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芒果壮铗普瘿蚊生物学特性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芒果壮铗普瘿蚊(Procontarinai robusta)是福建省厦门岛上出现的一种危害城市主干道、公园、机关单位和学校等地方主要绿化树种芒果树叶片的新害虫,在厦门每年发生4代。芒果壮铗普瘿蚊成虫在叶背面产卵,经3~5d孵出,咬破叶片背面的下表皮,为害叶片,形成大量虫瘿,并以幼虫和蛹在叶片上的瘿瘤内越冬。  相似文献   

2.
桑瘿蚊(Giardomyia SP.)在烟台地区一年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休眠体)越冬.6月中旬至9月上旬为第一代至第五代(越冬代)幼虫发生期.土壤湿度是影响桑瘿蚊发生数量的主要因子.降雨的早晚和雨量大小可作为对该虫发生期和发生量的预测依据.防治桑瘿蚊可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5公斤加土40~50公斤撒入地面毒杀第二、四代羽化出土的成虫,喷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防治第二代初孵幼虫.桑瘿蚊的优势天敌是小花蝽(Orius minutus L.).  相似文献   

3.
为掌握杞柳瘿蚊年生活史,采用室内观察与室外定点标记观察法,对杞柳瘿蚊的年生活史进行了持续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杞柳瘿蚊在霍邱县沿淮区域于每年3月下旬开始发生为害,1年可发生2~4代,卵期4~6d,幼虫期20~25d,蛹期10~12d,完成1代的历期35~40d。杞柳瘿蚊的幼虫或蛹从第2代(5月下旬)开始滞育,存在越夏滞育、越夏至越冬滞育现象。  相似文献   

4.
花椒瘿蚊生物学特性及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花椒瘿蚊生物学特性的观察及种群发生动态的调查,明确了花椒瘿蚊1年发生1代,幼虫危害花椒枝条的嫩梢皮层及木质部形成虫瘿,并以幼虫在当年生枝条虫瘿内越冬,成虫喜阴暗潮湿,产卵具有趋嫩性等习性;建立了花椒瘿蚊种群消长动态图及成虫的日活动规律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卵、幼虫、蛹及成虫的发生盛期分别为6月中旬至7月上旬、9月中旬至翌年4月、5月中下旬、6月上中旬,且成虫在上午8∶00~10∶00活动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5.
梨卷叶瘿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浙江省很多地方危害梨树的梨卷叶瘿蚊大发生。幼虫取食叶汁液形成虫瘿。本文报道了此虫卵、幼虫、蛹、成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梨卷叶瘿蚊在浙江临安la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表土层中越冬。卵产在未展开或刚展开的叶芽上。由于幼虫的取食导致叶的两个边缘沿中脉向内卷褶,使1片叶子形成两个虫瘿。每个虫瘿里有20~50条幼虫。由于幼虫的危害,使梨刚抽出的叶芽嫩枝枯死。用40%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或用25%菊乐合酯、50%甲胺磷1000倍液喷杀初龄幼虫,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云杉瘿蚊(Dasineura rhodophaga Coquillett)主要分布于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和南朔山林场的人工造林地,此外,城中区个别庭院和湟源县人工造林地、苗圃零星发生。该虫在西宁市1a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云杉顶芽虫瘿中越冬。  相似文献   

7.
菊花瘿蚊的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菊花瘿蚊的生活习性,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冬季培土育苗,春季提前移栽,以确保栽种无虫苗木;苗期摘除虫瘿、适时打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下一代虫口数量;保护寄生蜂越冬、保存和释放越冬寄生蜂是利用有益生物控制瘿蚊发生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8.
刺槐叶瘿蚊Obolodiplosis robiniae (Haldemann) 原产于北美洲东部地区,危害刺槐叶片。幼虫在刺槐 叶片上形成虫瘿,隐藏其中取食。通过观察与研究,刺槐叶瘿蚊1年发生5代,防治最佳时期为刺槐展叶盛期。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防效好。  相似文献   

9.
刺槐叶瘿蚊Obolodiplosis robiniae(Haldemann)原产于北美洲东部地区,危害刺槐叶片。幼虫在刺槐叶片上形成虫瘿,隐藏其中取食。通过观察与研究,刺槐叶瘿蚊1年发生5代,防治最佳时期为刺槐展叶盛期。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防效好。  相似文献   

