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刈割期对紫花苜蓿叶粉营养成分含量、茎叶比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现蕾至盛花期(80%开花期)分四次取样,测定紫花苜蓿的茎叶比、粗蛋白质、粗纤维含量,以研究刈割时期对苜蓿叶粉质量的影响,确定合理刈割期。研究结果表明:随刈割期推迟,叶比例在初花期后极显著下降(P〈0.01);叶蛋白质含量各时期间均差异显著(P〈0.01);叶中粗纤维含量随着长时期延长显著提高(P〈0.05),中花期后,粗纤维含量极显著高于现蕾期和初花期(P〈0.01)。生产紫花苜蓿叶粉适宜刈割期为现蕾至初花期。  相似文献   

2.
刈割期对紫花苜蓿叶粉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从现蕾至盛花期(80%开花期)分4次取样,测定W323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各样本的茎叶比和叶中粗蛋白含量、粗纤维含量,以研究刈割时对苜蓿叶粉质量的影响,确定合理刈割期.研究结果证明:随刈割期推迟,叶比例在10%开花期后极显著下降(P<0.01);叶蛋白质含量各时期间均差异极显著(P<0.01);叶中粗纤维含量随刈割时期推迟显著提高(P<0.05),50%开花后,粗纤维含量极显著高于现蕾期和10%开花期(P<0.01).生产紫花苜蓿叶粉适宜刈割期为现蕾至10%开花.以现蕾期为基础,叶比例、叶粗蛋白含量、叶粉容重均与现蕾后刈割期推迟日数呈负相关,而叶粗纤维与之呈正相关.叶粗蛋白含量与叶粉容重显著正相关,可通过叶粉容重估算叶粉中粗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3.
刈割是紫花苜蓿收获、利用和管理的主要方式,刈割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当年收获苜蓿的产量和质量,间接影响到后来年份生产力的维持与提高。刈割通常包括刈割时间、茬次、次数和留茬等。文章全面综述了不同刈割形式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和草品质的影响以及相应作用机理,表明紫花苜蓿适宜刈割期是现蕾—初花期,最佳刈割期是初花期。适宜刈割次数3~5次,留茬高度3~5 cm,最后1次刈割留茬8~9 cm。  相似文献   

