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春玉米与春小麦吨粮田高产栽培技术适宜在无霜期为120-150天,大于或等于10℃活动积温2600-3400℃的冀北、辽宁、内蒙古等地种植.据承德市几年来试验示范实践平均亩产达1045.3千克,比单一种植玉米亩增产608.6千克,增产58.2%.  相似文献   

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玉米在双垄全膜、平覆全膜、小垄沟半膜、露地起垄种植几个处理下其集雨节水与保墒增产效果。结果表明,玉米双垄全膜覆盖侧播栽培模式产量最高,平均产量达11705.55千克/公顷,比小垄沟半膜种植增产2912.55千克/公顷,增幅33.12%;比露地起垄种植增产4956千克/公顷,增幅68.46%。生育期比不覆膜起垄种植提早5天~9天,是适合秦州区玉米种植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3.
2008年莎车县玉米播种面积3万公顷,玉米单产526.6千克,667米,其中复播地膜玉米2.3万公顷,种植面积占玉米播种面积的77.8%,复播地膜玉米平均单产533.6千克/667米^2,常规玉米平均单产520千克/667米^2,地膜玉米比常规玉米667米增产13.6千克。  相似文献   

4.
一、夏大豆栽培的意义 1.种植效益高龙口市“小麦—玉米”一年两季的种植方式,亩产一般分别为450千克和550千克,亩产值1500元左右。改小麦收后直播夏大豆,大豆亩产300千克,亩产值近1000元,比夏玉米提高209元,肥料等节省100余元,下茬小麦增产10%以上,增值100元,合计亩增收400元左右。种植增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玉米在双垄全膜、平覆全膜、小垄沟半膜、露地起垄种植几个处理下其集雨节水与保墒增产效果。结果表明,玉米双垄全膜覆盖侧播栽培模式产量最高,平均产量达11705.55千克/公顷,比小垄沟半膜种植增产2912.55千克/公顷,增幅33.12%;比露地起垄种植增产4956千克/公顷,增幅68.46%。生育期比不覆膜起垄种植提早5天~9天,是适合秦州区玉米种植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6.
不同耕种方式对玉米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试验得出沿等高线种植增产效果显著,比顺坡种植增产36.6%,浅耕比翻耕的增产效果也达12.6%.在各处理组合中,以沿等高线种植、浅耕、净作玉米的经济性状最优,小区产量达21.62千克/40平方米,而顺坡种植、翻耕、净作的经济性状最差,小区产量仅12.78千克/40平方米。前一处理比后一处理的增产效果达70.9%.采用沿等高线种植和浅耕措施,可以改善玉米的经济性状和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7.
见闻 《北京农业》2007,(7):56-57
当前加快玉米生产发展,主要途径是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普及以合理增加种植密度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技术,力争今年玉米单产达到每亩357.5千克,总产达到1450千克以上。到2010年种植面积不低于4亿亩,单产达到每亩375千克.总产1500亿千克以上。  相似文献   

8.
隰县寨子乡中桑蛾村张红兵。种植作物为地膜覆盖马铃薯套种玉米,面积6亩,马铃薯平均亩产3600千克,总产量21600千克.亩产值2736元,总产值16416元。套种玉米亩产量680千克,总产量4080千克,总产值4488元。两项合计总产值20904元,纯收入18720元.亩纯收入3120元,成为当地立体种植亩创三千元的好典型。  相似文献   

9.
该品种原代号LD6018,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的玉米l代杂交种,组合为118/P138,母本118选自美国杂交种,父本P138为外引系。该杂交种参加了2003—2004年山东省杂交玉米区域试验,两年23处试点中有22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594.8千克,比同组对照掖单4号增产14.5%。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667平方米产613.6千克,比同组对照农大108增产8.6%。  相似文献   

10.
一、钾肥的主要作用 1.提高农作物产量资料表明,缺钾土壤在施用氮磷化肥的基础上每亩施用钾肥(按氧化钾计算)5~10千克,每千克可增产粮食(玉米、小麦)4.9~8.5千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玉米上底施1千克/亩和2千克/亩的锌肥和用滴灌分次追施2千克/亩锌肥,研究不同锌肥施用量和施用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锌肥作为底肥施用,1千克/亩的锌肥能够实现玉米增产57.6千克/亩,同时随锌肥的施用量增大,增产效果趋于不明显;采用滴灌分次追施锌肥可以显著提高锌肥的增产效果,滴灌追施2千克/亩锌肥实现了玉米增产209.4千克/亩。  相似文献   

