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20 hm2动态监测样地直径大于1 cm的乔木树种多度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样地内的13个优势种占物种总数的2.78%,却占总个体数的56.34%;230个稀有种(<1株个体/hm2),占物种数的49.14%,仅占个体总数的1.24%,是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动态监测样地种-多度分布的一个显著特征。(2)随机模型拟合的种面积曲线与观测值差别较大,表明样地内树木不是随机分布的。(3)对数正态分布和对数级数分布都不能很好地拟合样地内的种-多度分布规律。但相比而言,对数级数分布拟合效果稍好,表明环境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乔木种-多度分布具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通过统计学和Arc GIS技术等研究方法,以老龄林(在一代杉木人工林基础上以延长杉木轮伐期,并实施保护和促进天然更新为主要技术而形成的)、萌芽林(老龄林采伐后,以实施天然更新和杉木萌芽更新为主要造林技术而形成的撂荒天然更新林)、93人工林(老龄林采伐后,于1993年按照不炼山造林的栽杉模式而形成的二代杉木人工林)3个不同杉木林类型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地探讨不同杉木林类型林地现存凋落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计算得出不同杉木林类型为满足精度要求所需的最少样本数。结果表明:不同杉木林系统凋落物现存量和变异系数存在着明显差异,均表现为萌芽林老龄林93人工林。不同杉木林类型林地现存凋落物量空间分布状况有较大的区别,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当精度为90%时,老龄林、萌芽林、93人工林所需的最少样方数量分别为48、72和42个;且在相同精度下,不同杉木林类型林地所需的最少样方数量基本上表现出93人工林老龄林萌芽林。这为不同杉木林类型林地研究中取样策略的选择和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研究闽北建阳市青冈次生林群落高度结构。随机选择5块20 m×20 m样地,以样方调查法为基础,引入高度级,统计各高度级个体数、物种数、种名及各物种的个体数。结果表明,青冈次生林群落优势种青冈个体数在第4高度级(8-9 m之间)最大,占总数的38.30%;群落整体失稳率为0,说明群落处于稳定成熟阶段;第2-4高度级物种组成和分享度最高;仪多样性指标在第2高度级最大;群落灌木层内物种数达到30种,其中第2高度级种数最多,达16种,说明种群内大都是低矮灌木。  相似文献   

4.
通过样方调查的方法分析海南植胶区4种不同特点、不同气候带及不同地形的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4种植被林(包括幼龄橡胶林、老龄橡胶林、桉树人工林、天然次生林)中,物种数由高到低分别为老龄橡胶林(44种)>幼龄橡胶林(41种)>天然次生林(39种)>桉树人工林(30种);不同气候带林下物种组成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表现为湿润气候带以需水量大的草本植物,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适应性强的植物为主,且湿润气候带的物种优势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高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带,而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则相反;其次,平原台地与山丘地区的4种群落类型下物种优势度λ均具有一定的差异,整体表现为天然次生林>老龄橡胶林>幼龄橡胶林>桉树人工林。  相似文献   

