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观察小鼠ES-D3细胞在MEF、新生牛睾丸支持细胞(nBTSCs)和新生兔睾丸支持细胞(nRTSCs)饲养层上生长4dnanog基因的表达水平和生长行为。RT-PCR分析显示,MEF饲养层上培养4d的ES-D3nanog基因含量高;nBTSC饲养层上培养nanog基因表达较低;而RTSC饲养层上培养nanog基因表达最低。结果显示:不同饲养层上的ES-D3细胞集落形态和培养4d分化程度有差异。在MEF饲养层上的ES-D3细胞培养4d,集落形态仍然很规则,细胞间紧密,集落表面少见大细胞,AKP染色强阳性。在nBTSC饲养层上的ES-D3细胞,集落界限清晰,AKP染色显示,集落大部分细胞呈阳性,少数的细胞集落为弱阳性,可见集落表面分散有较多的大细胞。在nRTSC饲养层上的饲养层上的ES-D3,集落隆起不明显,集落界限不清晰,大部分集落形态不太规则,AKP染色显示集落中部分细胞呈阳性,少数的细胞集落为全阴性,集落表面有较少的大细胞,集落周围有伸出的成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为了探求一种更简单有效地分离培养昆明小鼠胚胎干细胞的饲养层培养体系;【研究方法】将昆明小鼠3.5d的胚胎,接种于昆明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饲养层培养体系,来分离培养昆明小鼠的胚胎干细胞。【结果】发现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饲养层培养体系上,获得了典型的ES细胞样集落,碱性磷酸酶染色呈阳性,且具有分化的潜能。【结论】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作为饲养层来分离培养ES细胞,并且能保持ES细胞的体外未分化状态。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成年小鼠睾丸提取液(testicular abstract, TA)、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雌二醇-17β(estradiol-17β, E2)对小鼠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 SSCs)体外存活及增殖的作用。用胶原酶-胰蛋白酶消化、差速贴壁法分离8 d小鼠的SSCs,培养于STO细胞饲养层上,培养液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TA、EGF和E2,观察SSCs的存活时间和增殖能力。结果显示,添加3种因子后,SSCs的平均存活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虽无显著差异。但在20~40 ng/ml EGF和10~100 pg/ml E2组中SSCs的平均存活时间均明显延长,且在较长时间段内观察到了处于明显增殖期的细胞。提示20~40 ng/ml EGF和10~100 pg/ml E2对小鼠SSCs的体外存活和增殖具有一定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4.
旨在通过对布莱凯特黑牛大小睾丸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影响睾丸生殖功能的关键候选基因,探究睾丸大小对牛生殖功能维持的分子机制。采集12月龄布莱凯特黑牛睾丸,根据质量、长径和短径将其分为2组(大小睾丸组各3头)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以|log2(Fold Change)|≥1且P-value≤0.01为阈值筛选差异基因,对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筛选出影响睾丸生殖功能的关键基因;对其进行CDS区克隆测序,并运用q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组化等方法进行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共353个,其中114个基因在小睾丸中表达上调,239个基因表达下调。GO功能注释表明,差异基因参与代谢、发育、生殖等过程;KEGG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Wnt信号传导、PI3K-Akt信号通路等与睾丸生殖功能相关的途径。最终筛选出睾丸生殖功能基因CCN4进行进一步研究。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CN4基因和蛋白在大睾丸中表达量显著低于小睾丸。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CN4蛋白主要在精细胞外的区域(特别是支持细胞)中表达...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LIF和大鼠心肌条件液在小鼠ES细胞分离培养过程中的差异, 从而选择较为合适的培养液用于小鼠ES细胞的分离培养与深入研究。取怀孕3.5 d小鼠囊胚, 培养于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饲养层上, 然后根据ES细胞培养液的不同分成2组,一组添加LIF的ES细胞培养液,另一组添加由大鼠心肌条件液组成的ES细胞培养液。