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屈海林 《青海草业》2008,17(2):37-39
湟源县草地面积85185.13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6.45%,草地资源丰富,牧草种类较多,农业生产秸秆来源广泛,但由于利用不当,造成了草地严重破坏和秸秆的浪费,如何合理利用草地,秸秆资源,遏制草地退化,是促进该县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是云南省典型的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县,发展草地畜牧业在气候条件、区位优势、天然草地资源及各种农副秸秆资源等方面均具有较大优势。但江城县草地畜牧业也存在着天然草地退化严重、草畜矛盾尖锐、草地畜牧业生产水平低等不利因素。确保江城县草地畜牧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重视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次,应将肉水牛业作为未来的发展重点;第三,加强科技保障及社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湟中县草地资源调查、评价,认为:该县草地在利用中存在着行政区域间和冷、暖季节间畜草不平衡,尤其是暖季草地超载更甚;提出以草定畜,发展季节畜牧业,推行划区轮牧,加强人工饲草地建设、秸秆的合理利用和普及草地科技实用技术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谢文章  孙义 《草业科学》2011,28(2):331-333
甘肃环县位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不合理的农业结构和资源不当利用一直羁绊着该县农业系统的发展。通过了解当地自然资源和草地农业结构现状,分析当地草地资源优势,认为合理利用和保护建设天然草原,大力进行栽培草地建设,重视农作物秸秆合理利用,对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维护自然生态系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盘县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盘县天然草地资源丰富,可利用天然草场7.73万hm^2,其中:灌丛草地5.33万hm^2,疏林草地0.83万hm^2,草地1.57万hm^2,共计载畜量106553个黄牛单位,还有农作物秸秆载畜量49300个黄牛单位,总计理论载畜量155853个黄牛单位。天然草场可食牧草10余种。  相似文献   

6.
<正>草地资源监测是科学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地资源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通过对草地资源的监测,了解草地生产力变化、资源数量动态等,可为制定畜牧发展及草地利用规划、核定草地载畜量、保持草地资源永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江西草地资  相似文献   

7.
民勤天然草地资源及其管理利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李发明 《草业科学》1995,12(5):35-38
重点介绍了民勤盆地自然概况,对民勤草地类型,牧草产量,质量,草地面积,植被组成,土壤结构,草地利用方式等进行了详细论述,在综合分析民勤草地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前提下,提出了加强草地管护,加快人工草地建设步伐,改良天然草地,合理利用农区秸秆,广辟饲草饲料来源,扩大飞播面积,提高飞播质量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利用遥感信息,GIS技术分析了东北土地资源,结合统计资料,研究了东北草食牲畜发展的关联要素,并根据粗饲料的主体来源和饲养方式,总结了草食牲畜生产模式.根据植被类型和草地、农田、林地的比例,对草食牲畜生产模式进行了区划.东北草地资源匮乏,草食牲畜发展能力饱和,草食畜牧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在农区和林区.草地畜牧业区,发展草食牲畜的潜力在于发展高产饲料作物,并提高饲养效率;秸秆畜牧业区、草地-秸秆畜牧业区、林地-秸秆畜牧业区,草食牲畜发展的潜力是充分利用粗饲料资源,发展数量型畜牧业,在此基础上提高出生率、生长率、出栏率、产肉率,发展效益型草食畜牧业.  相似文献   

9.
各地     
正江西草地畜牧业新模式富了12万养殖户江西省大力推广种草养畜,充分利用草地资源和农业秸秆等资源,使该省草食畜得到了持续发展,带动了近12万养殖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江西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积极探索草地开发利用,各地涌现出高山草地开发利用、季节性利用土地养殖母牛、"农户繁育+公司育肥"、乳肉兼用母牛养殖、圈牧结合-高床养羊、湖草利用-产业开发等多种草地畜牧业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天然草地资源和农副秸秆资源均十分丰富,为德宏州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德宏州天然草地退化严重,草畜季节矛盾尖锐,现有饲草资源品质普遍较差,成为制约当地草地畜牧业发展的主要不利因素。从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提高养殖业的效益等角度考虑,首先应将水牛业作为德宏州草地畜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其次,应通过多种饲草资源的合理搭配,实现草畜的季节平衡和营养平衡;此外,还应加大优质饲草饲料作物的推广种植,增加优质饲草的供应量。  相似文献   

