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浅谈清香型铁观音初制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了清香型铁观音加工工艺流程,包括鲜叶采摘、萎凋(晒青或室内萎凋)、做青(摇青、晾青)、杀青、包揉、初烘、复包揉、固形及烘干等工艺.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6CLW-10型茶叶连续萎凋机的设计原理、结构特点及其主要技术参数,并简要分析了该机用于乌龙茶萎凋生产时的萎凋质量和品质.该机萎凋温度可调,风量可调,摊叶厚度可调,萎凋时间可调,不仅可用于乌龙茶和红茶的萎凋,还可用于绿茶雨水青的处理.该机可用电、煤或薪柴作为加热热源.经过4a 多来乌龙茶萎凋生产试验,表明用该机萎凋的乌龙茶萎凋质量达到或超过同等条件下利用阳光晒青的萎凋质量.该机为连续化生产,操作简便,生产效率高.用于乌龙茶萎凋时,其台时生产率为150—250kg 鲜叶.  相似文献   

3.
乌龙茶属青茶类,是半发酵茶.初制工艺比较复杂,技术要求也较高.前阶段用红茶工艺加工,经过晾青、晒青、摇青和做青4道工序.后阶段用烘青绿茶初制工艺加工,经过杀青、初揉、初烘(毛火)、复揉、复烘(足火)5道工序.  相似文献   

4.
乌龙茶萎凋做青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福鼎大白茶和槠叶群体种两品种采用不同做青工艺的萎凋做青过程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萎凋做青期间酶活性呈双峰变化趋势,做青结束前约2h达整个做青过程的最大值;重做青比较做青酶活性高,槠叶种比福鼎大白茶酶活性高。对干茶进行了感官审评,初步得出了以下结论,在本地区,选用槠叶种采用重做青方式制作乌龙茶有利于乌龙茶特征性香气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乌龙茶品质特征分析与审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雅玲 《农业考古》2001,(4):309-310
茶艺馆是品饮茶叶、体味文化的好场所 ,在经营过程中往往会遇到选用什么茶 ,如何审评等问题。本文就乌龙茶品质与鉴别方法略作分析 ,仅供参考。一、乌龙茶的产区分布及其地域特征乌龙茶是我国的特种茶类 ,它起源于福建。由福建传入台湾和广东 ,发展至今 ,主产区分布在福建、广东、台湾三省。乌龙茶香味独特 ,具天然花果香气和品种的特殊香韵。它是由适制乌龙茶的茶树品种 ,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栽培下 ,采获其鲜叶 ,经精细加工而成。( 1) 是特定生态、品种与加工技术综合作用的结果。乌龙茶加工工艺流程主要有 :萎凋 (即晒青 )→做青→炒青…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探讨乌龙茶鲜叶适宜的萎凋条件和萎凋程度。[方法]对萎凋过程中关系乌龙茶品质的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鲜叶萎凋6 h,酶活性达到最高水平,随后逐渐下降,且肉桂品种酶活性高于黄旦品种。不同品种酶活性间虽有差异,但趋势基本一致。在温度较低(20℃)、相对湿度较高(90%~95%)的人工条件下萎凋,酶活性高于在室温自然条件下(温度25℃和相对湿度50%~60%)。[结论]要达到传统工艺上的摊放要求,宜以低温(20℃)、高湿(相对湿度90%)环境下萎凋为好。  相似文献   

7.
徐斌 《福建农业》2005,(7):20-21
武夷茗枞由于其性状的多样性,有着不同的加工特性,但乌龙茶的做青工艺是大同小异的,本人试图从多年的加工茗枞的经历中找出一点规律。武夷岩茶是属乌龙茶类,其初制工艺主要包括采摘、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干等六道工序。茶叶的初制工艺技术直接决定了其产品的类型和风格,  相似文献   

8.
闽北春季乌龙茶生产时间集中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其时雨水多,雨水青做不出好茶或雨水青难加工的问题长期困扰着很多制茶师.本文重点探索雨水青采取水洗后进行萎凋和做青的工艺,促成雨水青生产加工出高品质乌龙茶.  相似文献   

