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现有退耕还林工程监测评价研究成果和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采用频度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建立了巧家县的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并参照相关价格参数,科学评估了退耕还林工程对促进当地生态效益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应,截止2012年巧家县退耕还林水源涵养、土壤保育和固碳制氧等生态效益价值为39.90亿元,单位面积生态效益价值为4.90万元·hm2,接近云南昭通市单位面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5.25万元的水平。经相对支付意愿系数调整后,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为12.37亿元。研究结果可为干热河谷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总结前人对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基础上,从退耕者所得到的经济效益角度,评价退耕还林政策的方法,并以甘肃4个退耕还林试点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具体步骤为:首先,构建评价所需的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实地调查得到所需指标数据,再运用费用效益法估算政策实施前后退耕者所得纯经济效益.最后,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比政策实施前后退耕者所得纯经济效益的大小,从而实现退耕还林政策对退耕者经济纯效益的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3.
文中利用陕南退耕还林区实际调研数据,依据森的福利理论设计福利度量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测算农户福利水平,并探讨了退耕还林对农户的福利效应。结果表明:1)退耕户与非退耕户福利存在差异,且退耕户的福利总模糊指数大于非退耕户。2)退耕还林工程使得农户的总福利、主观福利和客观福利均有所提高,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主观福利的提高程度远远小于客观福利。3)退耕规模影响农户福利,提高退耕规模有助于提高农户总福利水平和客观福利水平,但对主观福利水平的促进作用仅在福利水平处于中间阶层及偏上农户身上发挥作用。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扶贫效果明显,政府应更多关注退耕还林农户的福利变化状况,出台措施提高农户主观福利,并针对不同类型农户采取差异化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榆林市米脂县为例,选择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其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的粮食生产进行了对比分析;以1995~2005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GM(1,1)模型预测了该县2010年的粮食供需前景。研究结果表明:与退耕前相比,米脂县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25.15%,耕地压力指数增加了7.99%;粮食供需预测显示,2010年米脂县粮食总供给量为42522 t,当人均粮食需求量分别为190kg、230kg、260kg时,粮食总需求量为39847 t、48236 t、54527 t,粮食盈余率为6.29%、-13.44%、-28.23%。这说明在低的需求下,目前退耕还林工程没有对该县的粮食安全构成较大威胁,但随着需求水平提高粮食安全威胁迅速加大。因此,决不能对粮食安全放松警惕,并据此提出了保证未来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退耕还林对铜川市农村经济结构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铜川市自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指出铜川市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有计划的实施退耕还林,1999年至2006年平均每年造林和退耕造林面积分别为16.91×103hm2和4.19×103hm2。耕地面积的减小,有力地促进了铜川市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降低,促进了粮食亩产量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退耕还林还草增加了牧草和饲料产量,为铜川市后续产业—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成为铜川市发展当地经济的支点;退耕还林促进了铜川市林业的持续发展,经济林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退耕还林还促进了铜川市农村劳动力内部结构调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摆脱出来,从事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加快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盖草灭草能较好地把除草和增肥改土、保墒保温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早苗、企苗和壮苗,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宜兴市从1983年秋播开始进行免耕麦田盖草灭草试验、示范,并相继大面积推广应用。通过多年来的田间试验和生产实践,完善和发展了免耕麦田盖草灭草配套技术,1985~1988年推广面积累计达162.81万亩,占三麦播种面积的60%左右,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据1988年估算,免耕麦田应用盖草灭草配套技术增产粮食1264万公斤,改良土壤(包括低产田)近40万亩。实践证明,免耕麦田盖草灭草配套技术方法简便,投工少,效益高,深受农户欢迎。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河中下游退耕还林还草地的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塔里木河中下游耕地的退耕要求,选择土壤、水资源、气候环境、经济因素4个评价因素及13个参评因子构成评价体系,对该地区169个样地进行评价,判断其是否达到退耕标准。采取最低限制因子法与加权指数和法建立评价模型,计算退耕指数,对退耕指数分级划定退耕范围。评价结果显示,符合退耕标准的耕地面积为7628.2hm^2,符合中远期退耕标准的耕地面积为6648.3hm^2,保留耕地为49774.1hm^2,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11.91%,10.38%,77.71%。评价结果对科学指导塔里木河流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宁南山区退耕还林还草效益评估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生态发展与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协调的系统角度出发,建立分层评价指标体系,借鉴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推算直接测量比较困难的部分数据,并在总结目前生态效益评价定量方法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近5年来宁南山区退耕还林还草产生的效益。结果表明,宁南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04年发挥的效益是2000年的近2.2倍,各年的平均增长率都达到50%左右,生态效益逐步发挥,从时间序列上呈积累式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总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78年以来陕西省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的变化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耕地资源数量呈持续减少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其次为建设用地、灾毁等;粮食总产量呈波动上升趋势 ,粮食总量年变化率与粮食播种面积年变化率、耕地面积减少量和因其导致的粮食减产量变化趋势高度一致,说明耕地面积的减少直接导致粮食产量的减少,耕地资源数量是影响陕西省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面积的动态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0.
