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红壤旱地几种复种方式的周年生产力及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合理优化的耕作制度,充分挖掘红壤旱地作物生产潜力。作者于2003年11月-2004年10月在江西农业大学红壤旱地上进行了几种复种方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蚕豆-玉米/甘薯"的生产力、光能利用率和光合生产力及能量转化效率最高,其次是"蚕豆-大豆/甘薯",而"蚕豆-西瓜-玉米"和"蚕豆-西瓜-绿豆"两种复种方式的效益则相对较差。(2)经主成分分析,"蚕豆-玉米/甘薯"综合效益最佳,"蚕豆-大豆/甘薯"次之,二者能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保证增产和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是比较适宜在旱地上推广应用的耕作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2.
河北棉田复合种植模式水分利用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河北南部植棉区受麦玉两熟高耗水农作模式的影响,地下水位亏缺,生态恶化。受此影响,当地棉田在保证高效的同时也存在着节水或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需求。通过设计新型的棉田复合种植模式,从水分效益与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对各种种植模式的水分利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种植体系的耗水规律,筛选出水分经济利用效率高、实现农田水分生态修复的棉花种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5种种植模式中辣椒/棉花间作的水分经济利用效率(EWUE)最高,达60.29元/(mm?hm2),其次为马铃薯/棉花间作,因此,辣椒/棉花间作与马铃薯/棉花间作是该区域具有推广可行性的两种棉田种植模式。5种棉田种植模式能够维持田间水分的周年平衡,其中辣椒/棉花间作能够对地下水资源起到较好的生态补偿作用。黑麦-棉花轮作模式和苜蓿/棉花间作模式在利用深层水分方面更具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3.
红壤旱地棉田覆盖种植对棉花生长和农田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覆盖种植作为红壤旱地保护性耕作措施之一,在农业生产上日渐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是南方红壤旱地保护性耕作中的两种主要覆盖方式。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覆盖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对红壤旱地土壤温度、水分的变化,以及对土壤碳氮比的影响待,以期探讨不同覆盖方式下的生态环境效应,从而为红壤旱地推广适宜的覆盖种植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4.
红壤旱地一株自生固氮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固氮能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鉴定从红壤中分离得到的一株自生固氮菌,并探讨其固氮能力。采用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菌株的分类地位,采用乙炔还原法测定其固氮酶活性,并在室内培养条件下,通过花生、玉米的幼苗盆栽试验研究菌株对土壤MBN、矿化氮和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种植于红壤的玉米根际,筛选出15株自生固氮菌,以菌株CM12固氮能力最强,初步鉴定CM12为伯霍尔德杆菌属(Burkholderia sp.),固氮酶活性达C2H4 39.1 nmol/(h·mL)。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接种CM12菌株的处理,花生和玉米土壤MBN含量较CK处理分别提高了2.38和2.37倍,其中种植花生体系中,接菌处理与施用化学氮肥处理土壤MBN含量无显著差异。接种固氮菌影响了旱地红壤NO3--N和NH4+-N比例,降低了土壤中NO3--N含量,且种植玉米体系中土壤NO3--N含量降低较明显。固氮菌短期接种增加了花生根系和玉米地上植株的氮素积累量。研究结果为该菌株在红壤旱地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针对南方红壤低丘岗区农田种植业结构不合理,效益低等问题,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引进、筛选、培育新品种,优化种植制度。稻田和旱地改制,引进扩种饲料玉米、特用玉米、烤烟和其他经济作物,红壤旱地重点发展以春玉米为主裁作物的多元多熟种植模式,对部分中低产稻田进行改制,适当调减早稻面积,尽快淘汰早灿稻、大力发展优质稻、饲料稻和玉米,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经济作物和高价值作物,如烤烟、西瓜等。研究提出了本区主效种植结构调整的重点及作物优质、高产配套技术并在试区示范推广,促进了红壤丘岗区种植业三元结构优化和核类型区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大田试验和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在常规施肥(CK)基础上添加复合菌剂A(T1)、复合菌剂B(T2)、秸秆(T3)、秸秆+复合菌剂A(T4)和秸秆+复合菌剂B(T5)的处理对云南红壤坡耕地烟田综合应用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单施复合菌剂、秸秆还田及秸秆配施复合菌剂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红壤坡耕地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多样性和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及种植效益,改善上部烟叶化学成分的协调性和感官品质,整体以T5处理的综合应用效应较佳。综上,秸秆配施复合菌剂综合应用效应优于单施复合菌剂或单独秸秆还田,秸秆配施复合菌剂B更适合云南红壤坡耕地烤烟栽培。  相似文献   

7.