10.
竹广肩小蜂和竹瘿长尾小蜂是竹瘿小蜂的优势种。研究表明竹广肩小蜂每年1 代, 以蛹在虫瘿内越冬;成虫在3 月下旬至4 月下旬出瘿;幼虫5 龄, 发生期在4 月上旬至9 月中旬。竹长尾小蜂每年1 代, 以幼虫在虫瘿内越冬;成虫于4 月中旬至5 月上旬羽化出瘿, 产卵于已被竹广肩小蜂产卵的芽中;幼虫孵化后占据竹广肩小蜂的虫瘿, 幼龄时可食竹广肩小蜂幼虫尸体;幼虫5 龄, 发生期有5 月上旬至次年3 月下旬, 9 月后渐入老熟越冬。对这2 种小蜂的卵形态和各虫态生活习性也作了观察研究。表1 参3  相似文献   

11.
月季对根结线虫病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月季栽培过程中出现的最严重的根结线虫开门见山防治问题,开展了月季对根结线虫抗性遗传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对常用的4种月季砧木R.multiflora K1,K2,CE63及R.indica对左面种常见根结线虫即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瓜哇根结线虫(M.javanica)、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及北方根结线虫(M.hapla)的抗性进行了测定,得出只有北方根结线虫能侵染月季,其余3种不能侵染。(2)根结指数与对数转化后的每克根中雌虫数、雄虫数、3-4龄幼虫数之和、2龄幼虫数、卵数、成虫有为3-4继幼虫数之总和、2龄幼虫与卵数之总和均呈线性相关关系,因此根结指数是进行抗性评价的可靠、简单及实用的指标,抗性划分标准如下:根结指数0.0-1.0,抗病;1.0-2.0,中等抗病;2.0-3.0,感病;3.0-4.0,比较感病;4.0-5.0,高度感病。(3)以根结指数为指标,通过对杂交所得74个子代的抗性评价试验表明;在2抗性亲本所得12个子代中,各子代抗性水平存在抗性分化,说明抗病基因不晨由单一显性基因控制;在所有的62个抗性亲本与感病亲本的杂交子代中,59个子代均比抗病亲本感病,表明抗病基因由隐性基因控制,因此,提出了月季对根结线虫的抗性遗传可能由2个基因决定。  相似文献   

12.
山植喀木虱(Cacopsylla sp.)属同翅目木虱科,是为害山楂树的一种新害虫,在国内尚未见报道。该虫在吉林省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第一代成虫和若虫4月中旬到6月下旬为害山楂树的嫩芽、叶片和新梢。从1987~1989年,我们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对该虫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研究。本文报道了山楂喀木虱的形态、生物学特性和化学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杞柳瘿蚊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杞柳是工艺柳编的原料 ,通常种植在湖边滩地。安徽省中部约有 10 0 0 0hm2 的种植面积。杞柳瘿蚊发生频繁 ,造成很大的损失。该虫的成虫是一种黑红色的小蚊子 ,长 2 .5~ 3mm ;卵是一头稍尖的圆柱形 ,深红色 ,大小 ( 0 .15~ 0 .2 )mm× ( 0 .5~ 0 .6)mm ;幼虫蛆形 ,淡红至桔红色 ,大小 ( 1.5~ 2 )mm× ( 2 .5~ 3 )mm ;蛹纺锤形 ,桔红色 ,外有薄茧。该虫以幼虫在柳枝的顶端 (生长点 )吸汁 ,刺激生长点长成一个疙瘩。受害的柳枝降低了商品价值。该虫以幼虫在疙瘩内越冬。农民通常将柳枝的底端放在浅水中来保存柳枝 ,使之不干燥以利剥皮。在这种情况下越冬幼虫存活率高 ,成为下一年的虫源。在贮存期消灭越冬虫源是防治该虫最有效的方法。试验证明“柳瘿敌”是防治该虫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14.
四川稻秆潜蝇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1999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稻秆潜蝇在四川水稻上一年发生一代,生活史长达140d,麦田及沟边的看麦娘是其的主要越冬寄主,稻秆潜蝇翻颚茧蜂是越冬蛹的主要寄生性天敌,越冬蛹在次年水稻秧苗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时开始羽化并产卵,此期为防治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5.
角倍蚜秋季迁飞和生殖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角倍秋迁蚜的迁飞行为和生殖能力研究表明,角倍爆裂后,秋迁蚜迁飞与光照强弱无明显相关,高峰期在16~17时,随机降落,但当降落在非寄主上时,可能产生2次迁飞,并迁至冬寄主提灯藓上定居繁殖,秋迁蚜自迁飞后的第2天开始孤雌生殖幼蚜,其生殖期为5天左右,在非寄主和水面,每蚜生殖量平均分别为10.7头和20.1头。  相似文献   