5.
准确把握森林群落特征与其物种多样性的耦合关系是林分管理的基础。选择亚热带3种地带性森林类型,分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米槠林)、天然针叶林(马尾松林)和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闽桦-闽楠林),调查了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藤本植物群落特征(高度、胸径、冠幅、盖度等)并计算了不同层次物种多样性,旨在探讨森林群落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闽桦-闽楠林胸径显著大于马尾松林,而马尾松林和米槠林、闽桦-闽楠林和米槠林之间胸径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3种林分乔木层树高和枝下高均无显著差异(P>0.05),马尾松林和闽桦-闽楠林的灌木株高、地径和草本多度、盖度显著高于米槠林,草本层多度和盖度为马尾松林>闽桦-闽楠林>米槠林(P<0.05)。(2)3种森林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基本都呈灌木层>乔木层>藤本层>草本层的趋势,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取决于乔灌层多样性。(3)典范对应分析表明,3种林分群落特征与其物种多样性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其中米槠林胸径、草本高度和盖度对乔灌层物种多样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马尾松林的灌木冠幅对草本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有显著影响,是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主导因子。闽桦-闽楠林灌木冠幅和地径,树高和枝下高对灌草层丰富度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通过提高枝下高和灌木高度生长,降低草本盖度、灌木冠幅和大小,可增加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对于科学评价森林空间结构,制定合理经营措施实现物种多样性保育和森林科学经营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野外样方调查,对广东陆河南万红锥林群落野生维管植物进行了区系和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共统计维管植物58科88属122种,其中种子植物属和种的区系成分均以热带成分为主。在群落各层植物种类组成中,乔木层有40种,占该群落总种数的32.79%;灌木层有76种,占总种数的62.30%;草本层有48种,占总种数的25.93%。群落外貌常绿,物种丰富度指数表现为:整个群落>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自然更新良好,处于稳定增长阶段。陆河南万红锥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低于广西容县红锥林,高于福建华安红锥群落和广西玉林人工红锥林,且与同样为次生群落的广西容县红锥林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7.
对热带海岸次生林群落主要乔木种群的重要值、方差比率、χ~2统计量和Ochiai(OI)指数等种间联结性指标进行测定,旨在揭示该群落优势种群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关联及种对间关联性的内在规律。结果表明:香蒲桃是热带海岸次生林群落的主要建群种;热带海岸次生林群落19个主要种群总体关联性表现为不显著正关联,反映了该群落尚未达到稳定的演替阶段;χ~2检验结果显示该群落优势种群正关联种对与负关联种对数量相当,无关联种对数较少,分别占总对数的42.7%、43.3%和14.0%,显著正关联种对数为1对,极显著和显著负关联种对数为2对;Ochiai(OI)指数显示66对种对的OI值落在[0.6,1],反映出热带海岸次生林主要种对间关联程度较为紧密。综上所述,热带海岸次生林群落优势种群种对间种间关联明显,物种之间存在一定的独立性,整体趋向稳定发展,实践中为加快热带次生林演替的进程,应重点保护正联结性较强的树种。  相似文献   

8.
对伞房决明冠层和茶冠层的节肢动物群落进行系统调查,在伞房决明冠层共采集到节肢动物10182个个体.其中:中性昆虫个体数最多6590只,占群落物种个体数的64.72%,极显著高于茶冠层;植食性害虫共采集到2285只,占群落物种个体总数的22.44%;天敌1307头,占群落物种个体总数的12.84%.与茶冠层相比,极显著提...  相似文献   

9.
杂草地和苜蓿田节肢动物群落时序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7月初至9月底,运用扫网法对山东省惠民县淄角镇棉田周边的杂草地和苜蓿田的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杂草地的节肢动物物种数多于苜蓿田,个体数则少于苜蓿田;烟蓟马是杂草地和苜蓿田的优势害虫.(2)对害虫、天敌和中性节肢动物这三个功能团物种数和个体数的比较表明,苜蓿田和杂草地天敌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均长期大于害虫,中性节肢动物的变化则较大.(3)苜蓿田与杂草地节肢动物群落均表现出物种多、个体数量大、群落多样性指数高而且稳定的特点.(4)杂草地节肢动物群落时序动态可分为5个阶段,即:7月份1个阶段,8月份3个阶段,9月份1个阶段;苜蓿田节肢动物群落时序动态也可分为5个阶段,即:7月份3个阶段,8月份1个阶段,9月份1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单优青梅群落和单优无翼坡垒群落是海南岛幸存的低海拔特色热带雨林,前者主要分布在万宁石梅湾和文昌迈号镇,后者主要分布在三亚甘什岭地区。本研究分析了2种群落的分布特点、生境特征、群落组成、群落结构及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单优青梅林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相对简单,热带雨林特征不明显;该群落的形成与发展受沿海土壤性质的影响。单优无翼坡垒林物种相对丰富,群落结构复杂;该群落是混合雨林受人为干扰破坏后发育而来。通过建立保护区或保护小区,不仅能保护特殊森林生物多样性,而且能为未来沿海沙滩等低地森林恢复提供实物样板。  相似文献   

