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运用Simpson生态位宽度指数及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民勤荒漠区霸王群落两大分布区的植物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度进行计算,从生态位角度分析霸王群落内各物种对资源的利用状况,揭示霸王群落的结构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两大分布区建群种均为霸王,霸王的生态位宽度较其他物种都要宽;建群种霸王与猫头刺、沙生针茅相互之间的重叠度指数相对较高,猫头刺、沙生针茅与霸王相互间对资源利用竞争激烈,对群落的结构共同起着重要的作用。生态位宽度大的物种不一定和其他物种有大的重叠指数,较高的生态位宽度和较高的生态位重叠度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线性关系,说明植被在演替进化的过程中对资源利用分化严重,环境资源存在着高度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查明天山一号冰川岩面生地衣群落主要种群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特点及其分布格局,沿海拔梯度设立15个样方,利用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了30种岩面生地衣的生态位特征,并以生态位重叠值为指标,应用聚类分析和主坐标排序法对它们进行了分类,用最小生成树对其种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岩面生地衣生态位宽度属于中等偏窄,其中丽石黄衣Xanthoria elegans(Link) Th. Fr.和地图衣Rhizocarpon geographicum(L.) DC.的Shannon-Wiener和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最大,广泛的分布在研究区不同海拔的各个样方,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对群落结构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区地衣种对间生态位重叠现象普遍,但大部分重叠值偏低,物种间形成了生态位的分化,且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之间无明显相关。最小生成树反映了地衣种对间在生境因子上的相似性,与聚类分析和主坐标排序结果一致,将30种岩面生地衣分成3个生态类群。  相似文献   

3.
为了确定乌鲁木齐南部山区森林生态系统地面生地衣对资源的利用特征,采用Levins的生态位宽度计算公式和王刚提出的生态位重叠值公式,对该地区地面生地衣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了研究。同时以地面生地衣生态位重叠值为指标应用主分量分析法,对地衣群落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发现地面生地衣共17种,大部分的地面生地衣生态位宽度比较窄。它们组成四种主要的地面生地衣类群。地衣植物对环境的变化特别敏感。应该重视地面生地衣植物在多资源维上的生态位重叠值和生态位宽度,以便更好的保护地衣物种多样性和揭示它们的生态适应特点。  相似文献   

4.
小叶锦鸡儿固沙群落草本种群重要值与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以不同恢复阶段小叶锦鸡儿群落内的草本物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草本种群的重要值与生态位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在5年,10年和天然锦鸡儿群落中狗尾草的重要值最大,而在21年锦鸡儿群落中地锦占优势地位;狗尾草和烛台虫实在整个演替过程中生态位宽度值都较大,大多数物种的生态幅度较窄;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群落内种群之间生态位重叠的平均值呈下降趋势,群落的生态位配置得到改善,种间关系和群落结构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5.
宁夏盐池人工封育荒漠化草原植物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及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宁夏盐池人工封育荒漠化草原2008和2009年植物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进行计量,以了解干旱半干旱区草原植物生态位格局。结果表明:黑沙蒿生态位宽度在2008、2009两年中均最大,分别为0.543、0.497,是人工封育区的优势种。此外,两年间封育区其他优势种也相同,分别为:苦豆子、丝叶山苦荬、刺沙蓬、阿尔泰狗娃花。2008和2009年的生态位重叠计测结果均表明,生态位宽度大的物种不一定和其他物种有大的重叠指数,即使是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之间的重叠指数也不高,可见较高的生态位宽度和较高的生态位重叠度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线性关系;2008、2009年较高的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都出现在生态位宽度较小的物种之间,这一现象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植被恢复过程中环境资源存在着高度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6.
奇台荒漠草地自然保护区主要植物种生态位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Levins公式和王刚生态位计测方法,分析了奇台荒漠草地自然保护区16种植物在土壤pH值,土壤总盐含量和土壤有机质维上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按照各资源维上生态位宽度的平均值大小可以把16种植物分成3类,第一类群的物种是该荒漠区植物群落中的建群种,对荒漠环境有很好的适应性,包括白梭梭(0.421)、沙拐枣(0.458)、角果藜(0.641)、琵琶柴(0.569)等;第二类群的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物种有沙蓬(0.326)、对节刺(0.304)、旱麦草(0.221);第三类群的对沙漠的适应能力较弱,生态位平均值均小于0.2,包括盐穗木、梭梭、猪毛菜、假木贼和驼绒藜。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越大相应的生态位重叠值也越大,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表明优势种在对荒漠的环境适应上都趋于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查明新疆博格达峰北坡岩面生壳状地衣群落中不同地衣种类对资源的利用情况及其分布规律,以15个样方内的岩面生壳状地衣盖度为对象,计算得到了21个种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系数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并以生态位重叠为指标,利用主坐标排序(PCoA)法对他们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包氏饼干衣(Rinodina bohlinii)具有...  相似文献   

