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祁连山保护区种子植物属的区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西南部,祁连山北坡,北纬36°45′—39°30′,东经93°31′—102°40′,面积272.2万hm2,属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蒙古高原的过渡带;分布有种子植物1286种,隶属84科431属,占中国种子植物科数的30.43%,属数的13.86%,种数的5.00%。含20种以上的属6属155种,含10-19种的属19属244种,含5-9种的属45属292种,含1-4种的属360属595种,其中,含1种的属217属217种。属的分布类型有12个分布类型和18个分布亚型,热带分布类型有3个类型、1个变型,共27属44种,占祁连山保护区总属数的6.26%;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在本区共173属,占本区属数的40.14%,其中北温带分布类型在本区共126属,占29.23%,为本区最大的分布类型;旧世界温带分布及其变型共64属,其中在旧世界温带分布的54属植物中,鹅观草属(Roegneria C.Coch.)为本区最大的属,共15种;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及其变型共34属,其中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在祁连山保护区均为含1—5种的小属;中亚分布及其变型共有24属,其中中亚分布中,除(Dilophia Thoms)和小甘菊属(Cancrinia Kar.et Kir.)各有3种外,其余11属均仅含1种;中国特有分布共9属10种,这些特有成分中,有青藏高原特有属(黄缨菊Xanthopappus C.Winkl.)、唐古特地区的特有属(穴丝荠属Coelonema Maxim.),大部分为本区与周围地区所共有的属,而无真正的本区特有属。温带成分占优势,植物区系年轻,草本植物丰富而乔木种类贫乏,特有属、种少,地理成分沿海拔高度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
结合标本和实地考察,对喀喇昆仑山菊科菜蓟族植物进行了形态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菜蓟族植物共有3属17种,其中中国喀喇昆仑山新记录种1种(卵圆叶风毛菊Saussurea ovataBenth.),西藏新记录种1种〔丝路蓟Cirsium arvense(L.)Scop.〕;该区菜蓟族植物分别占中国菜蓟族属、种总数的7.3%和3.9%,占该区菊科植物属、种总数的12.0%和18.7%;多种属风毛菊属Saussurea含13种,占总种数的76.5%,构成该区菜蓟族植物的主要成分;该区与中国帕米尔高原属、种相似性系数分别为42.9%和42.3%,表明两地区联系紧密。本区菜蓟族有青藏高原特有种2种,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昆仑山、帕米尔仅分布11种,两者占76.5%,比例较高,表明该区菜蓟族植物高原分布的区域性特征明显;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为主,高达88.2%,一年生植物和地上芽植物各占5.9%。  相似文献   

3.
内蒙大青山高等真菌区系地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大青山高等真茵世界性分布属占66%,种占293%,它们是一些起源古老、生理适应幅宽的种类。欧亚北美分布属占33%,种占43.5%,表明本区与欧亚北美真茵区系上的广泛联系。热带分布属仅占4%,种则未见,可见本区与热带联系很不密切。欧亚分布种占12.9%。东亚北美分布种在11%以上,特别与北美东部联系更为密切,共有种不下10种。中国日本分布种约1.3%,足见本区和日本在真茵区系上有着联系。特有成分2.2%。内蒙古大青山深居北温带,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决定了本区真茵区系的结构特征。总体上,泛北极真茵成分占优势(在70%以上),充分显示出北温带成分为主的特色。附有该区习见高等真茵名录。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薄罗藓科植物分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河北省薄罗藓科植物6属共12种(含1变种),其中中国新记录种1种:北方假细罗藓Pseudoleskeella papillosa(Lindb.)Kindb.;河北省新记录属2属:薄罗藓属Leskea Hedw.和褶藓属Okamuraea Broth.;河北新记录种7种:薄罗藓Leskea polycarpi Hedw.,细枝藓Lindbergia brachyptera(Mitt.)Kindb.,细枝藓疣齿变种L. brachyptera var.austinii (Sull.)Grout.,阔叶细枝藓L. brevifolia(Gao)Gao,瓦叶假细罗藓Pseudoleskeella tectorum(Brid.)Kindb.,褶藓O.hakoniensis(Mitt.)Broth.和短枝褶藓O.brachydictyon(Card.)Nog..本文根据标本编制了河北省薄罗藓科植物分属、种检索表,简要讨论了其生境行理分布特点。旨在为河北省乃至中国苔藓植物的系统研究及苔藓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可借鉴的资料。研究标本保存在河北师范大学植物标本室(HBNU)。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自然保护区有种子植物63科、215属、358种(含种下等级)。其中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62科214属357种。植物生活型多样,多年生草本占优势(56.70%),一、二年生草本也占一定比例(27.93%),其余为木本植物。水分生态型以中生植物为主,占56.71%,旱生植物其次,占31.28%,由于生境的多样化,也有一些湿生和水生植物分布。地理成分比较复杂,东亚成分优势明显,蒙古成分也较多,反映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温带亚洲、北温带、旧大陆温带成分均占有较高的比例,表现温带性质。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盐生植物多样性与盐生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盐生植物包括17科43属72种,典型盐碱地段的多样性、覆盖度均在pH值为8-8.5左右时达到最好。黑龙江省盐生植物温带性质十分明显,世界分布科占绝大多数(82.35%)。北温带分布型的属所占比例最高(25%),温带亚洲分布种所占比例最大(24.2%)。盐生植物中东北植物区成分(NE)占12.50%,华北植物区成分(NC)占21.25%,东北平原亚区成分(NEP)占30.00%,东蒙古草原亚区成分(EMS)占23.75%,大兴安岭植物区成分(DA)占12.50%。特有科、属、种不存在,表现出较强的旱生性但是古老种不多。黑龙江盐生植物占全国盐生植物种数的约17%,数量不多,但是分布型多样,利用价值大。  相似文献   

7.
