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针对细菌群落的16S rDNA V3区,采用2种DNA指纹图谱技术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蔬菜类废物中温好氧降解过程中的细菌群落,比较2种技术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动态变化的解析水平。结果表明,指纹图谱显示细菌群落结构在中温好氧降解过程中有显著变化,随降解时间的延长总体呈现从简单到复杂的趋势;主成分分析对指纹图谱的解析结果表明,细菌群落结构的演替与好氧降解过程不同阶段生物质组成具有相关性。DGGE和SSCP两者提供的关于细菌群落结构及演替信息相似,但对演替过程的描述存在细微差异。DGGE较SSCP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微小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接种复合菌剂对堆肥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影响,以奶牛粪便和稻草为原料进行堆肥试验,设添加复合菌剂BLD(由3株木质纤维素降解细菌组成,经测序鉴定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假单胞菌属中未鉴定种)和不加菌剂两个处理,利用传统平板培养与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方法相结合研究两种堆肥处理对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传统培养方式,微生物数量呈升高-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且细菌数量明显大于真菌数量;DGGE图谱显示,两种堆肥处理的条带数呈现与传统培养相似的变化趋势.接种菌株在堆肥初期成功定殖,高温期成为优势菌株,降温期优势逐渐减弱.接种菌剂增加了堆肥中细菌数量,提高了堆肥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从而促进堆肥微生物群落演替,缩短堆肥腐熟时间.  相似文献   

3.
利用堆肥所具有的降解特性和很高的解钾能力,将堆肥中加入的钾矿粉(绿海石粉)分解为植物能够吸收的有效钾,并用PLFA方法评价了绿海石粉对堆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堆肥,从绿海石中降解出的有效钾逐渐增高,到堆肥后期可达到1650mg·kg-1。部分不饱和脂肪酸(PLFA18:2)、环丙烷脂肪酸(cy17:0,cy19:0)、含10Me的脂肪酸(10Me16:0,10Me17:0)含量有较大的变化,相应的真菌、革兰氏阴性细菌和放线菌有明显的增加,这说明堆肥中加入绿海石粉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产生了影响,成为堆肥解钾的理论依据。PLFA法可用于快速检测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是一种理想的分子生态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是研究和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重要工具.通过监测模拟气候变化的施氮增雨试验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改变,预测我国北方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在未来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为了更好地衡量微生物群落的响应,进行了连续3年的气候模拟试验,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图谱分析法追踪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增雨对微生物群落中的革兰氏阳性菌(GP)、革兰氏阴性菌(GN)以及总细菌和总真菌的PLFA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对真菌/细菌比(F/B)和革兰氏阴性菌/阳性菌之比(GN/GP)有显著影响,并显著降低了总PLFA含量.施氮显著降低了微生物群落中的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以及总细菌和总真菌的PLFA含量,并显著降低了微生物群落的总PLFA含量.施氮和增雨两个环境变化因子对总PLFA、GN/GP、以及真菌对细菌之比(F/B)有显著的交互影响.在半干旱草原地区,施氮和增雨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交互影响.这预示着未来降雨量增加和氮沉降条件下,我国北方草地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将导致微生物群落生态功能改变,从而引发整个生态系统的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明污泥土壤施用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演变情况。[方法]采用磷脂脂肪酸图谱法(PLFA)对施污泥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土壤中提取的细菌PLFA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施用污泥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PLFA组成比例发生了变化,说明采用PLFA法能够检测污泥施用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结构的影响。对施污泥土壤微生物PLFA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污泥来源与处理方式均是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因素,这与污泥施用增加了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及土壤有机碳、pH、EC等基本性质的变化有关。[结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特征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外源污染物胁迫下环境微生物种群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6.
采用PCR-DGGE(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Real-time PCR技术,分析牛粪堆肥期间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和数量的变化及其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牛粪堆肥过程中氨氧化细菌数量变化范围为1.62×106~3.80×107copies·g-1,在第14d氨氧化细菌数量达到最高值;DGGE图谱显示,堆肥各个时期氨氧化细菌群落组成存在明显的差异;Shannon指数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第7 d达到最大值2.671 8;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氨氧化细菌均隶属于β-变形菌纲不可培养的亚硝化螺菌属Uncultured Nitrosospira sp.和不可培养的亚硝化单胞菌属Uncultured Nitrosomonas sp.,其中与Uncultured Nitrosospira sp.相似性高的氨氧化细菌为优势菌,占60%左右;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显示,温度和铵态氮等对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在牛粪堆肥期间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证实了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受堆肥理化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人工接种堆肥和自然堆肥微生物区系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徐大勇  黄为一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219-7220,7223
[目的]为了明确堆肥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的组成与变化,为堆肥工艺的优化和人工接种腐熟菌群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传统的平板培养技术研究了人工接种堆肥、自然堆肥微生物群落演变过程。[结果]传统培养方法显示两种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变均呈"升高-降低-升高-降低"变化,堆肥整个过程中细菌数量占优势;人工接种NMF菌群增加了堆肥中微生物总体数量,丰富了微生物种群多样性,促进了堆肥菌群演替,堆肥腐熟时间缩短;接种NMF菌群能够提高堆肥纤维素分解菌、放线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数量,减少堆肥反硝化作用,有利于纤维素、木质素等难降解物质的分解、转化为腐殖质,同时能够减少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结论]研究堆肥过程中微生物区系的演变对于了解堆肥进程、优化堆肥工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PLFA方法对堆肥化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分析堆肥化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对PLFA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显示,随着堆肥温度的升高,嗜热菌浓度增长很快,而嗜温菌浓度却开始降低,到最高温时浓度达到最低。到腐熟期,能利用木质素和纤维素的细菌(i15:0,a15:0,i16:0,16:1wω7c,16:1ω5c,16:0)和放线菌(10 Me16:0,10 Me17:0 and 10 Me18:0)浓度大量增加。堆肥初期,部分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占主要地位,部分支链饱和脂肪酸、支链不饱和脂肪酸、含有10 Me的脂肪酸在堆肥后期大量增长,大部分支链饱和脂肪酸在高温阶段大量增长。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敌敌畏及1株高效降解菌(类球红细菌)对草莓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非培养研究方法(PLFA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喷敌敌畏处理第1天PLFA含量显著下降,低于对照和其他处理;第3天PLFA含量显著上升,高于对照与其他处理;第7天PLFA含量与处理当天(0 d)无显著差异.喷敌敌畏加类球红细菌处理,第1天和第3天PLF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第7天PLFA含量与处理当天(0 d)无显著差异.PLFA含量主成分分析表明,喷敌敌畏处理与喷敌敌畏后再喷类球红细菌、喷水处理及对照之间均相距较远.敌敌畏对草莓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类球红细菌通过降解作用改变敌敌畏的浓度而影响叶际微生物PLFA含量,高浓度的敌敌畏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使PLFA含量显著降低,而低浓度敌敌畏促进微生物的生长,使PLFA含量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土微生物生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室内恒温培养研究不同施肥处理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C、微生物数量、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发现施秸杆(RS)和施厩肥(PM)处理的微生物生物量C明显高于不施肥(CK)和施化肥(CF)处理(P<0.05).不同处理微生物生物量C在培养期内都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达到峰值时间不同.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细菌、真菌数量明显增加,放线菌数量略有减少.应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现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各个单体磷脂脂肪酸的相对百分含量有明显差别,其PLFA谱图差异很大.表征细菌、真菌、放线菌的磷脂脂肪酸相对含量在各个施肥处理中有明显的不同.CK和CF处理的G+/G-值显著高于RS和PM处理(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也表明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施肥对水稻土微生物生态特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