4.
刈割时间对黄土高原紫花苜蓿产量与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刈割时间是影响紫花苜蓿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于2009年和2010年,开展了不同的第1次刈割时间和第2次刈割时间的田间试验,分析刈割时间对紫花苜蓿产草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产草量与粗蛋白产量均以初花期最高,此后随第1次刈割时间的推迟逐渐下降(P<0.001),第1次刈割提前会导致产草量和粗蛋白产量下降(P=0.003)。随着第1次刈割与第2次刈割间隔时间的延长,紫花苜蓿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粗纤维含量逐渐增加(P<0.001),粗蛋白含量逐渐下降(P<0.001);初花期第1次刈割,第2次刈割间隔时间分别为72 d(2009年)和68 d(2010年)时,产草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分别为2275.2和180.2 kg/hm2、2063.6和263.1 kg/hm2。研究区紫花苜蓿适宜刈割时间为初花期(6月中旬)第1次刈割、70 d左右(8月下旬)第2次刈割。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在相同管理条件下对紫花苜蓿不同刈割时期各茬次的干草产量和营养成分进行测定,计算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FC)、总可消化养分(TDN)、相对饲喂价值(RFV)、奶吨指数和奶亩指数等综合指标,并结合气象因子指标分析了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刈割时期总干草产量表现为:盛花期现蕾期初花期,各刈割时期干草产量均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而下降;紫花苜蓿的品质整体表现为初花期和现蕾期显著优于盛花期,各刈割时期均以第一茬品质最佳;随着紫花苜蓿茬次间生长天数的增加,其干草产量和奶亩指数增加;随着刈割时期内温湿度的增加,苜蓿品质劣化,表现为NDF含量增加而粗蛋白质、NFC、TDN含量以及RFV、奶吨指数和奶亩指数下降,茬次间最高气温30℃高温天数的增加是品质劣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对不同刈割期和晒制方法处理的沙打旺青干草中的粗蛋白质和粗纤维素含量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 :初花期刈割 ,其青干草的粗蛋白质含量极显著 (P <0 0 1)高于盛花期 ;同样其粗纤维素含量极显著 (P <0 0 1)低于盛花期。搭架晒干其粗蛋白质含量极显著 (P <0 0 1)高于小捆晒制和薄层摊晒 ,分别提高了1 18%和 2 18% ;粗纤维素极显著降低 (P <0 0 1)。因此 ,在初花期选择晴朗天气刈割 ,采用搭架晒干可获得优质、高产的沙打旺干草。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秋末是否应该刈割及最佳刈割时期的争议,对秋末不同时期刈割处理和未刈割的8个紫花苜蓿品种根颈中非结构碳氮物质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未刈割紫花苜蓿根颈中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均显著高于不同时期刈割的紫花苜蓿根颈中含量(P<0.05);土壤冻融交替期(11月1日),秋末晚割(10月15日)紫花苜蓿根颈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未刈割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土壤封冻期(12月1日),未刈割紫花苜蓿根颈中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含量均高于不同时期刈割根颈中含量,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晚割(10月15日)均显著低于未刈割根颈中含量(P<0.05),可溶性蛋白含量10月1日刈割均显著低于未刈割根颈中含量(P<0.05),且10月1日刈割后苜蓿根颈中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含量经过“增长-降低-稳定”过程。两时期测定结果不同,可能与刈割后苜蓿再生长有关;未刈割与刈割处理不同紫花苜蓿品种间根颈中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含量存在差异;未刈割紫花苜蓿根颈中C/N显著大于不同时期刈割处理的根颈中C/N。初步结论为:科尔沁地区冬季寒冷、降雪少,秋末刈割导致地上碳水化合物无法向根系运输,且刈割后苜蓿再生长消耗根系营养物质。为确保紫花苜蓿安全越冬保障苜蓿根系中积累大量储藏物质,不适宜秋末敏感期刈割或选择种植刈割后根颈中C/N高的紫花苜蓿品种如东苜1号等。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比较不同品种、刈割时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总皂苷含量变化及添加剂处理的苜蓿青贮后总皂苷变化的程度,采用比色法对总皂苷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间总皂苷含量差异极显著(P <0.01),总皂苷含量范围为0.69%~0.98%。不同刈割时期苜蓿青贮间的皂苷含量差异极显著(P <0.01),第2茬不同生育期比第1茬相应时期皂苷含量都有增加趋势,不同生育期以现蕾期含量最高,苜蓿皂苷含量最高的时期比最低时期要多51.72%。不同添加剂处理的苜蓿青贮以对照组含量最小为0.65%,蔗糖和绿汁发酵液处理的苜蓿青贮皂苷含量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 <0.01)。苜蓿鲜样中总皂苷含量最高为1.07%,与苜蓿青贮相比较差异极显著(P <0.01),苜蓿青贮总皂苷含量较青贮前明显降低。选择‘先驱者’、‘首领’2个苜蓿品种,在第1茬初花期、第2茬结荚期进行刈割,以蔗糖和绿汁发酵液作为添加剂制作青贮,可以有效降低总皂苷含量。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紫花苜蓿合理刈割时期及技术,于2016—2017年在哈尔滨地区对农菁8号紫花苜蓿的适宜刈割方式(刈割时期和留茬高度)进行了研究,综合分析了刈割时期、留茬高度对紫花苜蓿产量、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终的优化组合为第1,2,3次刈割时期为孕蕾末期,留茬高度为5 cm;孕蕾期粗蛋白含量达20%以上,若想获得最大总蛋白量可选择在孕蕾期刈割,孕蕾末期粗蛋白含可达到18%以上,如若作为青饲料使用选择在孕蕾末期刈割最佳。  相似文献   

