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对水稻84-15进行了系统的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84-15不存在无融合生殖材料所具有的无融合结实及隐性遗传特性,也未见F#-1或F#-2代株系的遗传早代稳定现象,F#-3代仅有个别组合的少数株系稳定(占1.25%),F#-4代株系稳定率略有增加(7.46%)。故据笔者的试验结果表明,水稻84-15不存在任何类型的无融合生殖现象。  相似文献   

2.
水稻无融合生殖的研究动态及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水稻无融合生殖的意义,研究趋向及进展进行了评价。植物无融合生殖是生物学研究的新生长点,具有固定杂种优势,缩短育种周期,给常规育种带来革命等重要意义。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十分重视植物无融合生殖研究,成立了国际无融合生殖研究协作网,把作物无融合生殖作为重点之一,但是国外尚未发现水稻无融合生殖材料,中国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者提出了固定水稻杂种优势的4个基本条件和策略,以多胚水稻为材料进行胚胎学,育种学,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二倍体水平上选育水稻无融和生殖种质的难度较大,而在多倍体水平筛选水稻无融和生殖新种质已成为水稻无融和生殖研究新的生长点。研究者已明确提出水稻无融合生殖育种的主要目标,即全显性和简单性、专一性和自发性、兼有性和致死性、多倍性和杂和性。  相似文献   

4.
水稻84—15的无融合生殖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稻84-15进行了系统的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84-15不存在无融合生殖材料所具有的无融合结实及隐性遗传特性,也未见F1或F2代株系的遗传早你稳定现象,F3代仅有个别组合的少数株系稳定,F4代株系稳定率略有增加。故据笔者的结果表明,水稻84-15不存在任何类型的无融合生殖现象。  相似文献   

5.
通过无融合生殖方式固定水稻的杂种优势是一项具有极大诱惑力但难度颇大的探索性研究,目前还未筛选到具有实用价值的水稻无融合生殖种质.禾本科植物中已经鉴定出166 个具有无融合生殖特性的物种,包括二倍体孢子生殖和无孢子生殖,尚未发现不定胚生殖现象.遗传上的异质性和染色体组的多倍性是禾本科中无融合生殖物种最基本的2 个特点.由此认为,如果继续在二倍体水平筛选无融合生殖种质则难度较大,成功的可能性较小,而在多倍体水平通过适当方式先创造具有异质性的杂合群体后再进行水稻无融合生殖种质的筛选则难度较小,成功的可能性将较大.  相似文献   

6.
植物无融合生殖遗传研究进展Ⅰ遗传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总结了无融合生殖遗传研究的概况及无融合生殖产生原因的几种观点。无融合生殖遗传研究之所以进展缓慢其原因有:①兼性无融合生殖使杂交后代的分离比难以确定;②有性生殖胚囊和无融合生殖胚囊共存于同一胚珠,使胚胎学研究的结果与后代表现不尽一致;③雌性不育株的产生;④环境因子的影响;⑤专性无融合生殖杂种后代的不分离特点。无融合生殖的遗传因素包括:①减数分裂过程行为异常。这种异常包括大孢子母细胞的直接分裂;大孢子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后形成再组核(SDR);②无孢于生殖胚囊的形成。这种胚囊的原始细胞一般与性细胞相毗邻,少数可能深入到合点端,甚至有珠被上发生的情况;③孤雌生殖现象,可分为单倍体孤雌生殖和二倍体孤雌生殖;④胚乳的形成,无融合生殖植物的胚乳可以通过三核融合后形成,也可以由极核或中央细胞直接进行有丝分裂形成。前者为假配合类型的无融合生殖,后者为自发性的无融合生殖。  相似文献   

7.
SAR-1花粉高度不育而能自行结实的无融合生殖特性能够世代相传.其花粉不育性受1-2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它与其它品种杂交,在形成真杂种的同时,也能无融合生殖(形成假杂种),具有兼性无融合生殖的性质.与标记亲本杂交,后代出现超常规分离现象.SAR-1的无融合生殖基因能够通过来主转移到其它材料上,可作为遗传工具运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玉米紫色果皮、紫色胚尖、紫色盾片等直感性状的遗传及这些遗传标记在无融合生殖研究中的应用。结果是:①这几个直感性状紧密连锁。在矮广10,OH43,330,紫株玉米等3种遗传背景下表现隐性上位控制的显性、独立显性和隐性遗传;②讨论了遗传标记方法在无融合生殖研究中的应用:测定某一现象的无融合生殖性;广泛测定品种的无融合生殖性;研究已证明的无融合生殖性的遗传;研究无融合生殖性从野生种向栽培品种的转育。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二倍体水平上选育水稻无融和生殖种质的难度较大,而在多倍体水平筛选水稻无融和生殖新种质已成为水稻无融和生殖研究新的生长点。研究者已明确提出水稻无融合生殖育种的主要目标,即全显性和简单性、专一性和自发性、兼有性和致死性、多倍性和杂和性。  相似文献   

