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3 毫秒
1.
微波对马铃薯回生抗性淀粉生成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糊化、酶解、微波处理、高压处理和冷藏等工艺制备马铃薯回生抗性淀粉,研究微波对马铃薯回生抗性淀粉生成的作用。研究表明,微波处理功率、处理时间和高压温度对马铃薯回生抗性淀粉产率有明显影响;微波处理条件下,马铃薯回生抗性淀粉最佳制备工艺为:料水比10g/100mL,pH值6.0,α-淀粉酶加量0.6mL/100mL,在95℃条件下酶解0.5h,微波处理功率和时间分别为400W和4min,高压温度和时间分别为120℃和40min,最后在4℃冷藏24h,在此工艺条件下,马铃薯回生抗性淀粉制备的产率为9.03%。  相似文献   

2.
以植物油和预处理玉米淀粉为反应底物,利用脂肪酶分别在微波辅助和传统加热的方式下催化合成植物油淀粉酯。通过筛选不同反应底物,探究影响合成植物油淀粉酯反应的因素,并考察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植物油添加量、反应转速及微波功率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传统加热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20 h,植物油添加量20 g,反应转速200 r/min,取代度可达0.033 4;微波辅助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3 h,植物油添加量20 g,微波功率240 W,取代度可达0.036 2。  相似文献   

3.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醋酸酐为酯化试剂,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制备了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pH值、试剂添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沉降积和乙酰化取代度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了乙酰化淀粉的最佳反应条件:醋酸酐用量7%,温度30℃,pH值10,反应2 h;交联淀粉的最佳反应条件:三偏磷酸钠用量2.0%,温度45℃,pH值11,反应2 h。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玉米辛烯基琥珀酸铝淀粉制备工艺过程,以辛烯基琥珀酸酐添加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pH值进行单因素试验,得出最佳制备工艺为辛烯基琥珀酸酐添加量2%,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3h,反应pH值8.5,交联反应时间4h,产品取代度0.019。  相似文献   

5.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以植酸钠为改性剂,研究了植酸淀粉的干法制备工艺,探索了pH值、植酸钠用量、植酸钠质量分数、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品取代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植酸淀粉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植酸钠用量6%,植酸钠质量分数15%,反应温度140℃,反应时间2h,pH值为8。  相似文献   

6.
以淮山药为原料,采用酶-压热法制备淮山药RS3抗性淀粉。在考查了淮山药淀粉乳pH值、普鲁兰酶用量、酶解时间、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及老化时间对淮山药RS3抗性淀粉得率影响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淮山药RS3抗性淀粉的制备工艺条件,并研究其消化特性。结果表明,淮山药RS3抗性淀粉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淮山药淀粉乳先经180 U/g普鲁兰酶在pH值5.5条件下酶解5 min后,再经过109℃压热处理20 min,冷却后在4℃条件下老化18 h,此条件下淮山药RS3抗性淀粉的得率为20.7%±0.26%,其消化率仅为8.22%/h±0.3%/h。  相似文献   

7.
微波法制备玉米淀粉与丙烯酸甲酯接枝共聚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崑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4):361-365
摘要:【研究目的】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硝酸铈铵为引发剂,丙烯酸甲酯为单体,采用微波技术进行接枝反应,探讨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接枝时间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规律,用电镜观察形态。【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最佳条件。【结果】微波功率选用解冻档位,单体浓度为1.5mol/L,引发剂的浓度为3.20×10-3mol/L,接枝时间以(30s+30s)形式6min,接枝百分率达到40.8%;通过电镜扫描对比观察,丙烯酸甲酯接枝到淀粉颗粒上。【结论】采用微波法可以制备玉米淀粉与丙烯酸甲酯接枝共聚物。  相似文献   

8.
以小麦淀粉为原料,对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采用红外光谱仪对产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不同取代度产品的糊化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小麦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反应时间3.0h,反应温度36.4℃,pH值8.3,淀粉乳液质量分数为37.2%,酸酐加入量为淀粉干基质量的3.0%。该工艺所制备小麦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取代度为0.0165±0.0005,反应效率为(71.1±2.2)%。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反应后淀粉分子中引入了辛烯基琥珀酸酐基团,反映在光谱图上1722cm-1和1573cm-1处产生了新的吸收峰。黏度速测仪分析显示,随着变性程度的提高,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黏度增加,糊化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9.
采用微波干法制备阳离子淀粉。以玉米淀粉为原料,以取代度为指标,选取催化剂用量、加热时间、醚化剂用量、甲醇用量和水用量5个因素做单因素实验,并选取其中催化剂用量、加热时间、醚化剂用量和水的用量4个因素做正交实验,得出制备阳离子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50g淀粉计):碱质量分数3%,醚化剂11g∶8.8mL,时间2.5min,水用量30mL。  相似文献   