结果显示,小鼠ICM的孵出率在心肌条件液中为76.30 %, LIF条件液中为59.35 %,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 ; 在LIF条件液中比心肌条件液中能较早地分离出ICM,时间差分别为11、11、12、10和12 h,平均为11.2 h; 对传代的ES细胞集落,培养48 h时周边出现分化现象的ES细胞集落所占的比例在心肌条件液中为51.55%, LIF条件液中为31.69 %,两者差异显著(p<0.05); 第五代小鼠ES细胞核型正常率在心肌细胞条件液中为78.6 %, 稍高于LIF条件液中的76 %,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规范DCs诱导培养和鉴定的方法,为研究相关病毒致病机制、制定相应的治疗与预防措施奠定技术平台。【方法】分离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贴壁细胞经一定浓度GM-CSF和IL-4诱导,不同时间观察形态变化,7天后收集所诱导的细胞,经光镜、流式细胞术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其形态、表面标志物CD1a/SWC3a;利用双色流式细胞术检测DC MHC-II分子和CD80/86表达情况。【结果】试验结果显示,所诱导的细胞具有典型树突状形态;其表面CD1a/SWC3a双阳性率达到90.1%,MHC-II/CD80/86分子双阳性率达98.3%;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呈集落状,细胞表面CD1a/SWC3a双阳性,表明已经成功诱导出猪血源DC,并获得诱导的标准程序,为研究以DC为靶细胞的猪病毒性疾病免疫致病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改良牛子宫内膜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并鉴定其特征。分别比较了单纯组织块培养法和先组织块培养后再消化纯化的方法对牛子宫内膜细胞进行培养以及纯化。经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对两种方法获得的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进行角蛋白表达鉴定。研究结果表明:先组织块培养后再消化纯化的方法获得的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形态良好,纯度较高。因此,组织块培养后再消化纯化得到的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是一种操作简单、高效的方法,用该方法得到的细胞可以在体外传至4~5 代,此结果为牛繁殖生理及其机制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胡杨种子形态结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胡杨种子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胡杨种子由种皮、子叶和胚组成。胡杨种子的种皮结构比较特殊,只有一层薄壁细胞构成,且细胞与细胞之间有明显的胞间连接;成熟的胡杨种子由两片子叶组成,相对贴合,着生在胚轴上。子叶主要由维管束组织和薄壁细胞组成,薄壁细胞近似圆形,为多个细胞群体。子叶表面细胞排列紧密且整齐,横切面近方形,细胞内容物丰富,染色很深。成熟未萌发的种子亚显微结构中,主要的内含物是贮藏蛋白和脂质小体,大量的脂肪体环绕在蛋白体的周围,充满整个细胞。蛋白体由拟晶体和蛋白质基质组成。除这些内含物质外,细胞内几乎观察不到其它细胞器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对乌拉尔甘草根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挖掘响应盐、低磷和干旱胁迫的相关基因,探讨甘草抵御逆境胁迫的分子机制。以150 mmol/L NaCl模拟盐胁迫、10μmol/L KH2PO4模拟低磷胁迫和15%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处理下的乌拉尔甘草根作为研究材料,应用Illumina HiSeq 2000测序平台对根进行转录组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分析和差异表达基因(DEGs)筛选。分别获得盐、低磷和干旱胁迫处理下甘草根中4 294、3 201和4 719个DEGs。GO富集结果表明,3种逆境胁迫下甘草根中的DEGs均显著富集到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刺激响应、细胞、细胞器、催化活性等功能过程中;KEGG途径富集分析表明,3种胁迫处理下的DEGs显著富集的代谢途径主要涉及基因表达调控、生物合成及代谢、信号转导等。转录因子鉴定结果显示3种胁迫处理下差异表达数量最多的转录因子主要来自ERF、bHLH、MYB-related、WRKY、Dof、NAC等转录因子家族;基因表达水平分析显示,参与植物激素代谢及信号转导相关的DEGs在盐胁迫...  相似文献   

10.
