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蒜地膜覆盖栽培有显著的增产作用.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大蒜利用地膜覆盖栽培要注意六个环节:[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试验和连续五年的大面积推广实践.论述了“地膜覆盖栽培”在黔西北山区大蒜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蒜实行地膜覆盖栽培,能提高大蒜生长的土壤温度、促使大蒜早出苗、整齐度高,能改善和提高大蒜的主要经济性状,促进大蒜增产增收,从而推动大蒜产业化生产的发展。在黔西北山区大面积推广大蒜地膜覆盖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是一项适合山区实际的大蒜先进生产技术。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为了提高大蒜的产量和质量,建议大力推广和普及此项技术。  相似文献   

3.
大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有显著的增产作用,近几年在海东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大蒜地膜覆盖后,可提高地温2℃~3℃,促进了大蒜生长发育,幼苗生长快,植株生长量大,叶面积大。同时地膜覆盖可抑制杂草的发生和危害。椐试验,大蒜地膜覆盖可增产蒜薹55.35%.增产蒜头44.8%。  相似文献   

4.
正西华县地膜覆盖栽培大蒜面积200hm~2,近年来,随着大蒜收购价格的提高,农户种植大蒜经济效益高,技术简单,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大蒜地膜覆盖栽培能改善其生长环境,具有良好的增产和提高商品率的作用。地膜覆盖具有保墒增产作用,西华县种植多采用此种栽培方式,其栽培技术如下:一、品种选择根据种植和收获的目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大蒜品种,如以收获蒜头为主,应选择蒜头大、蒜瓣匀、不破碎耐储藏、产量高、抗病抗寒  相似文献   

5.
陕西宝鸡蔡家坡盛产的紫皮大蒜在全国自古有名,在关中西部地区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因其品种早熟、色泽红艳、蒜汁浓粘,味道鲜美,香辣适口、蒜头大、产量高,一直被作为原种调用,每年供不应求。大蒜地膜栽培具有提温保墒防草等作用,能极大提高其商品率和经济效益。从地膜覆盖的优点、整地作畦、播种方法、生长期管理及收获五个方面总结出蔡家坡紫皮大蒜地膜覆盖栽培关键技术,供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6.
地膜覆盖栽培大蒜是提高大蒜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大蒜种植户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地膜大蒜比常规大蒜增产幅度达36%,增加经济效益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7.
大蒜是百合科葱属中以鳞芽构成的栽培种,其幼苗、花茎和鳞茎均为广大群众所喜食,利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有显著的增产增收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蒜复种大白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蒜复种大白菜栽培技术就是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热、水、土地等资源,在热量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一熟制地区,地膜覆盖种植大蒜,大蒜收获后复种大白菜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近年来,由于其显著经济的效益,该模式在乐都县温暖灌区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成为乐都县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取得成功的栽培模式之一。先将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大蒜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措施山东省安邱市农业局(262100)王亮安邱市地处鲁东南地区,种植大蒜历史悠久,出产的紫皮、白皮大蒜辣味浓郁、个头大,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远销日本、韩国、香港、台湾、东南亚等国和全国各省市地区。为提高大蒜产量和品质,近几年来我们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改善大蒜环境条件,提高经济效益,采用地膜覆盖的办法,既可以促进秧苗健壮,又可抑制杂草和病虫害的发生。从良种选用、施肥、整畦、播种、管理及收获等方面介绍了地膜覆盖大蒜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大蒜的农田适用性及推广可行性,以裸地(CK1)和2种PE地膜(CK2、CK3)作对照,研究0.006 mm(A)、0.008 mm(B)、0.01 mm(C)和0.01 mm(D)4种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增温、保墒、降解等性能,及对秋播大蒜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发现,参试4种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诱导期长短顺序为D>C>B/A,功能期在210~140 d不等;地膜C和D能满足鲁南地区秋播大蒜对地膜功能期不低于180 d的要求。覆盖PE地膜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大于覆盖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处理,且同种类型的地膜厚度越大保墒效果越好。土壤积温按照CK3、D、C、B、A、CK2、CK1的顺序降低。与裸地处理相比,覆膜处理根系数量增加约30%,蒜头产量提高28.06%~34.69%,但覆膜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覆盖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处理大蒜抽薹期比覆盖PE地膜晚2~3 d。以上结果表明,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增温、保墒及对大蒜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与普通PE地膜相当,可以作为替代普通PE地膜解决蒜田地膜污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董立国 《农学学报》2016,6(4):66-69
生物降解膜是解决农业“白色污染”的重要途径,笔者针对降解膜过早破裂这一过程,开展了土壤温度、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降解膜过早裂解对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不同阶段影响程度不同。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苗期,降解膜地25 cm内土壤温度比PE膜降低14.1%;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喇叭口期,降解膜地100 cm内土壤水分比PE膜降低13.1%;降解膜种植的玉米在株高、秃尖、穗行数、百粒重和产量等方面明显低于PE膜,减产27.2%。也即降解膜过早裂解显著影响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3.
秸秆覆盖对土壤水盐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不同盐分含量(轻度盐化、中度盐化、重度盐化)的砂壤土进行了秸秆覆盖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可有效地控制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控制盐分的表聚性,减轻土壤表层的盐化程度,从而达到改良盐渍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旱地棉田全程全覆盖栽培方法,以蕾期全覆盖产量最高,每公顷皮棉产量为948kg,较单一地膜覆盖增产36.34%。增产的主要原因是铃重提高0.31g;棉株发育中期地温降低,土壤水分提高。秋、春季全覆盖因棉株生育前期地温过低,而使生育进程推迟,故而减产。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太和一号为试材,研究其亲本生长发育及制种产量。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制种能有效地积累地温,蓄水保墒,促进叶片及根系的生长,从而提高制种产量,适期覆膜比直播制种产量提高27.5%,且保证制种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不同覆盖方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秸秆与地膜双覆盖能够协调烤烟生长全过程的土壤温度,并且地温日变化幅度小,蓄水保墒作用显著。秸秆单覆盖对土壤性状改良与秸秆和地膜双覆盖相似,烟叶内在化学成分较协调,品质较高,但由于在烤烟生长前期不能提高土壤温度,使得烟叶生长速度较慢,产量下降;地膜单覆盖对土壤性状改良不及秸秆单覆盖和秸秆与地膜双覆盖,秸秆和地膜双覆盖使0 ̄20cm土层含水量平均比露地栽培提高16.82%,比秸秆单覆盖提高6.45%,比地膜单覆盖提高5.43%,而且烟叶成分较协调,产量与产值也较高。  相似文献   