2002—2003年在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构建出一种“冬小麦||菠菜/棉花—大豆(或西瓜)”多熟种植模式。结果表明,该种植模式综合效益明显高于小麦复种和单作棉花受灾后补救的效益。平均年光能利用率达0.54%,比大田单作棉花光能利用率提高了184.2%;且可利用日照时数、可利用太阳辐射量、可利用生理辐射量均比大田单作棉田提高71.6%以上;生长期利用率比大田单作棉田提高了71.3%。在棉田受到较严重的冰雹灾害情况下,年平均总产值18998.7元·hm2,不仅高于未受雹灾的单作棉田12.5%,比受灾单作棉田高145.9%,平均纯收入为7632.3元·hm2,虽然比未受灾单作棉田的纯收入低20.2%,但远远高于受雹灾的单作棉田以及受灾严重又复播玉米田的纯收入,平均增收8144元·hm2。  相似文献   

8.
从长期定位试验论红壤施磷的残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壤缺磷及施用磷肥的增产效果国内外有大量的报道,但采用长期定位试验的方法来观测红壤施磷的残效较少。作者进行了20年的磷肥残效观测研究。得出结论如下:不同磷肥用量停施20年均有残效;有的年份其残效还高于当季施磷的肥效;磷肥的残效与施磷量成正相关;单位磷肥的残效与施磷量呈递减趋势;不同处理磷肥的残效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玉米在缺磷的土壤上种植对吸收氮素影响较小,对吸收钾素有一定影响;红壤旱地上施用农肥可促进土壤中难溶性磷的分解,提高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红壤旱地上连续6年120 P2O5kg/hm2 ,施磷5~6年后,可停施4~5年,利用磷肥的后效来获得增产。本文为红壤旱地科学地施用磷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物质炭配施有机肥对旱地的土壤养分的影响,可为旱地农作物的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针对中亚热带第四纪红黏土发育的旱地红壤,本研究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向土壤中施用生物质炭配施有机肥,探索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MBC、MBN)、酶活性(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试验共设置5种处理,分别为对照(CK,0 g/kg)、水稻生物质炭配施有机肥(RM,50 g/kg)、玉米生物质炭配施有机肥(CM,50 g/kg)、小麦生物质炭配施有机肥(WM,50 g/kg)和单施有机肥(M,40 g/kg)。为尽量消除误差,试验数据采用归一化处理,即实测值减CK值后除以各处理所添加的C、N量。结果表明:生物质炭配施有机肥(RM、CM、WM)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旱地红壤MBC、MBN含量、脲酶活性和总PLFAs量,以WM处理的降幅最大,降幅分别是单施有机肥(M处理)的33.89%、69.03%、47.62%和23.30%;RM处理显著提高了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升幅分别是M处理的91.49%和28.94%。相比单施有机肥,生物质炭配施有机肥降低了土壤总PLFAs含量(平均为-16.89%)、真菌PLFA (-38.17%)、土壤真菌PLFA/细菌PLFA比值(F/B)(-40.63%)和土壤革兰氏阴性菌PLFA/革兰氏阳性菌PLFA比值(G-/G+)(-4.3%),而提高了土壤细菌PLFA (+5.18%)、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0.38%)和土壤细菌压力指数(BSI,+11%)。主成分分析表明RM处理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较大。综之,不同物料生物质炭配施有机肥引起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差异较大,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水稻生物质炭配施有机肥处理,可为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李旭  纪从亮 《作物杂志》2000,16(1):23-24
发展立体种植,提高棉田综合经济效益,是稳定棉田面积,提高棉农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在苏南,棉田套种荷仁豆、蚕豆、大蒜,不仅棉花产量高,而且棉田效益好,将各作物在各自模式及相同生产条件下单独纯作的产量、效益(以1998、1999年市场收购价格为参考,大蒜以每垅8行计算),棉套荷仁豆、大蒜、蚕豆土地利用率分别提高14%、28%、22%。荷仁豆、蚕豆属双子叶植物,落叶中富含N、P、K,蚕豆秆可做绿肥埋于土壤中,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因此,有一定的养地作用。棉花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这样的套种模式具有一定的互补作用,避免对土壤营养元素的过度消耗,结合施用化学肥料,可长期持续提高土……  相似文献   

11.