阿拉善荒漠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拉善荒漠区地处典型的内陆干旱区,属温带荒漠气候,是亚非大陆戈壁荒漠区的东翼。本文对阿拉善荒漠区种子植物区系的组成、特点及性质进行了分析,并与邻近地区的植物区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经统计本区有种子植物(包括部分栽培种)87科377属1091种,野生种子植物82科367属1073种。主要结论为:1)植物种类较丰富;2)特有成分突出,共有中国特有属14个,其中当地特有属5个,分别是:四合木、绵刺、革苞菊、连蕊芥、百花蒿,多为单种属或寡种属;3)区系起源古老;4)与蒙古、古地中海、华北或东亚以及青藏高原植物区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艾比湖湿地盐生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艾比湖湿地盐生植物区系和常见群落的土壤盐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艾比湖湿地盐生植物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共有31科73属144种,分别占新疆盐生植物39科128属358种的79.5%、57.0%和40.2%,占中国盐生植物73科239属566种的42.5%、30.5%和25.4%;艾比湖湿地盐生植物地理成分在科的分布有4个类型4个变型;属的分布有9个类型7个变型,其中古地中海成分明显,没有区系特有成分。常见盐生植物群落冠下土壤盐分含量均显著低于裸地,能有效改良盐碱地。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沙生植物的区系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内蒙古有沙生植物48科,177属,378种,50变种,其中荒漠区的沙生植物39科,122属,213种,草原区46科,158属,309种,表现出草原区的沙生植物更为丰富。科属组成上,是以豆科、菊科、藜科、禾本科为主,蒿属、虫实属、棘豆属、黄芪属为含沙生种类较多的属。生活型从种数上虽均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其次为一、二年生草本,但灌木与半灌木在群落中常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荒漠区,成为植被的基本层片。水分生态类型较为贫乏,以旱生为主,中生占有一定比例。区系地理成分上,荒漠区以蒙古成分和戈壁成分为主,草原区以蒙古成分和东亚成分为主,而温带成分均具有较大的比例,反映出地理位置及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文中报道了禾本科(Gramineae)植物在新疆的新分布记录1属1种,分别是新记录分布属:锋芒草属(Tragus Hall.),新记录分布种:锋芒草(Tragus racemosus(L.)All.)。  相似文献   

11.
近50年内蒙古中东部地区春夏季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内蒙古地区累年平均降水量>200mm的75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逐日降水量资料,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指数)计算方法,建立了各站历年春季和夏季CI指数序列。利用EOF方法,分析了内蒙古中东部地区春季和夏季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出:1)内蒙古中东部地区春旱和夏旱均分为三种类型,且均具有全区一致干旱或不旱型、东西反相干旱型和南北反相干旱型的分布规律。但春季和夏季干旱或反向干旱的中心分布区域略有不同。2)内蒙古中东部地区春季干旱均出现在1980a以前,1980a后全区性的春季重旱减少,但局部重旱有所增加。夏旱在1980a以后呈两年或以上持续发展的态势,且近年来全区性夏旱发生频率增高、强度增加。3)内蒙古地区气候变暖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气候变暖后内蒙古地区降水分配格局发生了变化,使内蒙古中东部地区春季干旱减轻,而夏旱加重,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研究论述了内蒙古自治区河流、湖泊、水文地质等特点及其分布规律;分析三水资源量、转化关系和评价;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向。 内蒙古自治区东西横跨4千公里,各地区接受东来水气差异颇大。东部距海洋较近,水汽来源略多,河流发育,且多为外流河水系,水资源相对丰富;西部深居内陆,处于东来水汽强弩之末,河流稀少,并有大面积无河区,水资源极度贫乏,幸有黄河流经境内,为我区工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植被覆盖与土地退化关系及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最新遥感影像和多种统计资料,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87个县(旗)植被覆盖和土地退化指数的测定,采用全样本统计和典型剖面分析方法,揭示了内蒙古植被覆盖与土地退化的关系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植被覆盖与土地退化呈负指数关系,随着植被覆盖指数的降低,土地退化呈上升趋势;其空间分布格局是:从东向西的经向变化,植被覆盖指数下降,土地退化指数升高;东部地区从南向北的纬度变化,植被覆盖指数升高,土地退化指数下降。  相似文献   

14.