退耕还林(草)工程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主要举措,为认识黄土丘陵区十几年来参与退耕的农户特征变化,文中对2001年退耕还林(草)工程试点初期陕西省安塞县的149户调查农户进行了跟踪回访(2015年),对比分析了15年来农户搬离情况、农户劳动力结构、耕地和养殖情况、家庭收入情况、退耕态度等的变化特征。分析表明:近15年来,离开农村生活的农户增加,非农业劳动力比例和数量增加,非农业收入增加很快,退耕农户表现出明显的向非农化转变特征,整体收入结构好转;但退耕农户之间收入差异增加,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特征明显;与初期相比,退耕农户的生态保护意识特征趋于淡化,对补贴款发放期限和强度期望提高,停止补贴后有复耕意向的农户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1.
黔西北典型喀斯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黔西北毕节石桥小流域不同等级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过程的生态效益进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石漠化土地类型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地表植被覆盖度逐渐提高,由2006年的23.5%提高到2009年的64.47%;改善了小气候,各等级石漠化平均光照强度都有所下降,空气湿度提高;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减小了土壤紧实度,土壤结构改良,土壤中全氮含量逐渐上升;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侵蚀深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平均值0.864mm下降到2009年的平均值0.72mm。这一结果揭示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在没有人为干扰破坏生态环境条件下,生态恢复系统能力较强,随时间延长保水和保土能力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12.
1999年我国政府启动了“退耕还林”这一世界最大的生态保护工程,旨在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一工程实施五年来,在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和减少水土流失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大面积坡耕地向林地和草地的转化,使整个工程实施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本文依据1995-2002年安塞县统计资料和农户调查数据,在对安塞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农业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确定安塞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变化过程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探讨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性。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的实施,在短期内显著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同时也加速了安塞县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增长对农业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加强第二产业的发展应是今后几年安塞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沈阳地区3种新型复种模式物质生产及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适合沈阳地区的复种模式,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三种新型种植模式(M1:覆膜鲜食玉米复种青贮玉米;M2:小麦复种青贮玉米;M3:马铃薯复种青贮玉米)的物质生产及资源利用效率等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三种复种模式的作物生产力、气候资源生产效率、能量效益、经济效益、综合效益等均明显高于一季春玉米(CK).其中,马铃薯复种青贮玉米纯效益最高,为25462元/hm2,较一季春玉米提高136%;覆膜鲜食玉米复种青贮玉米和小麦复种青贮玉米纯效益分别为22993元/hm2和14216元/hm2,较一季春玉米分别提高113%和32%.  相似文献   

14.
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鄂尔多斯沙棘水土保持功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建设十年以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成效,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和遗传算法,构建了一个拓扑结构为6-16-1的GA-BP等级评价模型。该模型以沙棘水土保持功能评价指标数据作为输入,综合评价等级值作为输出,对鄂尔多斯人工沙棘林的水土保持功能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经过数十年的生态建设,鄂尔多斯市五个旗(区)砒砂岩区的水土流失情况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各地人工沙棘林水土保持功能综合评价等级值依次为东胜区>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达特拉旗>杭锦旗。该模型符合精度误差要求,结果客观稳定,可为日后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的持续开展和管理提供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新疆焉耆盆地为例,利用从1964-2007年遥感影像中获取的景观数据,分析了焉耆盆地绿洲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测算方法,评估了焉耆盆地绿洲区域生态服务价值并分析了景观之间的转化所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过去的近50年间,焉耆盆地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是以农田取代草地而发展的。绿洲区域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变化不大,2007年比1964年只下降了37570万元,但各景观生态服务价值变动很大,其中农田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了9.8亿元,草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减少了8.8亿元,其变化率分别达到350.14%和-76.77%。各景观类型中湿地景观的生态服务价值贡献系数最大,达到3.7;其次是水域,生态服务价值贡献系数为2.71。因此,在绿洲开发建设的过程应加强对湿地和水域的保护,以实现焉耆盆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RS和GIS的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针对塔里木河干流区域在综合治理前后的环境变化状况,以1990、2000年和2010年7—8月的3期Landsat-TM和中巴资源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借助RS、GIS手段和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方法,对比分析了综合治理前后生态环境的特点,得知塔里木河干流的生态环境在综合治理前处于最差的级别,综合治理后有明显改善。虽然,综合治理遏制了生态退化的趋势,但是流域内生态脆弱的现状并没有发生根本扭转,仍需要进一步地增加治理投入,巩固和增强综合治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小杂粮产业竞争优势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资源禀赋系数、成本收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3个指标为基础,比较分析了甘肃小杂粮产业竞争优势度;通过对消费者和农户的深入调查,并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甘肃小杂粮产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甘肃谷子、糜子、荞麦、蚕豆的资源禀赋系数分别为1.53、6.64、8.72、3.9,比较优势指数分别为1.23、2.57、2.95、1.97,小杂粮从资源的丰富程度、成本收益、种植规模、产出水平等方面具有竞争潜力;消费者收入水平、认知程度、年龄、受教育程度对甘肃小杂粮的市场竞争力有显著影响;家庭耕地面积、小杂粮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对农户扩大生产规模的意愿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了解包头市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的基础上,采用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支持水平、协调性、发展能力三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建立研究模型,计算出包头市城市生态支持系统自1992年-2006年十五年来发展质量的定量数值,并据此根据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和相应检验方法,对2007~2016年的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综合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