9.
以南宁茗韵茶业有限公司茶叶种植基地的乌龙茶品种1芽4~5叶鲜叶为原料,采用CTC红碎茶生产流水线加工研制桂香红碎茶,总结出桂香红碎茶的加工工艺及技术参数为:鲜叶→晒青(失水率4%~5%)→萎凋槽萎凋(失水率72%~75%)→LTP机锤切→三联CTC机揉切→床式透气式发酵机发酵(湿度95%,叶温26~28℃,堆叶厚度18~20cm,发酵时间90min)→链板式烘干机毛火(温度130℃)→链板式烘干机足火(温度110℃)→拣梗→筛分→成品茶(水分4%~6%)。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不同的晒青、萎凋、发酵和烘干温度的工艺试验对比,得到桂香18号白茶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制作桂香18号白茶最佳工艺参数为:鲜叶→弱光晒青(10~20min)→萎凋(45~49h)→烘干(90~100℃)。  相似文献   

11.
【目的】萜类化合物是乌龙茶挥发性芳香物质的重要组分,2-C-甲基-D-赤藓醇-4-磷酸途径(MEP)上游关键基因直接参与调控萜类化合物前体物质的合成。而乌龙茶香气的形成与萎凋工序密切相关,光照和温度是影响萎凋的重要因子,探讨LED光与温度在乌龙茶萎凋过程中对香气的影响,为提高乌龙茶萎凋叶香气品质提供参考。【方法】基于转录组数据,根据KEGG筛选出响应光照的MEP上游关键基因(DXS、DXR、HDS、HDR)。对一芽三叶铁观音鲜叶进行LED白光和不同温度(20℃(L20)、25℃(L25)、30℃(L30)、35℃(L35)和40℃(L40))萎凋处理,黑暗下温度(20℃(D20)、25℃(D25)、30℃(D30)、35℃(D35)和40℃(D40))萎凋处理;分别测定铁观音萎凋叶的香气组分和MEP上游关键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L30处理萎凋叶各基因表达量达到最大值,萜类基因(DXS、DXR、HDS、HDR)表达量分别为XY组(对照)的4.31、5.28、11.77、1.59倍,为D30处理的2.24、2.39、1.86和1.60倍。D30组各基因表达量为黑暗处理组最大,依次为XY组的1.92、2.21、6.34和0.99倍。L20处理萎凋叶的α-法呢烯芳樟醇氧化物(Ⅰ、Ⅱ)含量最高,较XY依次提高了15.05%、4.92%和15.13%;L30处理萎凋叶的橙花叔醇、芳樟醇和香叶醇含量最高,较XY组依次提高了3.71%、6.14%和15.28%;LED组铁观音萎凋叶主要香气组分含量均高于相对应的温度处理组。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对萎凋叶香气组分进行评估,得出L20组萎凋叶得分最高,L30组萎凋叶次之;与香气分析得出结果一致。【结论】铁观音萎凋叶基因表达量与香气含量的变化趋势不存在同步性;L30处理萎凋叶基因表达量、主要萜类香气物质含量和主成分分析得分均较高,这与铁观音生产上的萎凋温度相一致。萎凋温度过高(40℃)不利于萎凋叶萜类关键基因的表达和萜类化合物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正>小种红茶是福建省特有的一种红茶类型,是我国红茶生产和出口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茶类。小种红茶香气高,微带松柏香味,茶汤呈深黄色,滋味浓而爽口、甘醇。小种红茶初制加工包括鲜叶萎凋、揉捻、发酵、过红锅、复揉、烟熏、复焙七道工序,加工工艺较为特殊。一、萎凋分为室内加温萎凋和日光萎凋两种,以室内加温萎凋为主,日光萎凋为辅。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顺应市场的变化,充分发挥"桂红3号"的优势与作用,开发独具广西特色的红茶产品,加快"桂红3号"应用推广步伐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试验针对"桂红3号"的特征特性,采用不同萎凋工艺、不同发酵时间及不同干燥温度作对比试验,在每个环节对比试验后,选出较佳参数,再以这个参数进行下一步环节对比试验。每个环节均设3个重复,以确定各工艺环节较佳工艺参数。【结果】萎凋工艺以晒青40min处理的萎凋花香浓郁持久,汤色红艳透亮,滋味甜醇花香浓;在发酵环境温度为25℃,发酵叶湿度为80%条件下,发酵时间为4h时,花香浓郁;在干燥过程中,毛火90℃(5min)处理茶汤的花香明显;在干燥工艺中,毛火90℃(5min)处理茶汤的花香明显。【结论】"桂红3号"花香型工夫红茶的较佳加工工艺为:鲜叶采收→萎凋(晒青40min,空调设置温度25℃,相对湿度70~80%)→揉捻→解块→发酵(发酵环境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80%条件下发酵4.0h)→干燥(毛火90℃5min,足火100℃至足干)  相似文献   