以来自粟不同生态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22份优异种质进行对白发病菌〔Sclerosporagraminicola(Sac.)Schrot.〕20个生理小种68个菌株抗谱的测定,同时用各生态区菌株对本区粟品种进行抗性关系的研究,其中抗50%小种的品种有332、龙谷25变、张农12、大红袍、大同北郊、七月黄、大青苗、紫杆黄谷和西城白9个,具有广谱抗性而在本生态区亦表现抗病性强的品种有332、龙谷25变、张农12等,选出的广谱抗性品种将为粟抗白发病育种、优良品种的合理布局及抗性机理的深化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5.
Lake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sustaining the ecosyste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but the spatial patterns and driving mechanisms of water quality in lakes so far remain unclear. This study aimed to identify the spatial changes in water quality and the driving factors of seven lakes (Juyanhai Lake, Ulansuhai Lake, Hongjiannao Lake, Daihai Lake, Chagannaoer Lake, Hulun Lake, and Wulannuoer Lake) across the longitudinal axis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 of Inner Mongolia. Large-scal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comprehensive trophic level index (TLI (Σ)),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and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lakes in Inner Mongolia were weakly alkaline. Total dissolved solids and salinity of lake water showed obvious zonation characteristics.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were identified as the main pollutants in lakes, with high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being of 4.05 and 0.21 mg/L, respectively. The values of TLI (Σ) ranged from 49.14 to 71.77, indicating varying degrees of lake eutrophication, and phosphorus was the main driver of lake eutrophication. The lakes of Inner Mongolia could be categorized into lakes to the west of Daihai Lake and lakes to the east of Daihai Lake in terms of salinity and TLI (Σ). The salinity levels of lakes to the west of Daihai Lake exceeded those of lakes to the east of Daihai Lake, whereas the opposite trend was observed for lake trophic level. The intensity and mode of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were the driving factors of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lake water quality. It is recommended to control the impact of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on the water quality of lakes in Inner Mongolia to improve lak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se findings provide a more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water quality in lakes of Inner Mongolia, which can be used to develop strategies for lake ecosystem protection an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16.
近30年来内蒙古地区气候干湿状况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内蒙古115个气象站1971~2000年气象资料,采用改进的Selianinov干燥度计算公式,研究了内蒙古地区气候干湿状况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内蒙古干燥度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地带性分布规律,即从西向东随经度增加干燥度逐渐变小,气候变得湿润。从年际变化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30年来内蒙古地区气候变化大致分为两种类型:1)干湿交替型,位于西部的典型荒漠区和东北部的大兴安岭森林区。2)持续变干型,内蒙古中东北地区的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30年来持续向东南方向推进,使得半湿润区面积缩小,半干旱区面积增加。从年际变化的时间分布来看,70年代,年平均干燥度呈现波动式下降,气候变化趋于湿润化;80年代,气候经历了先干后湿又干的变化过程,干燥度波动较大;90年代,气候经历了先湿润后急剧变干的变化过程,其中1995~2000年干燥度增幅为30年最快的时段。在六大生态类型分区中,典型荒漠区干燥度变化最为剧烈,且对内蒙古全区干燥度的贡献率最大,大兴安岭林区和草甸草原区的干燥度变化最小。从气候干湿状况的年代际变化可以看出,80年代是内蒙古全区气候干旱比较严重的年代。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香料植物资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内蒙古香料植物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内蒙古香料植物共有245种,隶属于54科,132属,其中野生植物194种,栽植物51种。本文从香花资源、乔灌木香料资源、草本香料资源、辛香料和烟用香料资源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中分布较广、资源较多的香料植物的利用价值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基于内蒙古地区87个旗县气象站1961~2008年的逐日降水量、暴雨洪涝灾情普查数据、1:25万数据高程和水系以及相关社会经济等基础资料,利用灾害学原理、风险度指数及GIS等技术方法,分析了内蒙古地区暴雨洪涝灾害形成的主要影响因子,提出了洪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各因子在洪灾风险评估中的重要性-权重系数。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抗灾能力等方面,综合分析区划及评估了内蒙古地区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性。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岭东、兴安盟南部、通辽市南部、鄂尔多斯市东部以及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城区是发生洪涝灾害风险最大区域;其它地区由于暴雨出现几率低、地形平坦、人口密度低、远离河网水系,发生洪涝灾害的风险性较低。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自2002年以来连续8年实现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第一,其高速增长的动力是什么?应用一般描述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内蒙古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能源消费。主要依赖能源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加强制度建设,规避"资源诅咒";实现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