11.
根据天然橡胶的生物合成机理,研究了天然橡胶分子量单峰分布、双峰分布的数学模型。利用其模型,推导了数均聚合度、重均聚合度和分布系数的计算公式,并描绘了分布曲线。结果表明,分布曲线的特征与有关文献中所报道的实验测定结果甚为一致。  相似文献   

12.
基于DSSAT模型的河南省小麦生产潜力定量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定量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河南省小麦生产潜力和增产空间的变化特征,应用DSSAT模型估算了河南省15个生态点连续50年(1963-2012年)的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并分析了生产潜力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光温生产潜力为8 350~9 996kg·hm-2,总体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趋势,而气候生产潜力为2 590~7 943kg·hm-2,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河南大部分麦区光温生产潜力变化范围为9 173~9 446kg·hm-2,约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43.5%。光温生产潜力高于9 447kg·hm-2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豫北麦区(安阳、新乡西北部)及豫中麦区(许昌、西华),约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33.6%。河南省大部分麦区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范围为4 375~7 050kg·hm-2,约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59.5%。河南省15个地点的水分满足率为28%~91%,大部分地区水分满足率不到60%;河南小麦灌溉增产潜力变化范围为723~6 573kg·hm-2,其中三门峡、郑州、开封、商丘等地以北地区的灌溉增产潜力在4 623kg·hm-2以上,约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49.4%,而驻马店以南及信阳地区的灌溉增产潜力低于2 673kg·hm-2,约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17.5%。  相似文献   

13.
见血封喉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和使用价值,是我国热带季节性雨林的主要树种之一。了解见血封喉的适生区的气候因子情况,有利于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本研究基于生态位模型理论对我国见血封喉地理分布区气候因子进行分析。以见血封喉在国内的现有天然地理分布数据为基础,通过DIVA-GIS获得见血封喉地理分布区气候因子;以分布样地内的海拔和气候数据20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获得4个主成分,其方差总贡献率为93.7%,其中第1主成分为海拔、降雨量和温度的综合因子;第2主成分为主要与低温有关的因子;第3主成分为主要与降雨量相关的因子;第4主成分为主要与极端温度相关的因子,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2.9%、31.3%、13.0%和6.5%。以最大熵模型理论对见血封喉建立在我国适生区预测模型,预测的模型经ROC验证,模型的训练AUC为0.990,数据检验显示所建立的模型优良,预测精度高;刀切法检验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bio1为影响见血封喉地理分布区气候影响分布的最关键生物气候因子,其次为平均日较差bio2。见血封喉在我国的适生区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台湾。最适生区面积最大的是广东,其次为广西,第三是海南;而高适生区和一般适合区主要是广西;云南和台湾为低适区。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应用 Weibull 分布函数Y=100×[1-exp(-X/b)c]描述褐飞虱雌虫产卵量的时间序列分布、若虫进龄百分率和卵的累计孵化率,用 Rayleigh 密度函数Y=A·X·exp(-X2/2H2)描述各龄若虫存活率。然后将这些参数组建成褐飞虱田间种群数量预测模型,经用历史资料验证,结果模拟值与实查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导了对甘蓝夜蛾卵的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的研究结果。用扩散系数(C)、扩散指标(I_δ)、Taylor的幂法则(S~2=a(?)~b)及M与(?)的回归关系对调查数据分析表明:甘蓝夜蛾卵在田间随密度的升高,其聚集度增强;利用M—(?)回归式得出的α、β值,按Iwao提出的理论抽样数计算公式得出了甘蓝夜蛾不同虫口密度下的抽样数;得出“Z”字型随机取样方法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16.
水稻冠层光分布模拟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已有作物模型的优点,构建了水稻冠层光分布模型,并进一步与原有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生产模型相耦合,构建了水稻光合生产模型。新模型将水稻冠层按叶面积指数划分为5层,各层次水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按Monsi和Saeki的指数模型进行分布;模型利用日照百分率资料推算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并考虑了光合有效辐射的日变化、冠层结构和太阳位置对直接辐射消光系数的影响。利用独立的水稻田间试验资料,对主要生育期冠层内的光分布进行了初步验证,结果表明模拟值与观测值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最后,将基于冠层光分布模型与原有光合生产模型进行了比较,预测水稻干物质积累量的根均方差分别为0.74 t/hm2和1.26 t/hm2,建立的基于冠层光分布模型的预测性较好。研究结果将为水稻生长模型的改进完善以及生产管理调控与品种数字化设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Cattle and sheep can create and maintain a mixture of relatively tall and short patches in grass swards through selective grazing. In swards that are grazed by cattle this heterogeneous structure can result in the frequencies of height measurements having a skewed distribution that has variously been better described by the double‐normal distribution the gamma distribution and the Weibull distribution than by the more common normal distribution. The fit of these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s, and the adequacy of the potentially useful log‐normal distribution, to sward height frequencies were tested in sown temperate swards grazed by sheep and compared within a single sward.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single‐normal and Weibull distributions were inadequate and that overall the log‐normal and gamma distributions had the best fit to the measurements.  相似文献   