10.
木薯交联多孔淀粉制备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制备木薯交联多孔淀粉的工艺模型和最优条件。以交联多孔淀粉吸油率作为考察指标,通过回归正交试验,考察了温度、酶用量、时间、pH值和交联度(沉降积)等主要因素对交联多孔淀粉吸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吸油率与各试验因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一次回归方程来描述,回归方程经F检验非常显著;较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8h,酶量1%,pH值5.0,酶配比1:5及低交联度(沉降积3.4),在此条件下所得交联多孔淀粉的吸油率为90%。  相似文献   

11.
微波裂解稻壳制备生物质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生物质能逐渐兴起,因此生物质的热解也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为了充分利用生物质废弃物,提供制备可再生新能源的新途径,通过采用微波快速裂解的技术,以稻壳为原料,通过微波裂解技术制备生物质油,结果表明稻壳在微波裂解温度为600℃,微波功率为2 kW,微波吸收剂用量为3%,微波时间为5 min的条件下,生物质油的得率最高。由此可知稻壳可以通过微波裂解技术制备生物质油。  相似文献   

12.
白头蒜氧化褐变主酶(PPO)的特性及氧化抑制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邻苯二酚为底物,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新鲜白头蒜氧化褐变主要酶——多酚氧化酶(PP0)的活性。研究了不同温度和pH值对其活性的影响,探讨了NaHSO3,L-cys,EDTA-2Na,抗坏血酸和柠檬酸等5种氧化抑制剂对白头蒜氧化主酶(PPO)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3.
乙醇作为提取剂,以姜辣素得率为指标,选择乙醇体积分数、微波功率、微波时间、料液比4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得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80%,微波时间120 s,微波功率300 W,料液比1∶14,在微波温度55℃下生姜姜辣素提取率可达1.710 8%。  相似文献   

14.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制备玉米多孔淀粉。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酶用量等对玉米多孔淀粉收率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反应条件对产品吸水性能和吸油性能的影响,得出了玉米淀粉水解制备玉米多孔淀粉的最佳工艺为:pH值6.2,反应温度55℃,反应时间为24 h,酶用量为120 U/g,产品最高的吸水率和吸油率分别为93%和60%。  相似文献   

15.
以芹菜叶为原料,采用热烫护色及微波干燥工艺,分析了不同护色剂、物料厚度及微波加热时间对脱水芹菜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芹菜叶在1.0%食盐、0.80%CaCl2,10 mg/kg硫酸铜时热烫1 min护色效果最佳,物料厚度为0.5 cm下微波干燥15 min,脱水芹菜叶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6.
以食用级茶多酚和马铃薯淀粉为基本材料,羧甲基纤维素(CMC)为增稠剂,甘油为增塑剂,并添加木糖醇增加抑菌效果,制备茶多酚马铃薯淀粉复合膜,使其能够对食品进行有效的保藏保鲜,提高食品的贮藏期。将茶多酚马铃薯淀粉膜对于水果黄瓜的失重率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确定茶多酚马铃薯淀粉复合膜制备的最优条件。数据和软件分析结果显示,当茶多酚质量分数为3%,马铃薯淀粉质量分数为5%,CMC质量分数为0.3%,甘油质量分数为1%,木糖醇质量分数为1.5%时试验样品水果黄瓜在30℃保存10 d之后失重率可达到最低,为8.28%;在此最优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得出失重率为8.32%,与软件分析结果差别较小。将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的茶多酚马铃薯复合膜通过流延法恒温干燥制成膜,测定膜的厚度为93μm,拉伸强度为6.2 MPa和断裂伸长率为276%。  相似文献   

17.
谢祝捷  姜东  曹卫星  戴廷波  荆奇 《作物学报》2004,30(10):1047-1052
以温室盆栽的皖麦38(高蛋白)、扬麦9号(低蛋白)两个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品种为材料,在花后土壤干旱(土壤相对含水量 = 45%~50%)和渍水状况下,分别施用6-BA(0.05 mmol/L)和NaHSO3(2 mmol/L),分析了两种生长调节物质对小麦光合特性、不同器官中物质运转和籽粒蛋白质及淀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生  相似文献   

18.
欧李叶片中多酚的提取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以欧李叶片为试验材料,多酚提取率为评价指标,探讨欧李叶片多酚提取的工艺条件。【方法】以丙酮为提取剂,选定浸提时间、溶剂浓度、料液比、浸提温度为考察的4个因素,以L9(34)正交试验设计,采用常规提取法和微波提取法研究提取欧李叶片中多酚的最佳条件。【结果】利用常规法从欧李叶片中提取多酚各因素对多酚提取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固液比>提取剂浓度,得出最优方案为A1B3C3D3,与试验中最佳处理组合A1B3C3D3相一致;利用微波法从欧李叶片中提取多酚各因素对提取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提取剂浓度>固液比>辐射时间>辐射功率,得出最优方案为A1B2C3D2,与试验中最佳处理组合A1B2C2D2不一致。【结论】欧李叶片中多酚提取的最佳工艺为70%丙酮溶液,固液比1︰450,浸提时间1.5 h,浸提温度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