长期连作对南疆棉田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连作年限对棉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南疆连作3年、10年、15年的棉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种植制度条件下棉田土壤物理性状各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棉花连作10年以后,水稻→小麦-绿肥→棉花种植制度棉田水分状况优于水稻→棉花种植制度;棉花连作3年、15年,与水稻→棉花种植制度相比,水稻→小麦-绿肥→棉花种植制度土壤容重分别减轻2.5%、2.8%;土壤孔隙度在不同连作年限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从种植制度及连作年限对棉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综合分析,在南疆极端干旱条件下适应棉花长期连作的种植制度为水稻→小麦-绿肥→棉花,棉花连作年限不宜超过15年。  相似文献   

12.
辽北低山丘陵区坡耕地土壤侵蚀作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不同坡度、降雨量、耕作方式对辽北低山丘陵区坡耕地土壤侵蚀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降雨量(x)与土壤流失量(y)之间遵守y=aebx的指数曲线变化规律,且有a〉0,b〉0的回归特征,说明土壤流失量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加剧;在相同降雨条件下,土壤流失量随坡度的增加而加剧,顺坡垄农田的侵蚀量>等高垄农田的侵蚀量;流失量(y)和降雨量(x1)、坡度(x2)的回归方程为:Y=2.49-1.83 X1+ 2.13 X2+ 0.02 X1X1-0.162 X2X2 + 0.13 X1X2,降雨对流失量的影响要大于坡度对流失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盐碱地棉花花生间作种植模式对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优化硫酸盐盐碱地棉花花生种植模式和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综合经济效益,本研究以‘鲁棉研37 号’和‘花育36 号’为供试材料,在高唐硫酸盐盐碱地条件下,通过两年大田试验分析了棉花花生不同间作种植模式下作物产量、单位面积的土地当量比、种植成本和效益。结果表明,在试验点的气候条件下,棉花花生不同种植模式中两种作物产量存在年际间差异;棉花花生2:4 和4:8 间作种植模式的土地当量比、总效益、总成本和净效益均较高,其中4:8 种植模式的最高。棉花花生4:8 大小幅间作种植,年际间换带轮作,可作为当地棉花花生复合种植的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棉田中施用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实现棉花增铵营养的途径,来改变传统棉田氮肥运筹途径和营养状况,同时考察了由此导致的棉田土壤和棉株功能叶片中氮素变化动态。结果表明:2%DCD的施用促进了棉株对氨基态氮的吸收而抑制棉株对硝态氮的吸收;同时也减少了棉田土壤中残留全氮含量、维持了土壤较高的氨基态氮含量,提高了氮肥吸收利用效率、节约了氮肥资源。进一步表明棉田中施用增铵营养在生理和生态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研究棉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对不同连作年限的响应,为棉田土壤固碳提供理论依据。以连作5、12、17年(L5、L12、L17)棉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连续种植年限条件下,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与种植1年对照CK处理相比,连作17年处理,0~20、20~40 cm土层>2 mm粒径团聚体百分含量较对照分别显著降低16.7%、13.2%(P<0.05);各土层,连作5年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分别为11.8、10.6 g/kg,较对照显著提升16.2%、15.1%;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以>2 mm粒径最大,占50%以上,<0.053 mm粒径的碳贡献率最小。连作不利于土壤质量的保持,但短期连作对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起正向作用。在本试验条件下,连作5年土壤有机碳含量最大,连作5年后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6.
