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红外光谱分析了柞蚕和家蚕卵壳蛋白的特征键.其中值得指出的是,柞蚕和家蚕卵壳蛋白中皆有氢键和双硫键的存在.对氢键和双硫键在维系卵壳蛋白的高级结构的作用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能检测天然植物饲料添加剂和功能食品中大豆总异黄酮含量的一种快速分析方法。以大豆中的生物活性成分染料木甙为标准品,在其紫外最大吸收峰260nm处测定从样品中分离提取的样品液,可测出大豆总异黄酮含量。  相似文献   

3.
为了建立检测天然植物饲料添加剂中大豆异黄酮类主要成分含量的快速分析方法,采用HPLC法,分别以大豆中的大豆甙、染料木甙、大豆素、染料木素为标准品,在其紫外最大吸收峰260nm处,测定样品分离提取的样液,从而得出大豆异黄酮类各主要单体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氧氟沙星油剂注射液的含量,选择氯仿与无水甲醇作溶剂,于220~400 nm间扫描,在299 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辅料无干扰.实验结果表明,氧氟沙星浓度在0.5~2.5 μg/mL范围内,其吸收度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A=-0.86×10-2 4.75×10-1 C,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100.3%,RSD=0.36%(n=5).  相似文献   

5.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伊维菌素注射液的含量,于220~360 nm间扫描,在238 nm、245 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实验结果表明,在波长为245 nm处,伊维菌素在4~28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本法的回收率为100.1%,RSD为0.30%,n=5.本法具有简便、快速、易操作等优点,对市场快速检测及生产厂家质量监控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选择白色羊毛为材料,采用还原C法在不同温度下抽提粗蛋白,离子交换层析,SDS-PAGE分析和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含量。结果表明,采用还原C法在72℃抽提3h,经DEAE-纤维素32柱层析,0.3mol/LNaCl洗脱,获得电泳纯的角蛋白组分,其相对分子质量约31ku,蛋白回收率为3.8%。光谱分析表明,该角蛋白组分最大紫外吸收峰约在280nm处,其荧光光谱峰约在346nm处,角蛋白可与Tb3 结合形成配合物,494和549nm处呈现Tb3 特征荧光峰,随着Tb3 浓度的增大,Tb3 敏化荧光逐渐增强并达到饱和。试验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角蛋白性质和拓宽角蛋白的应用范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伊维菌素注射液的含量,于220-360nm间扫描,在238nm、245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实验结果表明,在波长为245nm处,伊维菌素在4-28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本法的回收率为100.1%,RSD为0.30%,n=5。本法具有简便、快速、易操作等优点,对市场快速检测及生产厂家质量监控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一种检测红三叶提取物中总异黄酮含量的快速分析方法,试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鹰嘴豆芽素A为标准品,在其紫外最大吸收峰260nm处测定提取液中总异黄酮的含量。稳定性试验、重复性试验、精密度试验、加标回收率试验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545%、0.915%、1.722%和1.550%,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9.92%。结果表明,试验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准确和重现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多西环素可溶性粉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多西环素可溶性粉中多西环素的含量.紫外扫描表明盐酸多西环素在271、349 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且其浓度在4~28 μg/mL范围内,吸收度与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盐酸多西环素溶于甲醇,而辅料不溶,过滤分离出盐酸多西环素,可做紫外检测.用盐酸多西环素对照品和辅料制备模拟样品,测得平均回收率为100.2%,RSD为0.29%(n=9).该方法可为生产厂家中间品质量监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结合中药加工的一般工艺,建立了黄芩的紫外指纹图谱。结果表明,黄芩饮片经水提醇沉及壳聚糖凝絮精制后,其紫外吸收光谱没有明显变化,在274nm处有最大吸收峰,可作为黄芩提取物定性鉴别的参考;固定吸收波长为274nm,黄芩提取液中所含生药浓度与光密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可作为黄芩提取物定量检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剖取浓核病蚕的新鲜肠组织,在pH7.2的磷酸级冲液中捣碎,经用氯仿反复抽提澄清,硫酸铵盐析,结合3000r/min常温低速离心分离纯化本病毒,得到了紫外吸收高峰260nm、电镜观察病毒粒子纯净的病毒悬液,将此病毒液制备抗血清,得到了效价在1024特异性强的抗血清.用此抗血清对浓核的病蚕进行各种早期诊断时,免疫双扩散、对流免疫电泳法,一般在感染后24—36小时检出,间接荧光抗体法12—24小时就能检出.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出早的特点,在当前富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野桑蚕和家蚕的环境适应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0,他引:12  
野桑蚕和家蚕对不同组分人工饲料的食性比较研究表明 ,野桑蚕不取食无桑叶粉的人工饲料 ,4 8h不出现疏毛现象 ,其食性较家蚕单一。以完成虫态的积温研究二者对气象环境的适应性 ,发现野桑蚕对气象环境的适应性较家蚕强 ,野桑蚕完成不同虫态所需的有效积温较稳定。对野桑蚕和家蚕添食农药和紫外辐照处理 ,结果表明野桑蚕对不良的环境的耐受性较家蚕强 :添食相同浓度的农药 ,家蚕全部中毒死亡 ,而野桑蚕却部分存活 ,且正常化蛹 ;紫外线辐照可使野桑蚕提前老熟营茧  相似文献   