10.
刈割时期和调制方法对紫花苜蓿干草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筛选紫花苜蓿适宜的干草调制方法,开展了不同刈割时期和调制方法对紫花苜蓿干草质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单从紫花苜蓿的营养品质考虑,最适宜的刈割时期是现蕾期,其次是始花期。由现蕾期至结荚期,紫花苜蓿的干草质量随着生育期延迟显著下降(P<0.05)。(2)烘干和机械压扁茎秆可显著缩短紫花苜蓿的干燥时间,提高紫花苜蓿的干草质量(P<0.05)。(3)灰色关联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的适宜刈割时期是现蕾期和始花期,适宜的干燥方法是烘干和机械压扁茎秆,另从资金投入和可操作性考虑,认为机械压扁茎秆资金投入少,操作简单易行,在生产中可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11.
以500只29日龄生长鹅为试验动物,以砻糠和玉米秸秆为主要纤维源,进行28 d的饲养试验,研究日粮在等能量等蛋白水平下,不同粗纤维(crude fiber,CF)水平(3%、5%、7%、9%和11%)对鹅生产性能、代谢激素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日粮粗纤维水平的增加,生长鹅的日采食量呈增加的趋势,但各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转化率和日增重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P<0.05);5?组与7?组生长鹅的生产性能最佳,与11?组相比,日增重分别提高了22.60%与24.25%(P<0.05),饲料转化率分别改善了22.65%与21.74%(P<0.05);日粮粗纤维水平对生长鹅血清中血糖(GLU)、碱性磷酸酶(ALP)、生长激素(GH)和IGF-I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尿酸(UA)、总蛋白(T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胰高血糖素(GLU)、胰岛素(INS)、促甲状腺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和甲状腺素(T4)均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2.
南方苜蓿新品种"渝苜一号"饲喂肉兔的营养价值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旨在研究苜蓿新品种"渝苜一号"的营养价值,为苜蓿干草在肉兔生产中的应用提供营养参数.试验系统地研究了"渝苜一号"5个不同生育期(营养期、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结荚期)的生长特性和干草的常规营养成分以及饲喂肉兔的可消化性.结果表明,生育期对"渝苜一号"干草营养价值影响显著(P<0.05),苜蓿干草叶茎比、鲜干比、粗...  相似文献   

13.
以新疆石河子市第八师147团紫花苜蓿为研究材料,探究不同刈割茬次及生育期苜蓿青贮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间的差异。选择3个刈割茬次,现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3个生育期处理;分别于青贮发酵第3、9、15、30、45、60天取样测定其青贮品质。结果表明:苜蓿青贮过程中,刈割茬次与生育期的交互作用对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粗蛋白、乳酸和乙酸含量产生极显著影响(P<0.01),苜蓿青贮在发酵过程中会降低营养物质的含量,发酵60 d时,第3茬盛花期苜蓿青贮的DM含量最高,达到39.03%,第3茬现蕾期苜蓿青贮的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第1茬现蕾期CP、WSC含量最高,分别是20.21%和4.39%,第2茬现蕾期的乳酸和乙酸含量相对其他处理较高,第1茬现蕾期氨态氮含量最低。各处理综合评价排序:第1茬现蕾期处理>第3茬现蕾期处理>第1茬初花期处理>第2茬现蕾期处理>第3茬初花期处理>第1茬盛花期处理>第3茬盛花期处理>第2茬初花期处理>第2茬盛花期处理。刈割越早,苜蓿越幼嫩,营养品质高,适口性好,并有利于植株再生,苜蓿青贮的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也较晚刈割的其他处理好。因此,控制苜蓿刈割时间可改善苜蓿青贮营养、发酵品质,提高苜蓿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各种牧草,由于生长环境,发育规律及利用方式不同,适宜的刈割时期亦有一定差异。无芒雀麦在甘肃牧区的高寒条件下,抽穗到开花期正值气温较高的季节。此时,无芒雀麦生长迅速,干物质积累最快,产草量及营养物质也最丰富。试验结果表明:抽穗到开花期刈割的无芒雀麦叶量率可保持在28%-31%左右,粗蛋白质含量在12%以上,糖分40%左右,粗纤维只有30%左右。因此,在无芒雀麦的抽穗至开花期,刈割调制干草最好。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研究桑叶粉和发酵桑叶粉对胡须鸡饲养后期屠宰性能、肉品质及盲肠菌群的影响。选用95日龄岭南黄Ⅲ号胡须鸡392只,随机分为7组,即对照组,5%、10%、20%桑叶粉组,5%、10%、20%发酵桑叶粉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4只鸡(7公7母)。预试期4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①与对照组相比,除10%桑叶粉组外,其余各试验组鸡半净膛率显著降低(P<0.05);10%发酵桑叶粉组鸡全净膛率显著降低(P<0.05),20%发酵桑叶粉及10%桑叶粉组鸡全净膛率极显著降低(P<0.01);饲喂5%发酵桑叶粉或20%桑叶粉使胡须鸡腿肌率分别极显著或显著降低(P<0.01;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胸肌剪切力和桑叶粉各组腿肌剪切力值均有所下降,但只有10%桑叶粉组胸肌剪切力值显著下降(P<0.05);20%桑叶粉组腿肌pH45 min显著增加(P<0.05);各试验组腿肌b*值均有所降低,其中20%桑叶粉组显著降低(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5%、10%桑叶粉组鸡盲肠大肠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各试验组盲肠乳酸菌与大肠杆菌比值有提高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以上试验结果,桑叶粉可在胡须鸡生长后期日粮中添加至10%,发酵桑叶粉可添加至20%。  相似文献   

