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应用2种新型核型多角体病毒对不同世代的美国白蛾幼虫进行防治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种病毒杀虫效果最高达到80.0%以上,为今后病毒试剂的生产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其幼虫的毒杀作用具有高效、专一和安全性,同时不污染环境,不杀伤天敌,在防治美国白蛾工作中可以大面积应用。但由于目前还不能人工合成,只有依靠活体幼虫进行增殖才能获得大量病毒。根据几年实践摸索,初步形成一套简易病毒增殖方法,可进行批量生产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满足防治需求。  相似文献   

3.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是世界性重要检疫害虫,1979年6月在我省丹东地区首次发现。据调查,寄主有50余种,主要危害林木。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发现幼虫大批自然死亡,检查确定为核型多角体流行病。将病毒接种于饲料添饲幼虫,验证幼虫发生了核型多角体病。为探讨美国白蛾生防途  相似文献   

4.
应用3.6%烟碱·苦参碱乳油、25%阿维.灭幼脲悬浮剂、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3种无公害药剂防治美国白蛾幼虫,结果表明:3.6%烟碱·苦参碱乳油3000倍液,喷药9d后防治效果达100%;25%阿维.灭幼脲悬浮1000倍液和1500倍液,喷药15d后防治效果均达到98%以上,生产上应选择1500倍液;以2.50×106PIB/ml、4.25×106PIB/ml 和1.25×107PIB/ml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喷洒美国白蛾1-3龄幼虫,15d后防治效果均达到91%以上。核型多角体病毒对鱼虾安全,可在鱼虾养殖等水域美国白蛾防治中大面积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前言我国对灯蛾科昆虫病毒研究甚少,文献记载仅有二种;美国白蛾(Hyrhantria cunea)核型多角体毒病,红缘灯蛾(Amsacta lactinca)颗粒体病毒。研究仅限于病毒形态观察及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而对于病毒核酸的研究均未见报道。我们于1984  相似文献   

6.
针对美国白蛾有关基因水平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目前美国白蛾有关基因方面的研究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线粒体DNA相关的研究,主要是美国白蛾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涉及DNA条形码鉴别技术;二是探讨美国白蛾遗传多样性与种群分化,主要通过DNA遗传学基础研究认识外来入侵种的适应性机制;三是针对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开展的美国白蛾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1、病毒病由病毒引起的蚕病,主要有:核型多角体病、质型多角体病、病毒性软化病、浓核病等。1)核型多角体病核型多角体病,又称血液型脓病。病原为桑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杆状病毒科。春蚕期较多发生,经  相似文献   

8.
6种日本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斜纹夜蛾幼虫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日本引进6种核型多角体病毒(NPV),保存5年后仍对斜纹夜蛾幼虫持有致病性。其中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福山株)、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芸北株)、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芸北株)、八字地老虎核型多角体病毒(那须株)均保持较强的致病力,其剩余侵染力在1/1.34~1/2.50间。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东京株)的致病力下降最大,剩余侵染力为1/17.5、其次为海灰翅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埃及株),剩余侵染力为1/7.01。  相似文献   

9.
血液型脓病是危害蚕桑生产较为常见又较严重的一种疾病,又称核型多角体病,农民常称之为脓病或脓蚕.血液型脓病的病原是细胞核型多角体病毒,属杆状病毒科核型多角体病毒属.为减少血液型脓病对蚕茧生产造成的损失,现将该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应用病毒来抑制害虫种群的发展,在国内、外都有成功的事例.去年,我们在复旦大学生物系的指导下,搞了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感染、采收、积累和防治棉铃虫的试验,取得了初步成果.一、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采收和积累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一种专化性病毒.它只能在棉铃虫幼虫体内不断增殖面致死棉铃虫,对其它害虫及益虫没有作用.在600倍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游离的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包涵体.由于它是多边形  相似文献   