18.
19.
县域冬小麦生物量动态变化遥感估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生产管理中及时掌握县域冬小麦长势的动态变化提供有效手段,以江苏省沭阳县为研究区,基于冬小麦生物量形成的生理生态过程,重构冬小麦生物量遥感估测模型。选用两景不同时相的HJ星影像数据,利用植被指数反演的LAI数据,对冬小麦生物量模型进行参数修订,并对县域冬小麦拔节期生物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估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估测冬小麦抽穗期生物量分布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冬小麦拔节期生物量估测值和观测值范围分别为2 054.3~4 828.3 和1 962.5~4 568.4 kg·hm-2 ,平均值分别为3 148和3 045.5 kg·hm-2 ,RMSE为214.8 kg·hm-2 ,决定系数为0.919 1,表明冬小麦生物量模型模拟精度较好;(2)冬小麦抽穗期生物量较拔节期发生明显变化,其中长势变化快的田块面积为20 108.7hm,占总种植面积的23.4%。春季气候因素的转好以及肥水措施的实施对冬小麦营养与生殖共生阶段的生长起到明显促进作用。说明本研究提出的基于遥感反演信息与生长模型协同的冬小麦生物量估测方法能有效估测县域冬小麦不同生长时期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20.
Islands are insular environments that are negatively impacted by invasive species. In Hawai‘i, at least 21 non-native bees have been documented to date, joining the diversity of >9,000 non-native and invasive species to the archipelago. 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describe the persistence, genetic diversity, and natural history of the most recently established bee to Hawai‘i, Megachile policaris Say, 1831 (Hymenoptera: Megachilidae). Contemporary surveys identify that M. policaris is present on at least O‘ahu, Maui, and Hawai‘i Island, with the earliest detection of the species in 2017. Furthermore, repeated surveys and observations by community member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M. policaris has been established on Hawai‘i Island from 2017 to 2020. DNA sequenced fragments of the cytochrome oxidase I locus identify two distinct haplotypes on Hawai‘i Island, suggesting that at least two founders have colonized the island. In their native range, M. policaris is documented to forage on at least 21 different plant families, which are represented in Hawai‘i. Finally, ensemble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SDMs) constructed with four bioclimatic variables and occurrence data from the native range of M. policaris predicts high habitat suitability on the leeward side of islands throughout the archipelago and at high elevation habitats. While many of the observations presented in our study fall within the predicted habitat suitability on Hawai‘i, we also detected the M. policaris on the windward side of Hawai‘i Island suggesting that the SDMs we constructed likely do not capture the bioclimatic niche flexibility of the spe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