力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用标准发芽试验、低温发芽试验、高温发芽试验和田间播种试验(CK),测定了两个玉米品种(组合)的种子活力情况,以寻求测定玉米种子活力的最佳方法.结果表明:同一品种(组合)的种子活力指数采用不同的测定方法其结果是不一致的;对不同品种(组合)的种子活力比较,这几种方法均可采用。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蔗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特点,分析了弥勒蔗田7种生态高效模式的经济效益及示范推广情况,并提出了蔗田生态高效模式的调控措施,包括精细整地,合理选配间套作物品种,充分利用立体空间,规格化种植,配套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