11.
美国白蛾(Hyphantria ounea Drury)核型多角体病毒是由丹东动植物检疫所与辽宁省蚕科所先后于丹东地区采到,经室内外试验证明,对美国白蛾有较强的毒力.但能否感染柞蚕,这对蚕区的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病毒在不加任何物质的情况下,其毒力于保存期常伴有活性损失,使毒力逐渐衰减.毒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生产上的使用效果.为此,我们做了如下试验. 一、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材料病毒来源由丹东动植物检疫所提供的病毒虫尸,经过虫体扩繁获得.室内对柞蚕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有机蓝莓园大窠蓑蛾的有效生物防治药剂。[方法]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测定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绿僵菌4种目前常用的生物药剂对大窠蓑蛾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杀虫活性最高,LD_(50)为2.15×10~6PIB/m L,4种生物药剂对大窠蓑蛾幼虫毒力由高到低依次为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绿僵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0 d各药剂的防治效果均超过50%,以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处理防效最高,为94.17%。[结论]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可作为防治大窠蓑蛾幼虫的首选药剂,建议在7~9月进行喷药,即在大窠蓑蛾幼虫期的2~3龄以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ApNPV),属杆状病毒科包含体杆状病毒亚科核型多角体病毒属,是柞蚕核型多角体病的病原。该成熟病毒包含体的断面分三层结构:最外层是致密层,次外层是多角体蛋白层,内部是病毒束。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核酸为DNA,经限制性内切酶PstI,HindⅢ,BamH,XhoI,SalI,EcoR I和EcoR I BamH I酶解后,电泳分别形成31,25,6,15,24,5,7条谱带。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主要通过食下和体壁创伤途径感染柞蚕幼虫,不同病毒株对柞蚕的致病性存在着差异。柞蚕幼虫消化液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有溶解、灭活作用;柞蚕幼虫中肠围食膜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有灭活作用。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在自然条件下有自然裂解现象,游离的病毒粒子在自然条件下很快失活。目前已建立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载体表达系统,并在分别在体内、体外表达了报告基因.  相似文献   

14.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一种昆虫杆状病毒,它是甘蓝夜蛾最重要的病原微生物,对甘蓝夜蛾、小菜蛾等食叶害虫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在该次研究中主要是测试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药剂对娃娃菜小菜蛾的防治效果,也为将来进一步推广20亿PIB/m 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芦笋园甜菜夜蛾幼虫为对象,开展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田间杀虫活性、持效性以及与氯虫苯甲酰胺的协同增效作用试验。结果表明,15亿PIB·mL-1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水剂对甜菜夜蛾幼虫具有优良的杀虫活性,1 800 mL·hm-2处理药后5 d防效达94.5%,药后10 d防效依然有75.7%,持效性较好。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与氯虫苯甲酰胺混合使用药后3和5 d的防效显著高于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或氯虫苯甲酰胺单用的防效,显著提高了速效性和综合防效。15亿PIB·mL-1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水剂是一种新型生物农药,无毒无残留,对人畜及其他生物安全,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为验证微生物杀虫剂30亿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C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于2019年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0亿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C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水稻生长安全。在稻纵卷叶螟卵孵盛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以每667 m~2用30亿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C 40~50 mL为宜。  相似文献   

17.
《天津农业科学》2016,(8):130-133
室内试验结果显示,由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b NPV)与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a NPV)按1∶1复合而成的复剂,与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单一制剂相比,在相同浓度下毒杀菜粉蝶幼虫效果差异显著(F复=40.38F0.01(5,45)=3.47)。感染病毒的第6、7天测定,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复剂对菜粉蝶幼虫的毒杀效果分别是单剂的26.6,54.53倍;浓度为2.0×105,2.0×106的复剂毒杀菜粉蝶幼虫死亡时间比相同浓度下单剂毒杀幼虫死亡时间分别提前了1.285,2.358 d。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农科院植保所生防研究室于1975午9月间,从宣城县敬亭山茶场和舒城县舒茶公社茶园中病死的扁刺蛾幼虫虫体上,经分离筛选获得一种多角体病毒.后经鉴定,确定为核型多角体病毒,属于杆状病毒属A亚组的一种.之后,又迭经室内病毒毒力、病毒剂量、温度、虫龄、寄主范围、毒性等感染试验及田间防治试验,表明这种多角体病毒的毒力和寄主的专一性都很强,防治效果显著而持久.对家蚕、小白鼠、鸡场无毒性.现将扁刺蛾核多角体病毒的生产和使用方法介绍于下,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9.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茶毛虫的效果及持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茶园第1代茶毛虫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浓度为3×106、5×106、7×106和9×10"6PIB·mL-1的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茶毛虫的防治效果分别达85.6%、92.3%、94.8%和97.0%.对第2代茶毛虫的持续防治效果分别达78.7%、83.6%、91.3%和94.9%;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浓度与茶毛虫发病死亡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茶毛虫发病死亡时间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两种生物农药对槟榔红脉穗螟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种生物农药对槟榔红脉穗螟的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红脉穗螟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450~675 g/hm22、0亿PIB/g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360 g/hm2对槟榔红脉穗螟的防治效果均在90.59%以上,可以替代化学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