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小麦多小穗品系10—A杂交后代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A、88-1643、川育12号三个亲本及六个三交后代稳定品系的剑叶和幼穗的酯酶同工酶分析表明,三个亲本的酶带有较大差异,无论剑叶或幼穗均以10-A的酶带最少。后代中均无杂种酶带出现,但有不同程度的互补酶带。其中,综合农艺性状最好的95-7,无论剑叶或幼穗均表现出具有三个亲本的所有酶带,并且一些酶带活性较亲本强。  相似文献   

2.
以从三交组合10-A/88-1643/川育12号后代中选育67个重组系及其亲本和品种棉阳26号为供试材料,考察了最高小穗数、平均小穗数、平均单穗粒数、千粒重和平均单穗粒重等5个产量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遗传聚类分析。供试材料中,10-A是导入黑麦异源基因创制的小麦新品系。结果表明,重组系各产量性状的变异程度和范围均较大,有大粒型、多粒型、穗重型和多小穗类型等优良品系。对产量贡献由大到小的主成分依  相似文献   

3.
山羊草属植物是普通小麦改良过程中重要的有益基因来源,小麦的许多抗病虫、抗逆基因都来源于山羊草属植物。本研究利用杂交和回交的方法,成功获得了19株小麦-卵穗山羊草衍生后代,实验选取均匀分布于小麦各条染色体的SSR标记400个,对三个亲本(中国春、卵穗山羊草和陕优225)以及19株衍生后代进行分子标记特异性分析,结果表明,341个标记可以在卵穗山羊草中扩增出条带,说明SSR标记在山羊草中位点丰富;20个标记可以在卵穗山羊草中扩增出特异条带,说明在卵穗山羊草中有不同于另外两个亲本的特异SSR位点;将20个在卵穗山羊草亲本中有特异条带的标记应用于19株衍生后代中,发现有10个标记可以在衍生后代中扩增出特异条带,说明19株衍生后代中全部含有卵穗山羊草的遗传物质,这些特异引物可以继续应用于后代的检测中。本实验还对3个亲本材料和19株衍生后代进行了成株期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中国春和陕优225都是9级高感,卵穗山羊草是0级免疫,19株衍生后代中有3株(1-1,1-2,1-3)分别是7、8和8级感病,其余均为0级免疫,说明衍生后代的白粉病抗性完全遗传自卵穗山羊草亲本。  相似文献   

4.
邓秋生 《杂交水稻》1995,(1):13-14,37
V20A在幼穗发育5-6期亩施尿素5-6kg和钾肥3-5kg作保花肥,可提高母本柱头外露率15%左右,可使异交结实率提高10.8%-17%。产量增加10%以上。  相似文献   

5.
内源激素与多小穗小麦幼穗分化持续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多小穗小麦品系10-A及其改良系为供试材料,在小麦幼穗分化发育过程中,研究了吲哚乙酸(IAA)、玉米素(ZT)、赤霉酸(GA3)和脱落酸(ABA)等4种内源激素与小麦幼穗分化持续期和小穗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穗数与单棱分化和二棱分化持续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76和0.88)。相对较高水平的ZT含量、ZT/IAA值、ZT/ABA值和GA3/IAA值具有延长小麦幼穗分化持续期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孟祥勋  赵述文 《大豆科学》1997,16(2):174-177
对一个杂交组合后代10个稳定缺失胰蛋白酶抑制剂(SBTi-A2)品系及其亲本籽粒化学成分组成进行的分析比较表明,大豆籽粒中缺失SBTi-A2对其蛋白质含量及天门冬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含量有一定影响,表现为缺失SBTi-A2品系显著低于高亲和双亲平均值;而对其他氨基酸和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基本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方法分析有亲缘关系的37个品种(包括15个品种的亲本来源)萌发6天的大豆子叶POD同工酶谱。结果表明,不同品种POD同工酶谱共显示5~10条酶带,分A、B、C三区。以B区酶带色度深浅及数目变化为分类标准,可分为四种酶型:PB_1型、PB_2型、PB_3型和PB_4型。根据此酶型分析了每一个组合的品种与其两亲本。其中6个品种呈现偏父本酶型,6个品种呈现新酶型,2个品种的酶型与父母相同,1个品种呈现偏母本酶型。同时测定了13个组合的36个品种的POD比活力,结果指出:后代品种POD比活力都低于或介于父母本之间,后代比双亲POD比活力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4个亲本类型26个亲本,配成4个类型39个组合及2877个杂交后代无性系的锤度研究表明:后代的平均锤度增幅随代数的增加而减少,后代的平均锤度、最高锤度随组合亲本的平均锤度或高锤亲本的锤度或低锤亲本的锤度增加而增加,随父母本锤度的增大而减小;后代平均锤度增幅随组合亲本的平均锤度或高锤亲本的锤度或低锤亲本的锤度增加而减少,随父母本的锤度差的增加而增大。并且后代的锤度与亲本的锤度有如下关系式:F高=0.2811P高+0.9648P低+0.1458P平-0.0377P差+10.064 F平=0.3458P高+0.1158P低+0.2224P平-0.0726P差+10.3711 F增=-0.0865P高-0.0001P低-0.2468P平+0.0049P差+6.4502  相似文献   

