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柑桔果实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胡安生(浙江省科学院柑桔研究所黄岩317400)柑桔果实采后商品化处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柑桔果实的采后腐烂和变质,强化柑桔的商品性。其实际操作要点如下.1采收1.1采收成熟度销售的柑桔果实一定要达到充分成熟,不要为赶市场而...  相似文献   

2.
联苯酚钠(SOPP)是世界各国使用最广泛的柑桔采后防腐剂,也是四十多年来各国出口柑桔的标准防腐剂,但我国迄今尚未开发此项产品,亦无药效测定及应用方面的专题报导。我国自1973年以来,柑桔采后单一使用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现因病原菌产生抗药性而效果下降,急需开发新的防腐剂以便与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交替使用,克服病原  相似文献   

3.
热处理在柑桔果实防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烂是造成柑桔采后损失的主要原因,虽然目前使用杀菌剂能较好地防治柑桔果实中由病原菌引起的腐烂性病害,但却不能有效地控制生理病害。热处理是一种控制果蔬腐烂的无毒、无农药残留的采后处理新方法,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合适的热处理可有效地控制柑桔果实的腐烂。现将这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l热处理的主要方法热处理包括热水、热蒸气、热空气和强制热通风等处理,处理时间的长短因种类不同和处理方式的不同而不同(表1)。合适的热处理再加上适宜的贮藏环境,可有效地减少柑桔果实贮藏中腐烂的发生。表lttl.-.---一实热处理的主要…  相似文献   

4.
澳大利亚在园艺作物采后研究室建立以前,由于柑桔采收后因霉菌感染而造成的腐烂,每年损失达数百万澳元。1984年开始建立了柑桔损耗研究室,专门研究柑桔采后与销售严重的霉菌腐烂问题。以后研究内容逐渐发展,从单一的柑桔采后处理扩大至其他果菜的包装和处理的研究,而且也成为防治昆士兰果蝇和其他虫害的研究中心。通过试验研究并成功地应用于水果的采后处理,使得当地水果出口获得新的市场,也促进了国内贸易。现将该  相似文献   

5.
我国过去只重视柑桔采前生产,忽视采后加工利用,自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引起各方面的注意,采后重要问题之一,是贮藏运输中的腐烂问题,国内外在这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现将主要的有关文献作一综述。 为害收获后柑桔果实的病原菌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6.
柑桔采后贮藏防腐,过去主要用多菌灵与托布津,但由于长期使用,病原菌产生抗性,效果下降,使用浓度却越来越高。1977年11月美国有关杂志正式报导应用多菌灵喂食怀孕小白鼠产生催畸怪胎效果(多菌灵2×10~(-4)m/mg每天喂出现怪胎小白鼠全死,每天喂1×10~(-4)m/mg多菌灵出现全为怪胎)。别腐烂与桔腐净为新型低毒的杀菌防腐剂。据日本报导,别腐烂对青绿霉、尤其是抗药菌株的防治效果良好。国内对应用别腐烂贮藏柑桔,还处于试验及试用阶段。桔腐净是河北农业大学以仲丁胺为主要原料试制的一种新型柑桔防腐保鲜剂,经四川、湖南试验应用,对红桔,尾张温州蜜柑有显著的防腐保鲜作用,而且对苯并咪唑类药物已产生抗性的菌系亦有效。该药剂在我区应用很少。为了探讨其实际贮藏防腐效果及实用价值,我们于1987年进行了试验,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7.
柑桔青绿霉病病原菌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柑桔采后贮藏病害中,以青霉菌引起的青绿霉病最为严重。至今,国内外对柑桔青霉菌的生物学特性有过一些描述,其中大多数人认为,引起柑桔采后腐烂的青霉菌主要为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 italicum Wehmer)与指状青霉(P.digitatum Sacc.)两种,但也有报道认为,引起柑桔采后腐烂的青霉菌除上述两种病原菌外,还有扩展青霉(P.expansum(link)Thom)、桔青霉(P.citrium Thom)等~[3]。对它们的研究大多数人仅仅局限于温  相似文献   

8.
过去十年里,使用内吸防腐剂如 TBZ、苯来特和甲基托布津作柑桔果实采后处理,降低了腐烂率和残留量。但同时产生了两个新的难题,一是影响了腐烂种类的变化,这为害还不太重;另一是,很快地产生抗性菌系,则干扰很大。迈挫菌的杀菌特性发现于1969年,至1972年,在澳大利亚、以色列和法国,已表现其控制采后腐烂的效果。迈挫菌即1-2-(2,4-二氯苯基)-2-(2-  相似文献   

9.
对于柑桔贮藏病害 ,多数果农只注重采后防治 ,对采前预防则不以为然。其实柑桔贮藏病害中 ,有些于采前开始发病或潜伏 ,如果采前不防治 ,单纯靠采后防治 ,效果不甚理想。实践证明 ,采前预防可明显减轻炭疽病、黑腐病和褐腐病等贮藏病害 ,提高采后病害防治效果。1 炭疽病 此病是柑桔生长期和贮藏期都易发生的病害 ,一般贮藏 1~ 2个月就开始出现发病症状 :果实腐烂 ,多从蒂部或近蒂部开始 ,病斑茶褐色 ,略下陷 ,果皮腐烂较果肉快 ,病部扩展后可使全果腐烂 ;在比较干燥的条件下 ,表现干疤型 ,病斑黄褐色 ,革质 ,略下陷 ,病斑发展缓慢 ,仅限…  相似文献   

