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长蛸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蛸(Octopus variabilis Sasaki),隶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八腕目,蛸科(Octopodidae),俗称章鱼.主要营底栖生活在海底爬行,也能凭借漏斗喷水的反作用短暂游行于底层海水中.有短距离的生殖和越冬洄游习性,以龙虾、虾蛄、蟹类、贝类和底栖鱼类为食.  相似文献   

2.
渤海是黄渤海区经济鱼虾类的摇篮,是中国对虾放流增殖和捕捞的主要渔场。每年六七月份,大量的自然虾苗游向近岸、河口索饵,尤其是放流增殖苗种长时间停留在河道及河口地带觅食,如不加强管理,将受到纳水和违规渔具的大量损害。因此,笔者认为渤海渔政管理的重点在伏季。一、统一认识,确保管理重点渤海对虾生产是北方渔业的支柱,为稳定渤海对虾产量和恢复经济鱼类资源,渔政管理强化了越冬场、洄游通道、产卵场和定置网禁渔期的管理,采取  相似文献   

3.
梁超雄 《海洋与渔业》2009,(10):30-30,43
章鱼是海洋大型软体动物。隶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八腕目,蛸科(Octopdidae),主要营底栖生活在海底爬行,也能凭借漏斗喷水的反作用短暂游行于底层海水中。有短距离的生殖和越冬洄游习性,以龙虾、虾蛄、蟹类、贝类和底栖鱼类为为食。章鱼的营养丰富,肉味鲜美。  相似文献   

4.
口虾蛄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高等甲壳动物,在分类学上属于口足类。从历史上看,以往由于口虾蛄经济价值较低,而在渤、黄海传统经济品种资源尚有一定势力的情况下,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其捕获亦仅靠樯张网、底张网、坛子网、底拖网兼捕所得,而没有一个捕捞它们的专门网具。随着渤海传统水产资源的衰退和改革开放后流通领域的畅通,使得口虾蛄在几年内身价陡增,1991年产地最高售价已达每公斤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渤海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三重刺网的捕捞性能,以河北省昌黎县的口虾蛄三重刺网为基础,于2013年4、5、7月在河北省秦皇岛近海进行50 mm、55 mm、60 mm和65 mm 4种网目尺寸的三重刺网作业性能比较实验,并与60 mm网目单片刺网和底拖网进行渔获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重刺网具有捕获渔场中绝大多数渔业种类的能力,选择能力较差。春季的渔获种类19种,为渤海近岸底层种类;夏季的渔获种类19种,除了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和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等底层鱼类外,还有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和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等中上层鱼类。春季的渔获结构单一,口虾蛄占渔获量的90%以上,主要兼捕种类鲜明鼓虾(Alpheus distinguendus)占4.1%,渔获选择性较好;夏季的渔获中,口虾蛄比例在75%左右,兼捕对象主要为小黄鱼、蓝点马鲛等经济鱼类的幼鱼,对渔业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但渔获选择性比底拖网好。单片刺网的选择性最好,但渔获量低,只有三重刺网渔获量的30%左右,无法满足生产要求。建议开展渤海口虾蛄的可捕产量和分区域捕捞管理研究,开发作业性能更优越的口虾蛄专业捕捞渔具。  相似文献   

6.
长蛸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蛸(Octopus variabilis)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八腕目、蛸科、蛸属,俗称马蛸、长腿蛸、大蛸、长脚章鱼 [1].长蛸为我国沿海蛸类中的主要经济种,捕获量较大,分布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其中黄、渤海产量较大.长蛸为沿岸底栖头足类,是肉食性动物,主要以小型蟹类、贝类为食.长蛸肉质幼嫩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补血益气,收敛生肌等功效[1].  相似文献   

7.
福建张网渔业的现状及其管理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福建张网渔业历史悠久,是全省沿海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产量最高的一种渔业。1992年生产33.18万吨,占全省海洋捕捞量约1/3。居各种渔业之首位。 张网渔业是将网具敷设在沿岸近海鱼虾类洄游的通道,利用潮流逼使其入网而渔获。主要捕获小型鱼虾类资源。由于对渔获物选择性差,亦损害了部分经济种类幼鱼、幼体。历来学者之间、生产者之间对张网渔业的看法不尽一致,甚至大相径庭。 过去不少单位对福建张网渔业调查过多次,并提出许多建设性的管理意见[福建省定置作业调查组,1992]。渔业主管部门也采取了禁渔期、许可证捕捞等限制措施,但由于种  相似文献   