9.
福建割手密与竹蔗的酯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49份福建割手密和2份竹蔗样品,结果表明福建割手密的变异类型丰富,共呈现8条的酯酶同工酶带,它们组成19个酶谱类型。6A是它们的共同酶带,4A、10A为基本酶带。具有(4,6,10)A组成的酶谱是其基本类型。认为福建割手密有相似的起源或进化过程,并具有类型的多样性。酶谱的出现与其他域分布及海拔位置有关,福建竹蔗均呈现3条酶带并组成(2,4,6)A酶谱。  相似文献   

10.
籼型两系杂交水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选择有代表性的 1 4个优良籼型两系杂交稻亲本 ,包括 5个不育系和 9个常规籼稻品种或恢复系 ,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 (NCⅡ )模式对 1 0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所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在株高、剑叶长、穗长、千粒重、每穗总粒数等性状上 ,以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 ;而在单株产量、生育期、结实率和单株有效穗等性状上 ,则以非加性效应为主。所有 1 0个农艺性状受恢复系影响更大 ,但不育系对主茎剑叶长、穗长、千粒重、生育期、每穗总粒数等性状也有相当大的作用 ;各性状的狭义遗传力由大到小的趋势为 :株高、千粒重、剑叶长、每穗总粒数、穗长、每穗实粒数、生育期、单株有效穗、结实率、单株产量  相似文献   

11.
采用淀粉凝胶电泳的方法,对利用外源总DNA导入栽培大豆的变异后代异柠檬酸脱氢酸(IDH)酶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酶谱谱带清晰,呈现A、B、C三种类型。后代与受体及供体间谱带存在差异,有些后代的同工酶谱带中含有供体的特异带,说明供体的DAN片段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并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12.
优质籼稻育种中F1代生理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优质/优质、优质/非优质、非优质/非优质10个不同籼稻组合杂种F1与其亲本植株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蘖期F1植株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超中亲值,并与穗数呈正相关。始穗期F1植株剑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超中亲值或近中亲值;呼吸速率低于中亲值或近中亲值;乙醇酸氧化酶活性超中亲值或低于中亲值,但以低于中亲值的组合居多。所有F1植株剑叶的呼吸速率和乙醇酸氧化酶活性都低于高亲值。试验结果还表明,七桂早/新丝苗、七桂早/早优占和七桂早/金占可以作为优质高产稻育种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3.
用日均温20℃低温处理3个采用剑叶叶枕距标记幼穗发育时期的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G317S、G321S和G326S,研究低温对不同发育时期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20℃低温处理3d,3个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花粉不育度明显降低,平均自交结实率为66.41%;3个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敏感期所对应的剑叶叶枕距为-4 ~4 cm,而剑叶叶枕距<-4 cm或>4 cm时,各不育系育性稳定;剑叶叶枕距为-4~ -2 cm和2~4 cm时各不育系不同穗位颖花的花粉不育度比较接近,而剑叶叶枕距为-2~2 cm时,各不育系不同穗位颖花的花粉不育度表现为穗上部<穗中部<穗下部.  相似文献   

