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渍害是豫南稻茬小麦生产中最常见的灾害,发生频率大,危害较重,是影响豫南小麦丰产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分析了豫南稻茬麦渍害发生机理、影响及规律,研究提出了豫南稻茬麦渍害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小麦赤霉病又叫红头麦,是产麦区小麦生产上的一大病害,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重病田产量损失可达50%以上.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华南冬麦区及东北春麦区东部发病较严重,几乎每4a就重发1次.豫南稻茬麦区是河南省中弱筋小麦适宜区,常年种植面积在2.0×105hm2上,由于该区雨水比较多,光照相对较少,常年的稻麦轮作造成耕作层浅,土质粘重,所以一直以来小麦赤霉病发生就比较严重,特别是最近几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对小麦的高产稳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豫南稻茬麦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选用优质高产品种、科学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控四大高产栽培关键技术,为促进豫南稻茬小麦生产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4.
<正> 信阳地区稻茬小麦的病害,主要有亦霉病、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在合理载培、优化品种布局等农业防治基础上,采取有效的药剂防治,一般均能控制其发生危害。 1.赤霉病小麦赤霉病是稻茬麦受害损失最重的病害之一。因此,抓好赤霉病的防  相似文献   

5.
小麦赤霉病又叫红头麦,是产麦区小麦生产上的一大病害,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重病田产量损失可达50%以上。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华南冬麦区及东北春麦区东部发病较严重,几乎每4a就重发1次。豫南稻茬麦区是河南省中弱筋小麦适宜区,常年种植面积在2.0×105hm2以上,由于该区雨水比较  相似文献   

6.
稻茬小麦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变传统的播种方式,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是实现稻茬小麦持续增产及适应机械化作业的发展趋势。为验证稻茬小麦轻简化栽培技术在豫南稻茬麦区的可行性,根据不同耕作模式和播种方式设置4个处理,研究了不同耕作模式下稻茬小麦群体动态、叶龄、次生根变化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茬免耕直播小麦具有节本、增产、增效等优点,适宜在豫南稻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小麦赤霉病流行特点及沿江稻茬麦高产途径与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2012年无为县小麦赤霉病流行危害及特点,以及沿江稻茬麦高产的制约因素,提出了沿江稻茬麦高产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豫南地区稻茬麦产量构成和各生育时期管理目标,从品种应用、栽培管理、病虫冻害防治等方面制定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以期为区域小麦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淮北沿海小麦赤霉病流行原因及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响水县麦区流行频率高,已成为该地区的常发病害之一,对小麦产量造成严重威胁。文章对淮北沿海地区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年份的发生情况进行大量调查和梳理,通过试验示范,分析大流行原因,结合常规防控措施,探索新的防控技术,为今后科学预报和指导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一、豫南稻茬麦区农业气候特征及白粉病发生现状 (一)豫南稻茬麦区农业气候特征 豫南稻茬麦生育期的主要农业气候特点为:冬前光照充足,气温高,麦播期长,但遇有秋涝,播期推迟,麦苗长势弱;冬季温暖,墒情适宜,越冬条件好,苗情转化快;春季气温变化不稳定,多雨寡照,渍、病相连危害重;  相似文献   

11.
地处淮河流域的豫南地区,位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是典型的一年稻--麦(油)两熟区,稻茬麦常年种植面积15.3万公顷以上,占小麦总面积的80%。由于该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保水保肥性能较差,小麦生育后期阴雨天气多,日照偏少,不利于小麦蛋白质积累和面筋形成。2003年豫南稻茬麦被农业部列为"长江流域弱筋小麦优势种植区划带"。多年来,尽管在栽培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小麦产量没有大的突破。八十年代单产只有100多公斤,九十年代达到200公斤左右,2004年实现历史最高水平,平均单产245.6公斤。就全省来说仍属低产水平。本文通过对稻茬弱筋小麦生产技术方面存在的限制因素,运用氮素调控技术,并结合生产实践,提出稻茬优质专用弱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2.
黄龙兵  丁蕾  王昕  汪瑜 《中国农业信息》2015,27(10):149-151
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响水县麦区流行频率高,已成为该地区的常发病害之一,对小麦产量造成严重威胁。文章对淮北沿海地区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年份的发生情况进行大量调查和梳理,通过试验示范,分析大流行原因,结合常规防控措施,探索新的防控技术,为今后科学预报和指导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信阳稻茬麦区小麦生产具备的优势条件及存在的不利因素,并指出了发展小麦生产的出路和具体措施,以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更好地促进豫南小麦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小麦赤霉病是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重要的流行性病害,近年来在我国黄淮麦区发生也加重。该病害的发生除可导致小麦产量损失,还会导致小麦赤霉病菌毒素污染,危害人畜健康。实践表明,采用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即将利用小麦品种抗性、改进田间耕作、精准利用杀菌剂等关键技术进行集成,对赤霉病的防效可达80%以上,显著高于常规防治,而且小麦籽粒中的赤霉  相似文献   

15.
稻茬麦品种的选育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茬麦在我省分布范围极广,自北部沿淮到中部江淮之间,直到南部沿江江南都有种植,其中尤以沿淮和江淮之间一季中稻区的栽培面积最大,沿江和江南的栽培面积相对较小.总的播种面积几近小麦栽培面积的三分之一,所以,提高稻茬麦的产量和品质在小麦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稻茬麦的产量一般较旱地麦为低,低产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从总的情况看,其产量的高低,主要是受当地自然条件、品种特性和栽培技术三者所共同制约.近年来各地的实践表明,选用早熟、耐湿、抗病高产小麦品种是提高稻茬麦产量的关键,而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在稻茬麦区,尤其在江淮及沿江江南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黄淮海麦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症状、致病病原、传播途径、发病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当地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黄淮海麦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症状、致病病原、传播途径、发病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当地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论江苏东部麦区赤霉病流行成因与监控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永明 《农学学报》2015,5(5):33-38
21世纪以来江苏东部麦区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增加,发生危害程度加重,已成为一种常发性病害。笔者分析了近年来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简要回顾了江苏东部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概况,总结了近十多年来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阐述了菌源数量、气候条件、栽培方式、品种抗性、病菌抗药性等方面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强抗性监测和病情预警、推广种植抗耐病品种、压缩直播稻种植面积、科学开展化学防治、推进统防统治等一系列措施和对策,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最后对小麦赤霉病的监控进行了小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2014年在凤台县进行了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结果表明,用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750m L/hm2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达76.3%,与对照药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1 500m L/hm2相近,明显高于对照药剂40%多·酮可湿性粉剂1 500g/hm2的防效,且对小麦安全,可以在沿淮稻茬麦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新农业》2019,(8)
<正>正值冬小麦孕穗抽穗期,也是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关键期。据预测预报,未来一段时期,大部冬麦区降水偏多、气温偏高,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预测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麦区将大流行,在黄淮北部、华北麦区将中度流行,对小麦安全生产构成威胁。对此,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紧急部署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要求各地及早落实防控措施,遏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