8.
渤海主要无脊椎动物及其渔业生物学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列述了渤海主要经济无脊椎动物的种群结构和数量分布及其周年的季节变化。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日本枪乌贼、火枪乌贼、曼氏无针乌贼、短蛸、鹰爪虾、褐虾、葛氏长臂虾、日本鼓虾、鲜明鼓虾、口虾蛄、三疣梭子蟹、日本蟳的洄游分布、数量变动、群体组成、生长、繁殖、食性和补充特性。  相似文献   

9.
捕捞和环境变化对渤海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1982年的渤海Ecopath静态模型为起始状态,设置17个功能群,利用CPUE和渔业相对捕捞强度作为时间强制序列,构建渤海Ecosim模型,模拟1982—2008年渤海生态系统发育的动态变化及捕捞的影响;利用气候环境时间序列数据,分析环境变化对渤海生态系统渔业资源的影响。研究发现,1982—2008年间,只有口虾蛄的生物量保持上升趋势,主要经济鱼种小黄鱼、蓝点马鲛、鳀、花鲈、黄鲫等的生物量均呈下降趋势,虾蟹类、头足类的生物量相对稳定。渤海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在1982—2008年间明显下降,总捕捞产量在1984年之后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FIB指数的变动与捕捞产量的变动保持一致。Q-90多样性指数在1982—1987年间处于波动状态,从1988—1994年间保持增长趋势,在1994年之后迅速下降,由2.5降至0.5附近,渔业生物多样性下降;渤海海表盐度、海表水温、黄河径流量对捕捞产量影响显著。Ecosim模型终止状态(2008年)与起始状态(1982年)的比较表明,系统成熟度降低,生态系统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渔业捕捞是渔业生态系统出现退化的主要原因,降低了生态系统总体的生物量水平;除捕捞因素外,环境变化也是影响渤海生态系统渔业资源变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虾蛄,俗称“皮虾”、“爬虾”,属海洋底栖甲壳动物,栖息在水深30—60m的深海底泥沙或珊瑚礁之间的缝隙内,分布于全国各海区的近岸带,以黄渤海产量最大。因其营养价值高且味道鲜美,虾蛄捕捞生产已越来越被沿海群众渔业所重视。但传统的虾蛄流网生产,因不易摘虾,给生产带来诸多麻烦,而拖网生产的虾蛄鲜活度底、质量差,影响了经济效益和食用价值。“虾蛄等网”克服了以上缺点,它是在普通定置刺网的基础上,缩小网目尺寸(使虾蛄不漏出),加大沉浮比,使下纲沉下贴底,经流压作用后,将矩形网片弯曲成包囊状,把虾蛄兜捕上来。作业时以涨潮流为主,落流为辅。极适宜于流速较大的  相似文献   

11.
单船框架拖网(俗称弓子网)是渤海海区常见的作业渔具,对底栖渔业生物选择性差,作业过程中产生大量副渔获物。为改善网囊网目的选择性,2017年9月在莱州湾海域采用“套网法”对网囊网目尺寸分别为15、25、35、45和55 mm的5种网囊进行了选择性实验。结果显示,弓子网对渔获物种类的选择能力较差,具有捕获栖息于作业海域绝大多数底栖种类的能力。随网囊网目尺寸的增加,渔获物质量、尾数逃逸率和产值损失率逐渐增大,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和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as)的选择性参数(L0.5、SR)呈线性增加。口虾蛄和鹰爪虾的50%选择体长(L0.5)与网目尺寸(m)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L0.5=1.472m+12.63(R2=0.934)和L0.5=1.394m+0.724(R2=0.920)。在目前的渔业资源状况下,为保护口虾蛄和鹰爪虾等经济渔获物资源,兼顾生产效益和幼鱼资源保护,建议将弓子网最小网目尺寸放大至45 mm。  相似文献   

12.
<正> 一我省东临渤海,环抱渤海湾,海岸线长六百一十华里。沿岸多为泥沙浅滩,仅秦皇岛沿海有金山嘴、东山和老龙头等燕山余脉伸入浅海,构成少量岩礁地带。沿岸水色,大清河口以东水色清,以西则混浊,沿岸结冰期一般为一个半月左右(自冬至以后至立春以后)。我省近岸地形平缓,入海河流众多,饵料生物丰富,历来是大型的洄游经济鱼虾类和地方性经济鱼虾类产卵、索饵、发育成长的良好场所。据调查,分布在我省沿海的各种水产动  相似文献   