10.
一、采后杀菌剂的抗性 问题及意义:青绿霉抗性株系对采后杀菌剂(噻苯咪唑——特克多、磷苯基酚钠和伊迈唑——抑霉唑)的发展,已使在柑桔采后贮藏和销售期间控制腐烂成为主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果实采后腐烂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实的采后腐烂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平均 损失可达10%~30%,因此探索一些能够有效减少果实采后腐烂的措施极有必要。果实采后腐烂变质的原因可归结为三个方面:果实组织的生理失调或衰老,病原微生物的侵染,采收及采后环节中的机械损伤。三者相互影响,但最终是病原物侵染引起果实腐烂。果实采后病害包括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果实采后的生理失调,如冷害、果皮烫伤、果肉或果心褐变,柑桔类果实的干疤、枯水、水肿等都属于非侵染性病害,它们是由于果实贮藏环境不适宜或缺Ca、B等而引起的。果实采后侵染性病害,主要是指微生物…  相似文献   

12.
前言应用现代化包装技术,对于提供给消费者符合卫生要求的鲜果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用现有的处理方法可以减缓柑桔的衰老,延长柑桔的销售寿命;采后应用灭菌剂可以减少市场腐烂,使完好的水果送到消费者手中,所以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3.
柑桔贮藏过程中,果实的自然失水和腐烂,是造成商品损失的两个基本因素。目前商业上减少贮藏期腐烂的主要措施是贮前的防腐剂处理;降低果实失水千耗的常用方法是塑料薄膜包果或作为包装的内衬垫。本试验中,我们以蕉柑为材料,对当前国内生产上常用的柑桔防腐剂多菌灵,和新合成的抑霉唑的防腐效果作了比较试验;与此同时,对内衬纸和内衬薄膜这两种包装方式的贮藏效果也作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施保克水乳剂对沙田柚的防腐保鲜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田柚果实品质优良,风味佳,皮厚、耐贮藏,有“天然罐头”美称。目前,全国沙田柚种植面积约10.5万hm^2,产量达53万t,占柚类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沙田柚采后防腐保鲜处理对于减少腐烂、延长保鲜期和提高品质、提高经济收入等具有重要意义。沙田柚采后果实腐烂主要原因是由于青(绿)霉菌、蒂腐病等病原菌侵入果实引起,研制开发针对性强的采后保鲜剂非常迫切。笔者筛选了系列安全高效保鲜剂,本文报道45%施保克水乳剂对沙田柚果实采后防腐保鲜作用及其对主要病原菌柑桔青霉菌和柑桔绿霉菌的抑菌效果和毒力测定。  相似文献   

15.
柑桔较耐贮藏,只要加强栽培管理,保证采摘质量.采后贮藏2-3个月一般不会有大的腐烂损失。采用以下4种保鲜方法,可以减少柑桔采后损失,延长供应期,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黄岩县是宽皮桔类柑桔的传统产区,以品质优良驰名。但宽皮桔类果实贮藏期间的损耗严重,远远超过甜橙类。用防腐剂处理后的桔果,腐烂率仅占损耗的1/4~1/10,而大量的损耗却是由果实的自然失水所致。  相似文献   

17.
柑桔采后的化学防腐进展陈荣敏,管彦良(浙江省黄岩市特产局317400)(浙江省科学院柑桔研究所)世界各地生产的柑桔一般有40%的损失,主要原因为微生物病害引起腐烂。因此,开发高效、低毒的广谱性杀菌剂,防止柑桔果实贮藏中的病害成了科学家的共同目标.本文...  相似文献   

18.
2011—2015年采后处理旺季,采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对赣南5个县境内10个具有代表性的柑桔采后处理厂区空气中病原微生物进行收集、培养及统计分析;同时,对采后处理厂贮藏90d的果实腐烂率进行统计,分析空气中病原微生物数量与果实腐烂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赣南柑桔采后处理厂区的空气中病原菌以青霉菌为主,其数量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果实腐烂率与空气中病原菌总数和青霉菌数量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黄贤国 《浙江柑橘》1999,16(4):12-13
1997年全省范围内首次出现以温州蜜柑为主的柑桔价格大暴跌,全省有近20×104t柑桔因滞销积压而腐烂,有2466.7hm2桔园未采摘,任其在树上腐烂脱落,农民损失惨重。1998年,由于柑桔花期气候异常,柑桔园失管以及柑桔高接换种等因素影响而减产近70×104t,减幅高达33%。因此,柑桔价格全面上扬,但柑桔“卖难”的“隐患”依然存在。产生柑桔“卖难”的因素较多,有果品质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柑桔采后商品比处理技术落后;果品加工业薄弱;产销渠道不畅,销售网络不全等,但最根本的问题是柑桔品种结构不合理,1997年暴发的柑桔“卖难…  相似文献   

20.
柑桔采后防腐药剂的筛选和应用,历来为各柑桔出产国所重视。自70年代以来,由于柑桔青、绿霉对广泛使用的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产生抗性,研制和筛选既能抑制柑桔青、绿霉抗性菌株又能兼治其它贮藏病害的防腐剂,就成为近10多年来各国柑桔采后防腐研究的重要课题。 罗汝南(1985年)、陈绍光等(1986年)首先在国内分别验证了柑桔绿霉和青霉抗苯并咪唑菌株的存在,陈绍光等测出了其出现频率。由于采前潜伏侵染的病害如黑腐病等,极难在果实上接种成功,故国内尚未见旨在筛选既能克服青、绿霉抗性又能兼治多种贮藏病害的药剂的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