调亏灌溉对成熟期烤烟中性致香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研究调亏灌溉对成熟期烤烟中性致香物质的影响,采用盆栽,在成熟期将土壤相对含水率控制在(40±5)%、(60±5)%、(70±5)%、(80±5)%,测定烤烟中性致香物质含量,为指导大面积烤烟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当土壤相对含水率为(40±5)%时,‘云烟97’各类致香物质总量均最低;(2)当土壤相对含水率为(60±5)%时,‘云烟97’各类致香物质总量均最高;(3)不同土壤水分对‘云烟97’单一致香物质的影响不一致;(4)烤烟成熟期(60±5)%的水分条件有利于各类中性香气物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干旱区绿洲棉田土壤CO2通量变化特征及温湿度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不同管理模式下干旱区绿洲棉田土壤CO2通量差异以及与土壤温湿度间的关系,可以为评价绿洲棉田生态系统对大气CO2的源/汇贡献提供参考依据。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对天山北坡中段绿洲棉田土壤CO2通量进行动态测定,分析了土壤CO2通量的日、月变化特征及温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09年5-10月土壤CO2通量日变化和月变化过程均为单峰型。滴灌地、漫灌地、弃耕地的土壤CO2通量(晴天)日均值分别为3.45、3.37、1.63 μmol/(m2?s);峰值出现在15:00-20:00,谷值出现在4:00-6:00,6、7月土壤CO2通量高于其他月份;土壤CO2通量与温度呈不同程度的指数正相关性,气温、5 cm地温较好地解释土壤CO2通量的变异量。土壤CO2通量与土壤湿度的相关性随着深度的变化表现不一;降水、灌溉等湿润事件对土壤CO2通量具有促进作用,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可以解释67.4%的棉田、79.6%弃耕地土壤CO2通量受温度和湿度的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18.
棉花花生间作复合系统的照度、生长发育与生产力效应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摘 要:洞庭湖平原是我国的高产棉区之一,随着杂交棉的推广,种植密度大幅降低,为农作物多熟复种提供了条件。本研究运用作物生态位差异等原理,选择3个花生品种即湘花120(繁茂度高、中早熟、大果)、四粒红(繁茂度中、特早熟、中果)、湘农小花生(繁茂度低、早熟、小果),与长江流域的主要杂交棉品种湘杂棉2号进行间种,探讨了棉地间作花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间作棉花的相对照度、生长势、产量(3.4%~5.7%)均有所降低,而间作花生的相对照度提高,产量主要因为间作田花生基本苗减少而降低;2)不同花生品种对间作棉花的影响主要与繁茂度有关,以湘花120>四粒红>湘农小花生,而不同花生品种受棉花的影响主要与熟期有关,以湘花120>湘农小花生>四粒红;3)虽然间作棉花略有减产,但全田整体效益大幅增长,其中比花生单作增长35.9%~107.6%,比棉花单作增长31.6%~52.9%。因此,棉田间作花生在经济上不仅可行,而且大有可为。其中湘花120与棉花间作的整体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9.
研究长期连作棉田土壤中氨基糖的含量和组成变化,旨在评价棉花长期连作及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转化积累的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棉花长期连作定位试验,通过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棉花连作9、14、19、24、29年棉田土壤不同土层中氨基葡萄糖、胞壁酸和氨基半乳糖的含量。结果表明:随棉花连作年限的逐年增加,棉田土壤中总氨基糖、氨基葡萄糖和氨基半乳糖含量均逐渐增加,而胞壁酸含量为先降低后增加,以氨基葡萄糖的转化积累具有明显优势,占土壤氨基糖总量的70.4%~71.1%;在土层0~30 cm范围内,总氨基糖及3种氨基单糖的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中GluN/MurA值随着棉田连作年限的增加呈增大趋势,对0~20 cm土层影响较大。棉花长期连作及秸秆还田可促进土壤中总氨基糖及3种氨基单糖的积累,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逐渐以真菌占主导作用,长期连作棉田土壤向着真菌为优势群体的环境转变。  相似文献   

20.
深翻耕作对连作滴灌棉田土壤含水率及含盐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播前不同翻耕深度对连作滴灌棉田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土壤含盐量的影响。针对典型的连作滴灌棉田,于播前设置20、40和60 cm的3个不同深度翻耕处理,于生育期测定各处理不同土壤剖面的上述内容,研究其变化。(1)土壤容重随翻耕深度增加而下降,其中表层土壤容重降幅大于深层土壤容重;(2)3种深翻处理下土壤剖面含水率均为0~20 cm>20~40 cm>40~60 cm,随翻耕深度增加,0~20 cm土壤含水率呈上升趋势,20~40 cm土壤含水率变幅不大,40~60 cm土壤含水率则显著下降;(3)灌水后,深翻20 cm的土壤含盐量为0~20 cm>20~40 cm>40~60 cm,但随翻耕深度的增加,0~20 cm土壤含盐量呈下降趋势,20~40 m和40~60 cm的土壤含盐量迅速上升趋势,至深翻60 cm时,土壤含盐量则为40~60 cm>20~40 cm>0~20 cm。对连作滴灌棉田播前进行60 cm的超常深翻,可有效降低耕层土壤容重,提高0~20 cm表层土壤含水率,降低含盐量,从而利于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