16.
对万安县植保植检站1998~2011年第1代二化螟灯下始见期、高峰期数据进行整理和相关性分析,建立了预测式:y=0.436 0+0.864 5x,利用该预测式对2011年第1代二化螟发蛾高峰日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发蛾高峰日基本相吻合。  相似文献   

17.
采用普通发芽法对本所在昆明自然贮藏条件下同贮存了1a-7a的甘蓝型油菜(B.napusL.)种子的发芽率、始萌发时间、萌发高峰期及幼苗素质等发芽特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种子的发芽率随贮存年限的增加而呈阶梯式的下降,而且随着贮存年限的增加,种子萌发所需时间及萌发高峰期出现的时间也随之增加,峰高降低,幼苗素质下降。根据测定结果,在昆明自然贮藏条件下,甘蓝型油菜种子的贮藏寿命为8a-9a,安全贮藏期为1a-7a。相关分析表明:贮藏1a-7a的甘蓝型油菜种子的发芽率与贮存年限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0.9527^**,回归议程y-93.07-0.59x。  相似文献   

18.
肖晓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377-2379
[目的]明确褐飞虱的发生规律。[方法]分析2007年秀山县水稻褐飞虱及其天敌的田间种群数量动态,并与1985~2006年的动态进行比较,研究褐飞虱的发生及危害规律。[结果]2007年褐飞虱总虫量的动态趋势与1985~2006年一致,水稻前期虫量偏小,7月下旬进入始盛期,8月10日达高峰。2007年成虫数量动态变化表现为始盛期提早,虫量激增期增幅较大,高峰期持续时间延长,后期虫量下降缓慢。2007年若虫总体变化趋势与1985~2006年基本一致,若虫数量7月20日进入始盛期,8月10日虫量最高。稻飞虱天敌的优势种群是蜘蛛,其次是黑肩绿肓蝽。[结论]秀山县褐飞虱危害盛期是8月上、中旬。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明茶黄蓟马在芒果园的田间发生规律,明确芒果树不同物候期茶黄蓟马最适合的监测方法,为芒果茶黄蓟马监测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于2010和2012年的2月20日至当年11月30日,在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芒果品种园、芒果示范园对广西的两个主栽芒果品种金煌芒和桂热芒82号,从花期至小果期同时采用蓝板加诱剂法、蓝板法和弹击法,在果实膨大期至当年末次梢老熟采用蓝板加诱剂法,监测记录茶黄蓟马的发生动态,分析芒果树物候期、气象条件和品种对茶黄蓟马田间发生的影响.[结果]芒果盛花期至小果期、嫩梢期是茶黄蓟马发生高峰,随着花期结束、果实膨大与嫩梢老熟,田间虫口密度逐步下降.高温干燥天气适宜茶黄蓟马发生及繁育,其对芒果树品种不具有选择性.3种监测方法间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717x+14.321(y:蓝板加诱剂法,x:弹击法,R2=0.777,P<0.05)、y=1.256x+0.288(y:蓝板加诱剂法,x:蓝板法,R2=0.979,P<0.05)和y=1.375x+11.080(y:蓝板法,x:弹击法,R2=0.801,P<0.05).[结论]茶黄蓟马的田间发生动态与芒果树的物候期、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与芒果品种无关.弹击法、蓝板法和蓝板加诱剂法均与芒果茶黄蓟马的监测结果相关,但从可操作性方面考虑,在芒果初花期至小果期宜采用弹击法,在其他物候期宜采用蓝板加诱剂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