10.
<正> 无融合生殖水稻8415品种是中国农科院作物所陈建三副研究员等经十多年时间,用种间杂交的方法选育出来的远缘杂种。该品种最大特点是母性遗传,F_2以后性状不发生分离,杂种优势能被固定下来。这种无融合生殖是母本的雌配子与父本的雄性配子没有融合的生殖,是一种非孟德尔遗传现象。它把具有无融合生殖特性的野生稻和籼稻。同栽培稻进行有性杂交,从后代中选育出具有无融合基因的杂种F_1,称作无融合生殖  相似文献   

11.
核桃无融合生殖研究初报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通过去雄花和雌花套袋隔离,研究了我国11个核桃品种(系)的无融合生殖现象。结果表明,在供试的11个核桃品种(系)中,其中有4个品种(系)具有一定的无融合生殖能力,无融合生殖品种占供试品种(系)的36.4%。4个无融合生殖品种(系)的无融合生殖率在1.5%~13.0%之间,并表现出不同年份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大黍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上的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需年年制种的问题,从把外源无融合生殖基因转移到水稻中以固定杂种优势的战略构想出发,论述大黍作为无融合生殖供体的优势特征和将其无融合生殖特性转移到水稻中的方法与应用,指出大黍作为无融合生殖供体,具有巨大的潜力,是比较理想、值得重点筛选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龙须草生态型的划分及其遗传差异的AFLP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结合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叶片纤维素等成分含量的测定,将来自4个省的9个不同居群的龙须草划分为4种生态型:窄叶类型(湖北)、浓绿叶类型(广西)、红秆类型(陕西)和宽叶类型(河南);来自同一地区的不同居群之间,遗传差异很小,聚为同一种生态型;同一居群内不同无融合生殖个体之间未检测到差异;分析了不同生态型之间的遗传差异和亲缘关系;讨论了AFLP技术在无融合生殖植物的分类和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水稻双胚苗(Rice Twins)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双胚苗为隐性性状受一对主效基因控制,并存在若干修饰基因,使双胚苗率表现数量遗传特征;不同双胚苗品系遗传基础不同;水稻双胚苗同水稻的无融合生殖育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生物技术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综述了生物技术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主要包括组织培养、细胞突变体的筛选、原生质体融合、无融合生殖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转基因技术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兼性光敏感核不育无融合生殖水稻可用于固定杂种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光敏感核不育基因与兼性无融合生殖基因结合起来,可用于实现水稻杂种优势上条件,兼怀的无融合生殖基因是简单日显性遗传的;无融合生殖的遗传是稳定的,遗传率达45%以上;杂种F1的父母本均为光敏感核不育系。而且不育基因完全垃,光敏感核不育基因受光照控制明显,保证在湖北地区9月上旬杂种的花粉完全正常可育,结实率达80%以上;杂种F1须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7.
无融合生殖(apomixis)是指植物不经过精卵结合而产生种子的特殊生殖方式,其中二倍性无融合生殖能使世代更迭而不改变核相,即后代的遗传结构与母本完全相同,因而可用来固定F_1代杂种优势。自30年代Navashin、Karpachenko和Stebbins等先后提出无融合生殖能固定杂种优势这一论点以来,人们已在植物37个科、370多个种中发现无融合生殖类型。在农作物中,已在珍珠粟、高粱、玉米、马铃薯和棉花花等少数作物中发现了无融合生殖现象。70年代以后,无融合生殖研究开始转向遗传育种的应用研究,一些国外科学家在高粱、玉米、珍珠粟  相似文献   

18.
一系法,即培育不分离的F1杂种,将杂种优势固定下来,从而不需要年年制种,这是利用杂种优势的最好方式。赵世绪(1977年)和袁隆平(1987年)等专家相继提出用无融合生殖的原理固定水稻杂交优势的没想,一些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对水稻无融合生殖进行了不少研究,但发展不大,目前仅作为一种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9.
无孢子生殖研究的现状蔡雪,关雪莲(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44)(北京农学院农学系,北京102206)无孢子生殖(Apospory)又称体细胞无孢子生殖,是无融合生殖方式之一。在此种生殖方式中,胚珠体细胞(常常是珠心细胞)特化并发育成未减数...  相似文献   

20.
无融合生殖研究与水稻育种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禾本科植物有性生殖和无融合生殖过程以及无融合生殖体的类型。概括了无融合生殖的遗传学机制。并对水稻无融合生殖育种从供体和受体选择及无融合生殖基因导入水稻的方法上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