ROOT UV-B SENSITIVE4 (RUS4)是拟南芥DUF647蛋白家族的一个功能未知的成员。RUS1和RUS2曾经报道和根UV-B-感应途径相关联,并在拟南芥早期幼苗形态发生和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探究RUS4的分子功能,本研究对RUS4蛋白进行了亚细胞定位分析。首先,我们通过Gateway TOPO载体系统,构建了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MDC83-RUS4;然后,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花苞转化法,获得了转化pMDC83-RUS4的转基因拟南芥株系;对转基因植物叶肉原生质体的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RUS4-GFP信号与叶绿体的自发荧光共定位,说明RUS4蛋白定位叶绿体中。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RUS4的分子功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表皮干细胞(epidermal stem cells,ESCs)干细胞特性的维持是干细胞内在属性和微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体外长期培养ESC的关键是维稳定的微环境。实验将组织块脱出的细胞经分次消化和IV型胶原快速贴附分离出表皮干细胞,在含20%条件培养基的无血清培养液进行培养。原代细胞表现K19阳性,并且能形成PGC集落样细胞团。从表皮和真皮组织中均可得到上皮样细胞,经纯化后均表现出明显的表皮干细胞特性:呈片状生长,铺路石样形态。将两类细胞分别传至5代和8代,后代细胞β1整合素染色呈阳性。对5代和8代细胞分别进行克隆分析实验,其克隆形成率分别为18.5%和8.5%。实验证明组织块法能够得到较好的维持ESC的微环境,所分离的ESC具有干细胞特性并能稳定传代。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分离出不需要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DC),为研究病毒与猪DC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将刮下的猪皮肤表皮培养过夜,对所分离获得的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吉姆萨染色与扫描电镜进行表型与形态鉴定。【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细胞计数分离到的细胞能达到5×106个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CD1a/SWC3a的双阳性细胞率为82.3%;流式细胞术检测CD80/86分子,阳性细胞率为90.2%;通过吉姆萨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表面有大量的树突状突起,符合DC的形态特征。【结论】通过表型和形态学分析,说明已经成功分离猪皮肤源DC,为器官移植和猪病毒性疾病的免疫抑制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高纯度牦牛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获得高纯度的牦牛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对牦牛子宫内膜使用胶原酶消化,分离基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研究其生长特性,并对其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结果,牦牛子宫内膜在37℃条件下,以2 g/L的胶原酶Ⅱ消化2.5 h,更换新鲜消化液继续消化2.5 h,消化效果好;用74 μm滤网过滤,再经400 r/min离心和自然沉降去除上皮细胞,可分离得到大量的单个细胞,所得细胞贴壁后可见梭形和多角形2种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这2种形态的细胞均表达波形蛋白,阳性率可达95%以上,不表达角蛋白。结果证明已成功分离到高纯度的牦牛子宫内膜基质细胞。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类型供体细胞对牛体细胞重构胚发育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陵 712100;2陕西省畜牧兽医总站,陕西西安710016)  相似文献   

15.
实验尝试在旋转生物反应器(RCCS)中采用微载体培养技术对心肌细胞进行快速培养。采用顺序消化和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1~2日龄新生大鼠的心肌细胞,并将其在RCCS内应用Cytodex-3微载体进行培养,于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对微载体表面的细胞进行动态观察,同时测定细胞的代谢活性。结果表明,心肌细胞可快速贴附于微载体表面,细胞伸展后生长加速,并可形成心肌细胞-微载体团块,细胞代谢旺盛,说明在RCCS内应用微载体培养技术可简便、快速地在体外培养心肌细胞,是心肌细胞培养的一条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斑马鱼肠道细菌的分离与生理生化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模式生物斑马鱼肠道中分离纯化出4株革兰氏阳性菌,暂编号为ZF-1~4,并进行了菌体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菌ZF-1株为球菌、ZF-2~4株为杆菌、ZF-3株产芽孢;ZF-1和ZF-2株在普通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圆形、表面湿润、边缘整齐的小菌落,而ZF-3和ZF-4株形成表面干燥、皱褶、边缘不整齐的大菌落;4株菌株均属发酵型代谢、无动力,葡萄糖酸盐、枸橼酸盐、山梨醇、硫化氢、吲哚试验为阴性,β-半乳糖苷酶、苯丙氨酸脱氨酶、七叶苷水解试验为阳性;其中ZF-1株能利用葡萄糖产气、棉子糖、木糖,ZF-2、ZF-4菌株则不能;ZF-3株能发酵侧金盏花醇、不能还原硝酸盐和液化明胶,其它菌株则特性相反。以上结果为进一步鉴定斑马鱼肠道中细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An efficient protocol for colchicine mediated production of in vitro autotetetraploids from Ponkan mandarin using cell suspension cultures is described. Cells were treated with 1 g l−1 colchicine for 4 or 8 days before transfer into solid EME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5% maltose. Colchicine treated cells were placed in medium with or without an overlay of 1:2 medium–mixture of liquid 0.6 M BH3 medium and 0.15 M EME + maltose liquid media. It was observed that modifying the immediate cell environment by addition of the liquid overlay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subsequent plant regeneration. Ploidy levels were determined with a flow cytometer and confirmed by chromosome staining using the enzymatic maceration method. A large number of non-chimeric autotetraploids were generated using this method. Such plants have great value in a breeding progra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eedless triploid citrus, as very few available tetraploid breeding parents are easy to pe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