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大利杨树,即Ⅰ—214、Ⅰ—72/58,Ⅰ—69/53和63/51杨等,于一九七二年引进我国,次年引入我省,一九七六年由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和省林科所共同主持,泗阳县林苗圃、睢宁县林科所等单位协作,进行区域性试验,现已获得良好结果,一九七九年经省科委组织鉴定,目前正在我省大力推广。 实践证明,这类杨树具有生长快、抗性强,适合平原地区生长的特点。这组照片就是泗阳引种点的杨树生长情况的掠影。该县106万亩耕地,已有一半农田实现杨树林网化,绿化公路230公里,5年全县共植500万株左右,营造试验林、成片林18600多亩,育苗1240余万株,并先后有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154个单位引种。 我们要大力推广意大利杨树,  相似文献   

2.
速生杨树即Ⅰ—72/58、Ⅰ—63/51、Ⅰ—214、Ⅰ—69/55、Ⅰ—45/51和加龙杨,于1973年引入我省,经过几年的引种试验,已经表现出生长迅速、适应性强、繁殖容易、成材期短等优点,是优良的速生用材树种,目前正在全省普遍推广.1980年我们曾用63、72、69、214和加龙杨进行人工控制授粉,并采收了自由授粉的72及69杨的种子,共得F_1苗木2,334株.今年我们对F_1苗木生长及形态变异进行了调查,并进行苗期选择.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从1977年开始,我们进行了意大利杨树新品种的引种试验。现将试验结果小结如下: 材料和方法 试验材料系从省林科所引进的214杨、63杨、72杨、45杨、69杨及加龙杨等六个杨树新品种。 试验设二个点。即:  相似文献   

4.
意大利杨树六个无性系即Ⅰ—72/58、Ⅰ—63/51、Ⅰ—214、Ⅰ—69/55、Ⅰ—45/51和加龙杨,1972年秋引入我国,次年引进我省,经几年的试验、推广,目前在全省大部份县、市均有栽植.为了解这些无性系在我省的生长情况,于1980年下半年,我们前往徐州、淮阴、盐城、扬州、南通、镇江地区30多个地方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的情况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5.
1975年我县从南京引进黑杨派六个新无性系,即Ⅰ—214,Ⅰ—45/51,Ⅰ—63/51,Ⅰ—69/55,Ⅰ—72/58,加龙杨.总的说来,这六个新无性系在泗阳地区的生长表现,都比当地栽植的加杨小意杨突出,它们都具有主干通直,生长极为迅速,出材量大,具有早期速生丰产的特性,因此,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经过四年试验证明:以Ⅰ—214为对照,加龙杨生长量仅次于214,Ⅰ—45杨秋季易感病害,这两个品种暂不发展.Ⅰ—214,Ⅰ—63/51,Ⅰ—69/55,Ⅰ—72/58四个品种是我县主要推广品种.但除214外,其余三个品种,  相似文献   

6.
意大利杨树六个无性系Ⅰ—72/58、Ⅰ—69/55、Ⅰ—63/51、Ⅰ—214、Ⅰ—45/51和加龙引种我省业已开花.1980年春我所进行人工有性杂交,获得杂种,播种又得到一批杂交苗木.现将不同杂交方法对69×63杨杂种种实发育和苗木生长影响简报如下:一、杂交方法以63杨为母本,69杨为父本,采用以下三种杂交方法:1.温室切枝杂交 1980年3月4日从大树上采集花枝,在温室内进行水培.4月2—4日连续3次进行人工授粉.5月11—26日朔果成熟.  相似文献   

7.
汉寿县1977年引进的杨树无性系中,以欧美杨72、美洲黑杨63、美洲黑杨69表现最好,优势显著,在洞庭湖区很有发展前途。县林科所1978年栽植的这三个无性系,7年生时,72杨平均单株材积1.234立方米,63杨平均单株材积0.974立方米,69杨平均单株材积1.323立方米。目前全  相似文献   

8.
洞庭湖区系由冲积平原、滨湖阶地、环湖低丘组合而成,地势平坦,田土集中,地域辽阔,水陆交错,素为鱼米之乡。1977年汉寿县林科所引入黑杨派3个无性系Ⅰ—63杨、Ⅰ—69杨、Ⅰ—72杨,由于其惊人速生特性引人注目,目前已广泛用于营造片林、村庄林、行道林、防护林,短短的13年内便  相似文献   