17.
红壤旱地玉米两季覆盖的抗旱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红壤旱地双季玉米种植制中就地解决旱季覆盖材料的可能性及覆盖的抗旱保墒效应。研究表明,以竹豆和早玉米稿秆分别作为伏、秋旱期间的覆盖材料是可行的。在两季覆盖下,玉米年增产率平均为6.9%。覆盖的保水效应:玉米封行前表现明显,每次降水(或灌溉)后,均可提高土壤抗旱能力5~7天。在此期间内能增加土壤含水量0.4%~0.8%;玉米封行后,覆盖有利于保蓄阵性降水,但对防止土壤水分蒸发损耗作用甚微。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烟叶品质,进行了对植烟土壤不同覆盖方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高C/N比秸秆与地膜双覆盖能够协调烤烟生长全过程的土壤温度,并且地温日变化幅度小,蓄水保墒作用显著,有机质积累明显,腐殖化作用强,使得烟叶内在化学成分比例更协调,产值高。秸秆单覆盖对土壤性状改良与秸秆和地膜双覆盖相似,烟叶内在化学成分较协调,品质较好,但由于在烤烟生长前期不能提高土壤温度,使得烟叶生长速度较慢,产量下降,产值与地膜单覆盖差异不显著;由于没有新鲜的有机质补充,地膜单覆盖对土壤性状改良不及秸秆单覆盖和秸秆与地膜双覆盖,从而使得烟叶品质较不协调,但产量较高,产值也较高。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覆膜措施对津市藠头产量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结构、生态功能、物种之间网络互作的影响,本研究采集了未覆膜、覆普通地膜、覆蓝色地膜3个处理下的藠头根际土壤,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相关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覆膜措施提高了藠头产量,其中未覆膜处理产量为29 766.7 kg·hm-2,普通地膜处理产量为31 466.7 kg·hm-2,增产5.7%,蓝色地膜处理产量为39 966.7 kg·hm-2,增产34.3%。覆膜处理显著改变了细菌群落结构,并显著降低了细菌群落多样性。此外,藠头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对不同地膜处理的响应不同,在门和属水平上均存在一定差异。网络分析结果表明,未覆膜处理具有124个模块,普通地膜和蓝色地膜处理的根际细菌分子生态网络分别具有77个和80个模块。覆膜措施使藠头根际细菌分子生态网络的模块数降低,这可能会导致细菌群落生态功能多样性降低。覆膜措施还导致根际细菌关键物种改变。基于功能预测,相较于未覆膜处理,覆盖蓝色地膜显著提高了尿素分解功能(P<0.05),而普通地膜处理相对于蓝色地...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比棉田覆膜灌溉与传统地面灌溉条件下土壤坚实度、土壤温度、田间耗水、土壤养分及植株生长量和产量的差异 ,阐明了覆膜灌溉可改善田间土壤环境 ,减少无效耗水 ,促进棉株生长 ,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