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12月20日,吉林市丰满区白山乡1头奶牛突然发病,主诉该奶牛产后1d(天)多,突然倒地不起,诊断为产后瘫痪,经5d治疗后痊愈。  相似文献   

2.
产后瘫痪又称乳热症,是成年母牛分娩突然发生的急性以低血钙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营养代谢障碍病。高产奶牛或有继往病史的奶牛易发,通常发生于产后3d内,有时产前1~2d或产后7d也可发病。当尿液偏碱性时,通常可说明分娩奶牛患有低血钙症。  相似文献   

3.
奶牛产后瘫痪是指母牛产后突然发生的一种急性、机能障碍性疾病,以知觉丧失、四肢瘫痪为主要特征,又称生产瘫痪.一般产后1~3d发病,多发生在6胎次以上的高产奶牛和体质较差的母牛,2~3胎次的中、低产奶牛发病较少.  相似文献   

4.
奶牛产后瘫痪,又称乳热症,突然发生,是以昏迷和瘫痪为特征的低血钙症。多发于3—6胎(5~9岁)的高产奶牛。 1发病情况 2008年10月,临海市大田镇山前村吴某饲养成年奶牛1头,于产后第3d卧地不起。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某规模牧场产后奶牛酮病的发病情况,随机选择产后奶牛86头在产后1 d、7 d、14 d和21 d跟踪检测酮病发生情况,并分析酮病与胎次、泌乳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奶牛在产后1 d、7 d、14 d和21 d的酮病发病率分别为2.32%、24.42%、11.63%和4.65%;随着奶牛胎次的增加,酮病发病率也有增加...  相似文献   

6.
奶牛产后期是指从奶牛胎衣排出后开始到生殖器恢复到正常状态为止.在此期间,奶牛没有明显的发情表现、卵巢无周期性机能活动,称为产后乏情.为了能够及时给产后的奶牛进行配种,缩短产犊间隔,要特别注意奶牛产后的第一次发情.奶牛产犊后,需要经过卵巢功能、子宫形态、子宫和内分泌机能等恢复过程,才会出现发情.奶牛产犊后第一次发情时间,通常在产后20~60 d.如果产后90 d还没有出现发情,就视为产后乏情.在奶牛生产实践中,其经济效益主要受奶牛产犊和产奶量的影响,要提高奶牛生产的经济效益,就是缩短产犊间隔.为了能达到奶牛1年1胎的目的,就要在产后75~85 d范围内受胎,不能超过90 d.一般认为在产后40~60 d发情配种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奶牛产后风在中兽医上又称为"胎风",西医称为奶牛产后瘫痪、产乳热症。因母牛产前营养不良、分娩时间过长或者失血过多导致气血两亏所致。该病主要发生在膘情好、产3~6胎的高产奶牛,初产奶牛一般不发病。其主要特征是产后3d内多发,发病突然,病牛吞咽困难,四肢强直,肌肉或关节出现游  相似文献   

8.
奶牛产后瘫痪又叫乳热症或低钙血症,是奶牛分娩后1~3 d内突然发生的一种严重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知觉减退或消失,四肢瘫痪、卧地不起、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停止、胃肠蠕动减弱,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确立能量平衡对奶牛产后卵巢静止的作用,为今后预防该病提供科学依据。从黑龙江省某集约化牛场随机选取产后14~21d奶牛80头(年龄2~4岁,胎次1~3次,泌乳量(34.82±9.51)kg/d),跟踪观测至产后60~90d,进行奶牛发情鉴定,结合B超观察与生殖激素检测从观测奶牛中选出卵巢静止与发情奶牛各16头。对2组奶牛产后14~21d和60~90d的血浆能量代谢及肝功能指标进行了统计比较。结果显示:产后60~90d卵巢静止奶牛血浆β-羟丁酸和游离脂肪酸含量高于发情奶牛(P0.05),血浆促卵泡素、雌二醇和孕酮浓度极显著低于发情奶牛(P0.01);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确定产后14~21d血浆β-羟丁酸0.69 mmol/L、游离脂肪酸0.52mmol/L作为产后卵巢静止预警值,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和83.30%,92.3%和86.70%,产后60~90d2项指标的预警值分别为0.42,0.17mmol/L。奶牛产后14~21d与60~90d血浆β-羟丁酸和游离脂肪酸浓度超过预警值,奶牛产后发生卵巢静止的风险会增大。  相似文献   