14.
《农村新技术》2009,(8):63-65
乌龙茶属青茶类,是半发酵茶。初制工艺比较复杂,技术要求也较高。前阶段用红茶工艺加工,经过晾青、晒青、摇青和做青4道工序。后阶段用烘青绿茶初制工艺加工,经过杀青、初揉、初烘(毛火)、复揉、复烘(足火)5道工序。乌龙茶制法综合了红茶和绿茶的工艺特点,其品质既有红茶的甘醇,又有绿茶的清香,品饮后回味甘鲜、齿颊留香、神怡身轻,给人特殊的享受。根据其制法和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15.
"乌龙红茶"是采用乌龙茶鲜叶作原料,融合乌龙茶、红茶两种加工工艺制作而成的一种新型红茶。经过采摘、萎凋、摇青、揉捻、发酵、烘干等工序,成品兼有红茶甜醇与乌龙茶花香的特点,且外形与内质均得到极大的提升,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东方美人茶”具有特殊的果香和蜜糖香,滋味醇细甘鲜,是独具特色的乌龙茶。传统工艺使用的是被茶小绿叶蝉刺吸过的鲜叶,才能做出美人茶的香气。本文介绍使用茶树黄旦品种加工“东方美人茶”,对加工工艺过程中的萎凋,晒青,摇青及发酵等工序进行详细说明,为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乌龙茶不同温度冷做青工艺试验及机理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乌龙茶冷做青过程中理化变化的研究表明,在冷做青条件下内含物变化均呈较长时间缓慢进行,形成以轻晒青、轻做青(轻摇、薄摊、长晾、轻发酵)、重炒青、冷包揉、低温干燥为特点的乌龙茶加工的新工艺.冷做青温度以22-23℃为宜,温度过低内含物转化极为缓慢,做青历时长,内含物消耗过多,而使滋味鲜醇但淡薄且不耐泡,香气清细且带青气,对品质不利.  相似文献   

18.
乌龙茶做青过程茶梢水势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蟹鲜叶经晒青后分别进行做青和室内萎调,采用120℃快速法和小液流法测定鲜梢、做青梢和室内萎凋梢各阶段的组织含水量和组织水势.结果表明,不同茶梢状态的水势差异显著性与含水量差异显著性相似,但水势能表明水分的流向和限度.便叶之间的水势差异达显著水平,第二叶与第三叶之间的水势无明显差异.做青对茶梢水势有影响.摇青和晾青的水势变化达显著或极显著,这种变化因工艺进程而异.室内萎凋过程水势变化前期较平稳,中期略升,后期剧降.做青过程中随摇青和晾青的交替反复作用,茶梢组织水势呈现多次升降的工艺节奏.“还阳”与“退青”现象从水势变化中得到部分解释.  相似文献   

19.
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岭头单枞乌龙茶做青过程中香气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从萎凋叶→第1次摇青静置叶→第3次摇青静置叶→第5次摇青静置叶,芳香物质种类增多、精油总量增加,说明做青对岭头单枞乌龙茶香气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花香型白茶工艺特点及市场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香型白茶即工夫白茶,系应用高香型乌龙茶新品种,如:金观音、黄观音、金牡丹、紫牡丹等新品种,按白茶标准采摘茶叶鲜叶原料,同时又按白茶的基本加工工艺(鲜叶→萎凋→烘制→成品)兼融绿乌龙(花香型绿茶)加工工艺(鲜叶→晾青做手→杀青→揉捻→烘制→成品)特点而成的特种白茶。该茶色泽墨绿带白毫,外形自然,硬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