13.
老挝家蚕线粒体cox3基因序列分析及分子进化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老挝家蚕品种L11的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cox3基因(cox3)进行PCR扩增、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测定的909bp的片段中,含有ATPase 6基因及tRNA-Gly基因的部分序列和cox3全序列。其中,cox3读码框包括789个核苷酸,编码262个氨基酸。L11 cox3和已经公布的家蚕(中国家蚕品种夏芳、日本家蚕Aojuku、韩国家蚕Backojam)mtDNAcox3基因完全一致,但与日本野桑蚕、中国野桑蚕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和98%。  相似文献   

14.
野桑蚕钠离子通道蛋白基因Bmmpara的克隆与选择性剪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的钠离子通道蛋白是许多神经毒性药物的作用靶标。根据家蚕钠离子通道蛋白基因(GenBank登录号:EU688970)序列设计引物,分段RT-PCR克隆了野桑蚕钠离子通道蛋白基因Bmmpara(GenBank登录号:EU688972)。序列分析表明,Bmmpara基因的cDNA长5553bp,编码1851个氨基酸,与家蚕基因组序列比对,存在34个外显子,其中第2、22、27外显子存在选择性剪接。根据Bmmpara序列和家蚕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方法克隆到3段野桑蚕基因组序列,长度分别为1632、536和3220bp。进一步将Bmmpara编码氨基酸序列与野桑蚕基因组比对,发现有a(ENDLGRTKKKK)、b(GL-KAALCGRCVSS)、c(SLINFVAALCGAGGIQAFKTMRTLRALRPLRAMSRMQGMRV)3个选择性微外元,可能存在6种选择性剪接,构成野桑蚕钠离子通道蛋白不同亚型。  相似文献   

15.
家蚕对“灭蚕蝇”的抵抗力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健康蚕、被家蚕追寄蝇寄生的家蚕(简称蝇蛆蚕)对"灭蚕蝇"的抵抗力试验发现:(1)"灭蚕蝇"对健康蚕、蝇蛆蚕都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浓度增高,影响增大。(2)"灭蚕蝇"同样浓度施用后,健康蚕的抵抗力要强于蝇蛆蚕,其中50倍"灭蚕蝇"施用后,健康蚕死亡率只有10%~15%,蝇蛆蚕死亡率却高达35%以上。(3)"灭蚕蝇"添食,对家蚕的影响要大于体喷方法。虽然家蚕对"灭蚕蝇"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但在养蚕生产中,"灭蚕蝇"的施用浓度依然不能过高,以免造成家蚕死亡。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不同的给桑量分别饲养四、五龄蚕,其结果表明:不同的龄期,给桑量对蚕茧的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是不一致的.四龄期是影响和决定质量的主要时期,五龄是高产的最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7.
绿色荧光蛋白在家蚕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峰  陈秀 《蚕业科学》1997,23(3):135-136
利用家蚕细胞质肌动蛋白基因(A3)启动子和NPV病毒即刻早期蛋白IE启动子在家蚕细胞中表达GFP,实验结果表明是可行与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杀虫剂溴氰菊酯对野桑蚕和家蚕的毒力比较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基于了解野桑蚕(Bombyxmandarina)和家蚕(Bombyxmori)对农用杀虫剂溴氰菊酯的抗药性差异,采用点滴法和浸叶法测定了溴氰菊酯对野桑蚕和家蚕的毒力,结果其毒力基本一致。野桑蚕和家蚕对溴氰菊酯的敏感度均较高,LD50在0.027~0.429 ng/头之间,但吴江野桑蚕、启东野桑蚕和苏大野桑蚕的抗药性较相对敏感的家蚕品种大造、菁松、皓月强10.11~15.89倍,较家蚕品种L11强4.37倍。  相似文献   

19.
野桑蚕和不同家蚕品系幼虫体内1-脱氧野尻霉素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紫外检测法测定了野桑蚕和不同品系家蚕体内的1-脱氧野尻霉素(1-DNJ)含量,并调查了家蚕5龄幼虫不同组织不同生长时期1-DNJ含量的变化。野桑蚕与家蚕、家蚕不同品系间的1-DNJ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野桑蚕全蚕粉中1-DNJ含量最高,质量分数平均为0.427 8%;家蚕以黄血蚕最低,平均0.220 5%。家蚕5龄幼虫不同组织的1-DNJ含量也存在明显差异:家蚕血干粉中的1-DNJ含量最高,质量分数达0.848 7%;其次是中肠、体壁和脂肪体组织,分别为0.512 2%、0.472 2%、0.308 5%;而在丝腺中几乎检测不出1-DNJ。家蚕5龄幼虫体内1-DNJ含量随发育时期呈明显变化,5龄第4天含量最高,达0.329%,第5天以后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20.
试论家蚕品种性状维持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叶式存  龚大刚 《蚕业科学》1991,17(4):208-211
本文分析了品种退化的原因,结合四川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维持品种性状的方法。重点阐述了母种继代的蛾区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