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激素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对水生生物造成不利影响,并通过食物链蓄积对陆生动物及人类构成威胁。本文总结了主要环境激素对水生生物毒性效应的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2.
新书推介     
<正>水生生物水质基准理论与应用本书针对保护水生生物的水环境质量基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包括水生生物基准受试生物筛选、水生生物物种敏感度研究、水生生物基准关键技术研究等,并以多种重金属、氨氮和石油等重点污染物为例开展了水生生物基准的案例研究,总结示范了水生生物基准的理论方法,在我国水环境基准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职水环境监测与保护专业水生生物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鉴于学科发展需要,水生生物学逐渐成为高职水环境监测与保护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培养高素质环境类人才,对原有水生生物学课程进行了改革,构建了包括理论、实验和教学实习等主要环节的高职水环境监测与保护专业的水生生物学课程教学体系,并对水生生物学课程的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水生生物是水环境重要组成部分。新安江是徽州人的母亲河,新安江的水生生物资源现正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在开展水生生物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新安江流域生物资源问题,提出资源养护措施建议,维护水环境生态平衡,促进水生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天然水体中生存着许多种水生生物,水生生物与自然水体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当自然水体受到污染后,通过测定水生生物的反应,来实现对污染水体的监测。水生生物监测在水环境监测中应用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水生生物的结构改变来表达水体污染程度。其目的是定量分析水体的环境变化,并掌握水质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6.
生物监测是一类重要的环境监测方法,尤其在水环境的监测方面,我国已将其作为例行监测项目纳入到环境监测体系中。本文在介绍生物监测的生态学原理及其优越性的基础上,综述了生物监测方法和不同种类的水生生物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探讨了生物监测方法和技术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索多氯联苯(PCBs)在水生环境和水生生物中的转化、迁移和传递特征。[方法]通过对典型PCBs污染区域(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及周边地区的主要电子废物拆解区)中水体、底泥、鱼、虾和蟹等水生环境和水生生物样品中的10种羟基多氯联苯(OH-PCBs)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低氯化OH-PCBs可能易于在水生环境和水生生物之间分布和传递,而高氯化OH-PCBs可能倾向于在水生生物体内代谢和生物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在水生环境分布和传递。[结论]该研究不仅可为OH-PCBs对水生生物产生的安全隐患提出预警以及为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也有助于研究PCBs在水生环境的最终归向及存在形态、揭示水生环境中其真实污染水平,对预防OH-PCBs对食物链及各层级生物引起的安全隐患问题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若干人为因子对长江河口水环境的影响及水生生物资源对水质的指示作用。研究表明,尽管从有关化学指标来看,人为因子对长江河口水质的影响尚限于局部,但许多化合物和潜在的污染物质所产生的有害生物效应浓度往往低于现有的分析能力,因此,必须将污染物、水质、生物诸因素综合考虑,特别注意水生生物本身对水环境变化的响应,才能为水环境保护提供更有效、科学的管理信息。  相似文献   

9.
随着工业生产以及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排放的污染物大大增加,加之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使用,我国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在一些地区经常发生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公害事件。因此,利用水生生物技术治理水环境污染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新课题。当今的水处理技术中,水生生物处理法已成为水污染控制的主要方法,尤其是现代水生生物技术将成为水污染控制领域重点开发和应用的技术手段。本文介绍了现代水生生物技术的内容与特点,着重综述了现代水生生物技术在废水生物处理、生物修复以及微生物水处理剂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现代水生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控制领域中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我国淡水无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丰富,但由于人类活动、水环境污染、过度放养造成的水环境改变和恶化,加上生态入侵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多种原因,淡水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的威胁,相关保护问题却没有得到社会足够的关注。文章详述了无脊椎动物多样性价值,在简述我国无脊椎动物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无脊椎动物所面临的主观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威胁,提出了必须进行广泛生物多样性调查和建立数据库,开展更多的生物学研究工作和开展综合生态学研究,以逐步改善水环境,从而实现可持续利用水生无脊椎动物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