8.
在野外102个样方调查数据和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分类的基础上,采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晋西皇姑梁小流域12个群落的12个优势种的生态位和种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乔灌层Levins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种为油松、柠条锦鸡儿、沙棘。12个优势种组成的66个种对中,Pianka重叠指数≥0.4的种对占总对数的45.45%。呈极显著和显著关联的种对数较少,正负关联比均小于1。说明该小流域人工植物群落结构简单,种间资源竞争较激烈,仍处于演替的初、中期阶段。优势种华北落叶松与沙棘,沙棘与鹅观草呈显著正相关,它们均为地带性物种,生态适应性强,可作为皇姑梁小流域人工植被恢复的优选物种进行混种,而油松与小叶杨、小叶杨与沙棘或柠条锦鸡儿等种对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在植被恢复中不宜混种。根据Spearman秩相关系数结果,将12个优势种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  相似文献   

9.
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地主要植物种群生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Levins提出经Corwell修正指数和王氏重叠指数,在土壤pH值和土壤全盐二维生态因子梯度上,测定了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地20种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结果表明,细果苔草、珠芽蓼、线叶嵩草、羊茅等建群种和优势种的生态位最宽,适应土壤酸碱和盐渍化能力强,为泛化种;委陵菜、千叶蓍、草原老鹳草等伴生种生态位窄,适应酸碱和盐渍化能力弱,为特化种。在二维资源维上生态位重叠值最高的种对发生在轮叶马先蒿和斜生秦艽之间,重叠值分别为0.7808和0.861,但其生态位宽度均很窄,未达到0.3。与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其生态位重叠值也较大的结论不完全相符。  相似文献   

10.
稻田蜘蛛的空间生态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云峰  周之铭 《昆虫天敌》1990,12(3):108-112
生态位理论是现代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现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多维生态位概念提出之后,这方面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生态位定量描述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生态位宽度(Niche Breadth),即被某一生物种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其次是生态位重叠(Niche Overlap),即几个生物种共同分享或竞争一个已知栖息资源的程度。这两个方面的测定可反映出群落中各个物  相似文献   

11.
不同林型立地土壤水分性状及其持水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辽宁省北票县刺槐-油松混交林、刺槐、油松纯林及无林地土壤水分的物理性质和持水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刺槐-油松混交林的土壤孔隙状况、机械组成、持水性能、渗透性能和储水量均明显优于无林地和2种纯林。刺槐和油松纯林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无林地,刺槐和油松纯林的各项指标处于相近水平。综合评价表明:在持水能力方面,以上3种林...  相似文献   

12.
2013年10月对茅山丘陵茶园秋季杂草的发生种类、数量、高度等进行调查,将其转换成相对多度和重要值数据,在此基础上计测了茅山丘陵茶园22种主要杂草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结果表明:茅山丘陵茶园秋季杂草共发现80种,隶属36个科、74个属。其中,发生频率20%的杂草有22种。22种杂草中,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小旱稗(Echinochloa crusgalli var.austro-japonensis)、牛筋草(Eleusine indica)等4种杂草实际生态位较宽,为茅山丘陵地区茶园秋季优势杂草;马唐、小旱稗小飞蓬、牛筋草、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泥胡菜(Hemistepta lyrata)、繁缕(Stellaria media)、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族生卷耳(Cerastium caespitosum)、苦苣(Sonchus oleraceus)等杂草生态位重叠值较大,说明它们对资源的竞争较为激烈。  相似文献   