12.
李春艳 《现代农业》2009,(11):48-48
地膜玉米是一项玉米种植的新技术。该技术具有明显的增湿、保墒、保肥、保全苗、抑制杂草生长、减少虫害、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早熟、增产的作用,一般比不覆膜玉米增产100千克左右,增收90元以上。是进一步提高玉米覆盖栽培技术水平,促进粮食生产持续增长,农民增收的一种新的种植方向。  相似文献   

13.
河北献县陌南镇宋房子村成立了杰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引导社员改用宽窄行播种,大小株距定苗模式种植玉米,试种成功后,又推广种植100公顷,每667平方米产750千克,比常规种植每667平方米增产100千克,增加收入200多元.其种植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大学推出的全方位深松机用于打破多种土壤障碍(如犁底层、黏重、盐碱土层等).改善土壤的通气、透水性,促进根系的发育。并能在雨季蓄纳降雨,干旱季节又能从心土层提墒,从而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使用后,玉米平均增产80千克/亩,增产率约20%;大豆增产18千克/亩~24千克/亩,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马铃薯在覆膜与不覆膜、全膜与半膜、起垄与不起垄几个处理下其集雨节水与保墒增产效果。结果表明,种植马铃薯,覆膜的增产效果大于起垄的增产效果。马铃薯双垄M型覆盖侧播栽培模式产量最高,平均产量达32873.25千克/公顷,比不覆膜起垄种植增产8831.55千克/公顷,增幅36.73%。商品率73.33%,降水利用效率94.87千克/毫米·公顷,降水生产效益184.83元/毫米·公顷,生育期比不覆膜起垄种植提早16天,是适合秦州区马铃薯种植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6.
玉米、黄豆是我市喀斯特山区主栽的粮经作物品种.2004年以来,我市在大化、都安、东兰、巴马、凤山、金城江等6县(区)进行2545公顷的玉米-黄豆免耕丰产栽培试验、示范,其中免耕春玉米平均每667平方米产506.7千克,比传统常耕玉米增产1 57.8千克,增产45.2%;免耕套种夏黄豆平均每667平方米产132.8千克,比传统栽培增产45.6千克,增产52.2%.  相似文献   

17.
俞琦英 《新农村》2005,(3):11-12
水晶糯1号经2001年浙江省特种玉米区试,鲜穗平均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产688.3千克;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11.3%。2002年区试鲜穗平均亩产689.1千克,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14.9%;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4.3千克,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7.8%。大田生产一般亩产700千克。该品种生育期(出苗至采摘)93.2天,与苏玉糯1号相仿。株高225.3厘米,穗位高93.6厘米,果穗长筒型,  相似文献   

18.
徐成文 《油气储运》2009,(10):10-11
一、西瓜、花生、玉米、大白菜立体种植技术 该种植模式每667平方米(1亩)可产西瓜3500~4000千克,花生200千克。玉米200千克,大白菜4000千克。  相似文献   

19.
管耀祖 《新农村》2003,(10):13-13
浙双758系浙江省农科院育成的双低、高产、高含油量油菜新品系,已通过了省品种审定委员会专业组的考察。2000—2001年度省油菜区试平均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产135.7千克,比九二一58系增产17.9%,达极显著水准,比浙油758增产2.5%。杭州市区试平均亩产137.5千克,比浙油758增产2.04%。该品系适宜在浙江省扩大种植。  相似文献   

20.
我场种子公司从1987年开始,玉米制种工作由分散制种改为集中统一制种,同时在制种技术上也有很大的改进。使我场玉米种子质量迅速提高.玉米生产得到转大发展,单产、总产都有了大幅度增长,由过去的公顷产4200千克提高到4920千克.增产17.1%。不仅本场玉米种子品种优、质量好、数量足,场内自给有余,还年年外销一部分优质杂交玉米新品种,支援了24个农场和地方市、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