10.
为了监测和诊断围产期奶牛常见营养代谢病,分别对产前15d、产前7d、产前1d、产后1d、产后7d、产后15d各10头共计60头围产期奶牛进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在整个围产期内奶牛血液中白细胞数、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压积差异不显著,不能作为围产期奶牛营养代谢病的监测依据。产前1d奶牛血清游离脂肪酸含量最低,为460.76±268.34μmol/L,与产前15d、产后7d、产后15d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产后7d奶牛血清葡萄糖含量最低,为2.12±0.35mmol/L,与其他时间测定值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产后1d奶牛血清中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含量最高,为15.33±3.24U/L,与产前15d、产前7d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产后15d奶牛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和甘油三酯含量升高,分别为14.10±4.40U/L和0.90±0.14mmol/L,与产前不同时期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产后1d血清Ca含量降至最低值,为1.76±0.32mmol/L,血清羟脯氨酸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分别为25.50±7.90μmol/L和85.13±7.57IU/L,与产前不同时期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利用血清游离脂肪酸、血清葡萄糖含量和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按公式计算Y值可作为诊断奶牛脂肪肝的依据。奶牛血清钙含量降低,血清羟脯氨酸含量和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可作为奶牛骨营养不良的诊断依据。尿酮体监测可作为奶牛酮病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奶牛生产瘫痪亦称乳热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表现为奶牛分娩前后(多在产后1~3d)突然发生,其主要症状是精神沉郁,体温下降,卧地不起。本病多发生于5~9岁的高产奶牛。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常会造成奶牛死亡,给养牛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1病因1.1高产多胎、多产、产乳量高、摄入能量不足是本病发生的基础性原因,产后大量泌乳而失钙是其诱因。1.2低血钙虽然所有的母牛产犊之后血钙水平都普遍降  相似文献   

12.
<正>正常情况下奶牛妊娠期为280 d,产后空怀期为85~100 d,产犊间隔为365~395 d。如果产后60 d还无发情表现,则可认为是产后不发情。奶牛产后不发情属于生殖系统疾病的一种,病因复杂多样。在实际养牛生产中,部分奶牛产后长期不发情,甚至1年仍然不出现发情,对养牛场的经济效益损害非常严重,需要技术人员对奶牛产后不发情的病因,临床症状以及防治措施加以学习,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3.
产后瘫痪又称乳热症,是产后母牛突然发生的急性神经性疾病。以知觉丧失、四肢瘫痪、昏迷、衰竭为特征。多发生于高产奶牛和多胎次奶牛,发病时间多在产后12~72小时,个别病例在产后72小时以后也有发生。1病因  相似文献   

14.
奶牛产后瘫痪症又称乳热症.其特点:奶牛在分娩后突然卧地不起,四肢瘫痪,丧失知觉.主要发生于营养良好的高产乳牛,以3~6胎发病率较高,多发于分娩后的3~5 d,故称为产后瘫痪.治愈母牛在下次分娩时,有可能再度发生.  相似文献   

15.
奶牛产后瘫痪也叫乳热症,奶牛生产后1~3d内突然发病,多发生于3~6胎的高产奶牛,以舌、咽、肠道麻痹、知觉丧失及四肢瘫痪为特征的疾病。若得不到及时治疗,会给养殖户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笔者近年来用中西药相结合治疗本病,收效甚佳,现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6.
母牛产后瘫痪又叫乳热症、低钙血麻痹等,是母牛产后突然发生的严重代谢紊乱疾病。本病多发于产后1~3d膘情好的青壮年高产奶牛,主要原因是分娩后血钙浓度的剧烈降低,而引起的一种急性低血钙症。如不及时治疗则可能并发骨折、肌肉断裂、关节脱位和神经麻痹等。  相似文献   

17.
<正>1泌乳盛期奶牛的饲养管理泌乳盛期是指奶牛产后16~100d,在该阶段奶牛产奶量逐渐上升,中低产牛约在产后30~40d、高产牛在产后40~50d达到产奶高峰,维持一段时间后产奶量下降。此期产奶量约占全期总奶量的50%。泌  相似文献   

18.
<正>高产奶牛产后瘫痪即生产瘫痪又称乳热症,是奶牛分娩后突然发生的一种以知觉丧失和四肢瘫痪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1发病情况笔者在包场防疫监督工作中发现,奶牛产后瘫痪的发病率较高,发病年龄多在  相似文献   

19.
奶牛生产瘫痪又叫产后瘫痪、产后麻痹、乳热症,中兽医称为"胎风",是母畜产后突然发生的以舌、咽、肠道麻痹,知觉丧失、四肢瘫痪、体温下降及低血钙为特征的严重钙代谢障碍性疾病。本病多见于3~5胎的高产奶牛,通常在产后3 d内发生。笔者在30年的临床工作中,共接治了121例奶牛生产瘫痪病例,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诊治方法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0.
产后截瘫,是奶牛分娩后出现躺卧、后躯不能起立的一种疾病。 2004年到2007年,笔者共治疗奶牛产后截瘫病牛19例,其中头胎奶牛4例、三胎奶牛3例、四胎奶牛5例、五胎以上奶牛7例。治愈16例,未治愈而淘汰3例,治愈率为84.2%。其中1d治愈7头,2d治愈及3~5d治愈的各有4头,10d以上治愈1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