14.
以京花 1 号、晋 2148、西安 8 号、豫麦 35 号、豫麦 18 号、豫麦 25 号和 Alondvas 7 个不同小麦品种的幼穗进行离体培养,培养基与培养环境共分 4 种组合:① M S+ K T 1 m g/ L+ 2,4- D 0.5 m g/ L,照光 11 h/d;② N6+ K T 1 m g/ L+ 2,4- D 0.5 m g/ L,照光 11 h/d;③ M S+ K T 0.2 m g/ L+ 2,4- D2 m g/ L,照光 11 h/d;④ M S+ K T 1 m g/ L+ 2,4- D 0.5 m g/ L,照光 24 h/d。另在 M S+ K T 1 m g/ L+2,4- D 0.5 m g/ L 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使之成为含青霉素分别为 5、10、20、40、60 和 80 万单位/ L 的系列培养基,以不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为对照,将豫麦 25 号品种的幼穗分别培养于其中,照光 24 h/d。培养10 周后对各培养组合的材料进行观察统计。结果表明,组合处理①使 7 个小麦品种幼穗中的 6 个通过一步培养再生出全苗;在青霉素为 10 万单位/ L 的培养基中,豫麦 25 号的幼穗也经一步培养再分化出全苗;而处理②、③、④均不能通过一步培养再分化出全苗。因此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利用花粉管通道导入外源DNA所获得的变异后代(D_2)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结果表明,酶谱谱带清晰,变异后代的各株系的酶谱与其亲本的酶谱差异明显。所有的材料除具有两条共同的谱带外,在表型变异明显的各株系间,其酶谱差异很大。这表明外源DNA片断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或调控了受体某些基因并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对籼粳交后代株型特性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个籼粳稻杂交F2群体(F2 A:晚轮422/沈农265;F2 B:泸恢99/沈农265)为试材,在四川和辽宁同年种植,研究生态环境对株型特性、产量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对株型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从四川到辽宁,株高和穗弯曲度显著提高,而穗长、剑叶长、剑叶宽及剑叶张角则表现出降低趋势。在辽宁,有效穗数、千粒重、结实率以及产量均显著高于四川,每穗粒数则显著低于四川。千粒重、结实率和产量表现为Cw(长剑叶、弯穗)> Cz(长剑叶、直穗) > Dw(短剑叶、弯穗) > Dz(短剑叶、直穗),穗数和每穗粒数以Dz最低,Cz和Cw较高。剑叶长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而剑叶宽与每穗粒数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辽宁,剑叶宽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穗弯曲度只在四川分别与结实率及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辽宁则表现为与大多数产量构成因素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籼稻改良单交种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3个全同胞型二元不育系、11个回交型二元不育系、10个半同胞型二元不育系和10个亲本纯合不育系,与南恢04、明恢86、辐恢838、先恢207和密阳46等5个不同类型的恢复系,配制了50个单交种和120个不同类型的改良单交种,研究比较了各类改良单交种与普通单交种单株产量的差异以及株高、剑叶长、剑叶宽、主穗长、抽穗期等与群体整齐度关系较为密切性状的变异情况。三种类型的改良单交种平均产量均比普通单交种的平均产量增加;有74个组合比其两个对应单交种都增产,占所有改良单交种的61.67%,其中全同胞型改良单交种9个,回交型改良单交种37个,半同胞型改良单交种28个;三类改良单交种株高、剑叶长、剑叶宽、主穗长等性状的变异系数与单交种差异不大,单株播种至始穗历期、始穗至齐穗历期、抽穗历期的变异系数比普通单交种略有增加。通过综合考查各改良单交组合的产量优势及群体整齐度,筛选得到10个有可能在生产上应用的改良单交种,其产量比相应高产单交种增加10.43%~26.39%。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制种花期早期预测新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周勇  黄世君 《杂交水稻》2002,17(2):20-21
对水稻生长发育基本规律的研究表明,在杂交水稻制种中,同一亲本幼穗开始分化时的叶龄余数和幼穗分化所经历的天数大致一定,主茎总叶片数也保持相对稳定,出叶速度随生育进程的不同而呈规律性变化,始穗期与4叶以后至幼穗开始分化时的平均出叶速度密切相关。据此构建了花期早期预测公式x=v(T-to-ti)+A,为花期早期预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利用5个三系杂交稻不育系(金山2A、福伊A、京福5A、G201A、太香A)和5个杂交稻恢复系(22、制3、404、制6、明恢86),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置了25个杂交稻组合,研究了这些新恢复系14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14个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与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并且一般配合力方差明显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说明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除有效穗和播始历期外,父本和母本对株高、穗长、穗颈长、剑叶长、剑叶宽、倒二叶、倒三叶、一次枝梗、二次枝梗、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等12个农艺性状具有同等重要作用。杂交稻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是相互独立的,相同性状的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不同,因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是关键。制3、制6、404是一般配合力较好的恢复系,它们的杂种综合性状都比较好,是具有较好育种应用前景的恢复系。  相似文献   

20.
采用Grifing方法I,利用6×6完全双列杂交对冬小麦抗旱性的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抗旱性的GCA效应、SCA效应和R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其均方比为1.630∶1.021∶1;抗旱性遗传以加性基因效应占优势,但非加性基因效应和反交效应也不可忽视;加性效应对后代抗旱性的提高因亲本而异,在该性状的遗传改良中存在着母体效应;抗旱性的广义遗传力为76.10%,狭义遗传力为17.51%;各亲本抗旱性对后代传递的整齐度以亲本5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