11.
农田种草既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又具有一定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功能。就山大沟深,天然草地植被稀疏,耕地资源较丰富的化隆县而言,发展农田种草,其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2.
从同仁县农区畜牧业的基本情况和问题入手,提出发展同仁县农区畜牧业的对策是:改变农区现有的耕作制度,大力发展日光暖棚养畜,大力推广青贮、氨化技术、退耕还草。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分析清水县天然草原、人工种草、农作物秸秆利用和牧草生产加工现状,指出清水草产业存诸多问题,例如:牧草良种化低、品种单一,运输困难、加工技术落后,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市场混乱等。同时为推动清水县草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对策:一是要引进良种、发展一体化产业,二是要培育龙头企业、带动草产业升级,三是要健全草产业长效机制、积极试探草产业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大通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世财  包成兰 《青海草业》2001,10(4):34-35,29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启动 ,2 0 0 0年大通县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完成退耕面积2 0 0 0hm2 ,其中退耕种草 1 866.7hm2 ,人工造林 1 33.3hm2 ;周边荒山治理 2 4 0 1hm2 ,其中种草 346.1hm2 ,人工造林 2 0 5 4 .9hm2 。在实施过程中 ,立足现实 ,因地制宜 ,采用“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5.
江河源地区草地植被变化特征及水土保持功能评价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利用青海省江河源地区河南、曲麻莱、甘德3个牧业气象观测站1995-2004年的定位观测资料,从牧草生育期、高度、产量和种群结构4个方面分析了青海江河源地区的草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由于牧草的返青期和枯黄期发生变化,使得江河源地区的牧草生育期延长了3~5 d.综合分析江河源地区牧草高度、产量和种群结构发现,长江源区的曲麻莱牧草退化趋势和程度较小,而河源区的牧草均呈现一定的退化趋势,尤以河南显著.通过分析由植被覆盖度换算得出的草地水土保持系数发现,从东往西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低值区出现在玉树州的治多县,高值区出现在黄南州的河南县.久治县、班玛县、甘德县、河南县和泽库县草地水土保持功能较好,治多县为差区,其他地区为较差区.  相似文献   

16.
在对小陇山林区山门林场观音、白杨和史沟三个村草畜平衡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草场、农作物秸秆产量,计算了理论载畜量,评估了草畜平衡,并分析了人工草地建植对草畜平衡的影响,指出大力提高天然草地生产力,在撂荒地建植人工草地,可促进当地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海东地区退耕还林(草)区草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庆 《青海草业》2004,13(3):49-51
概述了海东地区五年来退耕还林(草)实施情况,介绍了退耕区草业资源及利用现状,针对海东地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区草业存在问题,提出了今后草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山东省黄泛平原风沙灾害治理及防护林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指出黄泛平原风沙区防护体系单一,防护能力薄弱,近地表风沙活动强烈;黄泛平原是山东省的畜牧业发展主要区域,但其天然草地资源不足,发展潜力有限;土壤质地差、肥力低,风、沙、薄成为制约黄泛平原风沙区农牧业发展的障碍因子,但黄泛平原光热资源丰富,水分资源充足,适宜于种植牧草.基于牧草的防护能力和黄泛平原风沙区的自然资源特征,探讨了其发展牧草产业的重要性和有利条件,提出引草入田、引草入林,调整种植结构,构建以草为核心的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生产途径,并提出了发展牧草产业的几种较为典型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9.
景泰县野生牧草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景泰县草场类型、数量、载畜量及基本特征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牧草资源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平安县具有发展草产业的光、热、土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发展草产业是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农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笔者通过对全县草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