13.
山西太岳山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山西太岳山系灵空山景区侧柏林、油松林、辽东栎林、辽东栎和油松混交林4种林分调查,通过密集采样和样品分析研究不同林分土壤不同层次(0-10cm、10-20cm、20-30cm、30-50cm、50-100cm)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和有机碳储量及分布特征。结果如下:山西太岳山森林平均1m土层土壤的有机碳储量一般不超过30g·kg-1,调查的四种林分在16.2g·kg-1到29.6g·kg-1;所调查的四种林分的土壤有机碳储量、碳密度随着土层深度递减,其中油松林、侧柏林、辽东栎林30cm以上土壤中有机碳储量占到100cm土层中有机碳储量的85%以上,表层土壤碳储量贡献大;阔叶林碳储量高于针叶林,混交林碳储量高于纯林,辽东栎油松针阔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是油松林土壤碳含量的2.4倍,辽东栎林土壤碳储量大约分别是侧柏林、油松林的1.4和1.9倍。因此为增加森林土壤固碳,建议使用混交林并减少人类活动对森林表土层的干扰和破坏。  相似文献   

14.
刺槐和油松根系密度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通过分层挖掘法,对20龄刺槐、油松林根系密度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松主根和副主根粗壮发达,水平根系形成构架根;刺槐水平根极为发达,无明显主根.刺槐和油松根系重量、长度和体积密度的垂直分布趋势基本相同,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0~60 cm土层的根长和根重密度占总根量密度的70%以上,粗根(直径>3 mm)在上层所占比例比下层略大,细根(直径<1 mm)和较细根(直径1~3 mm)在各土层分布较为接近,总根量中粗根占较大比重.刺槐和油松林下土壤干密度随深度加深而增大,油松林下土壤含水量高于刺槐林,土壤干密度低于刺槐林.与刺槐林地相比,油松林地的土壤物理性质得到了明显改善,增强了土壤的抗旱、保墒能力.  相似文献   

15.
森林固碳效益的经济核算——以甘肃小陇山林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陇山林区位于甘肃东南部,全林区以锐齿栎、油松、栓皮栎、杨、桦树、落叶松、华山松、云、冷杉以及其他阔叶混交等8类林分为建群树种。森林的单木生物量(W)与胸高直径(D)、以及与胸径-树高双变量(D2H)之间均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用标准地每木调查数据分别建立了8种林分的生物量回归分析模型,并以此计算了8种林分的碳储存密度,依各林分面积、生物量与二氧化碳实物量之间的转换系数、二氧化碳与纯碳量之间的折算系数分别计算了全林区乔木层的总生物量为2.85×107t、固定的二氧化碳实物量为4.65×107t,折算的纯碳量1.27×107t。用造林成本法估算了全林区乔木层固碳的经济效益为2.78×109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16.
李峰  王孝安 《干旱区研究》2011,28(2):321-327
林隙对森林的结构和动态具有重要的影响。黄土高原马栏林区主要群落类型中,对优势种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不同大小林隙内的幼苗和幼树进行统计计算,并与林冠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个优势种存在不同的更新策略,即辽东栎主要通过高萌发量来维持其种群的更新,而油松则是通过降低幼苗到幼树过程中的死亡率来维持其种群的更新;林隙面积在20~40m2时油松的自然更新情况最好,而辽东栎在不同大小林隙中的自然更新情况较为复杂;适当的林隙干扰总体上促进了该地区优势种的自然更新,林隙对其更新的促进机制各异;在林隙干扰下,辽东栎和油松在各自占优势群落(辽东栎林和油松林)中的优势地位均没有被对方取代的趋势,所以辽东栎林和油松林会作为该地区的顶级群落和亚顶级群落而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7.
油松刺槐混交林土壤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王健  刘作新 《干旱区研究》2004,21(4):348-352
通过对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混交林、油松纯林及刺槐纯林多种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酶活性及其季节变化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油松刺槐混交显著改善了林地土壤生物学特性,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以及固氮菌、磷细菌、钾细菌的种群数量较纯林均明显增多,土壤质量明显改善。油松刺槐混交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此外,研究还显示,混交林土壤生物学特性的改变与生长季土壤含水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