9.
1975年,我县在水产养殖场进行了214、455、63、72、45、69及加龙杨等七个杨树新品种的引种试验.经六年的生长观察,初步认为72、69、63及214杨四个品种在我县沿江圩区一带具有速生丰产的优点,可以大面积推广栽培.现将试验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了尽快解决我县用材,烧柴。1981年春,引种Ⅰ—69和Ⅰ—72黑杨穗条500多节,在县重龙山苗圃扦插育苗0.15亩,当年产合格苗486株,平均苗高3.85米,平均地径3.62厘米,1982年又从山东兖州引进Ⅰ—63、Ⅰ—69、Ⅰ—72、Ⅰ—214和沙兰等黑杨的5个无性系穗条70余万节。产壮苗46.2万株,除留作穗条外,在沱江两岸和乡镇作了适生性试验栽培。翌年春,植树25万多株。造林3年,Ⅰ—63,Ⅰ—69,Ⅰ—72,3个新无性系平均树高12.05—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七五年以来,我们在本省南京、泗阳,沭阳、丰县、射阳、仪征、南通、武进、太仓等地进行了Ⅰ—214杨、Ⅰ—72/58杨、Ⅰ—45/51杨、Ⅰ—63/51杨、Ⅰ—69/55杨、哈佛杨、鲁克斯杨、加龙杨8个杨树新品种的区域试验。为了掌握这些杨树新品种的生育特性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1975—1976年在南京、泗阳两地系统观察了杨树新品种的生育期、高生长、胸径生长、材积生长进程。现将两年来的试验结果整理于后,供参考。 一、年生育期 植物的年周期生长发育能否正常进行,常作为判断引种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杨树新品种的年生育期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12.
重庆地区,1982年从南京植物园引进意大利63、72、69、45、214和加龙杨,进行扦插繁殖试验.通过连续三年观测、试验,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1972年从意大利引进的六个黑杨派无性系(I—63、I—69、I—72、I—45、I—214和加龙杨),在江苏、湖北,湖南、山东、河南等地栽植,经早期观测,68杨、69杨、72杨、45杨均显示出生长异常迅速的优良特性。如山东省单县5年生69杨树高16.5米,胸径21.5厘米,单株立木材积0.2337立方米;河南省农林科学院试验林场,4年生69杨树高14.4米,胸径19.3厘米,单株立木材积0.1614立方米。均超过当地推广的杨树品种。但这些无性系的原产地或国内其他引种地,不仅气温较高,而且降水量和相对湿度较大,和我省的气候条件相差比较悬殊。为了探讨这些新品系能否在我  相似文献   

14.
<正> 为选择适宜中亚热带平原湖区栽培的优良速生杨树品种,1977年元月,我们从南京林学院引进了黑杨派六个新无性系。通过七年的引种试验,认为其中有三个无性系:I-63、I-69、I-72是较好的品种。现已在洞庭湖区造林10.5万多亩,普遍生长良好。一、试验材料引进的六个无性系是:I-214、I-45、I-72、I-63、I-69和加龙杨。与此同时进行试验的还有欧美杨I-455、北京杨、小黑杨、吉林1号杨等无性系。二、引种地区的立地条件试验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6.7℃,极端最  相似文献   

15.
继1979年引种推广意大利杨树以后,1981年在中国林科院支持下,淮阴市先后在八个县开始了西马杨、鲁易莎杨苗木繁育和小片林栽植试验。到1986年底,共营造试验林、丰产林716亩。经过对比试验,现已取得初步结果。5年生平均树高为17.8米,胸径26.7厘米,单株材积0.37立方米,显著超过了江苏省农林厅规定的丰产林标准,与目前推广的意大利杨比较,超过214杨、接近69杨,略低于72杨,63杨。 8月26日,江苏省农林厅邀请了中国林科院,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山东省林科所和淮阴市科委以及市、县林业部门的专家、教授在泗阳召开了品种试验鉴定会。通过讨论,分析试验数据和现场考察,代表们一致认为,西马、鲁易莎两个杨树新品种在淮阴引种是成功的,除具有意大利杨速生丰产的优良性状外,更具与抗寒、抗旱、抗杨树褐斑病较强的特点,且栽培容易,成活率高,便于推广,完全适合淮阴地  相似文献   

16.
杨树作为栽培树种,在我国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但这些杨树多系北方型品种,分布于纬度较高的地区,在纬度较低的亚热带平原,北方型品种则不宜安家落户,故有“南桉北杨”之说。1977年湖南省汉寿县林科所开始黑杨派无性系引种栽培试验,从中筛选出三个优良无性系I—63、I—69、I—72。其中I—63、I—69杨属美洲黑杨杂交种菱枝杨,原产地主要分布于美国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河谷冲积平原;I—72杨系欧美杨,  相似文献   

17.
铜山县黄集苗圃于1966年从南京林学院引进小意杨,1977年又从江苏省林科所和丰县苗圃引进意大利214、45、63、69、加龙杨及沙兰杨,1978年春进行小面积造林,以进行对比试验,现已取得良好结果.简报如下:一、试验地概况和栽植方法试验地原为苹果砍伐迹地,面积6.5亩.土壤为粘壤土,pH8左右.地下水位较高,雨季在0.5米左右,旱季0.8—1.0米.造林前全垦整地.栽植穴1×1×1米.造林密度5×5和5×7米两种.苗高3.5米左右,深栽0.6—0.8米,每穴施土杂肥2筐,随即灌水.当年4—5月间又灌  相似文献   

18.
<正> 意杨新无性系——鲁克斯杨(Ⅰ—69/55).圣马丁诺杨(Ⅰ—72/59)、哈佛杨(Ⅰ—63/51),均为速生优良品种。自一九七二年由原中国农林科学院从意大利引种在江苏泗阳县试种初步成功后,全国各地相继引种扩大区域造林试验,  相似文献   

19.
杨树品系众多,我省引种栽培的有Ⅰ63、Ⅰ69、Ⅰ72、Ⅰ45、Ⅰ214和加龙杨,造林面积迅速扩大,大都生产力很高。但在发展过程中,经营技术措施仍值得研究,本文从不同角度予以说明,以期抛砖引玉。一、引种历史杨树引进现有多种说法。实际情况是:1972年中国林科院院长吴中伦教授在参加世界林业会议后,意向性选择带回一些种条,1973年分南北试种,结果多数成功,也有的失败。湖南的引种大致分为两个时期;第一阶段是1973-1974年。1973年7月我陪王绍义副局长到哈尔滨开会并参观了黑龙江省林科院,回省后派人去引进  相似文献   

20.
我省引种国外杨树取得很大成就。其中沙兰杨、I—214杨、健杨、72杨、69杨、63杨等,得到迅速推广,深受群众欢迎,特别在营造速生丰产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五年生的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