13.
“渔业水域”是指鱼虾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和鱼虾贝藻类的养殖场,渔业环境监测是对渔业水域环境和生物进行监测,掌握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及生物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广西自改革开放以来渔业得到迅猛发展,“九五”期间平均年增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基于渔业统计和资源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我国实施伏季休渔制度20多年来对渤海渔业资源的影响。结果显示,1995年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以后,渤海捕捞产量和捕捞效率在短期内大幅增加,特别是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的捕捞产量分别增加了3.96倍和1.74倍,占渤海总捕捞产量的比重有所提高。1999年以后,捕捞产量逐年下降,并于2008年趋于稳定。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在1998~2014年渤海渔业资源量急剧下降之后,近年来有资源量增加迹象,鳀(Engraulis japonicus)、银鲳(Pampus argenteus)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等经济种类的资源量在2014~2015年有所提高,但总体低于1992年同期水平。休渔期内,渤海主要渔业种类得到了生长繁殖的时间和空间,资源量增加了3倍以上,渔业生物平均体长和体重增加,但长期以来资源小型化和低质化趋势未见好转。  相似文献   

15.
报刊要闻     
<正> 渤海水产资源衰退原因 50~60年代渤海水产处于鼎盛时期,约有260种。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由于捕捞过度,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大幅度下降。过捕是衰退的主因。80年代后,鱼虾产卵场被污染,水产资源的衰退主因已由过捕转化为环境污染。作者提出了改善渤海渔业环境的建议;1.加强  相似文献   

16.
正一、品种概况(一)培育背景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又称东方对虾,俗称对虾、明虾,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对虾科(Penaeidae)、明对虾属(Fenneropenaeus)。中国对虾是我国近海地方性特有种,主要分布于黄渤海(包括朝鲜西岸),东海北部的嵊泗列岛和舟山群岛(少)一带。中国对虾属广温、广盐、一年生暖水性大型洄游虾类,在黄、渤海区有明显的洄游习性,分为越冬洄游和生殖洄游。中国对虾的产卵期在4月~6月,怀卵量30万粒~100万粒。幼虾以小型甲壳类如介形类、糠虾类和桡足类等为主要食物,成虾主要以底栖甲壳类、多毛类及鱼类等为食。  相似文献   

17.
珠江口虾拖网的副渔获组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拖虾是南海捕捞渔业的一种主要作业方式,南海北部的珠江口是广东省虾拖网的优良渔场之一。文章以珠江口铜鼓水道虾拖网渔业生物调查资料为基础,对该渔业的副渔获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虾拖网渔获种类多,以底栖鱼类和甲壳类为优势类群;副渔获的组成在不同月份有所变化;副渔获比例较高,虾与副渔获之比为1:10-1:19;副渔获中大部分鱼种未达到可捕规格,对幼鱼资源造成损害。建议渔业管理部门重视对副渔获问题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渤海是我国半封闭性内海,是多种经济鱼虾混栖的海域,发展渔业条件十分优越,素有黄渤海鱼虾的摇篮之称.长期以来,沿岸几十万渔民,依靠渤海富庶的渔业资源为生,为城乡人民提供了丰富的水产品,并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对虾出口,创造了相当可观的外汇收入,对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但是,这些年来渤海渔业资源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  相似文献   

19.
<正> 渤海是我国半封闭性的内海,总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仅有18米,沿岸百余条河流入海,水质肥沃,饵料生物丰富,它为北方三省一市数十万渔民,提供多种鱼虾贝藻资源,每年沿岸4万多条渔船下海,投入三十多万件网具从事捕捞生产,渔业收入是渔民的主要生活依据。近年渤海总产量虽维持在30来万吨,但资源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大的种群更替,传统的经济鱼类如小黄鱼、带鱼、  相似文献   

20.
渤海重要底层鱼类食物重叠系数与鱼类增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渤海鱼类增殖角度出发,用 Pianka(1973)提出的公式计算了渤海底层鱼类种间的饵料重叠系数,结果表明:渤海底层鱼类中只有17个种之间的饵料重叠系数超过0.7,即饵料严重重叠。重叠的饵料大都是小型底栖虾、蟹类和小型底栖鱼类,渤海中这些饵料生物比较丰富。摄食鱼类的种类主要为鲈鱼、真鲷、牙鲆,它们主要摄食小型中上层鱼类,这些小型鱼类资源在渤海也很丰富,因此,在渤海进行增殖,其饵料保障较好。根据鱼类种间饵料重叠和饵料生物的分布,黄盖鲽的增殖放流应在秦皇岛外海,其次为莱州湾;半滑舌鳎应在莱州湾和黄河口;真鲷、牙鲆应在莱州湾。为了增加渤海的饵料资源,进行优质鱼类放流增殖,应加强对渤海绵鳚、孔鳐、鲈鱼的捕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