16.
黄河滩区紫花苜蓿生产性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4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在3个不同生长年份的生产性能、植株高度和营养品质.结果表明:1)4个紫花苜蓿品种前3个生长年,其年干物质产量不断上升.到第3年达到顶峰;从3年平均产量来看.以亮苜400产量最高.2)紫花苜蓿不同茬次的产草量呈现"U"型的变化趋势.第1个峰值在第1茬,并且可以持续到第2茬,第2个峰值在最后一茬.7、8月苜蓿的产量均降至最低;株高的变化趋势与产量一致;提高产量的重点在于春季和秋季的生产.3)紫花苜蓿的株高和干物质产量呈现显著(P<0.05)的正相关,叶茎比和粗蛋白含量同样呈极显著正相关.和粗纤维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苜蓿的选育工作中,可以通过在田间测定植株高度、叶茎比,预测该品种饲草的产草量、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进而预测其品质.  相似文献   

17.
日粮赖氨酸与粗蛋白质比例对哺乳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用分娩日期相近的长×大二元母猪 6 0头 ,按胎次 ,体重随机分为 5个处理 ,分别饲喂不同赖氨酸和粗蛋白质比例 (4 .8,5 .3,5 .8,6 .3和 6 .8gLys/ 10 0gCP)的日粮。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哺乳母猪日粮赖氨酸与粗蛋白质比例的增加 ,母猪体重与背膘厚度损失呈二次曲线下降 (P <0 .0 5 ) ;母猪 2 1日龄的产奶量呈二次曲线变化趋势 (P <0 .0 1) ;哺乳期间窝平均日增重呈二次曲线变化趋势 (P <0 .0 5 ) ;哺乳母猪产后 14d和 2 1d血清尿素氮的浓度呈线性或二次曲线下降 (P <0 .0 1) ,而血清游离赖氨酸的浓度则呈二次曲线变化趋势 (P <0 .0 5 )。在本试验条件下 ,粗蛋白质为 17%时 ,长×大二元哺乳母猪最佳的赖氨酸和粗蛋白质比例为 6 .3g/ 10 0g。  相似文献   

18.
蒸汽爆破技术对棉籽粕中游离棉酚脱毒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蒸汽爆破技术对棉籽粕中游离棉酚的脱毒效果。采用市售棉籽粕,对其进行7种不同的蒸汽爆破处理,蒸汽压强均固定为2.0 MPa,以水料比为0时进行维压30 s的蒸汽爆破处理为对照,水料比为30%、50%时分别进行维压10、20、30 s的爆破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以游离棉酚含量、蛋白质溶解度为指标,筛选出较佳的处理测定氨基酸含量和营养物质猪仿生消化率数据。结果表明:固定蒸汽压强时,游离棉酚的脱毒率与蛋白质溶解度随着蒸汽维压时间延长而增加,随着水料比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少。以游离棉酚的脱毒效果与蛋白质溶解度为指标,筛选出的适宜蒸汽爆破处理为蒸汽压强2.0 MPa,水料比30%,维压时间30 s。此时棉籽粕中游离棉酚含量达85.0 mg/kg,脱毒率达87.0%,蛋白质溶解度为42.3%。与对照组相比,蒸汽爆破可极显著降低棉籽粕中赖氨酸含量和精氨酸含量(P0.01),对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和总能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极显著降低体外粗蛋白质消化率和赖氨酸消化率(P0.01)。由此可见,蒸汽爆破处理可降低棉籽粕游离棉酚含量、蛋白质溶解度、赖氨酸含量、精氨酸含量、体外粗蛋白质消化率和赖氨酸消化率。筛选出的适宜蒸汽爆破处理为蒸汽压强2.0 MPa,水料比30%,维压时间30 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